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珠江口八大口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13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相关性、空间分布规律和来源,探讨了元素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并与珠江和南海北部浅海及其他区域沉积物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对比。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Sr、Zn、Zr和Ba的含量平均值都超过了100μg/g;Cd和Hg的含量平均值都在1μg/g以下;其他元素含量平均值则在21.5至82.3μg/g之间。元素Co、Ga和Zr,Ba、Pb和Ga,Cu和Ni以及Cr和Ni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性。因子分析表明陆域岩石的风化剥蚀、人为排放和海洋生物是珠江口微量元素的主要物质来源。除Sr之外的所有被研究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在空间上总体都呈现出近岸高、离岸低和某些口门区低值的特征,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是影响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区除Zr和Sr之外的微量元素,平均含量都高于上游的珠江沉积物和下游的南海北部浅海沉积物,Pb、As、Cd和Zn含量超过了全球页岩平均值。  相似文献   

2.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在南黄海采集的295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微量元素含量和500个站位的粒度参数,研究了南黄海沉积物微量元素含量、平均粒径和判别函数的分布特征及微量元素、沉积物类型和平均粒径的相关性。南黄海沉积物微量元素分布由于物质来源和与沉积物类型相关性的不同,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分布规律:Sr分布与黄河、长江和生物碎屑碳酸盐的贡献有明显关系;Ba分布与黄河、锦江物质供给有关;东部Rb元素分布反映了韩国河流沉积物对南黄海东部的影响;Co分布反映了长江物质的运移方向。Ba和Cu与沉积物类型相关性不明显,不受沉积物粒度控制;Sr、Co、Rb则可以用于区分黄河、长江和韩国河流沉积物的来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黄海中南部10个沉积物样品和东海北部24个沉积物样品用等离子光谱做了Ba、Be、Co、Cr、Ga、Li、Mn、Nb、Ni、P、Pb、Sr、V、Zn、Y和Yb的分析,并对该区沉积物中元素的丰度和不同类型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做了研究。通过对区内微量元素与主要元素的相关图解分析表明,大多数微量元素与主要元素Al、Mg、K呈正相关,其高值区与粘土沉积物相一致,低值区与粉砂质沉积物相吻合;Be、Sr、Mn的高含量与粘土沉积物无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黄海中南部10个沉积物样品和东海北部24个沉积物样品用等离子光谱做了Ba,Be、Co、Cr、Ga、Li、Mn、Nb、Ni、P、Pb,Sr、V、Zn、Y和Yb的分析,并对该区沉积物中元素的丰度和不同类型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做了研究。通过对区内微量元素与主要元素的相关图解分析表明,大多数微量元素与主要元素Al、Mg、K呈正相关,其高值区与粘土沉积物相一致,低值区与粉砂质沉积物相吻合;Be、Sr、Mn的高含量与粘土沉积物无关、  相似文献   

5.
依据山东半岛东部海域79个站位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测试结果,分析了研究区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特征,识别了沉积物来源,探讨了其控制因素和沉积物输运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中Ba和Sr平均质量比最高,分别为465μg/g和198μg/g;Ba含量整体呈中间低、四周高的趋势; Sr整体呈近岸高、离岸低的分布特征。除Ba和Sr外, Cr、Cu、Ni、Pb、Co和V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整体呈近岸低、离岸高的分布特征。通过m(Cr)/m(V)-m(Ni)(m表示元素质量比,μg/g)散点图判别,研究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物质,南部可能有少量长江物质输入。微量元素的分布受物源和粒度效应的控制。研究区微量元素除Ba、Sr外,其余元素与平均粒径呈正相关, Sr元素则与平均粒径呈负相关性,Ba与沉积物粒径无明显相关性。黄海沿岸流携带黄河物质绕过成山头后在研究区发生沉积,同时受到北上黄海暖流的阻隔,在研究区南部发生混合扩散后沉积。研究成果对于补充完善山东半岛泥质区的物源和输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双台子河口潮滩上所采集沉积物样品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元素相关性以及元素组合特征,探索了微量元素在河口潮滩上的迁移富集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潮滩沉积物中Cu、Pb、Zn元素富集,V元素流失;除Ti、Ba、Sr、Zr外,其余11种元素均表现为高潮滩比中低潮滩含量高;R型因子分析识别出3个微量元素组合,分别是Mn、Rb、Co、Cu等为代表的亲铁亲铜的元素组合,Sr、Ba等与含钾矿物有关的元素组合和Nb、Y等与细粒黏土有关的元素组合。