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随机森林模型判定热带气旋变性完成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旋相空间作为一种判定变性热带气旋的客观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采用不同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相空间参数值会有所不同,若采用固定的参数阈值将给判定变性时间带来误差。本文将热带气旋地理位置、中心气压和相空间参数组成因子向量,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对1979—2016年间西北太平洋变性热带气旋变性完成时间进行判定。判定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在训练集中区分气旋为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的平均误判率为2.75%,判定变性完成时间和观测完成时间差异在6h以内的百分比为71.8%,测试集中差异6h内百分比为65.9%,差异在12h内百分比超过80%;因子重要性分析表明,纬度值对判定准确度的贡献最大;当变性完成时刻海平面气压较低时随机森林判定的变性完成时间滞后于观测时间,当海平面气压较高、低层冷暖平流较强时随机森林判定的变性完成时间超前于观测时间;在随机森林实例应用中,登陆型热带气旋"莫拉克"和疑难路径"狮子山"的判定结果和观测变性时间一致。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上变性加强热带气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侃  徐海明 《气象科学》2011,31(6):677-686
利用1979-2007年日本气象厅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在中国大陆上发生变性的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9 a间中国大陆上发生变性的热带气旋共有16个,占登陆中国热带气旋总数的8.56%,其中8个变性后加强.利用日本JRA-25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了这8个变性加强热带气旋的湿位涡垂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热带气旋变性发...  相似文献   

3.
王佳琪  李英 《大气科学》2019,43(6):1329-1343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CMA/STI)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美国飓风联合警报中心(JTWC)最佳路径资料、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全球多平台热带气旋风场资料(MTCSWA)和CMORPH降水资料、日本卫星云顶黑体辐射温度(TBB)资料等,分析1987~2016年30年间西北太平洋228个变性热带气旋(ETTC)的活动规律、风与降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ETTC年均7.6个,除1~2月,各月均有分布,峰值在9月。约90.4%的ETTC变性位置在30°N以北,仅约9.6%在30°N以南较低纬度,且多发生于春夏和秋冬交替季节。(2)TC(热带气旋)变性通常发生在其转向后,半数以上移速加快,大多数中心气压升高或维持,仅10.5%降低。(3)变性过程中ETTC近中心最大风速减小,最大风速半径增大,内核趋于松散。其34节风圈半径北侧明显大于南侧,风场结构非对称性增强。(4)ETTC强风和强降水呈显著非对称性分布,其强风区主要出现在ETTC中心东侧,即路径右后方;强降水区主要出现在北侧,且变性后在东北象限向外扩张。(5)较强的环境水平风垂直切变(VWS)是影响ETTC风及降水分布的重要因子。强降水主要出现在顺风切方向及其左侧,强风(去除TC移速时)出现在切变左侧。  相似文献   

4.
李畅  姜霞  沈新勇 《山东气象》2021,41(4):62-72
利用印度气象局(India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IMD)、国际气候管理最佳路径档案库(International Best Track Archive for Climate Stewardship,IBTrACS)提供的1982—2020年阿拉伯海热带气旋路径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再分析资料,对近39 a阿拉伯海热带气旋源地和路径特征、活跃区域、频数及气旋累积能量(accumulated cyclone energy,ACE)指数的季节特征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环境因素,说明其物理成因。结果表明:阿拉伯海热带气旋多发于10°~25°N,65°~75°E海域,5—6月、9—12月发生频数较高且强度较强,1—4月、7—8月发生频数较低且气旋近中心最大风速均小于35 kn;频数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控于垂直风切变要素;阿拉伯海热带气旋发生频数和ACE近年有上升趋势,年际变化主要受控于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850 hPa相对湿度要素。  相似文献   

