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我国海岸工程、海洋工程与海洋资料开发利用的大量资料进行了需求分析,结果确认我国工程海洋学的研究势在必行。以此提出了与海洋工程环境相关的工程海洋诸研究目标,以及涉及海洋工程相关的海洋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2.
给出海洋工程的概念和定义,对海洋工程污染的分类和研究现状进行了讨论。从海洋工程污染的工程特征要素、污染特征要素、程度要素和管理要素进行了分类研究,认为海洋工程污染的分类,可按其工程特征要素,对其进行离海岸的远近、离海底的高度、使用材质、移动与否等分类;可按其工程污染要素,对其进行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损害、地质损害与污染等分类;可按其工程污染影响的深度特征要素,对其进行重度影响、中度影响和轻度影响分类;可按其工程污染的管理角度,对其进行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的分类。  相似文献   

3.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和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联合组成的海洋学用表与标准联合工作组编辑委员会于1991年编辑、出版了《海洋学测站资料处理》(英文版)。为了满足国内海洋科学家对具有一致性的海洋资料的需要,在海洋学测站资料处理上与国际海洋学界统一,该书的中文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通用海洋工程公司的资助下已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负责  相似文献   

4.
海底热液硫化物——深海采矿前沿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深海采矿的现状,以海底热液硫化物这一潜在开采对象为基础,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与开发动态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海底热液硫化开采远景,在剖析海底热液硫化物开采研究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海底热液硫化物是我国海洋采矿发展的新契机.并建议相关部门结合大洋战略逐步完善我国深海基础机电产品及工程装备研发体系.结合海底热液硫化物探测技术的发展,同步开展开采系统的前期研究工作,从而引导并推进我国深海采矿及海洋工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科学开发建设海岛,解决海岛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关键技术问题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海岛工程建设要因地制宜,采取适宜的工程技术措施,遵循5 项基本的原则。海岛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海岛工程建设研究的重要性。对海岛工程建设与工程管理,提出了15条关键技术,典型工程技术问题分析,围海吹填土地基处理技术,地热能利用方式与工程运用,海洋工程浮式结构,海洋工程项目管理,海岛工程风险评估与管理。通过对工程范例分析,对拟建项目规划研究,对在建项目跟踪统计和深化研究,建立海岛工程建设专门工程技术系统。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1.海洋学史及其地位 海洋学史即海洋科学发展史,包括海洋物理学史、海洋水文学史、海洋生物学史、海洋生态学史、海洋地质学史、海洋化学史、海洋工程学史等。此外,为了研究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也不可忽略航海史、海洋开发史、  相似文献   

