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海洋红树林药物的研究现状、民间利用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药源宝库。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生物信息物质、各类活性成分、海生毒素、生物功能材料等,研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是海洋药物研究的主导方向。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海洋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已分离获得新型化合物1万多种,其中1/2以上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凝血等药理活性;这些新型化合物为药物设计提供了可贵的分子模型,为海洋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先导化合物库。  相似文献   

2.
陈佳荣 《海洋科学》1982,6(6):56-58
海水中所含有机物的化学组成复杂,含量较低,通常仅有2—3mg/l,约为无机成分总合量的万分之一。因此,海水中有机物的分离和分析也就较为困难。近十多年来,由于近代物理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海水有机物分析中的应用,使海水有机物质研究工作的进  相似文献   

3.
糖类化合物的化学修饰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糖类物质是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类具有广谱化学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的有机化合物 ,在体内具有重要的和复杂的生理作用和生理活性。研究发现 ,许多糖类化合物本身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活性 ,但由于其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给身体带来毒副作用 ,因而限制了其作为药物的应用。对糖及其衍生物进行化学修饰可以提高生物活性 ,降低毒副作用 ,因此引起了高度重视。海洋生物如各种藻类和甲壳动物等是糖类及其衍生物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 ,我国对海洋糖类化合物的研究还只停留在提取分离技术和简单的分子修饰上 ,一些具有活性的混合提取物和非单一多糖及…  相似文献   

4.
单体分子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CSRA)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分析手段,将所需的单体分子(生物标志物)从复杂的环境样品基质中分离并富集,再进行加速质谱仪(AMS)的放射性碳(14C)测定。这种分子水平的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定技术能够揭示出总有机质同位素组成的异质性,为解释有机碳的来源、迁移和转化等提供了新型的手段。在海洋科学研究中,单体分子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已应用于计算碳在全球各储库的逗留时间并揭示和定量估算化石源有机碳的输入、指示沉积物的搬运过程、示踪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改进沉积物年代学等;在环境科学研究中,单体分子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可用于有毒物质(如多环芳烃)的源解析,示踪有机污染环境中微生物的代谢途径等。伴随着单体分子分离技术的改进及AMS灵敏度的提高,CSRA技术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5.
国际上海洋药物研究的热潮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20世纪70-80年代开展了大规模筛选,迄今为止发现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心血管疾病、增强免疫系统等活性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5000余种。海洋天然产物的药理活性侧重于抗肿瘤方面,从海藻中发现的抗肿瘤活性物质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海藻具有较好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其多变的生态环境和原始的进化地位使其拥有许多结构独特的活性物质,其研究始于巨大鞘丝藻的脂溶性提取物抗白血病活性的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开始系统地筛选海藻的抗肿瘤活性物质,发现了许多新的化合物,如从松香藻中分离的Halomon,Scytophycin B目前已进入临床前药理评估阶段。 海洋药物的发展首先应着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的研究,而海藻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药源物质,随着现代化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基本上解决了药源藻类的养殖问题,为海藻抗肿瘤物质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和可行性,迄今海藻抗肿瘤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本文根据有关文献着重就海藻中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筛选,以及相应的活性化合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分子印迹技术用于海洋微生物生物碱活性成分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harmine为模板分子,并以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将其作为固相萃取材料,对1株海洋共栖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 NJ6-3-1次级代谢产物的活性成分进行选择性提取,得到harmine及与harmine结构相似的生物碱.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印迹技术是选择性分离提取海洋微生物中活性成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海洋微藻是海洋药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可从海洋微藻中筛选、分离和提取出多种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能的活性物质。本文概述了蓝藻门(Cyan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金藻门(Chrysophyta)、红藻门(Rhod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及其它门类海洋微藻的药用研究现状,介绍了各门类常见的药源微藻种类、主要活性物质和药理特性,概述了目前活性物质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海洋微藻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通过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海洋药源微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养殖石斑鱼溃疡病病原哈维氏弧菌胞外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网箱养殖的患溃疡病青石斑鱼(Epinephlus awoara)和斜带石斑鱼(Epinephlus co-ioides)分离的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TS-628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玻璃纸覆盖技术,获得该菌株的胞外产物(ECP),并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利用杯碟法研究表明,哈维氏弧菌TS-628菌株的胞外产物具有酪蛋白酶、明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卵磷脂酶等多种酶活性和溶血活性,且溶血性物质具有热不稳定性。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分析表明,ECP蛋白条带主要集中在分子质量范围25.0~66.2 ku之间,经不同时间培养所获得的ECP在凝胶上显示出的蛋白条带几乎一致。采用复性电泳方法(G-PAGE)分析了哈维氏弧菌及其它4种弧菌属细菌的ECP蛋白酶活性,结果发现哈维氏弧菌ECP在酸性条件下,蛋白酶活性较强,在碱性条件下,蛋白酶带明显减少,活性很弱。在相同的pH条件下,5种弧菌中以副溶血弧菌的ECP蛋白酶活性最强,种类多,分子质量范围宽;而哈维氏弧菌的蛋白酶带较少,活性也稍弱。  相似文献   