5.
1949-2007年登陆我国变性热带气旋的特征统计及合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1949-2007年热带气旋年鉴等资料,统计分析登陆中国并在我国或附近变性的热带气旋的特征,着重分析不同区域及路径的变性气旋特征.分析结果得出,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很多,但在我国及附近沿海变性的却较少,大多数热带气旋变性后不发展或迅速衰减,只有约17%的变性热带气旋继续发展.热带气旋变性大多发生在114°E以东,移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微波成像仪TMI(TRMM Microwave Imager)2A12 水汽凝结物(Hydrometeor)反演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地区从1998~2009 年的236 个热带气旋个例的1776 个“快照”(snapshot)的水汽凝结物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水汽凝结物的时空变化与热带气旋强度演变联系。研究结果表明:(1)TMI 2A12 水汽凝结物资料显示出了热带气旋内部的细致结构及变化特征,水汽凝结物的峰值集中于数十公里到一百多公里的热带气旋眼壁及云墙区;在热带气旋发展过程中,随着热带气旋强度的增强,水汽凝结物增多且往其中心靠拢,从发展阶段到成熟阶段,水汽凝结物的大值中心基本上集中在距离热带气旋中心约50 km 区域,而且强度越强的热带气旋,水汽凝结物的大值中心与热带气旋中心的距离越近;在热带气旋消亡的过程中,水汽凝结物不断减弱且往外围扩散,逐渐扩展到远离中心的区域;(2)热带气旋强度与水汽凝结物的分布关系密切,热带气旋强度变化与热带气旋中心附近200 km 范围内的水汽凝结物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200 km 以外的外围水汽凝结物含量存在负相关;(3)热带气旋强度变化与水汽凝结物的变化存在时间差,水汽凝结物的变化超前于热带气旋强度的变化,在热带气旋迅速发展之前数小时,热带气旋中心0~50 km 环状区域的水汽凝结物含量就已经提前增加了,在热带气旋减弱前数小时到十数小时,即使热带气旋还处于它强度的鼎盛时期,其中心0~50 km 环状区域的水汽凝结物含量就已经提前显著减少了,这种水汽凝结物的变化超前于热带气旋强度的变化的现象,可能是热带气旋强度预报的潜在线索。  相似文献   

7.
广东阳江沿海地区海陆风观测结果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TOVS资料分析了2000年几个热带气旋的结构,发现与经典概念模型所描述的结构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在水平结构上,非对称结构呈多样性,高度场的低层低值中心(或高层高值中心)与温度场的高值中心并不一定重合;(2)在垂直结构上,高度场的低层低值距平与高层高值距平的配置也呈多样性,特别是存在了、下层距平中心倾斜,或高层只是处于高压区的边缘,不存在明显的高值距平中心与热带气旋相对应。还参照TOVS中的热带气旋结构,进行了修订热带旋数值预报模式系统中人造台风模型(台风BOGUS)结构的研究,发现修订后的台风BOGUS能够更好地与环境场协调,并且能对热带气旋的路径预报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一方面说明了台风BOGUS的结构对其路径预报有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利用TOVS资料中的热带气旋结构能改善热带气旋路径预报。这也为台风BOGUS的修订和发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ENSO与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1951—2005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信息化资料、ENSO事件以及海温指数资料,讨论ENSO事件与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关系。结果表明,7—9月热带海洋持续维持ENSO事件状态,对当年登陆热带气旋有明显影响,暖(冷)事件年,登陆热带气旋频数易偏少(多)、初旋日期偏晚(早)、终旋日期偏早(晚),活动期偏短(长),平均登陆强度偏强(弱),登陆TY频数偏少(多),即ENSO事件对登陆热带气旋有明显的预报信号。当年有ENSO事件的结束或开始,但7—9月热带海洋维持正常偏暖(偏冷)状态,对当年的登陆热带气旋也有一定的影响。暖事件对登陆热带气旋的影响比冷事件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近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垂直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应用1949~2003年共55年的《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年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 给出热带气旋强度突变标准, 对中国近海突然增强和突然减弱的两组热带气旋进行合成分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近海热带气旋强度变化与南亚高压、 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变化呈反相变化关系; 环境风垂直切变小于5 m/s是南海近海热带气旋突然增强的必要条件, 热带气旋强度突变对环境风垂直切变变化的响应时间为18~36 h; 热带气旋中心附近存在数值在 -6~6 m/s之间纬向分布的环境风垂直切变密集带, 在热带气旋突然增强时刻, 中心附近环境风垂直切变经向梯度最大; 风垂直切变在热带气旋突然增强过程中逐渐减弱, 而在热带气旋突然减弱过程中逐渐增强; 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是高低层相对涡度垂直切变的强负值区, 在热带气旋突然增强过程中相对涡度垂直切变逐渐减小, 在突然增强时刻最小。  相似文献   

