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刘希强  郑治真 《地震研究》1997,20(2):199-205
提出了提取快,慢剪切波初动的线性变换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1)提高了识别有用信号的分辨率;(2)充分利用了三分向记录的剪切波序列信息;(3)能识别SP转换波。与其它识别方法对比处理了北京数字化地震记录的一个小震资料,其识别和测定结果一致,说明了该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剪切波分裂应用于震预报中的两个关键问题是:(1)如何使用窗口外资料;(2)如何定量地自动识别剪切波快慢波到时,我们通过对剪切波窗口外各种波的振幅与相应的理论分析,认为可以对两种开线进行短正以达到真实波形的目的,我们又提出了最大特征值法,波形识别算子法和最大似然法联合使用。可获得准确的快慢波波至。本文研究了1990年10月20日天祝-景泰6.2级地震过程剪切波分裂的特征。所用资料为1989年3月到1  相似文献   

3.
肃南5.7级地震过程剪切波分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清河  刘希强 《地震》1996,16(4):417-426
剪切波分裂应用于地震预报中的3个主要困难是:(1)如何自动定量识别剪切波快慢波到时;(2)用以认识其基本特征的震例太少;(3)因各次地震的复杂性,对所给剪切波分裂结果难以给出恰当的解释,本文研究了1988年11月22日甘肃肃南5.7级地震过程剪切波分裂的特征。所用资料为1988年8月到1990年8月中法合作张掖数字台网的记录。通过对张掖~肃南地区地壳结构模型的研究,确认了所用各次地震的真实出射角基  相似文献   

4.
基于小波包变换和峰度赤池信息量准则(AIC), 提出了一种新的自动识别P波震相的综合方法, 即小波包-峰度AIC方法. 首先对由加权长短时窗平均比(STA/LTA)法粗略确定的P波到时前后3 s的记录进行小波包三尺度的分解与重构, 分别计算每个尺度重构信号的峰度AIC曲线并将其叠加, 叠加曲线的最小值则为P波震相到时; 然后对原始地震记录进行有限冲激响应自适应滤波以提高信噪比和识别精度; 最后将小波包-峰度AIC方法应用到合成理论地震图及实际地震记录的P波初至自动识别中. 结果表明: 初至清晰度对识别精度的影响比信噪比对其影响更大; 与单独使用加权STA/LTA方法和峰度AIC法相比, 小波包-峰度AIC法具有更强的抗噪能力, 识别精度更高; 当初至清晰时, 小波包-峰度AIC法自动识别与人工识别的P波到时平均绝对差值为(0.077±0.075) s.   相似文献   

5.
用最大似然法进行波场分解和震相识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介质中弹性波场的传播特征和多元统计分析为基础,从数学上进行严格的推导,得到了模型与资料拟合的最大似然判据,以检验地震波列中是否存在某种特殊波型的能量。利用概率滤波可得分解后的地震图,从图中可以直接得到震相到时。用此方法处理P波资料,效果较好。对于剪切波资料,有时处理结果不十分理想。这可能是由于径向分量和横向分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造成的。对于因介质各向异性而形成的分裂剪切波,用此方法得到的S波到时为快S波到时。此方法对于单台三分向记录资料的处理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采用复数运算,把实部和虚部作为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是处理向量偏振数据的一种自然方法。这就是把多分量数据由通常的笛尔卡坐标变换到极坐标,这样做就可计算瞬时振幅和瞬时极性。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复分量分析,波动过程可以用能够表示波动类型各自特征的瞬时特性来表示。这种方法对于用瞬时特性检验剪切波的分裂特别适用,剪切波分裂时的瞬时振幅有几个局部极大值,而瞬时极性是矩形和半三角形的一个组合.剪切波的分裂可由瞬时振幅和偏振的显示来识别,分裂的剪切波的快波的极性和两个剪切波之间的延时可用色标显示来定量.瞬时特性的显示为叠加在一个极性色标显示上的波纹线.采用色标改善了剪切波分裂的识别能力和量化精度.  相似文献   

