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学前缘》2017,(1):297-307
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保存了完整的新元古代南华纪—震旦纪地层,具有从早南华世火山岩-碎屑岩沉积,到晚南华世—早震旦世碎屑沉积,再到晚震旦世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的演化过程。其中发育贝义西期、阿勒通沟期、特瑞艾肯期、汉格尔乔克期4期冰川沉积以及贝义西期、阿勒通沟期、扎摩克提期、水泉期4期火山作用。新元古代库鲁克塔格地区为大陆边缘裂谷,早南华世为强烈拉张断陷阶段,晚南华世—早震旦世为断陷向坳陷转变阶段,晚震旦世为稳定沉降阶段。以兴地断裂为界,南北两区具有不同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早南华世南区为火山岩喷发中心,形成火山岩高地,北区为裂谷沉积中心,发育滨岸-陆棚沉积体系,整体具有南高北低的构造格局。晚南华世—早震旦世继承早南华世构造格局,南区以三角洲沉积为主,北区发育陆棚沉积体系。晚震旦世,南北两区沉积差异减弱,南区发育碳酸盐岩台地,北区为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积陆棚。晚南华世—震旦纪南区结束火山活动,而北区发育多期次的火山岩。  相似文献   

2.
三塘湖盆地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早石炭世晚期,盆地褶皱基底形成;晚石炭世早期,总体处于碰撞期后伸展构造环境;晚石炭世晚期,洋壳消亡,断陷收缩与整体抬升,形成剥蚀不整合.早二叠世,进入陆内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中二叠世,盆地进入推覆体前缘前陆盆地发育期;晚二叠世,构造褶皱回返,前陆盆地消失;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中期,进入统一坳...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层序地层学与盆地构造演化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基于现代沉积学理论和层序地层学思想,在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展布及演化特征分析基础上,对该区晚古生代地层进行精确划分、对比和层序地层学研究。进而按其沉积物特征和充填层序特点将这一时期沉积盆地厘定为三种类型,了晚石炭世本溪期至早二叠世早期(太原期)的陆表海盆地及裂陷(坳陷)盆地、早二叠世山西期近海湖盆和中、晚二叠世石盒子期和石千峰期的内陆坳陷盆地,在不同阶段的盆地中,又可划分出若干次级盆地和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4.
黄骅盆地孔西构造带的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平衡剖面技术复原古构造演化,并结合区域构造分析,可将孔西构造带的发育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构造变形阶段:晚三叠世末期为挤压褶皱变形期;晚三叠世沉积后至侏罗系沉积前为逆冲构造变形期;早-中侏罗世为逆冲构造“轻度”渐进变形期。晚侏罗世以后,区域构造作用发生反转。随着晚侏罗-早白垩世、早第三纪裂陷盆地的发育,孔西构造带作为潜山构造被掩埋。裂陷盆地时期的伸展构造对孔西构造带前第三系的逆冲构造基本上没有大的改造。  相似文献   

5.
扬子板块中部南山坪背斜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山坪背斜位于扬子板块中部,核部上震旦统含有大量沥青,是一个被破坏的古油藏。笔者通过建造分析认为震旦纪至中三叠世属于古隆起发育阶段,进一步划分出震旦纪古隆起雏形期、早古生代古隆起保持期和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古隆起发展期。晚三叠世至新生代属于断裂褶皱发育阶段,进一步划分出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宽缓背斜发育期、燕山运动Ⅱ幕断展背斜发育期、燕山晚期和喜玛拉雅期背斜改造期。南山坪古油藏以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为储层,以上覆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碳质泥岩和石煤为烃源岩,志留纪至中三叠世古隆起聚集油气,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是油气再分配和南山坪古油藏形成时期,之后是古油藏被破坏时期。  相似文献   

6.
岫岩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郯庐断裂带东侧,营口-宽甸台拱之凤城凸起上.区内结晶基底由太古宙变质深成岩及古元古代辽河群层状变质岩系组成.进入印支期,本区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发育.据其岩石类型、结构、构造、接触关系、岩浆演化等,将三叠纪侵入岩划分为早三叠世、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建立了岩石单位.其岩浆演化为基性→中性→酸性的演化过程.其中早三叠世侵入岩以中基性辉长岩、闪长岩类为主,并呈大小不等的捕虏体残存于晚期花岗岩中,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侵入岩主要为酸性花岗岩类,并呈复式岩基产出.  相似文献   

