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中国黄、渤海常见大型海藻的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对中国黄、渤海沿岸的17种红藻、12种褐藻、7种绿藻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和渤海的绝大多数红都富含二十碳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碳四烯酸,AA),一般都占总脂肪酸的40%以上;仙菜目的松节藻、细枝软骨藻,隐丝藻目的亮管藻、海萝、海膜、蜈蚣藻中的EPA含量均超过40%,其中海萝达到58%;杉藻目扁江蓠中EPA含量很低,但花生四烯酸含量达到58%。裸藻中16:0、18:1(n-9)、20:4(n-6)和20:5(n-3)含量占绝对优势,十八碳高度不饱和脂肪酸(PUFAs)和二十碳PUFAs是主要的脂肪酸。在每种褐藻中还含有一定量的14:0、18:2(n-6)和18:4(n-3)。褐藻中的十八碳PUFAs含量比红藻高,而二十碳PUFAs比红藻低。绿藻中的主要脂肪酸是16:0、十六碳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16:4(n-3)和16:3(n-3)、18:1以及C18PUFAs(主要包括18:2(n-6),18:3(n-3)和18:4(n-3),绿藻的C16、C18PUFAs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n-3多不饱和脂肪酸DHA、EPA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DHA和EPA为代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是指碳原子数多于或等于18且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的一类脂肪酸。通常按照第一个双键的位置把多不饱和脂肪酸分为3类:n-3PUFAs,即从甲基端数第1个双键的位置在第3碳位的多不饱和  相似文献   

3.
海水鱼类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包括C20:4n-6(Arachidonic Acid,ARA)、C20:5n-3(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C22:6n-3(Docosahexaenoic Acid,DHA)等高不饱和脂肪酸。EFA的合成需要一系列脂肪酸去饱和酶(Fatty Acid Desaturase,FAD)和延长酶的共同作用。海水鱼类可以以C18:2n-6、C18:3n-3为底物在Δ6FAD、Δ5FAD和延长酶的作用下合成少量的ARA、EPA和DHA等EFA。Δ5FAD活性低是导致海水鱼类合成C20不饱和脂肪酸能力低的主要原因。延长酶对C22不饱和脂肪酸亲和力弱是造成EFA合成效率低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海水鱼类EFA(ARA、EPA和DHA)合成能力较差的原因,以期为提高海水鱼类有效利用富含C18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的能力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发育早期的脂肪酸组成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C/MS法分析了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的未受精卵、胚胎、仔鱼、稚鱼及幼鱼各阶段的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含量变动,旨在研究条石鲷发育早期脂肪酸的组成和变化规律。共检测到2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1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7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8种。结果表明:(1)鱼卵中主要脂肪酸依次为C16:0、C22:6(n-3)(DHA)、C20:5(n-3)(EPA)和C18:1(n-9)(油酸);(2)胚胎及内源性营养阶段,主要利用C16:0、C18:0以及C18:1作为能量来源,EPA和DHA被优先保存下来;(3)摄食轮虫和桡足类AA、EPA、DHA含量显著提高,摄食卤虫则C18:1(n-9)、C18:2(n-6)及C18:3(n-3)含量迅速增加;(4)在稚鱼期必需脂肪酸AA、DHA含量不足,而EPA过高,可能引起细胞膜磷脂中DHA与EPA比例失衡,出现稚鱼"死亡高峰"。  相似文献   