9.
利用平板涂布法从南海海绵生物样品中分离海绵共栖细菌,以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酿酒酵母作为实验用指示菌对海绵共栖细菌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利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建立了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HLs)的检测方法,分析了活性菌株粗提液中信号分子的产生及种类。同时采用16S rDNA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对活性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和系统发生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分离到的94株海绵共栖细菌中18株(占19.1%)细菌具有抗菌活性。通过GC-MS检测确定大多数活性菌株都含有AHLs,因此提出了海绵共栖细菌抗菌活性与群体感应之间可能存在必然联系的推测。通过细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具有抗菌活性的细菌大部分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相似文献   

10.
利用平板涂布法从南海海绵生物样品中分离海绵共栖细菌,以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酿酒酵母作为实验用指示菌对海绵共栖细菌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利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建立了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HLs)的检测方法,分析了活性菌株粗提液中信号分子的产生及种类。同时采用16S rDNA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对活性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和系统发生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分离到的94株海绵共栖细菌中18株(占19.1%)细菌具有抗菌活性。通过GC-MS检测确定大多数活性菌株都含有AHLs,因此提出了海绵共栖细菌抗菌活性与群体感应之间可能存在必然联系的推测。通过细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具有抗菌活性的细菌大部分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相似文献   

11.
孙鹤泉 《海洋技术学报》2006,25(1):58-66,93
根据以往的工作积累,作者在文中介绍了在海洋技术中得到应用的几种数学变换,包括基于Fourier变换的频谱分析、波浪分离、相关分析及定义的H artley实现,连续M orlet小波变换在波浪信号分析中的应用,以及离散正交小波变换的降噪作用与悬沙图像的特征提取。文中通过公式推导和数据比较,展示了数学变换在海洋技术应用中的科学魅力。  相似文献   