7.
皖南东至地区震旦纪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皖南东至地区的震旦系发育齐全,分布广泛.出露良好.为江南型地层最古老的盖层。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岩石类型相当丰富,为重要的含矿层,含有丰富的铁、锰、磷、金等沉积层控矿产,是研究震旦纪地层、沉积相和层序地层较理想地区。通过分析研究,阐述了早震旦世早期以陆源碎屑沉积环境为主,为海岸冲积扇相到陆棚相沉积,表现为一个海进过程;早震旦世晚期以冰川作用为主,为海岸冰川相到陆棚冰川沉积;晚震旦世均以碳酸盐岩沉积环境为主,为台地前缘斜坡到浅海盆地相沉积,表现为一个海退过程。震旦纪可分出两个Ⅰ类层序,早震旦世早期Ⅰ类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凝缩段构成.由于受冰川作用对下伏地层产生了强烈削切,而使高水位体系域缺失。早震旦世晚期至晚震旦世晚期,为一个完整的Ⅰ类层序。  相似文献   

8.
西南三江地区洋板块地层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大地构造研究为主导,初步梳理了三江地区洋板块地层系统的分布及其构造演化规律。本文阐述了三江地区经历原-古特提斯大洋连续演化、分阶段拼贴增生至最终俯冲消亡的地质演化历程。甘孜-理塘弧后洋盆于早石炭世打开,二叠纪—中三叠世进入顶峰扩张期,晚三叠世洋盆萎缩引起向西俯冲,最终在晚三叠世末局部地区保留残留海。哀牢山弧后洋盆不晚于早石炭世形成,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整体扩张发育,早二叠世末或晚二叠世初开始向西俯冲,晚三叠世最终完全关闭。金沙江洋盆早石炭世时已扩张成洋,到早二叠世晚期开始俯冲,石炭纪—早二叠世早期是金沙江洋盆扩张的主体时期,早二叠世晚期至早、中三叠世俯冲消亡。澜沧江弧后洋盆中晚泥盆世开始扩张,在石炭纪—早二叠世发育为成熟洋盆,早二叠世晚期洋内俯冲形成洋内弧,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双向俯冲消亡。昌宁-孟连洋为特提斯洋主带,具有原-古特提斯洋连续演化的地质记录,晚奥陶世开始向东俯冲消减,二叠纪末、早三叠世发生弧-陆碰撞作用,昌宁-孟连洋盆闭合。  相似文献   

9.
琼北火山活动分期与全新世岩浆演化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琼北火山活动始于始新世以来,早第三纪火山岩以夹层隐伏于不同时期的地层中。本文新提供的琼北火山岩K-AT年龄和砂岩捕虏体热释光年龄,从年代学上确定了琼北存在全新世火山喷发活动。琼北地表火山岩从早到晚分为6期:蓬莱期(中新世)、金牛岭期(上新世)、多文岭期(早更新世)、东英期(中更新世)、道堂期(晚更新世)、雷虎岭期(全新世)。雷虎岭期又分为早晚两个亚期:雷虎岭亚期和马鞍岭亚期,它们分别属于橄榄拉斑玄武岩和石英拉斑玄武岩。火山岩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岩浆来自亏损地幔(DMM)和富集岩石圈或亏损地幔(DMM)与俯冲洋壳两种不同的地球化学组分混合源区。橄榄拉斑玄武岩是相对原始的地幔岩浆。橄榄拉斑玄武岩岩浆经约10%橄榄石分离结晶可以形成石英拉斑玄武岩浆。岩浆上升过程中未受明显的陆壳混染。  相似文献   

10.
论“黔中古陆”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梅冥相 《贵州地质》1994,11(3):199-206
根据贵州奥陶纪及志留纪古地理格局的演化特征分析,认为“黔中古陆”是由于太康运动(都匀运动)导致的地壳抬升形成的,在早志留世石牛栏期及韩家店期由“滇黔桂古陆”分异出来的一个大致呈东西向分布的窄长古陆.  相似文献   

