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李永祺  张鑫鑫 《海洋与湖沼》2021,52(5):1067-1074
海洋生态学和生物海洋学的研究内容大多交叉、重叠。为利于学科发展,文章在简述学科的产生与定义的基础上,强调学科之间要加强合作,适当分工。建议:海洋生态学侧重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性、生存策略,并积极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生物海洋学侧重于研究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的作用和功能,把推进对海洋的认识放在首位,加强与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的耦合,为海洋在地球四大圈层的相互关系中展现活力。据此,以渔业海洋学、海洋生态灾害和生物对地质的作用为例,阐述海洋生态学和生物海洋学的理解及其相互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到印度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海洋学领域研究文献共4 257篇。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据处理软件TDA(Thomson Data Analyzer)和可视化软件Ucinet,从各年文献量、作者、研究机构及学科、研究主题等角度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定量的数据反映印度在海洋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开展中印海洋领域的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海洋科学学科体系构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恒岱 《海洋科学》2001,25(8):29-33
关于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 ,已有不少研究文献报道 [1~9]。但是 ,关于我国海洋科学学科体系总体构成状况 ,却很少有文献报道。在科学研究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今天 ,研究这一问题 ,无疑对学科发展和学科体系建设 ,将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我国海洋科学管理和决策需要对本学科的总体发展和体系构成现状有所了解和掌握 ,以避免盲目性 ;另一方面 ,要加快本学科的发展和建设 ,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积累 ,还必须对积累的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 ,使之系统化、有序化 ;第三方面 ,为了推进本学科向理论更高层次衍进和向纵深延伸 ,…  相似文献   

4.
孙松  孙晓霞 《海洋与湖沼》2020,51(4):684-69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从一个海洋生物实验室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生物海洋学的理念、科学内涵、科学视野、生物海洋学对海洋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等在海洋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中得到完美体现,生物海洋学也一直伴随整个研究所的壮大而不断发展。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立70周年之际,从生物海洋学角度回顾研究所发展历程,将会加深我们对海洋科学不同学科间的相互关系、相互配合、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意义的理解,对海洋科学未来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军事海洋学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茂常  朱海 《海洋科学》2000,24(9):23-25
1军事海洋学的概念与意义军事海洋学是研究海洋自然环境特征和变化规律及其对海上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的作用与影响的学科 ,是军事学与海洋学的交叉科学。它涉及海洋学范畴内的海洋气象学、海洋水文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水声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诸多学科 ;同时 ,它也与海军战略学、海军战役学、海军战术学、海军装备发展理论等有着必然的联系 ,并对这些军事学科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古今中外的海战史雄辩地证明 ,人类对海洋环境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海上军事活动的范围、规模与成败 ,甚至相应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三…  相似文献   