12.
王毅  鞠鹏  张盾 《海洋科学》2018,42(10):125-136
生物污损是海洋工程材料在服役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开发高效、环保的新型防污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可见光催化防污技术绿色、广谱、高效,在海洋防污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可见光催化防污材料和作用机理的角度,阐述了近年来在钒酸盐半导体材料体系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为一种新型的防污材料,基于钒酸盐的可见光催化防污技术有望在海洋防污领域中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酸化过程对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δ13C)可以示踪海洋生态系统中有机质来源,对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沉积物中有机物的δ13C,需要对样品进行酸化,以去除无机碳的影响。由于不同来源的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含量和组份存在差异,需要针对样品性质,优化酸化处理过程。本研究分别选取了无机碳含量不同的温带与热带河口、海湾沉积物样品,比较了3种不同酸化过程对有机物δ13C分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方法1(酸洗法)中6%H_2SO_3和1mol/L H_3PO_4对无机碳含量较高的热带河口、海湾样品去除效率较低,而2mol/L HCl去除无机碳酸盐的效果较理想。方法2(酸蒸法)并不适用于无机碳含量较高的热带河口、海湾样品;而对于无机碳含量相对较低的温带河口、海湾样品,9h酸蒸较为适宜。方法3(非原位酸洗)的结果较方法1和方法2偏正,表明其对含13C丰富的有机组分破坏较小,且方法3中残留的酸对δ13C的分析没有影响。因此,方法3是去除海洋沉积物中无机碳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海洋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前景。它对促进整个海洋与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近年青岛市的海洋与水产业现状着手,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应大力发展海洋生物技术的领域与产品,包括开发应用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良种培育、病虫害的诊断与防治、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作用、海洋药物和医用生物材料等等诸方面应重点开展的工作。藉以对政府部门制定科技与产业发展规划,对科研、生产单位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无人船是海洋技术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技术手段目前已在海洋调测和防务领域广泛应用.本文从无人船系统的组成、应用领域和发展现状出发,归纳总结无人船的关键技术,并研究其发展趋势.作为一种水面机动载体,无人船关键技术包括特型平台设计技术、运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3个方面,其核心是围绕任务内容、载荷原理、使用环境特点,以应用设计、功能开发为主体的系统集成和应用.现阶段无人船主要作为传统海上工作方法的补充,在遵守、参照现有各种法规、技术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搭载已成型的船用任务载荷,按照载人船舶的作业模式、施工惯例投入各种应用.未来随着材料技术、人工智能、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健全,无人船将逐步成为一种独立的技术手段,形成一系列新的作业模式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溶解态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主要由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和铵氮(NH+4-N)组成,它们在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人类活动向海洋输入了大量无机氮,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海洋氮循环研究和环境污染管理,需对海水中的DIN进行测定。在众多分析方法中,光谱法因其通用性好、适用范围广、所需设备简单,成为测定海水DIN的首选。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基于光谱法测定海水DIN的研究进展,包括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NO-3-N、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NO-2-N和NO-3-N、次溴酸盐氧化-分光光度法测定NH+4-N、靛酚蓝分光光度法测定NH+4-N、酸碱指示剂-分光光度法测定NH+4-N、荧光法和化学发光法测定DIN等,比较了各分析方法的特点,并展望了光谱法测定海水DIN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在分析方法上,新试剂的使用以及一些新合成材料的出现,丰富了DIN的分析手段;在分析仪器上,以流动分析技术为基础的分析仪器在DIN的实验室及现场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DIN的分析方法均朝着简单便捷、全自动化、分析速度快、精确度高、可适用范围广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海洋真菌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微生物种类繁多,是筛选新药的丰富资源宝库。陆地真菌是仅次于放线菌的多产抗生素的微生物类群,而海洋真菌正在成为海洋药源微生物研究的新热点。海洋真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并将成为海洋药物的重要来源。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阐述了海洋真菌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数字海洋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系统设计,包括信息收集与更新、信息综合管理、信息三维可视化和全球电子海图四个分系统。实现海洋环境信息的三维数字化显示与管理、综合分析应用,构建更加全面、丰富的海洋环境数字地球,有利于加速海洋环境信息建设,形成与海洋强国战略相适应的海洋环境信息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各类探测设备及计算模拟的发展,科学研究进入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发现",海洋领域亦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各类海洋大数据应用技术也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的关注焦点。本文从海洋大数据的产生到海洋大数据应用整个链条进行探讨。首先对海洋大数据的定义及特征进行了讨论;其次从技术方面,从多源感知与探测、存储与管理、分析挖掘、可视化角度对海洋大数据应用技术研究的基础和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最后从实践方面,对相关技术研究的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说明,为海洋科学及技术研究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酸洗法测定海洋沉积物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的致命缺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rganic and inorganic carbon contents of marine sediments are important to reconstruct marine productivity,global carbon cycle, and climate change. A proper method to separate and determine organic and inorganic carbons is thus of great necessity. Although the best method is still disputable, the acid leaching method is widely used in many laboratories because of its ease-of-use and high accuracy. The results of the elemental analysis of sediment trap samples reveal that organic and inorganic carbon contents cannot be obtained using the acid leaching method, causing an infinitely amplified error when the carbon content of the decarbonated sample is 12%±1% according to a mathematical derivation. Acid fumigation and gasometric methods are used for comparison, which indicates that other methods can avoid this problem in organic carbon analysis.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study uncovers the pitfalls of the acid leaching method, which limits the implication in practical laboratory measurement, and recommends alternative solutions of organic/inorganic carbon determination in marine sedi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