11.
四川海相克拉通盆地显生宙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四川叠合盆地是在四川海相克拉通盆地基础上形成的。本文利用最新的钻井资料、地震资料及其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四川海相克拉通盆地在显生宙的演化阶段及其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四川海相克拉通盆地显生宙演化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为晚震旦世-石炭纪,晚期为二叠纪-中三叠世。两期克拉通演化都经历了早期弱拉张,后期弱挤压阶段。弱拉张初始阶段都有一次海相碳酸盐岩的大面积稳定沉积(震旦系灯影组和二叠系栖霞-茅口组)和随后的隆升剥蚀作用及风化壳岩溶作用。其后进入弱拉张期,发育拉张槽,拉张强度最大的部位均位于克拉通的西北部,都是从克拉通的西北部边缘向克拉通内部减弱。然而,两期拉张槽的充填特征不同,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是补偿型充填,与拉张槽周缘相比,拉张槽内沉积厚度巨大;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开江-梁平拉张槽为欠补偿型充填,与拉张槽周缘相比,拉张槽内沉积厚度非常薄。拉张期结束后进入弱挤压阶段,形成古隆起,挤压强度最大的部位均位于克拉通的西南部,都是从克拉通的西南边缘向克拉通内部减弱。弱拉张阶段的拉张槽与弱挤压阶段的古隆起均为大角度相交关系;然而,拉张槽和古隆起的规模差别较大,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面积约5.4×10~4km~2,对应的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面积6×10~4km~2;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开江-梁平拉张槽面积约2.0×10~4km~2,对应的印支期开江古隆起面积0.8×10~4km~2;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蓬溪-武胜拉张槽面积约1.5×10~4km~2,对应的印支期泸州古隆起面积4.2×10~4km~2。绵阳-长宁拉张槽的规模比开江-梁平拉张槽、蓬溪-武胜拉张槽要大,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的规模也大于泸州-开江古隆起的规模。四川海相克拉通盆地显生宙演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四川叠合盆地海相油气地质条件的发育和油气藏的形成分布。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地球动力学背景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按构造演化序列将中生代盆地演化分为早-中三叠世盆地格架奠定期、晚三叠世盆地生油岩形成期、早-中侏罗世构造稳定期、晚侏罗世生排烃高峰期、早白垩世盆地整体抬升期及晚白垩世盆地消亡期等6个阶段.并指出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各阶段对油气源的形成、油气聚集,以及对油气圈闭成藏等油气分布规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及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鄂西—渝东地区热史恢复及烃源岩成烃史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根据鄂西—渝东地区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的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该区在晚二叠世初期达到最高古热流(可达68~78mW/m2,地表热流),从晚二叠世初到现今古热流持续降低,在侏罗纪末期古热流平均为~54mW/m2(地表热流);鄂西—渝东地区中生界与新生界之间不整合面的剥蚀量可达1700~4000m。成烃史研究表明:鄂西—渝东地区志留系烃源岩在晚志留世—早二叠世进入生油高峰,在早-中三叠世进入生气期,中侏罗世晚期进入过成熟干气阶段,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晚志留世、二叠纪—中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而二叠系烃源岩在早三叠世进入生油门限,于中-晚三叠世达到生油高峰,在中-晚侏罗世进入生气期,晚侏罗世晚期进入过成熟,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早-中三叠世及侏罗纪。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南部晚古生代—早三叠世陆缘裂陷系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泥盆系、石炭系尤其是二叠系列三叠统在中国东南部的展布、系统的沉积演变,联系到该阶段古特提期洋对基影响和控制,提出了华南陆块东南部晚古生代-早三叠世陆缘裂陷系发展的沉积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15.
南黄海海域晚古生代—新生代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地区发育古生界-第四系沉积。加里东运动使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地台拼接,在下扬子地台的主体部分,形成一个广阔稳定的后加里东台地。早中泥盆世台地处于剥蚀夷平阶段。晚泥盆世开始接受内陆河流相沉积。中、晚石炭世,海侵加强,包括勿南沙隆起区在内的整个南黄海成为浅海环境,接受碳酸盐岩沉积。早、晚二叠世之间的东吴运动,引起裂陷和陆棚的沉积分异,湖泊-滨岸沉积发育,并形成多个煤层。早三叠世早期,下扬子区大幅沉降,全区遭受海侵,台地灰岩、浅海灰泥岩沉积区占据了现今的黄南盆地、中部隆起及黄北盆地的大部分区域。至中三叠世早期,海水大规模退出苏浙皖区,南黄海演变为潮坪,沉积了较厚的碳酸盐岩,局部地区出现渴湖环境;晚期,海水全部退出苏浙皖区,开始沉积以河、湖相为主的黄马青组红色碎屑岩,至此结束了海相沉积历史。印支运动早期,后加里东地台的南侧产生裂谷,北侧为边缘坳陷。印支运动晚期,南侧裂谷伴随着郯庐断裂的左旋走滑而进一步扩大和裂陷,形成黄南盆地。中三叠世末,随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碰撞加剧,苏鲁造山带形成并不断上升,在其南缘形成前陆盆地。中生代黄北盆地和黄南盆地内河流相、湖相沉积和中酸性火山岩发育,沉积总厚度达3000~6000m。古新世-渐新世末,黄海进入断陷发育阶段,古新世-始新世,湖相沉积占优势,渐新世沼泽沉积发育。中新世-第四纪南黄海转入区域性坳陷沉降,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  相似文献   

