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河口生物地球化学指标特征在河海划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寻找黄河口河海划界的科学依据,对影响黄河口河海划界的各种水文、地质、生物、物理、化学等要素进行了丰、平、枯水期的现场测定和室内分析.结果发现,除了以前学者经常采用的水文、地质、生物等指标具有划界的作用外,电导率、盐度、常量离子、硅酸盐等指标特征也具有很好的划界指示意义.综合各项科学指标的划界结果表明:黄河口河海划界在距离新滩油田浮桥A03站位以东的2~13.5 km处;其中水文指标和化学指标(盐度、常量离子、硅酸盐等)的河海划界在距离A03站位以东的9~10 km处;地质指标(地形法)在2 km处,地质指标(地貌法)在13.5 km处;生物指标法在7.5 km处;而重金属、有机物污染、有机碳等指标不宜作为河海划界指标.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区河海划界自然条件及方案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河口是河流与海洋交互作用的过渡区域,河口水域河海划界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通过对长江河口段自然条件的分析,选取了相对比较稳定的几个相关参数:水域性质、潮汐特征、盐水入侵、悬沙浓度、河槽特性和沙岛形成过程等,作为长江口区河海划界的指标.水域性质是宏观上确定河海划界范围最基本的自然参数.潮汐特征的沿程分布和变化是河海划界的重要要素.盐水入侵是河口地区的普遍现象.悬沙浓度的沿程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径、潮流共同作用的产物,也可作为河海划界的参数之一.南支以上河段,河床纵断面变化显著,深槽浅滩起伏分布;南支河槽在浏河口以下,水深变化不大,一般在20 m之内,床面较平坦、起伏甚小,至口门一带水深均在10 m之内,明显反映了径、潮流共同作用的结果,显示了这一带是河海过渡段的特点.河口沙岛是河海相互作用下的沉积地貌,其推进状况也是河海划界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历史的角度看,随着长江口沙岛的形成和推进,河海界线有不断下移的趋向.据此探讨性地提出河海划界的3种方案:方案Ⅰ位于河口段的中部,界线的中部走向基本上是长江口第一代沙岛(崇明岛)与第二代沙岛(长兴、横沙)的分界线;方案Ⅱ以浏河口-崇明岛上口-北支沪苏分界线;方案Ⅲ位于口门附近.推荐方案Ⅰ作为上海市(长江口)河海划界的界线,仅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3.
入海河口河海分界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口是河海之间从陆地因素为主向海洋因素为主转化的过渡地区.关于入海河口的河海分界问题,国际上已有法律先例.在法律方面,相关部门对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不同,对河海界限存在不同认识.在自然科学方面,存在着不同的专业强调不同的划界方法的问题;在管理方面,存在着根据各自认为的管理权限提出的河海界限问题.世界各国的海洋管理实践证明,河口属于海岸带综合管理的重要区域.研究河海划分的科学问题,目的是为了管理,但管理不仅依赖于自然科学,同样也依赖于社会科学.河口属于"国家所有",无论哪个政府部门都是代表国家行使管理权利.不管哪个部门,在河口区管理过程中,都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从严管理,为可持续发展服务.河口管理应该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保全,坚持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浙江省钱塘江(含曹娥江)、甬江等5条主要入海河流的基本情况与河口整治和开发利用的情况以及河口区域管理的主要相关法规和机构.由于海洋管理客体的特殊性,河口区域海洋管理中的涉海主体矛盾不断增多,指出并分析了河口管理中存在的3个方面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河口区域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若干思考.当前河口区域管理的不甚协调局面是由于历史短暂的海洋专门管理与传统大陆型管理存在脱节造成的.目前,政府对河口区域的管理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理顺依据不一问题,二是做好各部门管理工作的衔接.各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建立以协调为核心的科学化管理机制已成为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河口区域中相对有效地解决河海划界的问题,本质上就是解决该区域的陆海分界问题,选择海岸线作为标准较为恰当.当前在河海划界问题上存在诸多误区,科学认识河海划界,正确把握海陆分界的实质,才能把河海划界的研究及其成果最大限度地应用到维护国家权益上,同时从法制型政府建设的角度,站在当地经济社会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全局高度,在法律的框架内更为理性地分析和处理河海划界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健全陆地与海洋管理的协调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三角洲型河口河海划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萍  徐兴永 《海洋地质前沿》2003,19(3):10-13,18
河海界限不是一个固定的断面,受制于径流、潮汐、风暴和地形等自然因素,河水与海水接触处的时空变化大。通过对黄河口和珠江口地区的河海划界的讨论,认为三角洲型的河口区海陆划界不能以咸水内侵、淡水冲出及生态环境等具有明显季节性的特征为依据,而应根据河口三角洲典型的地貌特征、沿着三角洲平原与水下三角洲前缘的界线划分,符合自然特征。  相似文献   

