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引言海洋中海水盐度场结构的分析、海水盐度场数值预报模式的研究及其它类似的研究(例如海水污染物理自净能力的机制研究、海水温度场分布的数值研究等),通常需要估算出湍流扩散系数K_H和海水平均流场的水平速度分量U、V之比值K_H/U和K_H/V。例如,文献中所给出的夏季长江冲淡水表层盐度分布的一般公式,当今水平湍流扩散系数K_x=K_y=K_H时,可改写为: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海水温度、盐度场的分析及其数值预报模式的研究,我们首先要知道湍流扩散系数K_H和海水平均流场的流速U、V之间的比值K_H/U、K_H/V。但是,这些重要参量,目前尚无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为此,在研究此问题时,有必要寻找其他途径。在文章中,已初步进行了这项研究工作,但只是限于局部海域,且未对流场进行分析。本文拟采用文章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温、盐度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黄荣祥 《海洋科学》1989,13(6):33-38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海水温、盐度分布随季风进退而异。东北季风期(10月—翌年5月),进入调查海域的浙闽沿岸水(低温、低盐)顺海域西岸海区南下的同时,在海坛岛外有一分支向东南扩展,其扩展范围随浙闽沿岸水强弱而异,而且在24°30′N,119°30′E附近有海峡暖流水(高温、高盐)向北伸展,它随西南风增强而向北推移。海域温、盐度值自西北向东南递增。西南季风期(6—9月),调查海域基本上为海峡暖流水所控制。在6—8月,海域西岸海区有上升流产生,上升流中心在海坛岛附近。海域盐度值自西北向东南递增,而温度分布趋势与盐度分布相反。 温、盐度的垂直分布大致分均匀型、正梯度型和负梯度型三类。  相似文献   

4.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的上升流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3午5月至1984年5月,我所对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24°30′N—26°00′N、121°00′E以西)进行了综合调查,对所取得的温、盐度及定点测流资料分析得出:6月至8月间,在调查海域西侧近岸海区存在着上升流现象,与上升流现象有关的近表层海水低温、高盐和高密(σ(?))出现在海坛岛附近海区。初步分析,调查海区西侧近岸海区上升流现象的成因,是来自海峡南部的海峡暖流水从海峡南部北上,经过调查海域时,由于受海底地形的影响,使近岸海区水文状况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引言 渤海深深地嵌入中国大陆内部,仅以渤海海峡与北黄海相通,属内陆海。整个海区水深较浅,平均深度只有20米左右。且为典型的季风场区,冬季多东北风,夏季则为西南风。 渤海环流制约着该海区的水温、盐度等水文要素的分布状况,又决定着该区与北黄海水交换的进程。因此能够将渤海环流给以理论上的数值模拟,从而分析流场分布特征及其动力机制,这对发展海上生产力、航运交通、石油开采、污染控制等项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北部冬季水文特性对叶绿素a分布变化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钒  黄邦钦 《海洋科学》2000,24(10):1-3
营养盐是限制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在冬季 ,温度也是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控制因素。台湾海峡北部的水文情况复杂 ,低温低盐高营养盐的沿岸水与来自台湾海峡南部的高温高盐低营养盐水相互消长[1],必定影响海区内营养物质及温度的分布及变化 ,这势必对海区浮游植物的生长及叶绿素a的分布和变化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根据1998年2月在台湾海峡北部的调查资料 ,研究了海区内重要水文特征对于叶绿素a分布变化的作用。1材料与方法1998年2月 ,福建海洋研究所与厦门大学联合在台湾海峡北部进行了综合性海洋调查。观测站…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963—1970年船舶天气报告、海洋水文图集及日本气象卫星中心发布的1978.7—1983.6逐候平均总云量,参考台湾海峡沿岸15个测站10a以上的气温和表层水温资料,计算了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区的太阳总辐射、有效辐射及辐射平衡的时空分布。并讨论了它们同水文气象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区1988年6月存在的几种主要类型的温度。盐度垂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的一些重要特征,并讨论了各种类型温度、盐度垂直分布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9.
用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2004年夏初(6月)和秋末(11月)对长江口外海区现场观测资料,用Matlab计算机编程语言对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插值网格化,绘制研究海区盐度立体分布图,显示夏初、秋末两季的盐度分布特征。将2004年夏、秋两季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和羽状锋的分布与以往观测研究结果对比,可得:(1)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的盐度值主要在5—31之间,冲淡水前缘盐度锋面的盐度值为18—28;盐度值20—28的盐度锋面基本体现该海区羽状锋的特征及变化。(2)夏初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范围明显大于秋末,夏初该海区以冲淡水为主,秋末冲淡水的范围收缩,紧贴沿岸一带。相应地,夏初该海区羽状锋呈倾斜锋面,占据较大的海区;秋末则为垂直锋面,介于122.50°E-122.70°E海区。  相似文献   