5.
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20:5(EPA)和22:6(DHA)等n-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PUFA)对人类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抗血栓、防止血小板凝聚,降低胆固醇等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还能抑制某些肿瘤的发生,降低其生长速度(Simopoulos et al.,1991)。DHA是人类大脑和视网膜正常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能改善脑机能、提高智力和记忆力(Simopoulos et al.,1991; Carlson et al.,1991),目前尤其受到人们的重视;EPA和DHA也是海洋鱼类及甲壳类动物幼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要素,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中也受到特别重视。 海洋微藻具有合成EPA和DHA等n3-PUFA的奇特能力,其它海洋生物,包括鱼类中的EPA和DHA大都通过食物链从藻类积蓄而来(齐藤洋昭,1993),而且藻油没有鱼腥味,很少含胆固醇,因此海洋微藻是EPA和DHA的另一种重要的来源;海洋微藻又是海洋水产动物育苗中非常重要的生物饵料,其EPA和DHA的含量是衡量其营养价值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因此海洋微藻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和开发近年来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成了研究的热门。 本文报道了我国沿海水产养殖中几种常用微藻的脂类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为海洋微藻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十四株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4个门的 14株 (红藻门 8株 ,甲藻门 1株 ,隐藻门 2株 ,绿藻门 3株 )海洋微藻进行了脂肪酸含量测定 ,微藻在确定的条件下生长 ,指数生长末期收获。结果表明 ,各门的微藻都有其独特的脂肪酸特征 :红藻中含有大量的 2 0 :4 n- 6和 2 0 :5n- 3,其中紫球藻 R2 5含量最高 ,占总脂肪酸的4 9.8% (AA占总脂肪酸的 2 0 .5% ,EPA占总脂肪酸的 2 9.3% )。隐藻的主要脂肪酸是 16 :0、18:1n- 9、18:3n- 3、18:4 n- 3、2 0 :5n- 3、2 2 :5n- 3。与其它甲藻有别的虫黄藻 ,18:4 n- 3含量很少并且不含EPA,其主要合成的是 16 :0、18:1n- 9和 2 2 :6 n- 3。 C16和 C18的不饱和脂肪酸是本实验研究的 3株绿藻的主要脂肪酸  相似文献   

7.
4 种经济海藻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改进的Bligh-Dyer法提取脂溶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进行分离和鉴定,C19:0内标确定总脂及各组分含量,研究了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和红毛菜(Bangia sp.)4种经济海藻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4种海藻都检测出C14-C22脂肪酸,总脂含量在12~19 mg/g之间,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要组成成分,含量均超过60%。不饱和脂肪酸中以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为主,富含n-3和n-6系列PUFAs,n-6与n-3系列PUFAs之比均低于2。比较4种海藻脂肪酸组成特点表明,鼠尾藻以C16、C18和C20为主要组成成分,具褐藻类脂肪酸组成特征;浒苔以C16和C18为主要组成成分,具绿藻类脂肪酸组成特征;龙须菜和红毛菜以C16和C20类脂肪酸为主,具典型红藻类脂肪酸组成特征,同时二者又有不同之处,分别显示真红藻与原始红藻脂肪酸组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陈晓琳  刘镜恪  周利 《海洋科学》2004,28(11):61-63
近些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证实,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是海水仔稚鱼的必需脂肪酸,它们是海水仔惟鱼正常生长和成活所必需的,尤其是廿碳五烯酸(EPA,20:5 n-3)和廿二碳六烯酸(DHA,22:6n-3)业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脂肪酸的重要作用与它们在细胞膜磷脂结构中的特殊位置有关。此外,海水鱼不能把亚麻酸(18:3n-3)自身生物合成为EPA和DHA,所需要的EPA和DHA只能从饲料中摄取。  相似文献   

9.
紫球藻的生长及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微藻是海洋生态体系中的主要初级生产力,具有生物合成二十碳五烯酸(EPA,20:5n-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0:6n-3)的能力,海洋微藻脂肪酸的组成除因种类不同而不同外,还随培养基的成份、光照、温度、pH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化.目前国内外已对众多种类的微藻脂肪酸(Fas)组成进行了报道,其中紫球藻(Porphyridium)以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营养要求简单、繁殖速度快、且生长过程中能合成高度不饱合和脂肪酸(PUFAs)、紫球藻多糖[1]、藻胆蛋白(phycobiliprotein)等生物活性物质[2],引起了广泛的观注.  相似文献   