7.
舒勰俊  江森汇 《海洋工程》2009,27(1):110-114
简要介绍了2007年6月在美国圣迭戈举行的第26届近海力学与极地工程国际会议海洋工程主题分会的概况,分别从船舶研究与实际运用、水下技术研究与进展、海洋建筑物、水动力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以及海底矿产和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叙述了国内外海洋工程的研究进展情况,为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潮成内波在物理海洋和相关学科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杜涛  方欣华 《海洋预报》2003,20(4):50-55
潮成海洋内波作为物理海洋学中的一个研究内容,虽然对海洋中的能量分配过程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和影响却不仅仅限于此范畴之内。在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如水声学、地学(物质输运、地形地貌、深水沉积、地壳液体流动)、海洋工程(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和保护等)、海洋生态环境,海水养殖、渔业捕捞,航道淤积以及观测仪器、卫星海洋学等,都存在潮成内波的作用。文章分析了线性或弱非线性潮成内波(常称为内潮波)和强非线性潮成内波(常称为内孤立波)可能的作用方式,对其在物理海洋学及各相关学科中的作用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9.
物理海洋学是海洋科学的基础学科,物理海洋学专业是全院中成立较早的专业之一。二十多年来,除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从事物理海洋学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基础和应用方面,如海浪、海洋环流、潮汐、风暴潮、水团及水温预报、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工程、温盐结构以及内波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海洋工程正在迅速发展。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圆盘形浮标应用于海洋平台和近海探测海洋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实例.着重介绍了浮标体和锚碇系统在设计、结构和模型实验方面的技术进展情况.并提出了发展我国浮标站(网)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 通过一系列的海峡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相联通, 其不同时空尺度的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是南海区域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第一次海洋普查开始, 我国对海洋调查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以科学考察船为代表的海洋科学观测平台建设不断加强; 进入新千年以来, 国内海洋科考船依托的各主要研究所和院校本着开放的理念, 先后组织多单位联合进行海上观测。尤其是最近10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实施了船时共享航次计划, 进一步促进了国内海洋界的交流和合作, 南海区域海洋学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从多尺度环流动力学的角度出发, 本文简要回顾了南海海洋观测的发展历程, 并初步总结了近些年来南海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 包括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体交换过程、南海中小尺度过程、多尺度相互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 并且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 对未来南海的观测和科学问题提出若干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 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3.
水下自航式海洋观测平台技术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水下自航式海洋观测平台是一种新型海洋观测平台,主要用于无人、大范围、长时间水下环境监测,包括物理学参数、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参数,海洋化学参数、海洋生物学参数及海洋工程方面的现场接近观测。其特点是:成本低,环境适应性强,可冲破人工潜水极限而进入现场进行接近观测,免除了ROV需要水面支援母船的累赘,减少作业经费,体积小,使用方便,便于布放回收;可根据水声信号摇控或预置程序控制,按要求进行相关项目观测;有自主动力,水下运行时间相对较长,有源噪声低,可进行隐弊观测,正是基于以上的优点,近几年颇得海洋环境监测和海军方面的青睐,本文介绍了国际上水下自动观测平台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了我国开展研究水下自动观测平台的重要性及研究的面容。  相似文献   

14.
蒋国荣  汪晓娇  张军  张韧 《海洋预报》2005,22(Z1):176-182
海洋内波与海洋水声学、海洋生物学、物理海洋学和军事海洋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受到各国政府和海洋学家的普遍关注.本文基于近二十年来国外与国内在海洋内波方面的研究成果,首先从各个角度介绍了内潮波与内孤立波方面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其次介绍了有关赤道大洋内波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对今后内波研究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研究海水温盐结构的反射地震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物理海洋学的研究中,利用CTD(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and Depth sensors)测量方法研究海水温盐结构存在着获取数据时间长、数据横向精度低的缺点,而利用反射地震记录可以获得剖面上连续的水体温盐结构,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反射地震方法研究海水温盐结构是个新的交叉学科方法,称为"地震海洋学".由于海水水体的物性变化比地层物性变化小得多,造成海水水体的反射地震资料信噪比很低,各类干扰强烈,因而海水水体的反射地震资料处理也和常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有所不同.它处理的重点是振幅补偿,叠前去噪以及叠后处理.笔者通过对"十五"973项目在南海东北部采集的一条高分辨率多道反射地震测线的海水水体部分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压制了强线性干扰波,获得了水体反射图像.地震叠加速度分析获取的3个CDP (Common Depth Point)的垂向速度从1540 m·s-1单调减小到1478 m·s-1,与CTD测量得到的速度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6.
利用WEBGIS技术,针对海洋监测数据信息的多源异构、多时空和多尺度的特性,进行空间数据格式集成方法的分析和研究。根据相关的海洋监测预报业务的专业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的海洋监测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系统规划和研究,建立相关数据库模型Geodatabase,并采用ARCSDE和ARCIMS工具软件来构建海洋监测信息WEBGIS平台。  相似文献   

17.
海洋工程标准体系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海洋工程建设标准的发展方向。文中通过对标准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建立了海洋工程标准体系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利用AHP分析计算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海洋工程标准体系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得出海洋工程标准体系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