10.
使用SODA表层盐度月平均数据,通过计算逐点逐年盐度均值、月际差,绘制等值线分布图,分析在新的30年气候基准期(1981—2010年),东海及毗邻的西北太平洋海域表层盐度场气候态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长时间序列的气候变化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表层平均盐度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升高,形成3个明显的盐度特征场区:东海大陆架海区、东海黑潮海区以及西北太平洋海区;(2)研究区月际表层盐度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其中,盐度最小值的周期性规律最显著;(3)在月际变化中,1—4月为盐度高值季节,以3月份盐度最高,为27.5psu;5—8月为盐度低值季节,以8月份盐度最低,为22psu;9—12月为盐度上升季节;(4)依据盐度场的分布,结合地形、气候、海流等特征和前人研究,在研究区选取了22个特征点,从特征点看,位于西北太平洋海区的特征点盐度月振幅最小;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的D1和位于杭州湾南部的D2盐度月振幅较大,但D1与D2月际变化曲线呈现较为明显的反相关特征,这可能与长江冲淡水水舌夏季北移抑制苏北沿岸流南下和北上的台湾暖流夏强冬弱有关。  相似文献   

11.
2000年8月南海中部与南部海洋温、盐与环流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根据2000年8—9月份南海中部与南部航次的温、盐资料,采用P—矢量诊断方法,结合ADCP测流资料和同期伪风应力资料以及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研究了2000年夏季风持续强迫之后南海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涡旋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南海夏季温度和盐度水平分布随深度有显著的变化:中层(250—400m左右)温、盐水平分布与其它各层的温度和盐度分布相比有很大的差异。用诊断方法计算得到的环流场与用TOPEX/Poseidon海面高度计资料计算得到的地转流场比较一致,即流场内部有多个中尺度的涡旋,主要有越南东南外海反气旋涡、中沙群岛东南反气旋涡以及南沙群岛东北角的气旋涡等,这说明南海中部与南部盛夏环流具有较强的地转分量和显著的多涡结构,并且这些中尺度涡在垂向上存在速度场的切变。  相似文献   

12.
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巨大的迳流流入东海后,与外海水发生湍流混合,使本海区温盐结构随其发生变化.众所周知,某海区的盐度场结构及其变化是取决于该海区盐量收支的平衡规律.然而,考虑到长江冲淡水区是口股水系交汇的海区,所以影响盐度场的因子众多而复杂.运用统计相关分析,虽然能给出各因子和海水盐度分布的某种程度的相关关系,但对长江冲淡水的动力结构及其混合过程并未揭示.为此,本文想通过对夏季长江冲淡水远岸段的表层平均盐度分布,给出一个可能的数字模式.为进一步探讨长江冲淡水的动力结构及其混合过程提供一些启示,以期对该区的认识乃至预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暨卫东  黄尚高 《海洋学报》1990,12(4):447-454
本文取自福建海岸带及台湾海峡西部调查资料,通过磷酸盐与盐度之间的相关分析,发现在春、秋、冬季磷酸盐含量是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减少;夏季表层磷酸盐与盐度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底层磷酸盐含量则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这可能是外海底层高磷水涌升的影响结果.通过对磷酸盐距离回归稀释线偏差的分布研究,发现大陆水、沿岸水、上升流影响的海区往往出现磷酸盐正偏差分布,黑潮水、南海水影响的海区出现磷酸盐负偏差分布,在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旺盛期间,磷酸盐被大量消耗,有些海区也出现磷酸盐负偏差分布.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98年2-3月台湾海峡北部海区的CTD资料,进行各层次温度,盐度平面分布特征的分析,得到研究海区调查期间温,盐水平分布的以下几个特征;(1)在台湾海峡的西岸,存在一支由东北向西南流动的海水,其上层具有较低的温度和盐度;(2)在海峡的东部海域,有一支由西南向东北沿岸流动的海水,具有高温高盐的特性,可以向北延伸26°N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15.
菲律宾海及其邻近海区的水文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弦  俞慕耕  江伟  李培 《海洋通报》2004,23(1):8-14
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对非律宾海及其邻近的水文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得出了菲律宾海及其邻近海区的潮汐、海流、海浪、盐度、水温、透明度及水色等水文要素的特点和特征,进一步闸明菲律宾及其邻近海区水文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为船舶在海上航行和海洋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温、盐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分析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水温、盐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本海区温、盐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浙闽沿岸水南下,可影响到广东南澳,流经台湾岛北部的黑潮分支在东北风作用下,转向西南可影响到海潭岛东部远岸区,该季节温、盐度低,垂直分布均匀。夏季经由巴士海峡来的黑潮水进入本海区,温、盐度普遍升至最高,近岸区海水层化现象明显,海区中部水平分布均匀。南日岛至海潭岛北部近岸区和古雷头东部远岸区各有一个上升流区,南澳岛至台湾浅滩有一个宽约半个纬距的西北-东南向的高温低盐带。  相似文献   