16.
姚华舟 《地质论评》1999,45(7):851-857
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义敦岛弧带,晚二叠世以来经历了伸展与挤压相交替的多旋回式构造演化。根据伸展、挤压交替的阶段性变化,其演化历程可划分为10期(阶段):① 二叠纪—前二叠纪:泛扬子板块阶段;② 二叠纪末—中三叠世早期:大陆边缘裂 谷→海洋;③ 中三叠世晚期:不成熟岛弧;④ 早卡尼期:裂谷与海洋;⑤ 晚卡尼期—早诺尼 期:成熟岛弧;⑥ 中—晚诺尼期:岛弧基底上的裂谷作用;⑦ 诺尼期末—瑞替期:弧陆碰撞和残留海;⑧ 侏罗纪—早白垩世:挤压褶皱造山;⑨ 晚白垩世—第三纪:山原裂谷作用和山 间盆地;10 第四纪—现代:快速隆起造山。二叠纪末—三叠纪初为本区构造格局的转折点,即本区脱离扬子板块主体部分向西漂移并导致产生新的洋壳,出现新的构造格局。三叠纪的构造伸展—挤压转换最为频繁,火山—沉积作用也最为活跃,以钙—碱性中酸性火山岩为代表的义敦火山弧形成于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7.
金沙江弧—盆系时空结构及地史演化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王立全  潘桂棠 《地质学报》1999,73(3):206-218
金沙江结合带是一条古特提斯弧后洋盆消亡的俯冲消减杂岩带。弧后洋盆形成于早石碳世-早二叠世。晚泥盆世晚期已具有雏型,早二叠世是洋盆扩张的鼎盛时期,早二叠世 晚期向西俯冲,在金沙江结合带中形成3条消减杂岩带。金沙江弧-盆系于志留纪末在早古生代变质“软基底”的基础上开始生成、发展和演化,经历了泥盆纪弧后裂谷盆地阶段(D)、早石炭世-早二叠世的弧后洋盆阶段(C1-P1)、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的洋壳俯冲消  相似文献   

18.
江汉盆地自加里工至印支期接受肫一套较为稳定的台地相为主的碳酸直岩沉积,侏罗纪末至燕山早-中期经受区域挤压,发生褶皱和逆冲;燕山晚期至喜马拉雅早-中 生伸展作用,形成负反转构造;随后分地进入坳隐期,沉积了广华寺组和平原组,期间发生过局部的褶皱隆升,形成正反转构造。  相似文献   

19.
新疆北部后碰撞构造演化与成矿   总被引:149,自引:8,他引:149  
王京彬  徐新 《地质学报》2006,80(1):23-31
以夹于陆块间的蛇绿岩套构造就位及其伴随的区域变形变质、同碰撞花岗岩侵入时期,作为主碰撞期。后碰撞发生在主碰撞之后,并随大规模花岗质岩浆作用的结束而结束。依此标志,新疆北部后碰撞阶段的主体时限为早石炭世维宪期—晚二叠世。研究表明,新疆北部后碰撞阶段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旋回性、阶段性和方向性,经历了早石炭世伸展—晚石炭世挤压(隆升)和早二叠世伸展—晚二叠世挤压(隆升)两个伸展—挤压旋回。其中,早石炭世伸展可能与主碰撞导致的岩石圈板片拆沉有关,早二叠世伸展则可能与刚性增强的新陆壳下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由多陆块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巨大挤压应力,被后碰撞期不同机制幔源岩浆作用导致的阶段性伸展所消耗,由此逐步完成了碰撞后新陆壳的固结。新疆北部后碰撞的伸展阶段和挤压—伸展转变期,是大规模成矿的高峰期,并具有独特的成矿时空分布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赣东北信江盆地中生代晚期构造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江西上饶地区填图当中,基于岩浆活动、沉积体系分析和地貌景观及深部的构造等信息,本文提出了赣乐北信江盆地中生代晚期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早熟山陆内碰撞撞造山和中晚燕山陆内裂谷期、坳隐期及反转期两个阶段,主要构造转换的时间在早白晋世早期与早中期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