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闽江下游及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元素组成、分布规律,用X射线荧光法分析了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中11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并简要讨论了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中元素Ba含量最高,平均为515 mg/kg,元素Ga最低,平均为7.54 mg/kg,11种元素按含量由高到低排列是Ba、Rb、Zr、Sr、Cr、V、Zn、Nb、Y、Cu、Ga;元素变异系数介于0.17~1.05之间,最大为Zr,最小为Ba.被测元素含量均呈现出沿河道向河口递增的趋势,部分元素表现出南、北港下游含量高于上游的分布特征,显示人类活动的影响.元素含量高值与Si/Al比值所反映出的沉积物细颗粒区域相对应.沉积物微量元素含量与花岗岩成分相近,与石英砂岩存在较大差别.研究区域沉积物与长江、黄河和珠江沉积物相比,Ba、Rb两种元素含量差异相对较小,4条河流Ba约500mg/kg、Rb约100 mg/kg,其余元素在闽江沉积物中的含量相对较低,元素Zn、Cu差异最大.Cu、Zn和Cr 3种重金属元素相对以往分析结果较低.被测元素中V、Y、Zr、Nb 4种元素彼此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被测元素均与Si/Al比值呈负相关关系,其中Rb、Ba、Sr关系相对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 2,-0.886 5和-0.885 8.通过沉积物微量元素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的分析表明,元素分布反应出在该区域物源和气候等特征条件影响下物理、化学风化的结果,同时受到沉积物粒度、人为活动和潮汐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三亚近岸海域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测定了331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23种微量元素含量;利用多元统计法进行相关性及R型因子分析,探讨研究区元素的来源、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Sr、Ba、Zr、Rb元素平均值比其他元素高;Be、Cr、Co、Ni、Cu、Zn、Cd、Sb、Pb、U、Zr、Ba、Sc、V、Ga等15种元素含量与海南岛水系沉积物、表层土壤、深层土壤接近,推测沉积物主要来自海南岛。各元素在研究区的空间分布比较复杂,在中部和东部,以Li为代表的15种微量元素随离岸距离增加含量增大;Cd、Sb、Zr、Ba、Rb、Sr、As、Hg的分布特征与其他微量元素相比差异明显。Li等15种元素来源与分布主要受陆源黏土矿物吸附作用控制,Sr主要受海洋生源沉积作用的控制,Zr主要受重矿物的控制,Ba和Rb主要受研究区地质背景控制,而Cd和As的来源与分布则与人类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中韩河流沉积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长江和黄河以及韩国的Keum和Yeongsan江,具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韩国河流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含量多介于长江和黄河之间,以Li、Rb和Th较高为特征,粒级效应明显。长江富铁族和铜族元素,黄河则Sr最高,其他元素均低于其他3条河流;韩国河流中Sr主要赋存于长石中,而长江和黄河中则主要赋存于碳酸盐矿物中。根据沉积物中元素的赋存相态及含量,我们认为Ti、Cr/Th、Ti/Nb和Zr/Nb等可以作为判剐西太平洋边缘海,尤其是黄海中长江、黄河与韩国河流物质贡献的可靠地球化学参数,但在运用中必须注意粒级效应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南海中部112个沉积物样品中的22种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认为:(1)主要元素Si(包括自生硅)、Al、Ca、Mg、Fe、Mn、Ti、Na、K等,基本上受沉积物类型的控制,陆坡碳酸盐和深海粘土两大类型的沉积物,其矿物组分的差异和相对数量决定了各主要元素的分布;(2)以陆源碎屑成因为主的深海粘土类较有利于微量元素的富集,但微量元素含量与典型大洋沉积物相比,表现出地区差异性。文中通过对各微量元素的相关性、赋存状态以及共生组合分析,提出Ni、Cu、Zn、Co、Pb等重金属元素部分通过铁锰胶体粒吸附,部分通过粘土矿物吸附而富集;B、Ti、Zr、Cr、V主要为粘土吸附;Sr与Ca同属生物成因聚集;Ba除与生物作用有关外,尚与Cu、Pb、Ag共生并与海底火山活动密切相关;(3)有机碳和氮含量除与生物量有关外,它们与沉积物粒度和氧化还原环境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西南印度洋中脊沉积物来源广泛,是区域海洋环境演化的记录器,对其沉积物特征及物源研究是区域古海洋研究的基础。对采自西南印度洋中脊扩张轴部(34.9°S)西翼的重力柱沉积物样品进行总碳、总有机碳、生物硅、主量元素、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样品中生物成因组分为沉积物的主要组成,主要包括碳酸盐和二氧化硅;主微量元素除了Ca、Sr与LOI外,其余元素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且相关系数基本大于0.8。结合不同生物组分特点进行分析计算,获得了沉积物中各生物组分的含量。去除生物成因组分重新计算了非生物成因元素含量,通过潜在物源及相应地球化学指标对比分析,发现非生物成因组分主要由非洲南部风成陆源物质组成,含少量洋中脊硫化物与结壳物质。  相似文献   

12.