17.
应用舟山朱家尖岛附近海区的海水样品,研究了L波段上海水介电常数随着盐度变化的规律,探讨了该海区的海面微波发射率和亮度温度的关系,并估算了测量误差,其结果对微波遥感盐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斯里兰卡南部海域是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海上贸易、海军护航的重要航线,海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本文使用HYCOM模式的逐日海洋温度、盐度和流场的再分析数据,对该海域的温、盐、流场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分析。主要结论有:海洋上层温度的月变化呈双峰分布点;上层盐度的月变化呈单峰分布。温跃层全年存在,最强跃层出现在1月;盐度跃层存在于11月至次年5月,最强跃层出现在5月。海洋上层热含量最大值1.98*1010 J/m~2,在11月,最小值1.83*1010 J/m~2,在7月。海表流场流速冬季最小,流向偏西,夏季流速最大,流向偏东;50米深度流场的流速春季最小,流向偏西转偏东,秋季流速最大,流向偏东转偏西。期望可以为海上的船只活动和海洋环境建设提供科据。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广阔陆架海区实测流速的统计特性的研究,迄今尚未见到报告。近十余年来,致力于实测流速统计处理的国家计有美、苏、加、法、日和挪威等。但是,他们大多数侧重于大洋或深海中实测流速的统计特性研究,对浅海,特别是陆架海区则研究甚少。 流速是海水运动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大小与其它水文要素的关系至为密切。实践表明,凡是海流经过的区域,无不同时引起水文要素的局地变化。我国东海水文状况比较复杂,无疑与该海域海流状态(流场)的复杂性有关。例如,黑潮的弯曲与其分支点附近,海洋水文要素的变化特别显著。沿台湾海峡和福建、浙江沿岸方向。自西南向东北或东北北运动,有时逼近长江口的合湾暖流水,影响着东海浅水区(125°E以西)的锋面位置、水温的正梯度型分布,以及东海中层冷水型的成长与消衰等等,其中又以海流对密度/盐度细微结构的增长与消衰的影响最为显著。要比较完整地确定这些影响颇为艰难,尤其对这个海域的海流全貌尚不十分清楚的时候。因为它们经常涉及整个流场及其时-空的变化。目前除了关于海流的动力学及其空间结构与时间変化的研究之外,关于实测流速的统计特性的研究,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后者是从描述统计学的观点进行海流研究,与前者的研究方法迴然不同。 关于实测流速统计特性的研究,目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研究实测流速分量和流速值的分布特性。另一类主要研究实测流速值的谱特性。由于实测流速值的谱性质与海洋内波、行星波以及海洋湍流的关系极为密切,后类研究在本世纪七十年代取得了迅速发展。 本文试图从描述统计学的观点,就以上两个方面探讨我国东海中部陆架区实测流速的若千统计特性。  相似文献   

20.
南黄海暖流水附近冷水块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黄海东南部,呈现高温、高盐特征的南黄海暖流水(以下简称暖流水)终年入侵。冬半年,暖流水自济州岛东南沿西北方向大量涌入南黄海,并盘踞其大部海区,因此,该海域水文要素场(温度、盐度、密度)等值线的分布大多呈舌形。但在济州岛西北,朝鲜半岛西南海域外的水文状况则呈现低温、高盐特征。夏半年,黄海冷水团与南黄海沿岸流强盛,暖流水势力锐减,南黄海温、盐度等值线的分布不再大片地呈现明显舌形,舌状分布仅出现在34°N以南,124°E以东海区。此时,在暖流水附近,济州海峡西北部,朝鲜半岛西南海岸外,经常出现一个具有高盐特性的冷水块。此冷水块的出现与南黄海暖流水的变异有关,并且存在时间较长,因此,其温、盐性质构成了南黄海水文特征的一部分。本文试图分析研究这一冷水块的基本水文特征并对其成因提出初步看法。 本文主要引用1976-1979年在南黄海海域调查的部分观测资料以及朝鲜1934-1938年的近海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