10.
用2002年3个热带气旋登陆广东的过程中自动站的降水资料, 对TRMM准全球、准实时的3 h降水估测资料进行了检验, 表明该资料与地面3 h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 可以反映出热带气旋3 h降水变化的特征。利用该资料分析了这3个热带气旋登陆过程中不同半径、不同方向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并分析了不同热带气旋之间降水差异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研究发现, 3个热带气旋登陆过程中心附近降水沿半径方向存在收缩和扩展的变化, 除了低层水汽输送的变化和地形对降水造成影响之外, “北冕”和“黄蜂”都发现热带气旋外围降水加强会导致其中心附近降水减弱, 这与以往的观测及研究成果类似。  相似文献   

11.
热带气旋外围环流和广州灾害性高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卢山  叶萌 《热带气象学报》2006,22(5):461-465
利用1983-2004年6-9月常规天气资料、广州单站数据和此期间热带气旋年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并定义连续3天或以上日最高气温≥35℃为一次灾害性高温天气过程,对广州灾害性高温天气和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广州市的灾害性高温天气的出现和热带气旋外围环流紧密相关,且37℃以上的灾害性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广州市东南或偏东方向400—1600km范围内的洋面或海面有热带气旋活动时;(2)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强烈太阳辐射是广州灾害性高温出现的基础,而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导致的强下沉增温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登陆海南的热带气旋中尺度降水分布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文  许向春  黄耀怀  王凡 《气象》2009,35(3):15-20
利用每小时地面观测资料和卫星资料,以1996-2005年在海南岛登陆的热带气旋为研究对象,按照气旋移动路径将其分为4大类,从4类不同路径的7个个例分析揭示了登陆海南热带气旋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及其分布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路径的热带气旋登陆前10个小时之内,中尺度强降水基本上分布于热带气旋中心附近;而热带气旋登陆后,中尺度强降水开始出现明显的"离心"或"偏心"特征.不同路径的热带气旋在登陆前后,其最大降水中心的强度变化也有明显差异.登陆前后,中尺度强降水基本均出现在气旋中心西南到东南侧100~200km内,表现出明显的南北不对称.个例分析也证明,热带气旋强降水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7—2013年福建省区域自动站和基本气象站小时降水观测资料,确定精细时空尺度上热带气旋暴雨突然增幅的阈值标准,分析暴雨突然增幅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同期热带气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满足1 h、3 h和6 h暴雨突然增幅的热带气旋个例数随时间分辨率的降低而明显减少;3 h突增个例数主要出现在6—10月,且个例数和突增次数年分布总体呈上升趋势,突增次数日变化呈现"三峰型",高值区位于17—20时;暴雨突然增幅的热带气旋大多数在福建中南部沿海登陆,且不同的热带气旋中,强度较弱时发生突增次数较多,极值最大;暴雨突然增幅大多数发生在热带气旋登陆后24 h、距中心400 km内、西南方向,与登陆路径有关。对比分析了热带气旋登陆福建前后暴雨突然增幅的特征,发现登陆中部的热带气旋个数最多、暴雨突增次数也最多;热带气旋登陆后暴雨突增次数明显比登陆前多。  相似文献   

14.
热带气旋“尤特”(2006)南海突然减弱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热带气旋“尤特”(2006)在我国南海突然减弱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汽通道的切断是热带气旋“尤特”突然减弱的必要条件,“尤特”突然减弱对水汽来源切断的响应时间大约为12 h;对流层中低层水汽辐散区的出现,抑制了低层水汽向高层输送,导致“尤特”突然减弱;在其减弱过程中,贯穿对流层的位涡柱高值区不断向对流层中层收缩并加强,同时与平流层高位涡区迅速分离;在热带气旋“尤特”突然减弱前6 h,环境风垂直切变突然增大,同时在“尤特”不断减弱的过程中,环境风垂直切变呈现总体逐步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1884~2006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通过对1884~2006年西北太平洋(含南海,下同)热带气旋资料的整理、统计,形成热带气旋路径图像,在此基础上,揭示出100余年来热带气旋的活动存在以下规律特征:平均每年有28.5个热带气旋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频数可能隐藏着超过样本数的100余年的低频周期变化;热带气旋活动可能呈现“低靡期-平静期-活跃期-鼎盛期-活跃期-平静期-低靡期……”的活动规律;20世纪末以来,全球大气虽处于增暖阶段,但台风发生数和超强台风发生数并没有随之增加;100余年来,共有1021个热带气旋登陆我国,年均8.3个,7~9月为热带气旋登陆的集中期,3月份没有台风登陆我国。  相似文献   