在圆陀角附近潮滩养殖区、盐沼区和光滩区共采集了2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沉积物中19种元素含量及其分布,探讨圆陀角附近潮滩沉积物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常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除Na、Ca、Ti、P和Sr元素外);常量和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在不同采样区的大小顺序为:养殖区光滩区盐沼区。元素相关性分析和富集系数计算结果显示,圆陀角表层沉积物大部分元素来源较为一致,且平均含量与黄海沉积物元素平均含量接近,结合圆陀角附近沉积物粒径趋势、自西北向东南向延伸的沿岸沙坝、自北向南的沿岸流和辐射沙洲南翼恒大围垦大堤南侧的淤泥质潮滩沉积区综合分析认为,圆陀角附近潮滩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南黄海辐射沙洲南翼海区。  相似文献   

13.
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富元 《海洋与湖沼》1991,22(3):253-263
根据1983年9月—1984年7月所调查的南海中部91个表层沉积物中Fe,Mn等18种元素分析并结合其它资料的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中部沉积物具有在近海—深海环境下形成的半深海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2)元素含量分布规律是,Al,K,Fe,Mg,Cu,Ce,Ni,Ba,Mn,Zn,Pb,N含量从陆架外缘到陆坡直至深海递增;Ca,Sr,C_(有机)从陆架外缘到陆坡含量渐增,由陆坡向深海锐减;Si和Ti含量在陆坡低、陆架外缘和深海高;(3)因子分析得出三种元素组合,即常量元素Al,Si,K,Fe,Mg,Ti,微量元素Cu,Co,Ni,Mn,Ba和Ca,Sr,C_(有机),N组合;(4)沉积物元素组成和含量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沉积物类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长江与黄河口黏土粒级沉积物主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相对富集Al、K、Fe、Ti等常量元素以及Cr、V、Li、Zn、Ni和Rb等微量元素,黄河以高Ca、Sr和Ba为特征;长江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高于黄河沉积物,长江与黄河黏土粒级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相同,均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上陆壳标准化配分模式为中稀土元素富集,黄河沉积物的Ce负异常和Eu正异常程度较长江沉积物偏弱。长江沉积物中元素含量变化较大,而黄河沉积物中元素含量较为稳定。黏土粒级沉积物的稀土元素更接近其物源区,2μm的黏土粒级沉积物中的REE可以作为判识长江与黄河沉积物的地球化学指标。ΣREE、δCe可以作为长江、黄河入海沉积物的判别指标。长江与黄河黏土粒级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受源区岩石类型、化学风化、水动力分选等因素的控制。化学风化引起河流沉积物相对其源岩发生地球化学分异,水动力分选使矿物在不同粒级沉积物中富集,从而引起地球化学组成在不同粒级沉积物中的分异。  相似文献   

15.