10.
氮浓度对四株海洋绿藻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NaNO3作为氮源,分别作了氮浓度的五个水平对2属(小球藻属、裂丝藻属)的四株绿藻的生长率、总脂含量及主要脂肪酸组成的影响。C19、C97和C102的脂肪含量随N浓度的改变而有较大变化,其中C102在1.6m mol/L时脂肪含量达到最大值(24.8%)。C95的脂肪含量随氮浓度变化不大。同时,由氮浓度引起的平均生长率μ与总脂含量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四株绿藻的EPA(20∶5n-3)和PUFAs(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含量随培养基中氮浓度的改变有较大变化但因种而异。C95和C97均在中等氮浓度时EPA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3.8%和27.4%。C19和C102在高氮浓度(40mmol/L)获得EPA的最大值,分别为25.7%和26.6%。  相似文献   

11.
以Pinguiococcuspyrenoidosus CCMP 2004为实验藻种,研究分析了藻粉的基本生化组成和培养周期中PUFAs组成与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该藻的蛋白质量分数为37.54%,粗脂肪为27.45%,其中PUFAs包括18:2,18:3,18:4,20:4(AA,Arachidonic acid),20:5(EPA,Eicosapentaenoic acid),22:4(DTA,Docosatetraenoic acid)和22:6(DHA,Docosahexaenoic acid).该藻PUFAs的组成特征是EPA含量高,质量分数为20.93%,其他不饱和脂肪酸(16 : 3,16:4,18:3和18 : 4)的含量极微.分析结果显示粉核油球藻的营养价值较高,是一种新的具有商业化开发潜力的海洋微藻.  相似文献   

