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华南古岩溶铀矿床的矿物学特征为:表生矿物发育,原生成矿矿物少见;矿化脉体几乎没有;矿石中铀主要呈吸附状态,其次呈显微和超显微沥青铀矿存在。与古岩溶有关铀矿床则出现典型低中温热液矿物组合,矿化脉体期次分明,矿石中铀基本呈可见状沥青矿存在,沥青铀矿具有热液成因标型。鉴于该类矿床成矿前主岩溶为冷水成因,而热液成矿流体是与岩溶无关的体系,故属古岩溶热液叠造成矿   相似文献   

2.
琶江铀矿床处于桃山—诸广铀成矿带南段,位于佛冈岩体南西部,是佛冈岩体内发现的唯一一个铀矿床。铀矿化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是典型的花岗岩型铀矿。本文采用岩相学、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及原位激光剥蚀电感耦合技术(LA-ICP-MS)对琶江铀矿床矿石矿物沥青铀矿及黄铁矿进行了矿物学、微区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沥青铀矿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49.70±0.1) Ma,为晚白垩世,位于华南区域主成矿时代(75~50 Ma)范围内,表明琶江铀矿床与区域成矿时代一致,属于区域性成矿事件。该铀矿床沥青铀矿稀土元素总量为(311.5~368.3)×10-6,U/Th比值为17 067~26 524,显示中低温热液成因,结合稀土元素TE1,3为0.95~1.01,具类四组分效应特征,指示成矿流体富F。此外,琶江铀矿床黄铁矿Co/Ni比值介于5~26,暗示其为热液成因。根据以上分析,认为该矿床为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探究桂北摩天岭花岗岩体中新村铀矿床的精确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利用微区原位分析技术(SEM、EPMA和LA-ICP-MS)对主成矿期(铀-硅化型)沥青铀矿开展了详细的矿相学观察、原位U-Pb定年和化学成分分析.沥青铀矿电子探针化学定年计算得到的年龄值变化范围极大,不能准确地反映矿床的大致形成时间.LA-ICP-MS U-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新村矿床沥青铀矿含有一定量的普通铅,采用Tera-Wasserburg图解法得到一个下交点年龄为57.61±0.34 Ma(MSWD=0.97),可以代表主成矿期的矿化年龄.新村矿床沥青铀矿具有较高的WO3、CaO和极低的ThO含量,暗示成矿流体可能为富U、W的中低温成因流体;沥青铀矿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微富集型,整体上与赋矿花岗岩稀土配分型式相似,指示成矿物质可能来自花岗岩体本身.新获得的铀成矿年龄与桂北地区热液型铀矿的主成矿期(70~50 Ma)基本一致,表明新村矿床同华南地区绝大多数中新生代热液铀矿床一样,都是白垩纪-古近纪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之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产于火山岩中的沥青铀矿床常伴生Mo、Cu、Pb、Zn、Au、Ag等元素,形成铀多金属矿床和矿田。文中在认识花岗岩型铀多金属矿田成因的基础上,对华北沽源盆地和华南仁差盆地的铀多金属矿田的主要矿床成矿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此类矿床是火山岩地层之后的热液矿床,其形成与岩浆喷发过程无关。热液成矿作用一般有早、晚两期:早期主要为亲硫元素,形成金属硫化物矿床;晚期为亲氧元素成矿,形成沥青铀矿床。盆地的沉降使得早期金属硫化物成矿壳层位置下降,从而缩短了与晚期重熔界面之间的距离,造成晚期氧化物(沥青铀矿)成矿壳层在空间上与其重叠或靠近,从而形成氧(沥青铀矿)硫(金属硫化物)复合矿床(矿田)。  相似文献   