7.
温州珊溪水库地震S波分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温州珊溪水库地震序列开展了近一年的近场源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在进行精确定位并确保所用资料满足剪切波窗要求的基础上,采用互相关系数法,借助遗传算法与人工判读相结合,测量了地震序列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和快慢剪切波的时间延迟.结果表明,地震序列的S波分裂现象明显,台站记录到的地震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与区域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温州珊溪水库地区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在近N-S向;S波分裂快剪切波偏振方向所表现出的离散和空间差异性,认为可能是由于局部构造影响;目前库区应力场稳定,应力调整已经结束,未来发生强余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8.
地震面波的熵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敏  冯锐 《中国地震》1989,5(2):35-43
最大熵谱估计法是一种具有很高分辨率,并特别适合短时序列分析的现代谱分析方法。本文首次将这种方法引用到地震面波频散的分析处理中,提出一种新的面波频散的测定方法——MEAS法(Maximum Entropy Analysis of Surface-wave)。用此方法,计算了我国东海地区的地震面波的频散,并与多重滤波法的结果作了比较。两种方法在短周期部分吻合得较好,而在长周期部分,MEAS法的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9.
尝试用剪切波分裂分析的方法探测地壳内部的线性构造。从地震图上可以看出日本西南部地区存在一些线性构造。在该地区没有发现明显的活断层能证明这些线性构造的存在。我们用两种后续震相,即PpPms和PpSms震相对日本西南部地区的剪切波分裂进行了研究。PpPms是一种后续S波震相,它是P波在地表反射后又入射到地壳中经莫霍面反射转换成的S波。PpSms也是一种后续S波震相,它是P波在地表反射转换成S波后经莫霍面再次反射入射到台站的s波。我们用这两种震相检测了地壳中的线性构造。观测到的快波偏振方向呈现北东东—南西西、北东—南西和南北的横向变化。得到的快波偏振方向与该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不一致。最大主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裂隙引起的各向异性解释不了日本西南部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结果。北东—南西的快波偏振方向与该地区的地质线性构造方向一致。该地区的剪切波分裂有可能是地壳内的线性构造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应用1990年至1995年CDSN台网兰州数字台的记录和中法合作建立的朗索数字台的记录,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前后剪切波分裂的特征,利用最大特征值法,波形识别算子法和最大似然法定量确定了剪切波分裂的快慢波时间延迟及快波偏振方向,结果表明,在永登地震前大约1年的时间内剪切波分裂延迟增大,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也从NE向转为NW向,地震后剪切除波分裂时间延迟和偏振方向很快恢复,其时间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介绍了一种提高地震等地探信号到时差精度的新方法-多重互相关函数法. 从理论上推导出了多重互相关函数的公式,且通过实验验证了用此函数不仅能提高信号的信噪比,还能提取出相似信号所共有的频率信号,进而精确地识别出它们的到时差.探讨了此原理在场地、地震剪切波速信号到时差提取中的应用,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互相关函数,多重互相关函数能更准确地求取两相似信号的初至时刻差.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地震记录震相自动识别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针对目前震相自动识别方法不能自动给出震相识别区间,以及不能确定识别出震相名称的问题,运用震相的运动学特征,由平均速度模型和J-B走时表数据,自动计算近震、远震和极远震的震相走时及震中距。对多尺度小波分解进行单支重构作为识别不同震相的分析信号。先求出初至震相和最大面波到时,估算出震中距,然后找到S波或PP波到时,求出准确的震中距,即可自动给出各震相的识别区间,采用线性偏振法在给定区间中识别出震相的初至时刻。由于该方法采用的是先明确要找什么震相,再由该震相的走时确定寻找区间,所以找出的初至就是要寻找的震相,自然解决了识别出震相的名称问题,从而实现了对震相的全程自动识别。  相似文献   

13.
唐山地区快剪切波偏振图像及其变化   总被引:48,自引:13,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剪切波分裂的相关函数计算-时间延迟校正-偏振分析检验的系列分析方法,利用唐山地区近源强地面运动记录,对快剪切波偏振图像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初步讨论。在唐山地区,有些相距很近的台站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快剪切波偏振结果,其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的离散性特征表明,在复杂地区不同台站观测结果的简单叠加可能是没有意义的。研究表明,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可能存在着快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岩石标本在高压下的弹性波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0种岩石的20个试件和1个氯化银试件测得了高压下纵波和横波的速度,其中3个试件的纵波测至20,000公斤/厘米~2。发现压力高于4000公斤/厘米~2以后,速度基本上随压力呈直线变化,但当压力高于10,000公斤/厘米~2时直线的斜率逐级降低。在横波速度测定中,为提高脉冲初至到时的测定精度,在发射和接收端分别加入耦合电路。利用S波波列的多点测量外推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测量精度。最后对结果作了细致的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15.
ApplicationresearchofseismicmethodinasesmentofactivefaultMINGCAIXU(徐明才)JINGHUAGAO(高景华)MINGTAOCHAI(柴铭涛)GUANGKEWANG(王广科)JI...  相似文献   

