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DH82发酵上清液经最佳硫酸铵饱和度(70%)沉淀、透析获得粗蛋白,粗蛋白经Sephadex G-75柱层析的色谱条件为柱1. 6 cm×50. 0 cm;上样量为5 mL;洗脱液为超纯水,流速2 mL/min;检测波长280 nm,获得两个具有抑菌活性的峰蛋白PrⅠ和PrⅡ。两个峰蛋白经抑菌谱检测,发现对常见水产指示病原细菌包括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坎氏弧菌(Vibrio campbellii)、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都具有较好抑菌活性,表明深海贝莱斯芽孢杆菌DH82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对水产病原细菌的抑菌谱较广,其中峰蛋白PrⅡ对指示植物病原真菌水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um)也具有较好抑菌作用。进一步对峰蛋白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C)检验,发现其对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溶藻弧菌的MIC都较低(为7. 16μg/mL)。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深海贝莱斯芽孢杆菌DH82具有较宽的抑菌谱及较强的抑菌活性,预示该菌株在常见水产细菌性及个别植物真菌性病害防治上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海洋细菌抑菌活性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从不同海区的海洋底质,生物样,水样中分离到480株海洋细菌,其中包括150株芽孢细菌和108株粪大肠杆菌,利用纸片法对其抑菌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17株海洋细菌具有抑菌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24.4%;一般细菌,芽孢细菌,粪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菌株分别占各供测菌株的17.1%,27.3%,35.2%;抑菌活性菌株的比例与样品来源密切相关,且各类海洋细菌的抗菌谱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从西太平洋雅浦海沟 6 000 m 深的水样中分离得到 106 株深海细菌,其中筛选到一株能较强拮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等水产致病菌的 DH82 菌株。采用 16S rDNA 和 gyrB 基因 (NCBI 登录号:MK203035 与 MK203036) 分子生物学分析, 结合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DH82 菌株为贝莱斯芽胞杆菌 Bacillus velezensis。对其抗菌粗蛋白性质进行研究发现:该粗蛋白具有较好热稳定性,在 100 益,处理 30 min 后,仍有 85.5 %抑菌活性;木瓜蛋白酶、蛋白酶 K、胃蛋白酶及胰蛋白酶对粗蛋白影响不显著;粗蛋白在 pH7.0 条件下抑菌活性最佳;金属离子 K+和 Na+对粗蛋白抑菌活性有促进作用,Mg2+、Ca2+及 Fe3+等多价金属离子对粗蛋白抑菌活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虾“玻璃苗”病的暴发,会导致对虾幼苗大批死亡,给水产养殖带来巨大损失。利用本实验室最近鉴定的“玻璃苗”致病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 HL,从海洋来源芽孢杆菌中筛选拮抗菌,获得一株能够高效抑制vp HL菌株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MCCC 1A15695。经分离鉴定与活性测定,其有效抑菌物质为蛋白类,该蛋白抑菌谱较广,对包括多种弧菌病原在内的17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经Q Se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柱层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及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LC MS)分离纯化鉴定,确定活性蛋白组分中的有效抑菌物质为枯草杆菌素(subtilisin)、未知蛋白(hypothetical protein)及α 淀粉酶(Alpha amylase)。蛋白类物质具有高生物安全性,本研究为后续益生菌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福建云霄红树林区分离筛选出一株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具有较强抑藻作用的细菌,命名为HSY-03。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该菌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同源性高达99.0%。通过抑藻方式研究发现菌株是通过分泌胞外活性物质抑藻,属于间接杀藻;胞外活性物质为非多糖、非脂肪、非蛋白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光、热和酸碱稳定性;对供试13株赤潮藻未表现出溶藻效果,表明该菌株抑藻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菌株HSY-03抑藻效果具有浓度效应,初始终浓度高于5.0%抑藻效果较好。不同生长时期菌株HSY-03对赤潮异弯藻均表现出较好的抑藻效果,但菌株处于稳定期和衰亡期时抑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自然发病的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肝脏处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9L2,经形态学观察和传统生理生化鉴定,显示该菌为发酵型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有动力,氧化酶阳性,水解赖氨酸及色氨酸等。利用Biolog细菌鉴定方法进行种属鉴定,确定9L2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相似性达100%。同时对其16S rDNA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与气单胞菌属的菌株亲缘关系最近,与维氏气单胞菌(登录号为LMG13695)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79%。经人工腹腔注射感染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试验结果表明,9L2对罗非鱼的半数致死剂量LD_(50)为1.08×10~3CFU/g。24种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诺氟沙星、新生霉素、呋喃妥因、头孢曲松等13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洛美沙星、卡那霉素等5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利福平、青霉素等6种药物产生耐药性。20种中药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其中11种对致病菌体外抑菌效果较好,平均抑菌浓度范围为0.11—7.20mg/mL。  相似文献   

