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云南地震的潮汐应力触发机制及相关天体位置图像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计算云南163个地震震源处沿地震主应力方向的潮汐应力分量,分析了地震的潮汐应力触发力学机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地震中有62%受到了潮汐应力的触发作用. 在此基础上,对受到潮汐应力触发的地震发震时的天体位置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具有潮汐应力触发物理基础的地震时的月日黄经差、月日赤纬和月日天顶距的分布图像.图像显示,云南地区的地震在新月期间和上下弦附近较易受到潮汐应力的触发;受到潮汐应力触发作用的地震发震时刻的月日赤纬有明显的密集分布条带特征,地震频次在月、日天顶距分别为30°~140°和20°~140°范围内为平均优势分布区间.  相似文献   

2.
2008年以来荣昌地区地震重新定位及地震丛集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荣昌地区地震重新定位,结合当地注水资料,对该地区2008年以来地震丛集的原因进行初步研究.收集了2007~2011年6月间荣昌台记录的131个远震,计算了这些地震的接收函数,用H-Kappa叠加方法得到台站下方及附近的莫霍面深度,并用线性反演方法反演了该区S波速度结构.利用接收函数反演得到的速度结构,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荣昌及其邻区2008 ~2011年8月间ML≥1.0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了408个地震的精确位置.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的水平震中分布与华蓥山断裂走向一致,另外在通过2010年M4.7地震震中且垂直于华蓥山断裂的剖面中,地震分布所勾画的发震断层轮廓显示地震的发震断层倾向为SE,倾角约70°左右,这与华蓥山断裂的产状(50°∠75°)较为一致.分析了注水点与地震分布的空间关系及注水量与地震频度的关系,认为注水井位置距离2008年以来的几次4级地震震中较远,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6 ~ 7km,且注水量与地震频度的对应关系不显著,地震丛集性原因尚待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山西12年(1973~1984)内的弱震活动作了详细分析,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盆地内,弱震活动的边界和各盆地的边界基本一致。现在的弱震丛集活动区亦是历史中强地震活动区,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丛集活动特点是频度高、能量小。震中范围不大,但重复活动性较高。丛集活动的时序分布具有一定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4.
针对年度地震危险区划定的个数问题开展了一些尝试性研究,旨在从统计学角度给出危险区个数的最佳估值,对年度地震预测实践给出一定参考意见。通过R值评分算法反推出年度地震危险区个数的估算公式,同时改进了传统聚类算法用于识别空间距离较近的地震“丛集区”,在此基础上分别统计中国大陆地区1950—2019年满足目标震级的年度地震发生个数、地震“丛集区”和“孤立发生地震”的个数之和,最后进行多种统计分布模型拟合与检验,结合置信区间确定危险区个数的合理上限。结果表明,由两种统计结果得出的年度危险区个数的参考值也略有差别,第一种基于中国大陆地区东部(107°E以东)MS5.5、西部(107°E以西)MS6.0以上地震年度发生率的危险区个数参考值为9个,适用于稍大震级的判定;第二种基于中国大陆地区年度MS5.0以上地震“丛集区”识别结果的危险区个数参考值为13个,与目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的个数一致,对判定年度MS5.0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应用实效。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震昼夜分布和季节分布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根模  张恒  任峰 《地震》2001,21(3):51-56
采用Morishita(森下)指数Iδ方法分析中国地震昼夜和季节分布特点,结果表明, M≥8地震的Iδ值分别为1.40和1.20,具有明显的丛集特点; M≥7地震Iδ值分别为1.03和1.12,为轻度丛集分布; M≥6地震Iδ值分别为0.94和1.02,为均匀分布和随机性分布; M≥5地震Iδ值分别为1.01和0.99,为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大地震丛集分布特点明显,中小地震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特点明显。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内陆大地震主要集中在夜间发生。  相似文献   

6.
大渡河流域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大渡河流域强震和弱震活动特征的研究发现,大渡河流域的强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对梯级水电站的影响显著。大渡河流域内的强震大部分以丛集的方式发生,其地震丛集的强度、频度和时间间隔都比较高,而且强震丛集密集发生的地方与大渡河梯级水电站的距离较近,因此,在大渡河流域梯级水电站地震安全综合防御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强震丛集的发生特征。  相似文献   

7.
刁守中  郭爱香 《地震》1992,(2):16-22
本文分析了山东及邻区近二十年来M_L≥3.0中小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该区5、6级地震发生前,常以3、4级地震活动增强为先导,主要表现为:1.区内中小地震往往集中成带并随时间迁移,5级以上地震发生于地震条带内。这显示了局部地区构造活动和应力增强的变化;2.3级以上地震事件有序分节可数,5级以上地震位于节点附近;3.在统计单元内的4级以上地震累计频度,随时间分别呈线性均匀增长和指教加速增长及幂函数衰减三种类型。线性分布一般无较大地震发生,而指数型分布后期则大都发生较大地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太原盆地近10a来,遥测台网记录到的地震做震中分布,地震活动频度及能量释放等分析,得出太原盆地地震活动时间分布上人有“丛集性”,盆地小震活动频繁,应变能释放常以小震群形式释放的结论。指出今后2a,太原盆地将出现地震活动频度高,应变能释放逐渐回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琼东南地区是海南岛及邻区地震较为活跃的地区,1999年5月17日海南陵水近海发生M_S5.0级地震,该地震是华南地区也是东南沿海地区距今最近的一次M_S5.0级以上地震(资料截至2015年底)。本文通过地震活动M-T图、震中分布、震级-频度关系、地震类型以及地震活动性参数等分析方法,分析总结了海南陵水近海M_S5.0(M_L5.3)级地震前后琼东南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认为,琼东南地区M_L2.0以上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平静-活跃交替变化的特征;从地震空间分析,地震集中分布在三个区域,显示出丛集活动特征;从构造上分析,地震主要分布于陵水—九所断裂、尖峰—吊罗断裂和琼东南盆地北侧断裂三组断裂附近;从时间进程分析,2009年以来,琼东南地区进入M_L2.0以上地震相对平静期,持续至2015年底。  相似文献   