16.
利用四川宜宾及周边地区布设的30个临时台站连续44天的波形记录,采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提取了周期为1—15 s的瑞雷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然后使用基于面波射线路径追踪的瑞雷面波直接成像方法得到0—10 km深度范围内三维S波速度模型,最后利用该模型作为初始模型采用相同的反演框架得到该地区的方位各向异性结构.结果表明:浅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陆区S波分型与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区共8个台站所观测到地震事件的S波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的手段以 观测数据重建的技术,进行了S波分裂参数-快慢波延迟时间与快波偏振方向的计算,并分析了S波分裂参数与中国陆区上地幔物质运动的相互关系,研究了结果表明,兰州台下的S波分裂时差最小,北京台下的最大,中国东部地区上地幔运动方向以西北向为主,西部地区以北偏西为优势。  相似文献   

18.
The collision of the Indian and Eurasian plates, to the east of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es, forms the Sanjiang lateral collision zone i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here there are intense crustal deformation, active faults, earthquakes, as well as a metallogenic belt. Given the lack of adequate seismic data, shear-wave splitting in this area has not been studied. With seismic data from a temporary seismic linear array, as well as permanent seismic stations, this paper adopts the identification on microseismic event to pick more events and obtains shear-wave splitting parameters from local earthquakes.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the study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ubzones. The “fast” polarization (i.e.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fast shear wave) varies gradually from NNW to NS to NNE in these three subzones. The time delay of the slow shear wave (i.e. the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plit shear waves) also increases in the same direction,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seismic anisotropy above 25 km in the crust. Both shear-wave splitting parameter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tress, faults and tectonics. The scatter and the “dual” (i.e. two) dominant orientations of the fast polarizations at several stations indicate strong distortions caused by nearby faults or deep tectonics. The anisotropic parameters are found to be related to some degree to the metallogenic belt. It is worth to further analyse the link between the anisotropic pattern and the metallogenic area, which suggests that shear-wave splitting could be applied to study metallogeny.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on microseismic event is a useful tool in detecting shear-wave splitting details and exploring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9.
Three-component recordings of shear-waves in exploration surveys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measure crustal anisotropy, which may be important in estimating the geometrical and physical parameters of reservoir rocks. VSP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is purpose as they are less subject to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of the shear wavefield with the free surface. The first stage in characterizing the subsurface anisotropy requires that the distinctive phenomenon of shear-wave splitting must be examined for every arrival at each geo-phone. This effect may be defined by two parameters: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leading shear-wave and the time-delay between corresponding split shear-waves.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have been designed to estimate these parameter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Here, we classify the published techniques into four main categories and review their properties. Representative procedures from each group are applied to a common synthetic data set contaminated with signal-generated noise. The results allow some general statements to be made about the utility of these methods for processing shear-waves in VSP data.  相似文献   

20.
刘莎  吴朋  杨建思  苏金蓉 《地震学报》2015,37(5):787-795
选用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MS5.7地震震源区的泸沽湖台站2008年9月—2013年9月连续5年的地震数据进行剪切波分裂计算, 从剪切波分裂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初步获得了宁蒗-盐源地区的区域应力特征, 以及该地震发生前后地壳应力的特征性变化. 泸沽湖台站快波偏振方向结果显示, 该台站具有NE向和SE向两个优势取向, 与研究区域内断裂的走向相同. 该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表现出明显的变化, 特别是在宁蒗-盐源MS5.7地震发生前后. 在宁蒗-盐源地震发生前一年, 泸沽湖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缓慢地增加, 表明该地区地壳应力逐渐积累; 直到该地震发生前一个月, 泸沽湖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才开始急剧下降, 表明地壳应力随着地震的发生而迅速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