12.
福建长乐海域近江蛏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分析了福建长乐海域近江蛏(Sinonovacula rivularis)新鲜软体部的营养成分,并与部分经济蛏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近江蛏软体部的出肉率为48.1%±6.0%,软体部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质量分数分别为84.9%、9.4%、1.6%、1.4%.近江蛏软体部中含有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除色氨酸未测外),氨基酸含量为74.0mg/g,必需氨基酸(C EAA)占氨基酸总量(C TAA)的37.2%,鲜味氨基酸(C FAA)占氨基酸总量(C TAA)的49.6%,17种氨基酸中谷氨酸(Glu)含量最高.根据AAS和CS评价,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苯丙氨酸(Phe).赖氨酸(lys)的AAS评分最高,超过FAO/WHO模式和鸡蛋蛋白质.软体部的必需氨基酸指数(I EAA)为100.06,必需氨基酸(EAA)与非必需氨基酸(NEAA)的比值(C EAA/C NEAA)为59.1%,必需氨基酸(EAA)与氨基酸总量(CTAA)的比值(C EAA/C TAA)为37.2%,构成比例均接近FAO/WHO提出的优质蛋白质标准.近江蛏软体部和足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中又以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组成为主,并且n-3PUFA的含量明显高于n-6PUFA的含量;DHA和EPA含量丰富,软体部的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4.4%、3.0%,EPA含量高于DHA的含量,两者之和分别占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80.4%、81.1%.近江蛏足部的PUFA含量、Cn-3/Cn-6比值以及C EPA+C DHA之和均高于软体部.近江蛏软体部中合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尤其是Zn、Se含量十分丰富.表明近江蛏肌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建议对近江蛏等底栖性贝类在食用前进行蓄养净化,并对其进行消费安全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13.
用扁藻、酵母、“鱼油 酵母”强化和“不强化”4种方式处理的卤虫无节幼体投喂黑斑口虾蛄各期幼体,比较不同强化方法对黑斑口虾蛄幼体成活率、变态率、生长速度及总脂与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式强化12h后的卤虫无节幼体与对照组相比,总脂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卤虫无节幼体的脂肪酸组成与强化方式密切相关,其中“鱼油 酵母”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20∶5n-3(EPA)和22∶6n-3(DHA)占总脂肪酸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74%和4·84%。投喂强化后富含EPA和DHA的卤虫无节幼体,可增加黑斑口虾蛄幼体体内脂肪酸尤其是EPA和DHA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从而提高其幼体的成活率、变态率与发育速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海鱼鱼卵的脂肪酸组成及各种脂肪酸被利用的顺序、n- 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n-3HUFA)对海水仔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乳化油强化轮虫和卤虫饵料的重要性、几种海水仔稚鱼对n- 3HUFA的需要量、DHA和 EPA对海水仔稚鱼不同的生理作用、海水仔稚鱼活饵料和微粒饲料中DHA与 EPA比例的重要性、n- 3HUFA含量与海水比目鱼非正常色素沉着的关系、乳化油和微粒饲料中 n- 3HUFA不同的分子结构形式等方面系统综述了海水仔稚鱼的必需脂肪酸—— n- 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旨在学习、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深入开展我国海水仔稚鱼的营养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于2008年7月在黄、渤海区域采集了17个漂移浒苔样品,结合3个本地种,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GC-MS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浒苔中优势脂肪酸为十六碳酸,相对含量在27.82%—43.27%之间。藻体中还含有丰富的PUFA,主要为9,12,15-十八碳三烯酸、6,9,12-十八碳三烯酸、9,12-十八碳二烯酸、8,11,14-二十碳三烯酸,另外还含有EPA不饱和脂肪酸。以欧式距离平方为距离测量技术,类间距用平均链锁法,对20个不同地理位置的浒苔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分为4大类,所有漂浮浒苔聚为第一类,青岛和连云港的本地种分别聚为另三类,说明青岛近海漂浮的浒苔不是青岛本地生浒苔,而是从外海漂移过来的,第一类的聚类结果显示了浒苔的漂移路径。结果表明,藻类脂肪酸的系统聚类分析为海洋绿藻分类与量化评价提供了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光照强度对海洋微藻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及其应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重视。高度不饱和脂肪酸(PUFA),特别是长链的n-3 PUFA,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海洋动物和人类都具有营养学和医学上的价值。在海洋微藻的培养过程中,光照强度是海洋微藻生长的条件之一,光线的明与暗,光度的强与弱,不仅对微藻的生长速率、产量有影响,而且对其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也有影响(Teshima et al.,1983;Thompson et al.,1990; Renaud et al., 1991)。 作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3种有代表性的海洋微藻:(1)小球藻Chlorella sp-2(李荷芳等,1999),此藻脂肪酸中EPA含量高、且不含DHA;(2)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该藻DHA含量较高,但几乎不含EPA;(3)前沟藻(Amphidinium sp.)的EPA、DHA含量均高。将以上3种微藻作为原料,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进行培养,测定并分析藻体中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从而了解光强对海洋微藻脂肪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于1996年9-10月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小麦岛实验基地,采用人工投喂的方法,给牙鲆幼鱼投喂含不同含量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的人工饵料,研究牙鲆幼鱼对饵料中n-3HUFA的消化、吸收以及n-3HUFA的含量与日增重率、饵料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饵料中添加0.60%—2.40%的n-3HUFA可有效提高牙鲆幼鱼的日增重率和饵料效率;肝脏中n-3HUFA的含量与饵料中n-3HUFA(尤其是DHA)的含量成正比;牙鲆幼鱼对饵料中n-3HUFA的表观消化吸收率随其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气相色谱检测的方法,进行大西洋庸鲽精液脂肪酸组成分析及激素GnRHa诱导对其组成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西洋庸鲽精液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种类为22:6n-3(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占总脂肪酸比例25.67%±0.94%;其次为16:0(PA,棕榈酸)、20:5n-3(EPA,二十碳五烯酸);重要必需不饱和脂肪酸20:4n-6(AA,花生四烯酸)含量较低,为1.76%±0.01%。精液中高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较高,为44.25%±0.30%;饱和脂肪酸(SAT)含量为27.72%±0.22%。重要脂肪酸比例DHA/EPA为2.33±0.26;EPA/AA为6.30±0.51;n-3/n-6为9.22±0.60。激素诱导未对精液中脂肪酸组成产生显著影响。重要必需脂肪酸DHA、EPA、AA,以及n-3、n-6等重要种类的脂肪酸总量在激素诱导组与非诱导对照组样品间无显著差异;在激素诱导后的三个取样时间的样品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