16.
李侃  徐海明 《大气科学》2012,36(3):607-618
应用日本气象厅1979~2008年的热带气旋资料以及日本25年 (JRA-25) 再分析资料, 本文首先对登陆我国变性加强和变性减弱的两类热带气旋进行了合成对比分析, 发现热带气旋变性后的强度变化与相应的西风带高空槽的强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然后, 我们选取了2004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Haima为研究对象, 通过中尺度模式模拟再现了其登陆后变性演变过程, 采用片段位涡反演方法改变了模式初始高空槽的强度, 研究了高空槽强度的变化对Haima变性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 (1) 高空槽加强 (减弱) 后, Haima移速明显加快 (减慢), 此外深 (浅) 槽对应的Haima变性加强过程中心气压降幅较大 (小); (2) 不同强度的高空槽与Haima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深槽对应的高空急流范围较大, 强度更强, 相应的高空强辐散有利于Haima明显的再发展; (3) 另外深槽对应着较强的高层正位涡带, 正位涡向下伸展诱发低层Haima正位涡明显增长, 从而导致低层锋区的强烈发展和低层气旋的明显加强。  相似文献   

17.
应俊  陈光华  黄荣辉  曹杰 《大气科学》2013,37(4):773-785
选取西北太平洋上两个生命史中发生变性的热带气旋Yagi和Francisco,前者变性后有一个24小时的再增强过程,而后者则继续减弱直至消亡。利用日本气象厅提供的热带气旋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FNL全球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两个TC在变性阶段的形势场,发现两者在高低层的环境场均具有明显的差异:Yagi在变性阶段其高空槽较强且在低层有一个与中纬度原先存在的温带气旋合并的过程;而Francisco在变性阶段其高空槽较弱,且变性后自行消亡。另外探讨了导致Yagi变性增强的原因,结果表明:(1)Yagi变性阶段与高空槽前的急流相互作用时,高空急流入口区左侧和出口区右侧的次级环流将产生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趋势,有利于低层TC低压的发展。同时,当Yagi在穿越急流的过程当中,垂直风切变的增加将导致斜压不稳定增强,低层锋区强烈发展,锋区内的斜压能量可能向TC动能转化,从而使得Yagi发展增强;(2)高空槽所对应的高层湿位涡下传可使得低层正涡度增长,从而在低层诱生出气旋性环流,有利于Yagi变性后重新发展;(3)Yagi与中纬度原先存在的温带气旋发生合并,温带气旋所带来的较高纬度冷空气的入侵增强了低层的水平温度梯度,使得低层锋区强烈发展,从Yagi以一个锋面气旋的形式而再度发展,促使其变性后进一步增强。而这些特征都是Francisco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18.
从天气形势、能量场的角度分析9403号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发生转向的原因有:(1)冷空气西路南下,阻止热带气旋向西移动;(2)高空槽东移、副高减弱东撤、引导气流发生变化;(3)热带气旋沿高能轴(舌)移动。造成玉林地区出现大暴雨的主要原因是:(1)热带气旋中心从玉林地区经过;(2)出现了典型的北槽南台的形势;(3)偏北、偏东、偏西南气流的强辐合;(4)热带气旋移速慢。  相似文献   

19.
刘梅 《广东气象》1996,(3):26-27,25
1活动概况和主要特征1.1生成个数少1995年在西北太平洋(含南海)共产生热带气旋24个,23个达到编号标准;仅一个热带低压,比常年平均数显著偏少,是近45年来最少的年份之一(195年生成编号热带气旋20个)。台风占全年编号数的比例比正常偏少22%。表11995年热带气性发生激与历年平均比较1.2生成时间集中第一个热带气旋出现在《月底,最末一个结束于12月31日。l、2、3、5月份无热带气旋生成;8、9、10月为热带气旋多发期,分别为6个、5个和6个,达到历年同期高峰值,占全平年数的74%。其中10月份比历年平均值多2个;6、7、11月份比历年…  相似文献   

20.
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49~1993年的热带气旋资料对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一些可供预报参考的、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活动规律及统计关系。1 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的分布特征1-1 年际变化特征在1949~1993年的45年间,共有177个热带气旋登陆广东,平均每年3-93个。最多为7个,共有4年;最少1个,只有2年。1-2 月际变化特征45年中,除1~4月外,其余各月均有热带气旋登陆广东。最早的是5105号热带气旋(1951年5月13日在台山~斗门间登陆),最迟是7439号热带气旋(1974年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