6.
陆海分界和河海分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相关部门在实施<海域使用管理法>时,存在对管辖权认识不一致的情况,对焦点所在的海岸线确定、滩涂归属问题以及河海划界进行讨论.通过对国外沿海各国确定的海岸线现状的考察以及对国内涉海管理工作实践经验的分析,认为海岸线应为平均大潮高潮线.对于滩涂归属问题,由于国内现有法律对潮间带滩涂性质的确定存在矛盾,从两方面对潮间带滩涂性质进行分析.从滩涂本身特点来说,潮间带滩涂受海洋动力影响较大且与海洋联系密切,将其从海域管理工作中割裂出来,易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的严重损害.而从滩涂归属权国际实践来看,以平均高潮线为海岸线的国家大多将潮间带滩涂归属于海域.因此认为高潮线以下滩涂应属海域,并提出3点建议:(1) 基于国内滩涂使用与支配事实的历史成因,建议监督和管理功能分由两个部门负责,海洋部门起监督作用,仍由原来沿海各省主管滩涂开发的部门开发滩涂,这样也有利于滩涂开发管理的持续性和滩涂资源的保护;(2) 对于海域使用许可权,建议采用多项许可证制度,既避免主管部门滥用行政权力,损害其他部门的利益,同时也使开发利用项目得到周密的审查,避免其对海洋生态、海洋环境产生不利影响;(3) 在审批权限方面,考虑各省滩涂自然条件不一、经济发展重点不一的情况并借鉴国际实践,建议适当扩大地方政府和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对海域管理的权限.河海分界是海岸线确定的难点.对于河海分界问题,认为河海划界是社会行为,是对在河海交汇区域里的管理行为及其职责、义务的分类和界定,应满足遵守自然客观规律、有利于社会稳定团结和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这3项原则.从3方面讨论了河口的归属问题.并建议主要江河的河海界线以河口口门和口外海滨段的内端为界,即河口的近口段和河口段应属河,河口的口外海滨段属海.在一些小的入海河流可以明显的标志物(如挡潮闸、桥等)作为河海分界线.  相似文献   

7.
河口区域划界是进行河口区域开发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我国重要河口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及管理现状,科学合理的确定河口区陆海分界线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对黄河三角洲的调查研究以及资料收集和处理分析,遵守河口划界的原则,并根据相关的法律和条例,参照国外的河口管理经验以及我国其他河口的划界建议,对现代黄河三角洲陆海划界提出了几种初步建议,并分析了这几种划界方法的优势和不足,推荐使用平均低潮线或黄河口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沿岸界线作为入海口区的陆海界线,海堤作为其他区域陆海界线.  相似文献   

