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循环经济——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科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琦  刘恩举 《地质与资源》2005,14(4):310-313
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的“资源危机”或“资源安全”问题,促使人们寻求资源集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本文根据生态学规律,指出按照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经济,是缓解中国资源压力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阐释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基本特征,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我国资源利于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循环经济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本文将循环经济的新理念引入到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中,可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的新型发展模式。在兴文旅游循环经济中形成三大循环:旅游小循环——四大景区内部的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旅游中循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循环,组织生态产业链联结不同的产业部门,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组合;旅游大循环——整个社会的循环,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完成"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再生资源"的闭合环路。这三种旅游循环模式的整合使整个兴文县经济、社会及环境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水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生态环境之一。确立人类社会需求与水资源合理开发的统一协调关系 ,开发水资源的生态功能 ;净化改善环境的功能 ;控制水质恶化、污染 ;防治水流动引发的重大自然灾害 ,建立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与水环境体系之间的新平衡应是本世纪中国水环境控制与保护的基本战略目标。众所周知 ,上一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同时 ,也带来诸如 :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不断恶化的“副作用”。中国环境学会水环境专业委员会于 2 0 0 0年 9月5日在重庆市召开了“2 1世纪中国水环境战略”研讨会 :大会专题论文 2 4篇 ,并举行三…  相似文献   

4.
贵州作为西南岩溶山区的中心,又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大省,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而矿山地质灾害首当其冲。本文以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在介绍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矿山资源利用现状和地质灾害类型进行了阐述,探索了生态治理的新模式,并进行了典型案例探讨。以期从“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的生态思维转变助推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SPSS,对1999-2013年重庆市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9-2013年土地持续利用指数逐年递增,土地开发利用强度逐年不断加大,城镇化大规模的建设是土地利用强度升高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质量除了在2000-2004年生态环境指数呈“V”字型发展之外,总体呈上升态势发展;重庆市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度由0.387 4(轻度失调衰退土地利用损益型)上升至0.754 0(中级协调发展经济主导型),但2011年情况有所变化,土地持续利用指数首次低于生态环境指数,耦合发展基本类型由生态主导型转向经济主导型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由土地利用制约型演变为生态环境制约型,生态环境效益滞后于土地资源经济效益。土地资源总体利用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重作用是耦合关系由失调发展转化为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现阶段应坚持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与保护并举,优化经济结构与技术创新齐下,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维系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运行机制,确保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差异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生态经济学指导可持续发展有传统经济学所不具备的优势,辨明了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几个关键差异。在基本愿景上,传统经济学认为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的一部分,强调研究交换价值流,而生态经济学认为熵流是分析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关系的基本方法。微观经济学方面,生态经济学区分了不同的关键资源类型之间替代或互补关系,明晰自然资本在生产函数中的作用后,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经济学的生产函数。宏观经济学角度,生态经济学强调在控制吞吐量的基础上提高人类的福利,明确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3个关键问题,即相对生态系统的人类社会经济系统规模问题、财富或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及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其优先性也依次递减,尤其强调规模问题是与传统经济学强调无限增长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   总被引:61,自引:6,他引:61  
程国栋 《冰川冻土》2002,24(4):361-367
研究了承载力概念的历史, 特征和缺陷及其应用背景和条件,对承载力对环境问题的理解提供了新的思路. 将承载力概念的变化划分为3阶段: 1)萌芽阶段,环境容纳能力概念的提出; 2)发展阶段,容纳能力概念中强调资源和环境与种群增长之间的状态均衡; 3)完善阶段,承载力的概念强调人文价值选择,追求的目标,强调生态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对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发展的一种支持能力,承载力的估计变为一种范围估计. 承载力概念应用在与人文活动及人文目标等有关的领域的时候,是一个复杂的规范概念,受生态系统的动态演替规律,人类价值取向,目标体制背景及管理措施等的影响. 最后,在分析总结我国已有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生态经济系统的背景下,提出了新的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分析了水资源承载力的特征和研究方法,并提出了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8.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科学技术领域里重大的研究课题。环境地质,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的研究,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逐步被人们所重视。仅就矿产和水资源而言,它既是一种自然资源,又是环境的基本要素,与人类生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在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类活动对资源和环境的“冲击”日益加剧,对于如何防止和减少地质灾害与环境  相似文献   