7.
采用点种法并以副溶血弧菌(Vp1.2164)和溶藻弧菌(Va-Y)为弧菌指示菌,对从健康的大黄鱼肠道内分离的115株细菌进行体外拮抗试验。并对筛选出的拮抗菌进行抗菌谱测定,最后利用VITEK-32细菌快速鉴定系统和16SrRNA基因序列对拮抗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中筛选到3株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编号分别为X1402-1、X1108和X3914,且菌株X1402-1的抗菌作用最强,抗菌谱最广,21株病原指示菌中,对16株均能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Vp-1.2164的抑菌直径最大,达到28.5mm,对Va-Y的抑菌直径为8.7mm;其次为菌株X1108和X3914,对两种指示弧菌的抑菌直径分别为:12.0mm、9.0mm和0mm、7.2mm。经VITEK-32细菌快速鉴定系统鉴定,3株拮抗菌分别与铜绿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地衣芽孢杆菌的相似性均为99%。通过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3株拮抗菌分别与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EU419918)、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 asputida(FJ440105)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DQ988136)的16SrRNA基因同源性最高,分别为100.0%、97.5%、99.0%。综合分析试验结果,X1402-1、X1108和X3914分别被确定为类产碱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和地衣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8.
利用平板涂布法从南海海绵生物样品中分离海绵共栖细菌,以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酿酒酵母作为实验用指示菌对海绵共栖细菌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利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建立了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HLs)的检测方法,分析了活性菌株粗提液中信号分子的产生及种类。同时采用16S rDNA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对活性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和系统发生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分离到的94株海绵共栖细菌中18株(占19.1%)细菌具有抗菌活性。通过GC-MS检测确定大多数活性菌株都含有AHLs,因此提出了海绵共栖细菌抗菌活性与群体感应之间可能存在必然联系的推测。通过细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具有抗菌活性的细菌大部分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海洋生物污损对船体和海洋工程的影响,作者将热喷涂镀钴基、镍基及含铜氧化钛基膜的船用厚钢板试样片放置在海水中,利用振荡培养箱模拟海洋环境,进行晃片培养。分离纯化镀膜钢片表面上的细菌,研究早期污损细菌的生长规律,通过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实验对细菌进行鉴定,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查证。采用纸片法测定抑菌圈,研究铜、钴、镍3种金属离子对污损细菌的影响,观察不同离子浓度的抑菌圈。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海洋污损细菌有G~+芽孢杆菌属(Bacillus)、G~+芽孢乳杆菌属(Sporolactobacillus)、G~+无芽孢杆菌(Bacilli)、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G~+无芽孢丝状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6类;其中G~+细菌首先吸附; Cu~(2+)的最佳抑制质量浓度为30 g/L, Co~(2+)的最佳抑制质量浓度为80 g/L, Ni~(2+)的最佳抑制质量浓度为110 g/L。  相似文献   