8.
我国重要入海河口河海界线划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海界线不明不仅带来执法难、管理难的问题,也使投资环境趋于恶化,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抑制.海河(江)界线划分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重视河海划界工作,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和专家组,尽快明确重要河(江)口的河(江)海分界线,并建议全国人大尽快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及时将陆海划界和入海河(江)口河(江)海划界成果吸收进去,使我国沿海各地的海域使用管理更具可操作性,以利于我国沿海河口区域的行政管理,保护河口流域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钱塘江口管理和投资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钱塘江口为例,依据钱塘江入海河口的类型及特点,既尊重历史,又着眼于未来,从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和稳定性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与评价,服从和服务于海洋法制建设和海洋综合管理的需要,以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最终目标,探讨了钱塘江口江海分界线的位置和划分的依据,认为以澉浦-西三连线作为钱塘江口江海分界线符合自然特性和历史习惯.钱塘江河海分界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原则也基本适用于其它河口.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管理界线的现状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界河海相互关系非常密切.河海交互的河口海域,既不可同于一般典型河流,也不同于一般典型海洋.河口地区有着自身特有的现象和规律,这些特殊的现象和规律,不仅使许多河流研究者痴迷,也使许多海洋学家难以释怀.引发长江口河海划界之事或之争最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缘于河口选划海洋倾倒区,确定<海洋环境保护法>在河口区适用的地理范围.1993年财政部、国家海洋局颂布<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上海市出现了执行该规定的适用地理范围问题的不同意见,再次引发长江口河海划界之争.2001年12月市政府批准的<上海市海洋功能区划>虽然涵盖了长江口,但由于水务和海洋部门在长江口海域使用管理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了上海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推进.2002年1月1日<海域管理法>施行后,长江口河海之争峰烟越燃越旺,直至现在,这一问题也没有很好解决.管理长江口海域的政府部门众多,它们在长江口海域的工作界线不同,对长江口海域的认识也很难统一意见.河口区是河海相互作用的交汇区,很难按照自然属性在河口区划出一条河海分界线,从自然科学研究角度出发也无必要划定一条河海分界线.就海洋与水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衔接问题提出一些看法,首先是解决河海划界问题的3条基本原则: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尊重和考虑历史与现状,不纠缠细节,不排斥对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建立海洋与水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以"非排他性原则"作好长江口海域权属管理的职能分工、协同配合与有机衔接.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河海划界问题的3点办法.有关河口海域管理问题,要解决好不同部门管理上的地理范围重叠交叉和法律关系上的职能各有分工、不能相互取代、互相排斥的问题,在管理地理范围有交叉重叠的河口海域时,各自依法履行职责,共同监督管理.有关海岸带滩涂的管理问题,应以海岸线为界,在城市化地区应以一线海堤为界,海岸线或一线海堤以下滩涂的开发利用,纳入海域使用管理;海岸线以上的高滩涂,按地方滩涂管理条例进行管理.有关长江河口区的海域使用管理问题,海洋和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据法律和各自的职责,共同监督管理,并对管理的具体做法提出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海域划界中成比例准则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域划界中的成比例准则是在大陆架划界实践中形成、并在海域划界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公平划界基本要求的一项准则 .本文通过对国际海域划界案例的深入分析 ,对成比例准则的含义、产生、应用、在海域划界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在我国海域勘界试点工作中的实践进行了探讨 ,有助于在海域划界中的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  相似文献   

11.
国际海洋划界技术发展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海洋划界的地理环境复杂,涉及学科多,既有法律问题也有技术方法问题。适用于海域划界的国际法原则有多种,在这些海域划界原则指手下涉及了多种因素,并形成了多种划界方法,这样必将使划界工作变得异常复杂。GIS、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将在国际海洋划界的管理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成为重要的决策工具。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描述了国际海洋边界划定与目前状况,其内容包括海洋边界划定,边界划定与海洋法,世界海洋区域及美国、俄罗斯划界概况和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等问题。文章呼呈我国应加速海洋立法过程,尽快划出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边界。  相似文献   

13.
于金星  庞云 《海洋测绘》2013,33(5):78-81
孟加拉湾划界案是国际海洋法法庭审理的第一起海洋划界案。法庭对盂加拉国与缅甸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的划界纠纷进行了裁决。分析研究了该案中法庭对这种大陆架案件的管辖权、当事国双方对这一区域的权利主张以及法庭划界采用的法律与划界的方法(等距离/相关情况方法)。  相似文献   