中太平洋北部锰结核中的微量元素分析表明,调查区具有经济价值的金属元素Cu,Ni,Co,Zn,Pb以及Sr含量很高。尤其是Cu,Zn,Pb和Sr,比世界大洋锰结核中的平均含量高出一个数量级,其他微量元素与世界大洋和太平洋的数值接近。借助于聚类分析把相关强的元素分为三组。第一组为Co,Sr,V,Pb;第二组为Cu,Zn,Ni,Li;第三组为Cr和K。这种共生组合反映了结核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锰结核中大多数微量元素受到主要元素的支配,这些主要元素又与结核中的主要矿物有关。因此,锰结核中的一些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能够反映出主要成矿元素丰度特征和形成时的环境条件。通过微量元素的研究和环境参数的测定,为评价矿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8年泉州湾调查采集的样品,测定了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采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进行元素组合特征的研究,讨论了它们的分布趋势、相互关系和主要来源,并探讨了其地球化学意义.元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泉州湾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含量的相关性明显,表层沉积物成分以SiO2和Al2O3为主,其含量的最高值分别达78.39%和22.02%(m/m),其中SiO2与大部分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含量呈负相关,而Fe2O3、MgO、Cu、Co、Ni、Rb、Pb与Al2O3含量之间呈强正相关.元素因子分析表明,泉州湾表层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主要有陆源和生物源2种,以陆源的为主.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南海北部湾东部海域61 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粒度和地球化学组成的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元素相关性以及元素组合特征, 揭示了元素在区域上的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常微量元素具有相似的平面分布特征, 而MnO、Zr、CaO 和Sr 空间变异系数较大,在部分区域出现了异常高值, 表明其沉积环境受到正常陆源沉积以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元素和Al2O3的比值分布特征表明, 广西和海南岛近岸沉积物主要由陆源碎屑沉积组成, 在潮汐和近岸径流作用下,由近岸向远海输送; 而研究区西部海域沉积物主要为来自红河的物质。元素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绝大多数常微量元素主要受沉积物粒度的控制; CaO 和Sr 含量主要受生物活动活跃程度控制; Zr 含量分布主要受控于源区母岩矿物组成以及自源区的搬运距离; 而MnO 含量则受陆源、海底热液以及自生作用等多种来源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海洋沉积物不同相态中Sr、Nd同位素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洋沉积物中Fe-Mn氧化物相和残渣态的Sr、Nd同位素组成能够敏感地指示洋流循环及物质来源,但实验室对沉积物中上述相态的Sr和Nd同位素的提取易产生过量或提取不完全,进而影响同位素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制定有效的提取流程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采用不同浓度盐酸羟胺(Hydroxylamine Hydrochloride,HH)与醋酸(Acetic Acid,HAc)混合溶液对中印度洋海盆深海沸石黏土、北极半深海沉积物以及安达曼海近海沉积物的Fe-Mn氧化物相进行提取,残渣态用HNO3-HF高压密闭消解法溶融,测定了各相态的主微量元素含量及Sr、Nd同位素组成,通过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到的Fe-Mn氧化物相与残渣态的稀土元素(REE)配分模式、Al/Nd含量比值及Sr、Nd同位素组成,建立了3种不同成因类型海洋沉积物不同相态的化学提取方法。提取深海沸石黏土中Fe-Mn氧化物相的理想试剂条件为0.25 mol/L HH和15%HAc,北极半深海沉积物和安达曼海近海沉积物的试剂条件为0.5 mol/L HH和15%HAc。该方法可以准确获得沉积物中Fe-Mn氧化物相与残渣态的Sr、Nd同位素组成信息,为古海洋学的研究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9.
小海潟湖沉积物的大部分元素含量与花岗岩类的元素含量接近,沉积物的Ni,B,Sr的含量和Sr/Ba比值显示出陆源沉积物的特点。V,Mn,Co,Ni,Cu,Zn,Pb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3—0.98,这些元素共同与有机质富集于沉积物的粉砂、粘土粒级之中。从潟湖边缘到中心,Cr/V,Cr/Ni,Cr/Cu比值从大变小,Ni/Co比值从小变大的规律变化可以指示物质从潟湖边缘迁移至潟湖中心。  相似文献   

20.
黄海沉积物硼、氟、铷、锶地球化学及地球化学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土 《海洋与湖沼》1989,20(6):517-527
对黄海沉积物中B,F,Rb,Sr地球化学研究表明,B,F,Rb,Sr含量受沉积物粒度控制。B,F,Rb随沉积物粒度变小含量增高,富集于粘土矿物中;Sr则相反,富集于碳酸盐中。R型聚类分析表明,黄海沉积物元素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即与陆源碎屑有关的B,F,Rb等元素及与自生生物作用有关的Sr,Ca,Mn等元素。Q型聚类分析表明,黄海沉积物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现代细粒沉积物,二是残留粗粒沉积物,三为现代粗粒沉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