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基于欧洲板块观测系统(EPOS)、加强美国和欧盟环境基础设施研究领域之间的合作(COOPEUS)、欧洲地震风险评估和减灾基础设施研究网(NERA)和欧洲地震学观测和研究设施(ORFEUS)等项目之间的合作,2013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举行了研讨会,讨论了欧洲地球科学路线图中下一代地球物理研究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于10月发布了会议成果报告.会议的主要目标是:①概述欧洲和美国EPOS相关基础设施的发展;②讨论欧洲、美国地球科学家和IT专家对基础设施发展、模型和计划;③修改和完善项目间的协调和发展.该报告主要集中在EPOS主题和集成服务:包括地震学、信息和通信技术创新和相关举措,目标是制定欧洲固体地球科学的发展路线图.  相似文献   

2.
用相位差谱统计规律探讨人造地震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相位差谱具有对数正态分布的特点,选取西部67个强震记录计算了各自相位差谱对数正态分布的均值和标准差,再将其转为正态分布的均值和标准差。将正态分布的均值和相位差看作震级和震中距的函数,选取二元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均值和标准差随震级和震中距变化的关系式。最后对已知强震记录,将其震级和震中距代入回归方程求出均值和标准差,利用均值和标准差产生的地震动时程与实际记录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3.
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   总被引:86,自引:5,他引:86  
应用0.5°经纬网格分辨率的气候、土壤和植被数据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估算了当前中国植被和土壤的碳贮量. 结果表明,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总碳贮量分别为13.33和82.65 Gt, 分别为全球植被和土壤碳贮量的3%和4%, 平均植被和土壤碳密度分别为1.47和9.17 kg/m2. 它们受气候、植被和土壤类型等影响, 区域差异明显, 其总趋势是暖湿的东南区大于西北干旱区. 最高植被碳密度出现在温暖的东南和西南地区, 而最高土壤碳密度出现在寒冷的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南缘. 这些空间类型决定于由气候状况所控制的植物生产力和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 表明植被和土壤碳密度由不同的气候因素所控制.  相似文献   

4.
垂向和径向排水的潮汐水位振幅和位相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平  唐彦东  廖欣 《地震》2011,31(4):68-76
本文根据岩石力学和地下水动力学理论, 分析了潮汐力作用下含水层与隔水层之间垂向水流交换过程, 并提出了垂向排水条件下含水层潮汐孔压-引潮高振幅比和位相差公式。 结合Hsieh等关于潮汐力作用下井水位对含水层孔压(体应变)的振幅比和位相差响应公式, 进一步推导了垂向和径向水流条件下井水位-引潮高的振幅比和位相差公式。 在径向和垂向排水条件下, 应用M2和O1波潮汐水位-引潮高振幅比和位相差的数值关系, 可以识别影响潮汐水位振幅和位相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杨静涛 《地球》2011,(9):68-74
《地球》:在我国,建设高尔夫球场和施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国策是否矛盾?利用工业废弃地和低质土地(滩涂、荒草地、盐碱地和沼泽地)建球场,是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改良吗?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农户个体行为与流域农业非点源营养盐产生和控制政策之间的逻辑关系,以珠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与多主体农户和农村环境管理模型耦合构建流域营养盐污染控制政策的情景分析方法,基于农户在化肥税和农药税组合型政策下的生产行为设计了基准情景、低化肥税情景、中化肥税情景和高化肥税情景4种具有代表性的情景方案,并在各种情景下定量描述流域营养盐对农业政策的响应和评估流域营养盐控制的优选政策方案.结果显示:从农业投入和产出的角度看,2030年低化肥税情景、中化肥税情景和高化肥税情景的化肥施用量相对基准情景分别减少了24.0%、39.8%和50.2%,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了27.6%、32.8%和37.4%,农作物产量分别减少了10.0%、16.3%和21.2%,畜禽养殖量分别增加了5.9%、7.5%和14.0%;2030年,基准情景、低化肥税情景、中化肥税情景和高化肥税情景的总氮入河量分别达到94.5、85.1、78.5和75.3万t,总磷入河量分别达到14.0、12.8、12.0和11.6万t;化肥税和农药税的组合型政策能够有效减少营养盐污染量,然而,中化肥税情景和高化肥税情景比低化肥税情景的边际效果小、经济成本高、农作物产出低和畜禽污染高,故低化肥税情景被认为是控制珠江流域营养盐污染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7.
海啸及风暴潮灾害简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震海啸和风暴潮是严重的海洋灾害,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啸更是震撼了全世界。本文对海啸和风暴潮的定义、性质、特征、历史上和近代的严重海啸及风暴潮灾害作了简单介绍。指出建立和完善海啸和风暴潮预警系统,可以在一旦海啸和风暴潮发生后,提前发出警报信息,争取到几十分钟甚至几十小时时间,从而极大地减轻海啸和风暴潮灾害。  相似文献   