14.
河海、陆海分界的科学、法律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学和法律的观点,讨论了河海、陆海的分界问题.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考虑,河、海间的过渡段是河口,陆、海间的过渡段是滩涂.否定这两个过渡段的客观存在及其自然属性是不现实的和不明智的.河口是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地段,潮流与径流是河口物质、能量输移的两个主要动力因素;而海洋的主要动力除潮流外,还有波浪、密度流、各类海洋环流,径流已微不足道.滩涂是随高、低潮位变化而时淹时露的一片陆地,而海洋则主要是指低潮位以下的水体,两者自然属性有明显的差异.但河口与海洋、滩涂与海洋在学术研究中难免存在交叉,相比之下,自然科学、法律条文对上述一些用语的定义、内涵则更加严格.目前法律上对海域论述最权威的应是1994年通过的、我国也签约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法对海岸基线、内水、河口、海域、海湾均有科学、严格的定义,将名词的科学性与法律的严肃性、可操作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全国人大于1996年5月批准执行此法,它应是我国海洋法系统的法律基础,其它的法律文件(包括名词定义与基本精神)不能与之相冲突.引用了国内外海洋法的条文、权威的学术专著及相关论文,从科学及法律条文上明确的定义看,领海基线即低潮位线是陆-海及河-海的分界线,也是量算领海距离、划分内水与海域的基准线,内水是领海基线向陆一侧的水域,包括河流、河口、海湾及滩涂的水体等.因此内水不限于海域,而2001年我国人大通过的<海域法>未明确河口及滩涂的法律地位,而且正是该法将内水表述为海域的组成部分,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内水不包括在海域之内相矛盾,故执行中常发生争议.  相似文献   

15.
自然图形间的中间线和比例线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海  杨传勇  胡鹏 《海洋测绘》2009,29(5):15-18
依据国际海洋法公约对海洋划界的"中间"线要求和定义,剖析了中间线(中轴)和比例线法的原理,相应剖析并讨论了中间线法缺点所在,指出严密实现地球椭球面上自然图形比例线方法是海上划界技术的新的趋势,介绍了地图代数在中间线法、比例线法上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6.
以研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相关法律文书为出发点,探讨海洋划界理论与技术,分析我国领海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领海基点信息管理与应用,建立领海基点信息数据库,进而实际制作领海基点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examines technical aspects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dispute between Bangladesh and Myanmar (the ‘Bay of Bengal case’). This dispute was the first maritime delimitation determi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 (ITLOS). The 2012 decision was also the first time that a maritime boundary for the seabed and subsoil of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 and the extended continental shelf (ECS) was determined by international adjudication. This was also therefore the first time that detailed technical quantification of seabed areas within the EEZ and ECS was needed for achieving an equitable division of these maritime zones in an international forum. Following review of th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delimitation on which the ITLOS reached its determin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legal status and delimitation effect of St. Martin's Island. Concerning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legal regimes of the EEZ and continental shelf should be treated differently in a single delimitation line, although the ITLOS determined that the legal regimes should not be distinguished in the present case, a different approach is proposed for future cases. The article identifies how quantitative modelling can be used to achieve an equitable boundary and proposes a model to adjust provisional equidistance lin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plex geophysical rules prescribed for the outer limits of the ECS in Article 76 of the United Nations Law of the Sea Convention (LOSC).  相似文献   

18.
针对海洋划界等距离线/中间线方法中双方距离比例不为1∶1时的海洋划界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基于欧氏平面的距离等比例线法及其后续研究存在的精度无法满足海洋划界的实际应用需求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地球椭球体解算距离等比例线的高精度缓冲区边界相向逼近求交算法,并阐述了该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步骤,最后结合海洋划界实例,对该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
Ten myths concerning ecosystem approaches to marine resource managemen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teven A. Murawski   《Marine Policy》2007,31(6):681-690
Ecosystem approaches to marine resource management (EAM) offer comprehensive decision making based on rationalization of currently fragmented ocean policies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However, despite the apparent utility in addressing these problems, EAM has also been criticized as being nonspecific, immature, invalid as a basis for decision making, and not fully supported by science. While it is commonly perceived that a paradigm shift in governance and science institutions awaits implementation to address these criticisms, in fact, ecosystem considerations are being incorporated more frequently, employing existing authorities as the basis for mitigation of sectoral impacts and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Management ‘best practices’ for EAM are emerging based on these experiences. Ten common criticisms of EAM, which I believe to be myths propagated primarily to maintain the status quo among sectoral interests, are discussed. Accelerated evolution of EAM will occur as science better articulates feedbacks, cumulative ecological effects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framing policy choices, and more formal “rules of engagement” among sectors (e.g., fishing, coastal development, water quality, and energy) are negotiated. These operating procedures would be established under informal arrangements, in national law, and by international agreement. The management paradigm for marine resources is shifting and EAM will eventually be considered redundant with established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