6.
70年来中国化学海洋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我国的海洋化学工作者通过7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的化学海洋学研究,实现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进入同步发展的快车道,其显著的特点是:(1)化学海洋学研究从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系统转向了以揭示深层次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核心的研究;(2)化学海洋学研究实现了多领域、多视点的综合交叉研究;(3)更加关注了人为影响与自然变化共同作用下的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对近海和海岸带而言,更加注重从海陆统筹一体化角度探析化学物质的分布迁移特征。本文从生源要素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微/痕量元素与同位素的海洋化学研究、生物过程作用下的化学海洋学过程等角度,重点总结归纳和分析了30年来我国海洋化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和发展状况,以期对化学海洋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7.
我国海洋遥感地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成治 《海洋科学》1994,18(3):20-22
遥感技术可应用于海洋科学的各个领域,即遥感技术与海洋科学紧密结合,可发展成一门年轻的卫星海洋学。卫星海洋学不是萌生于海洋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是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所促成。泛称的海洋遥感(O-ceanographicRemote Sensing)是指以海洋及海岸带作为监测、研究对象的遥感,采用光学遥感技术监测海洋中各种现象和过程的方法,其内容亦涉及到海洋各个学科,其中海洋遥感地质即是。海洋遥感地质属海洋环境遥感中的一部分,主要对海岸带及其浅海地质地貌进行定性及定量解译。党和国家对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刊原刊名为《东海海洋》,创刊于1983年。根据国家海洋局海科字[2005]2号文件转发的2005年1月3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出报刊[2005]58号“关于《中国养蜂》等科技期刊更名的批复”,已于2005年第2期起正式更名为《海洋学研究》,其主管单位不变,主办单位变更为中国海洋学会、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浙江省海洋学会。《海洋学研究》的办刊宗旨是注重介绍全球性海洋科技的新发展,报道研究项目的最新成果及资料数据的分析研究等,为全国的海洋学科研究服务。其特色以海洋观测、调查数据的科学表达为基础,报道海洋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海洋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刊原刊名为《东海海洋》,创刊于1983年。根据国家海洋局海科字[2005]2号文件转发的2005年1月3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出报刊[2005]58号“关于《中国养蜂》等科技期刊更名的批复”,已于2005年第2期起正式更名为《海洋学研究》,其主管单位不变,主办单位变更为中国海洋学会、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浙江省海洋学会。《海洋学研究》的办刊宗旨是注重介绍全球性海洋科技的新发展,报道研究项目的最新成果及资料数据的分析研究等,为全国的海洋学科研究服务。其特色以海洋观测、调查数据的科学表达为基础,报道海洋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海洋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刊原刊名为《东海海洋》,创刊于1983年。根据国家海洋局海科字[2005]2号文件转发的2005年1月3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出报刊[2005]58号“关于《中国养蜂》等科技期刊更名的批复”,已于2005年第2期起正式更名为《海洋学研究》,其主管单位不变,主办单位变更为中国海洋学会、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浙江省海洋学会。《海洋学研究》的办刊宗旨是注重介绍全球性海洋科技的新发展,报道研究项目的最新成果及资料数据的分析研究等,为全国的海洋学科研究服务。其特色以海洋观测、调查数据的科学表达为基础,报道海洋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海洋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计算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海洋技术》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日总览》2008年版(即第五版)之海洋学类的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12.
使用谷歌学术搜索的数据展示了世界海洋地质学的创建和发展脉络,重点以Elsevier数据库收录的国际海洋地质研究文献为统计样本,从文献增长、载文期刊、作者分布、学科领域和研究内容等5个方面进行了计量分析,客观地揭示了世界海洋地质研究的发展历程及最新趋势,以期为我国海洋地质工作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应用海洋学学报》自创刊以来已走过40个春秋。我谨代表主办单位和编委会向广大读者、作者、中国海洋学界各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对本刊的支持、关心、帮助以及历届编委、编辑和审稿专家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应用海洋学学报》是自然资源部主管,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学会、福建省海洋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综合性海洋科学期刊。本刊原刊名《台湾海峡》,创刊于1982年,初创时为半年刊,1987年发展为季刊,2013年更名为现刊名(国内统一刊号:CN 35 1319/P,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 4972)。 《应用海洋学学报》主要报道国内外海洋科学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侧重于报道应用海洋科学领域的前沿、热点及其他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反映各相关学科前沿最新研究动态的综述文章,内容包括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物理学、海洋水文学、海洋环境科学等领域。本刊目前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也是中国、美国、英国、日本以及联合国等十几个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收录期刊。 从创刊至今,本刊已出版发行了41卷157期,共发表海洋科学研究论文和综述2980篇。本刊早期刊发的稿件聚焦台湾海峡,发表了大量福建沿海和台湾海峡各海洋学科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我国台湾地区海洋学家发表的有关台湾岛及其周边海域研究成果。本刊关于台湾海峡的部分研究论文,是原创性的、基础性的和具有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对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科学的认知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国家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加大对海洋的投入,实施诸多重大专项、重点计划项目,海洋科研院所纷纷成立,海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适应新形势,本刊更名为《应用海洋学学报》,由海内外杰出华人海洋科学家组成编委会;刊发论文的研究区域跨出台湾海峡,涵盖我国管辖海域、五大洋和南北极;刊文内容从区域海洋学拓展为基础海洋学和应用海洋学研究。论文投稿作者也由原来的主要来自福建省,拓展为来自国内(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及埃及、丹麦、荷兰、英国等国家的上百家单位,读者分布于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本刊办刊质量持续提升,影响因子稳步上升,曾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国家海洋局优秀科技期刊奖、福建省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等诸多奖项,在国内外获得广泛的好评。 40年来,本刊是我国海洋事业蓬勃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我国海洋科技成果的重要交流平台。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本刊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以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使命,总结40年来的办刊经验,借鉴国内外其他科技期刊的先进办刊经验,加强编辑部能力建设,把握海洋科技前沿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提升本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力争成为应用海洋学领域的权威期刊,加强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促进海洋科学学术交流,为科技兴海、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祝《应用海洋学学报》取得更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三种海洋学期刊论文,引文进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 1 992~ 1 996年《海洋学报》、《海洋与湖沼》和《东海海洋》三种海洋学期刊的论文和引文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又对三刊 1 997~ 1 998年的论文和引文进行延伸统计和比较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这三种海洋学期刊论文引文的进展情况 ,得出的结论对搞好海洋学科研究和图书情报服务工作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计算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海洋技术》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即第五版)之海洋学类的核心期刊。该书定于2008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洋热浪发生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空间范围均呈现出显著增长趋势,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CiteSpace是一款具有多元、分时、动态等优势特点的引文分析工具,可用于分析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研究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以海洋热浪为主题,基于Web of Sciences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利用CiteSpace对检索到的514篇相关文献(2012—2021年)进行可视化分析,全面揭示了海洋热浪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及前沿。研究发现,海洋热浪研究的发文量逐年增加,从2012年至今总体呈现平稳—缓慢上升—迅速增长三个阶段特征。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在海洋热浪研究中占主导地位。中国虽起步较晚,但在该领域中影响力不断增强。发文作者集中度较高,且发文量排名靠前的作者合作关系紧密,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海洋热浪研究所属学科主要集中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海洋及淡水生物学、海洋学等。基于关键词共现、突变分析及文献共被引方法,发现当前研究的前沿热点方向主要包括海洋热浪特征、变率及物理机制,海洋热浪对海洋生态系统及生...  相似文献   

17.
海洋学是地球科学的组成部分,因此现场的科学调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对海洋进行解析、统计或其它描述性研究的基础。过去海洋调查的发展带有相当的自发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妨障了学科发展并影响到海洋开发。长期来,我国海洋学界对理论研究的兴趣超过对应用技术的兴趣,对经典动力学解  相似文献   

18.
文圣常院士是我国物理海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我国海浪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国家教委批准的物理海洋学重点学科点和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的创建者和学术带头人。194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任广西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曾任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院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奖励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洋学科组成员及组长;曾任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中国  相似文献   

19.
蒋国荣  汪晓娇  张军  张韧 《海洋预报》2005,22(Z1):176-182
海洋内波与海洋水声学、海洋生物学、物理海洋学和军事海洋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受到各国政府和海洋学家的普遍关注.本文基于近二十年来国外与国内在海洋内波方面的研究成果,首先从各个角度介绍了内潮波与内孤立波方面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其次介绍了有关赤道大洋内波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对今后内波研究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国家重点学科、海洋气象省级重点学科以及海洋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主要开展物理海洋、海洋一大气相互作角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始建于1987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