8.
牟剑英  姚宏  张华 《华南地震》2012,(3):125-132
运用小波理论和分形理论方法对大厂矿区典型爆破和显著地震事件波形进行定量处理和特征分析。先用小波理论对爆破和地震波形进行消噪处理,然后再运用分形维对爆破和地震波形进行定量处理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取分维值为1.2可分辨该区的天然地震和爆破或其他干扰波动。  相似文献   

9.
张文武  马琴  黎明政  张晨  高欣 《湖泊科学》2020,32(3):804-812
三峡水库以及上游江段形成的河—库生态系统与长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江湖生态系统都是四大家鱼的重要栖息地,有相似性也有差异.2017年7—8月在三峡水库、洞庭湖和鄱阳湖利用地笼、虾笼、高网和迷魂阵采集草鱼和鲢幼鱼样本,观测耳石日轮,分析三峡水库和通江湖泊草鱼和鲢幼鱼的繁殖时间和早期生长特征及差异,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结果显示,三峡水库、洞庭湖和鄱阳湖采集草鱼幼鱼的孵化日期分别为4月24日—5月25日、5月21日—6月26日和5月4日—5月28日;鲢幼鱼的孵化日期分别为4月10日—6月12日、5月25日—6月19日和5月9日—6月12日.三峡水库、洞庭湖和鄱阳湖草鱼样本的体长增长率分别为1.04、1.84和1.64 mm/d,微耳石的沉积率分别为3.41、5.41和4.77μm/d;鲢幼鱼的体长增长率分别为1.10、2.87和1.96 mm/d,微耳石沉积率分别为2.96、7.17和4.57μm/d.洞庭湖草鱼和鲢的体长增长率和耳石沉积率均显著大于三峡水库;鄱阳湖鲢的体长增长率和耳石沉积率均显著大于三峡水库,而草鱼的体长增长率和耳石沉积率则与三峡水库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干流草鱼和鲢的繁殖时间明显滞后;洞庭湖和鄱阳湖的草鱼和鲢幼鱼生长更快.目前,长江全面禁渔正在逐步实施,预期将对恢复鱼类资源起到重要的作用.除了全面禁渔之外,还建议保护和修复鱼类栖息地;减少江湖阻隔,灌江纳苗;增殖放流亲鱼;开展生态调度,促进鱼类繁殖.  相似文献   

10.
地学书签     
《地球》2014,(7):83-83
朔望大潮 朔望大潮即夏历初一和十五以后的大潮。如果同时考虑月球和太阳对潮汐的效应.并暂不考虑太阳和月球的赤纬变化和地球距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伊兹米特地震灾害及震后应急救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伊兹米特Ms7.4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死亡与经济损失。文章介绍了这次地震的灾害与震后救灾情况,包括:震源参数、地震死亡和破坏情况、震后抗震救灾、抗震救灾中出现的问题主取的教训、震后土耳其政府采取的改进措施以及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伊兹米特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发震构造特点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1999年伊慈米特7.4级地震地表破裂带表现清楚。在几何学特点上,它基本上由4个破裂段斜裂组合而成,沿破裂段可见不同的构造组相样式。在破裂段的阶区,主要发育张性构造。破裂段的最在工为51m,在运动学上,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最大位错3.8m‘走滑段最大垂直位错0.6m。向观震中与地表最大位理合,基本上处于破裂带中间地段。地城寺表破裂带的动力学和几何学特征与震源机制解反映出来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地震地磁前兆的物理判据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曾经在1997年探讨了地震地磁前兆的物理判据,指出地磁前兆应该符合地磁学本身的物理基础,必须与其他手段的结果基本一致,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此,我们用自己的某些最新研究结果,试着进一步阐明这些观点,认为在提取到某种异常时,应该首先分析导常的物理原因,判断其是否属于地震前兆,第二步还应该研究前兆的可能的物理机制,在许多地下条件还属未知的情况下,先作定性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14.
伊兹米特地震的强地震动和地震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伊兹米特7.4级地震的强地震动和地震灾害,包括:伊兹米特级地震的强地面运动、地震烈度分布、地震震害以及地震破坏原因浅析。  相似文献   