10.
热带太平洋活性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热带太平洋的生物、海水、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到细菌、酵母和霉菌共475株.选择8个指示菌并采用圆形纸片法对分离菌株的发酵液进行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筛选,获得20个具有抗菌和/或抗肿瘤活性的微生物菌株.细菌、酵母和霉菌活性菌株的筛选得率都比较低,分别为5.4%、2.2%和3.4%,其原因可能与纸片的发酵液的添加量较少和菌株发酵条件的控制有关.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活性菌株,除4株未有结果外,其余菌株分归为9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7株、占活性菌株的35%,盐单胞菌属2株、占10%,其它菌属各1株、占5%.抑菌谱分析表明,大多数活性菌株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抑制作用,而来源于鱼体的菌株抑菌谱较广,对细菌、真菌均有拮抗作用,另外还发现一株酵母(Rhodosporidium toruloides)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作者提出“活性指示(activity index)”参数,对活性菌株的抗菌谱和活性强度进行综合评估,也表明源于鱼体的菌株的活性指示值较高.这4株芽孢杆菌尤其是DY-Y-11A1A菌株,具有潜在的后续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针对两次突发的饲养海月水母(Aureliaaurita)大规模烂洞解体状况,通过对病灶处进行细菌培养,从其中每次发病水母中均各分离到2种优势病原菌菌株,利用PCR扩增和DNA测序技术,获得优势菌株16SrRNA基因序列,通过生物信息比对分析显示,导致两次海月水母发病的病原菌菌株分别为2种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p.)和2种弧菌(Vibrio splendidusVibrio neptunius)。通过利用福林酚法进行此四种优势菌株的细菌发酵培养液蛋白酶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此4种细菌均具有较强的蛋白酶活性。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分离所得的2种嗜冷杆菌菌株(Paa1Paa2)和2种弧菌菌株(Vaa1Vaa2)作为此次发病海月水母的病原菌,有可能均是通过分泌胞外蛋白酶侵蚀水母伞体,从而导致伞体烂洞解体。通过本次实验分析,推测自然条件下水母暴发后的快速消亡是由水母自身免疫下降与细菌侵染的共同作用导致。  相似文献   

12.
海洋多粘类芽孢杆菌L1-9 菌株发酵液 抗菌谱及稳定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海洋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L1-9菌株发酵液的抗菌谱及抗菌作用的稳定性。结果表明:L1-9菌株发酵液对17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的抑制作用,对5种病原真菌的抑菌带宽度达到15 mm以上;对供试5种病原细菌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菌株发酵液的抑菌作用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蛋白酶稳定性,在弱酸条件下抗菌作用较好,但对紫外线敏感。L1-9菌株的代谢产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和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带药培养基涂布法测定了14种红树植物甲醇提取物及从中分离获得的2种纯化合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ysenteriae)、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和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9种动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苦郎树(Clerodendrum inerme)、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苦槛蓝(Myoporum bontioides)、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和榄李(Lumnitzeraracemosa)有比较广谱的抗菌活性。苦槛蓝和海漆的抑菌活性较高,最低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值分别为1~4 g/L和2~6 g/L。从苦郎树中分离获得的纯化合物KLS-46对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壁微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的MIC值分别为0.1、0.05、0.1和0.05 g/L,对其余5种病原菌的MIC值均大于0.4 g/L。从病原菌对红树植物的敏感性看,藤黄微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对红树植物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4.
利用平板涂布法从南海海绵生物样品中分离海绵共栖细菌,以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酿酒酵母作为实验用指示菌对海绵共栖细菌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利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建立了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HLs)的检测方法,分析了活性菌株粗提液中信号分子的产生及种类。同时采用16S rDNA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对活性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和系统发生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分离到的94株海绵共栖细菌中18株(占19.1%)细菌具有抗菌活性。通过GC-MS检测确定大多数活性菌株都含有AHLs,因此提出了海绵共栖细菌抗菌活性与群体感应之间可能存在必然联系的推测。通过细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具有抗菌活性的细菌大部分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相似文献   

15.
海洋链霉菌M506 的鉴定及代谢产物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本伟  李富超  秦松 《海洋科学》2012,36(12):45-49
自胶州湾沉积物中分离出海洋链霉菌M506,根据其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试验及基于16S rDNA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灰略红链霉菌.采用不同培养条件对其进行小规模发酵,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四株细菌作为指示菌,检测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该菌株代谢产物粗提物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等具有显著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6.
田黎  李光友 《海洋学报》2001,23(4):87-92
测试了4株海洋芽孢杆菌的培养条件对其产生抗菌蛋白的影响;提取的粗蛋白的性质以及对6种病原指示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4株海洋芽孢杆菌在2216E,EMB,CM培养液;15~35℃;NaCl浓度0%~5%;pH3~9的条件下均能生长,适宜生长温度20~28℃;NaCl浓度1%~3%;pH5~8.菌株分别培养84~108h抑菌活性最强.(NH4)2SO4沉淀抗菌粗蛋白的最适饱和度为50%~70%.粗蛋白对病原菌尤其对病原真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粗蛋白性质稳定,对高温和蛋白酶不敏感.  相似文献   

