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1993,13(4):344-348
袁复礼教授是我国当代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袁老师的弟子满天下。受过袁老师教诲的学生之多,成绩之大恐怕在国内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出袁老师为中国的第四纪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所花费的心血和做出的贡献的份量和意义。袁复礼教授的一生的地质工作和他的教育工作都说明他是一位不服输的地质学家,是一位把地质学念在“身上”的地质学家,更是一位能够和大山岩石谈话的地质学家。  相似文献   

2.
云南剑川断裂新活动的表现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西北是我国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区之一,这里的断裂十分发育,许多断裂第四纪以来都有活动,剑川断裂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它对滇西北的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为了探讨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笔者在袁复礼教授的指导下,与我院地震地质专业部分师生一起,于1981年和1982年,对剑川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层、活动断层及地震活动分别作了较为详细的专题研究。目前这一研究课题正在进行之中,现将我们对剑川断裂新活动研究的部分结果整理成文,作为学生献给老师九十寿辰的贺礼。  相似文献   

3.
当袁复礼先生讲完第四纪地质及其相关连的一些理论问题之后,应当接着谈一下第四纪地质图及地貌图的类型。内容和绘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现在就在这几方面作一些一般性的介绍。一、第四纪地质图方面Ⅰ.第四纪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内容为了完成整个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对第四纪地  相似文献   

4.
新疆北部脊椎动物化石层位及其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新疆北部脊椎动物化石较为系统的研究始于1928年,袁复礼等在吉木萨尔、乌鲁木齐、吐鲁番一带进行了考察和采集。解放以来,在新疆北部广大地区自二叠系以上的地层中普遍发现脊椎动物化石的踪迹,尤其是六十年代中期,古脊椎所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发掘,为研究新疆北部二叠系以上地层和脊椎动物化石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新疆北部二叠纪一第四纪的陆相地层出露完整,剖面基本连续,为世界上所少有。本文是在编制《西北地区区域地层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册》(下面简称新疆地层表)和古生物图册的基础上对脊椎动物化石的层位和有关问题作初步的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云南剑川盆地第四系模式剖面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剑川盆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中段东侧澜沧江流域,地处三江褶皱系与扬子地台之界,为云南高原新生代断陷盆地之一。区内陆相第四纪地层发育,前人由于工作精度所限,对其未作过详细划分对比。我们在袁复礼老师的指导下,与本院地震地质专业部分师生一起,通过野外实地调查,运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对第四系的剖面岩性、岩相、层序、厚度、上下界限,接触关系、生物化石、横向变化以及地貌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将其作了详细划分并且拟建了几个新组,建立了系统的模式剖面(表1)。  相似文献   

6.
袁复礼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于1993年12月21日至1993年12月23日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隆重举行,与会者150余人,其中学部委员15人,教授86人。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发明协会会长武衡同志,地矿部副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张宏仁同志等出席了纪念会.会议由程业勋教授主持,并致开幕词;杨遵仪教授代表中国地质学会等19家发起单位作主题发言,系统介绍了袁复礼教授的生平事迹;武衡、张宏仁、黄汲清、孙殿卿、程裕淇、丁国瑜、杨起、赵鹏大、蒋松等同志相继发言.他们高度赞扬了袁复礼教授淡泊名利、艰苦奋斗、严谨治学、宽厚待人的崇高美德和优良作风。会议组织出版了《纪念袁复礼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论文集》和《桃李满天下》纪念文集。为纪念袁复礼教授对中国地质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第四纪研究》、《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还发行了纪念专刊和专栏。 袁复礼教授1893年12月31日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徐水县,卒于1987年5月22日。1913年考入清华学堂高等科,1915年赴美国纽约建筑学校、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从事地质研究及教学工作,先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及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曾任清华  相似文献   

7.
笔者是袁复礼教授30年代末期的学生,回顾了在西南联大受袁老师教诲;在清华大学地学系和北京地质学院共事期间得袁老师帮助的情况。老师的优良学风和高尚品德使我们体会到:所谓教育决不仅限于课堂上的“授业”、“解惑”。为人师者的一言一行,其涵育和启发的作用有时更为重要。我们后来虽然成了不同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院、系负责人,但袁老师始终是我们的榜样。  相似文献   

8.
1993年12月31日是著名的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和地质教育学家袁复礼教授百年诞辰,我国20多个学术团体和地质单位将联合举办纪念活动及学术报告会,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纪念专辑,几代学生撰文弘扬袁老师的历史功绩与高尚品德,说明袁老师的敬业精神感人之深。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石钱滩组古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钱组滩系袁复礼教授(1938)建立的“石钱滩建造”演化而来.该组分布于克拉麦里山以南,沿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石钱滩组含无脊椎动物化石丰富,并有油气迹象,从而引起广大地质工作者的注意.1984、1985年笔者与新疆地矿局第二区调大队四分队合作,对石钱滩组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工作,取得了丰富的化石和地层资料.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对石钱滩组的古气候特征作初步探讨,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黄泽机 《地质论评》1951,16(1):123-123
这是一篇调查的报告,作者於1940年在西康宁属调查金矿时写成的,在写作这篇报告时,多蒙袁复礼教授,用信函指示不少。在野外工作时,温杰史君是和作者共同工作,地形图的测绘,和地质图的填制,他做了不少,谨特记在篇端,用志谢意。  相似文献   