10.
对研究区内(31°~37°N,110°~117°E)1970年至今的37年中全部16次ML5.0左右地震前弱震活动图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震前出现的异常图像有地震窗口效应、弱震空区、地震丛集、小震群活动、弱震条带和地震空段等六种。地震窗口效应和弱震空区重现率最高(均为0.75);小震群活动和地震丛集重现率居中(分别为0.56和0.53);地震空段和弱震条带重现率最低(分别为0.38和0.33)。另根据这些异常的时间进程分析,它们对研究区内未来ML5.0左右地震的预测可进行跟踪。弱震空区或地震丛集可作为年度异常指标使用;出现小震群活动,可作为进入短期预测阶段的标志;如地震窗口出现异常,则可进一步确认进入短期预测阶段。由此可见,弱震活动异常图像对预测研究区内ML5.0左右地震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云  张济世 《高原地震》2008,20(4):27-31
对1811-2008年近200年来全球地震活动与月相、日地距离、地球自转速度这三个天文因素的统计分析表明,月相不论与全球地震还是全球大地震之间似乎无统计关系,全球地震的发生与日地距离似乎无统计关系。本文还进一步对全球M≥7.5的大地震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M≥7.5的大地震与地球处于近日点似乎有一定的关系,但关系不太明显。全球除了8.0〉M≥7.0的地震基本上符合发震的自然概率外,在M≥9.0、9.0〉M≥8.0、6.0〉M≥5.0、4.0〉M≥3.0这些震级段地震发生的机率在地球自转减速期比较小,在地球自转加速期发生的机率比较大,似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对全球地震活动有一定的促发作用,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distribu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ccurrence time of earthquakes with respect to the aftershock sequences of strong earthquakes. The distribution of lunar and solar local hour angles at the time of commencement of moderate and strong aftershocks indicates that the time of commencement of moderate and strong aftershocks is modulated by the positions of the sun and moon and then the earthquake-restrained time zones exists also. In this paper the differences of earthquake-restrained time zones between the preshock sequences and the aftershock sequences are compared,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is analyzed preliminarily. And the possible maximum scope of accuracy in predicting the occurrence time of an earthquake is determined as well. This paper is supported by the Eight Five Year Target of the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China.  相似文献   

13.
Therelationshipsbetwenearthquakesandpositionsofthesunandmoon(Ⅱ)——Sometemporalcharacteristicsoftheaftershocksequencesofstronge...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 The Western Kunlun Mountain Pass M=8.1 earthquake occurred on November 14, 2001 is the other M=8 earthquake occurred 50 years after Dangxiong, Tibet M=8.0 earthquake in Chinese mainland. The earthquake has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seismologist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The fracture length is more than 400 km, which is far away from the estimated length by the statistic empirical function between the magnitude and the fracture length (WANG, et al, 2002); 2) The aftersh…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Todetermineaseismicdesignstandard,examineaseismicdesignorpredictseismicdamage,theparametersofgroundmotioneventim...  相似文献   

16.
短临预报是目前地震预测的难点,通过对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日期的研究,发现发生日期7月22日是节气、低点位移、异年倍七律和朔望共同作用的时间点。据此,本文用一些基于可能触发地震发生的非传统方法的时间预测方法,回顾性地讨论了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日期的临震日期预测问题。通过对岷县漳县MS6.6地震研究,认为在地震短临日期的预测上。一些非传统方法虽然在机理上还有待研究,但在统计上多次证明该方法具有预测准确性的效能。要基于传统方法与非传统方法结合,才能对临震预测的时间逼近,同时提出今后预测临震时间的思路:多因素不断拦截法。  相似文献   

17.
月表有效太阳辐照度实时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月表太阳辐射是深入研究月表温度分布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根据月表有效太阳辐照度与太阳常数、太阳辐射入射角以及日月距离之间的关系,建立月表有效太阳辐照度的实时模型. 该模型在1950~2050年的100年内的理论误差百分比小于0.28%, 相对前人提出的模型在精度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月表有效太阳辐照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计算结果表明2007年月表太阳辐照度的年变化范围在1321.5~1416.6 W·m-2之间,平均为1368.0 W·m-2. 通过对月表太阳辐射入射角计算结果的分析,证实了月球的两极可能存在极昼极夜.  相似文献   

18.
In the paper, the feature of strong earthquake orderly distribution in time, space and intensity before the Western Kunlun Mountain Pass M=8.1 earthquake is preliminarily studied. The modulation and triggering factors such as the earth rotation, earth tide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iant earthquakes with the magnitude more than 8 occurred about every 24 years and the earthquakes with the magnitude more than 7 about every 7 years in Chinese mainland. The Western Kunlun Mountain M=8.1 earthquake exactly occurred at the expected time; The spatial distance show approximately the same distances between each two swarms. The earth rotation, earth tide, sun tide and sun magnetic field have played a role of modulation and triggering in the intensity. At last, the conditions for earthquake generation and occurrence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青海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时空强有序特征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时间、空间、强度和触发特征的分析和初步研究认为,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时间上具备时间节律的特征,符合8级地震24年左右和7级以上地震7年左右的时间节律关系;在空间上存在地震活动等间距、地震集中活动、共轭条带等特征;在强度上符合节律特征,并存在明显地受地球自转,以及月亮、太阳的调制和触发作用. 最后,对巨大地震孕震和发震的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