17.
海洋生物体内蕴含着丰富的天然活性物质,许多都具有抑菌活性,据此研制新型海洋生物源抑菌药物,是海洋生物产业中的一个新领域,也是新型抑菌药物研发的重要途径。壳聚糖是来自海洋中虾蟹等甲壳类动物外壳的甲壳素的脱乙酰产物,壳寡糖是壳聚糖的降解产物,具有比壳聚糖更好的水溶性和生物活性,在食品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提高壳寡糖的抑菌活性,本研究以壳寡糖和烟酸为原料、N, N-羰基二咪唑为催化剂合成了壳寡糖烟酸接枝衍生物,并与不同链长的溴代烷烃亲核反应得到其阳离子化衍生物。壳寡糖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波谱(NMR)进行分析表征,壳寡糖及其衍生物对2种海洋致病细菌和3种植物致病真菌的体外抑菌能力分别采用肉汤稀释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研究和评估。结果表明,与壳寡糖相比,合成的终产物对致病菌的抑制能力得到了极大增强,其中含有己基的烟酰化壳寡糖季铵盐表现出最强的抑制海洋致病细菌活性(MIC=0.125mg/mL、MBC=0.25mg/mL),并且该化合物表现出较强的抗真菌活性,在1.0 mg/mL时,对灰葡萄孢菌和围小丛壳的抑制率分别为65.7%和51.5%。...  相似文献   

18.
从山东近海海域沉积物的微生物筛选中获得了一株高产胞外黑色素的菌株QJNY82,通过对该菌株菌落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检验及16S rDNA序列测定,初步确定该菌株为发光杆菌属细菌.通过对菌株QJNY82的胞外产物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得到该细菌的胞外产物为黑色素,纯化后的黑色素的红外光谱图与标准黑色素(SIGMA)的红外光谱图一致,且该细菌所产黑色素的理化性质与标准黑色素具有一致性.该海洋菌株具有产黑色素速度快,产量高且不需要L-酪氨酸诱导的特点,而且经L-酪氨酸诱导后,可显著提高菌株QJNY82胞外黑色素的产量,在L-酪氨酸的含量为0.75 g/dm3、盐度为30、pH值为8.0、温度为28℃的条件下,菌株黑色素产量是未加L-酪氨酸的3.5倍,其产量达1.325g/dm3.鉴于菌株QJNY82具有产黑色素的特性,将成为发光杆菌属的一个新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9.
海草植株共附生大量具有合成植物激素、促进植物营养物质吸收和拮抗病原菌作用的促生菌,对海草的健康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固氮、溶磷培养基从海南省新村湾泰来草(Thalassia hemperichii)和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植株中获得细菌131株,分布于36属61种,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属。通过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分析发现,从泰来草分离获得细菌的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数目、Chao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海菖蒲,其具有更高的细菌多样性;而三种培养基中,应用PSM培养基获得的细菌的多样性最低。另外,对包括17株溶磷菌和12株固氮菌在内的61株菌进行促生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菌株L-2以C_2H_4计的固氮酶活性达14.27nmol/(h·m L),有3株菌溶磷活性在29.91~44.86 mg/L之间,6株菌产铁载体能力很强,8株菌氨化能力很强,10株菌吲哚乙酸(IAA)产量在50μg/m L以上。基于促生能力的综合分析,我们筛选出5株具有较强促生潜能的菌株,16S rRNA鉴定结果显示其中2株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1株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1株拉乌尔菌(Raoultella sp.)和1株Breoghania sp.。它们适合进一步开发研制为微生物菌剂,可应用于促进移植海草生长发育和退化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中。  相似文献   

20.
对从南海海藻内生真菌ZJ27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的5种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的研究,采用96孔板法测定化合物对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6种细菌的抑制活性,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化合物对黑曲霉、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白色念珠菌等4种真菌的抑制活性。化合物对上述6种细菌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对枯草芽孢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和藤黄八叠球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MIC值分别为0.1、0.2、0.2μmol/mL。化合物1和2对黑曲霉、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白色念珠菌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对这4种真菌的IC50分别为15.06、3.09、3.68、8.19μmol/mL,化合物2相应的IC50为22.28、21.32、8.18、21.75μmol/mL。化合物1和2作为天然抗菌物质,具有广谱抑菌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和综合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