11.
袁复礼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他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立人之一,我校建校元老。大半个世纪,他献身于我国地质事业,不畏艰辛,兢兢业业,奋斗不息,功勋卓著。1993年12月31日是袁复礼教授100周年诞辰,中国地质学会等20个单位将联合举行纪念活动,以缅怀袁复礼教授对我国地质科学与地质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弘扬袁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的硼酸盐矿物—袁复礼石化工部地质研究院黄作良博士在对辽宁一吉林硼矿床的矿物学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硼酸盐矿物。为纪念我国已故的著名地质学家袁复礼教授,将其命名为袁复礼石。该矿物已于1994年3月在国际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上审定通过,正式命名为...  相似文献   

13.
地面沉降是一种区域性的缓变型地质灾害,不同地区地面沉降具有相似性又有独特性。本文结合苏锡常地区的实际地质条件.把第四纪地层按不同的沉积类型划分出三类地层结构区,提出用地面沉降响应系数这一指标来评价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关系,探讨了不同岩性结构区地面沉降在时间上和在垂向地层空间上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4.
地面沉降是北京平原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本文从北京地区地质构造和第四纪地层沉积特点入手,分析平原区可压缩地层的特征与分布范围,寻找地面沉降与地质结构间的关系;并从第四系地质特征出发,合理选择地面沉降分层监测层位,系统地提出了适宜北京地区的地面沉降分层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巧识黄土锲而不舍1953年冬,刘东生被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54年秋,他就被派去参加一个庞大的课题项目——黄河三门峡第四纪地质综合考察。这个综合考察队是由该所所长侯德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杨钟健、北京地质学院教授袁复礼和苏联专家帕甫林诺夫等发起成立的,还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地学界元老,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会员,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袁复礼教授离开我们已经六年了。他以渊博的学识、顽强的意志、开拓性的创造精神在我国考古工作、地学科学考察工作、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新构造运动学等学科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付出了毕生精力从事地质教育工作,培养了我国地学界的几代学人。我们深深地怀念他。  相似文献   

17.
上海地面沉降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地面沉降是我国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城市化进程中,资源与环境如何由对立走向统一的焦点之一,上海地面沉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几代地质工作者的努力,在地面沉降监测,研究与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绩,本文初步总结了上海地面沉降研究与防治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我们在新世纪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徐煜坚 《第四纪研究》1989,9(3):249-253,291
中国西部现代冰川现象和第四纪冰川遗迹,露头清晰,保存完好,中外地学同人多肯定无疑,但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遗迹,几十年来一直在争论着。这是由于多种地质因素相互交织,致使在识别它们的标志上产生了一定困难,有时令人困惑不解。不过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深入研究,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剥蚀和堆积的证据是很多的,且不难识别。作者野外工作经验表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遗迹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新疆地质》2009,27(2)
此图为西北科学考查团的中方团长徐炳昶(右)、地质学家袁复礼(左)与斯文&#183;赫定(中)研究西行路线问题,是考查团团队精神的体现,他们为中外学者们信赖的领导人。《徐炳昶西游日记》是此行的生动记录。袁复礼是团中独当一面的学者,成就丰厚,著有《蒙新五年行程记》。  相似文献   

20.
华北平原典型地段地面沉降演化特征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系统之一,地面沉降问题突出。由于沉积环境变化多样、地质条件差异性显著和人类开采活动强烈,使得该地区地面沉降成因机理复杂。本文采用卫星对地观测技术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监测地面沉降灾变过程,分析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发展历史和现状。结合应力-应变图解法及土工实验研究地面沉降差异性特征及滞后变形成因机理。取得了以下关键认识:(1)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沉降主要分布在平原区第四纪沉积凹陷,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段特点。地面沉降空间发展部分受到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控制。在沧县隆起区,地面沉降也比较发育,主要原因是沧县隆起在第四纪时期构造运动相对不活跃,沉积了较厚的第四系;存在与构造走向一致的3期古河道,该地区赋存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并被大量开采。(2)地面沉降发生发展与地下水开采历史密切相关,沉降主要压缩贡献层随地下水开采层位变化而变化。北京平原100 m以深地层对地面沉降贡献呈增加趋势。天津平原目前地面沉降的主要贡献层来自300 m以下地层。(3)气候干旱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同时增加了地下水的开采,因而是引起地面沉降的重要间接驱动因素。高层建筑荷载、基坑降排水、地热开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4)地面沉降具有很强的滞后性,最大滞后时间可达25年。除了渗透固结成因以外,土体蠕变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更新世地层在不同荷载下,蠕变特征明显。沧县隆起晚更新世地层次固结可达到总变形28.3%。(5)土的物理性质、地下水位变化模式对土层变形特征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埋深地层在地下水位变化条件下的变形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弹性、黏弹性、黏弹塑性)。浅部含水组呈现以弹性为主的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