9.
非金属矿产资源是除金属矿产、燃料矿产和地下水资源以外所有能被利用的矿物与岩石的总称。人类以“劳动”与“语言”为表征,走出动物界,跨进主宰大自然的范畴;而劳动工具的制造与使用,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这个角度看,人类使用的工具质地经历了树枝、石头→金属矿产品为主→非金属矿产品为主的简单→复杂→高技术的发展模  相似文献   

10.
周毅 《地球学报》1998,19(3):325-334
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时期。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产生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工业是一柄福音和灾祸的双刃剑,中国并不庞大的工业由于先天不足、粗放外延发展等原因过早地走入了破坏自然生态、人口急剧膨胀、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尴尬境地,有可能重蹈发达国家“经济腾飞,公害泛滥”的覆辙。本文提出人口、生态、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明可持续发展新思路及可操作性对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文章综述了气候与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特别分析了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条件下的演变特征。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的研究方法 ,采用全球大气海洋耦合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 ,预测了 2 0 10年、2 0 30年和 2 0 5 0年中国西部地区未来气候生态环境的可能变化趋势即情景。对西部地区生态与经济的脆弱性问题也作了分析 ,最后提出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双赢战略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32(4):i003-i003
各有关单位 :为总结和交流近年来我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研究成果 ,迎接 2 0 0 6年在我国召开的第 3 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 ,兹定于 2 0 0 5年 11月下旬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一、会议内容1、盆地 (平原 )地下水系统演化及其生态效应2、可持  相似文献   

13.
我国资源与环境科学近期发展战略刍议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资源和环境问题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近 30 0年来科学技术带来的工业革命之后发现 ,这个强大物质文明社会的基础—自然资源的供应正在出现危机 ,人类赖于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受到自然和人为作用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加之人口众多 ,因而面临着比其他国家更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如何发挥科学技术在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中的第一生产力作用 ,保证国家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施 ,是国家科技工作必须优先考虑的重大问题。而在其中 ,基础研究工作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 ,它创造指导解决资源与…  相似文献   

14.
绿色转型发展的内涵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定义,绿色经济是指发展能"改善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同时极大地降低环境危害和生态稀缺性"的经济模式.绿色转型是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基础,以绿色管理为保障,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其核心内容就是由人与自然相背...  相似文献   

15.
张敏 《探矿工程》2021,48(S1):397-401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系统工程,本文以某矿区为例,简要阐述了矿山地质环境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措施。经济建设同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山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全过程,全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16.
陈毓川 《岩矿测试》2011,30(4):391-392
矿产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正在面临的现实问题。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目标。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7.
王征 《河南地质》2014,(3):20-21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和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刘敏 《浙江地质》2010,(2):45-47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快速发展和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土地严重退化的现实面前,我国土地资源正经受着养活众多人口、满足建设占用、保障农业发展和支撑生态修复的历史性考验,土地资源安全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探讨新时期土地资源安全战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质学是一门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和综合性科学。半个多世纪以来 ,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地质学为人类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历史证明 ,世界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矿物原材料的的利用 ,需要地质科学发挥重要作用。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的探寻、环境与灾害问题的研究与对策方面做好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工作是我们地质界责无旁贷的使命。中国的地球科学研究要适应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一个崭新的中国地球科学事业带入2 1世纪。在世纪交替前夕的 12月 2 0日 ,由…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世界人口惊人增加和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人类大规模的经济生产活动加剧了对土地和地球资源的利用,使得人类与其所在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克服或减缓人类活动对自然体系的破坏,自60年代末期首先从西德和北美发展起来的地学新领域—环境地质学应运而生。近20年来,人们对环境地质作为一门学科及其定义的看法,也以“众说纷纭”发展到了今天的“趋向一致”。这亦说明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要有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