15.
地震报道死亡人数随时间变化的修正指数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震后对地震死亡人数做出可靠的估计,可以为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挥部署和民政部门的救灾安排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抗震救灾的效率.作者收集了汶川地震各时刻的死亡人数,采用修正指数曲线进行拟合,并与指数函数进行了比较,同时又用集集地震和阪神地震的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均表明修正指数曲线的拟合结果较好.该拟合函数可能形成地震死亡人数的估计方法,并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救灾决策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In order to provide practical and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lief ac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into account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seismic risk in evaluating seismic risk at a proper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dentifying spatial difference of seismic risk within the city and performing disaster relief operations, the evaluation of urban seismic risk is done in this paper at the spatial scale of 500m*500m grids for day time and night time separately. For this purpos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methods for the assessment of seismic risk, establishing the correspondenc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opulation and land use, and between the floor area of buildings destroyed and casualties at more reasonable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Taking a case study of Haidian District in Beijing using these methods, we estimate the floor area and the value of buildings destroyed and the casualties at daytime and nighttime separately at the 500m grid scale. Results show that:a total of 185, 000m2 of areas is expected to be destroyed annually in Haidian District, and the total loss of the houses is 325 million Yuan(excluding properties within the houses). During the day(night)time, 3, 159(2, 037)victims are expected to be killed and 12, 071(7, 790) injured. Destruction of buildings and loss of houses is spatially concentrated in the downtowns in the south and the industrial parks in the east. The casualties inflicted during the day and night descend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i.e. from urban core areas, urban fringes, urban outskirts, to village. Several regions suffer heavy casualties during the day, but nighttime casualties are scattered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The conclusions in this paper efficiently identif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eas at the level of high and the very high seismic risk, which provides reliable decision support for identifying priority areas for pre-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mergency rescu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relief supplies.  相似文献   

17.
董曼  杨天青  陈通  魏文薪 《地震》2014,34(3):140-148
基于国内外8次地震报道死亡人数的统计数据,采用修正指数曲线、龚铂茨曲线、罗吉斯蒂曲线分别进行震后死亡人数估计。对比分析表明三种模型均适合地震报道死亡人数估计;用剔除前两个拟合值后的拟合精度作为预测误差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对中国3次强震报道死亡人数拟合结果分析显示,联合三种模型,采用相对误差较小的模型为主、另两种模型为参考的方法进行最终死亡人数预测,可为抗震救灾指挥部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影响地震伤亡人数的评价指标数量较多且各指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运用机器学习理论,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的地震伤亡人数预测模型;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对7个地震死亡人数影响指标进行数据降维,然后对提取出的主成分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归一化的主成分数据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向量,将地震伤亡人数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出向量;以27个地震伤亡实例作为学习样本进行训练,运用网格搜索法(Grid Search Method)寻优获得最优支持向量机参数,最终建立基于PCA-GSM-SVM的地震死亡人数预测模型,并对5组样本进行死亡人数预测。结果表明:PCA-GSM-SVM模型的最小误差、最大误差和平均误差分别为5.12%、15.7%和9.16%,其平均误差相比于GSM-SVM模型和SVM模型分别降低6.51%和7.11%,因此PCA-GSM-SVM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可在工程实际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以各类房屋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为基础,结合各类房屋平均造价、室内固定资产和 室内停留人数的调查资料。用地震造成经济损失预测方法和人员伤亡经验公式,进行经济损 失预测和人员伤亡评估.最终给出在地震烈度VI至X度下的经济损失值和人员伤亡数.  相似文献   

20.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山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精细化人口空间分布数据能够有效提升灾情评判精度,为应急救援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陕西省麟游县为例,利用"天地图"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大比例尺居民地数据,结合人口、行政区划等数据,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制作100 m×100 m格网人口分布数据。通过与陕西省地震局现有人口空间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百米格网人口分布数据可明显提升山区次生灾害影响人口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