5.
海德乌拉铀矿床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是西北地区最近发现的与火山岩有关的独立铀矿床,对其研究有助于揭示青藏高原热液铀成矿机制. 利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激光原位分析等对海德乌拉铀矿床沥青铀矿开展了化学成分分析和同位素定年等工作. 结果显示海德乌拉铀矿床沥青铀矿具有较高的Ca和REE含量,较低的LREE/HREE比值. 沥青铀矿电子探针U?Th?Pb化学年龄为226~350 Ma,峰值为289 Ma;U?Pb同位素年龄为234.6±1.2 Ma(MSWD=0.99,n=17). 两组年龄的差异可能与海德乌拉铀矿床沥青铀矿中存在普通铅而导致电子探针U?Th?Pb化学定年失准有关. 研究认为海德乌拉铀矿床沥青铀矿形成于岩浆期后富Ca的中温热液,矿床的形成可能与古特提斯构造域布青山-阿尼玛卿洋北向俯冲-碰撞后的伸展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对该热液铀矿床红化蚀变的形成机制作探讨。一、矿床中红化蚀变特征本铀矿床中热液活动频繁,围岩蚀变作用强烈,红化主要与沥青铀矿——碳酸盐脉这次热液活动有密切关系,它所表现的特征如下:1、该矿床中的红化实质是微细粒赤铁矿浸染其他的矿物颗粒使它们发红的一种现象,赤铁矿微粒及其集合体不仅存在于热液自身形成的沥青铀矿——碳酸盐脉中,而且还存在于  相似文献   

7.
安徽黄梅尖地区位于庐枞火山岩盆地东南缘,区内铀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类型是与碱性岩有关的低温热液型铀矿,铀矿化受地层、断裂、岩浆岩及热液活动控制。通过开展地面伽玛能谱、伽玛总量、激发极化法等综合物探方法,进一步研究了黄梅尖地区典型铀矿床(点)的地球物理特征,认为该区铀矿床(点)一般位于伽玛偏高、能谱铀异常场—高场梯度带上,含矿断裂的电性特征表现为低阻高极化。通过总结该类铀矿床(点)的地质特征,圈定了黄梅尖岩体成矿远景区和8413矿床东侧成矿远景区,为下一步寻找同类型铀矿有利地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微区原位分析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但这些分析技术在华南热液铀矿床中的应用相对较少,限制了对铀矿床成矿机理的深入认识。沙子江铀矿床是华南著名的花岗岩型热液铀矿床。本文利用电子探针(EMPA)、激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以及二次离子探针(SIMS)等微区原位分析技术,对沙子江铀矿床中的沥青铀矿开展了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元素组成研究,确定了沥青铀矿的形成时代及成分特征,并探讨了蚀变作用对沥青铀矿成分及其表面年龄或化学年龄的影响。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该沥青铀矿以富铀和钙、极低含量的ThO_2和稀土元素为特征,揭示其为低温热液成因,成矿热液富含Ca。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沥青铀矿的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其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型,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与赋矿围岩豆乍山花岗岩的稀土元素组成相似,暗示其铀源可能与豆乍山岩体有密切的关系。蚀变和未蚀变沥青铀矿成分的对比研究显示,蚀变作用会导致硅元素大量进入沥青铀矿晶格,造成铀和铅的丢失,从而影响沥青铀矿的表观年龄或化学年龄,但沥青铀矿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不会受到蚀变的影响。未蚀变沥青铀矿的SIMS微区原位分析获得的U-Pb年龄为101. 3±4. 5Ma,表明沙子江铀矿床存在100Ma左右的铀成矿事件。受岩石圈伸展控制形成的富CO流体与富铀花岗岩相互作用浸取出花岗岩中的铀,并在合适的构造部位沉淀形成了沙子江铀矿床。  相似文献   

9.
蒋向新 《矿床地质》1990,9(1):56-62
一七九岩体接触带产有铀矿床。该矿床矿石组合为沥青铀矿-金属硫化物-方解石。赋矿岩石为晚元古代浅变质岩、晚古生代碳硅泥岩及印支期花岗岩等围岩中的碎裂岩。该矿体既具花岗岩型铀矿的一般特征(如受岩体和断裂构造控制,与该岩体内的微晶石英型铀矿床,有着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也有自身的某些特点(如沥青铀矿主要沉淀于碳酸盐热液期,在成因上具多源性和复成性,属混合热液型);在成矿地质背景方面,具铀源条件较差、碳酸盐岩与水云母化发育等再要特色。矿床属花岗岩型铀矿中的一个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10.
石角围花岗岩型铀矿床位于粤北下庄铀矿田东部,沥青铀矿是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也是厘定成矿年龄的理想对象。前人采用同位素稀释法(ID-TIMS)和电子探针U-Th-totalPb化学定年法获得的成矿年龄为38~138Ma,但前人年龄变化范围大,可靠性有待考究,难以有效约束矿床的成矿时代。本文利用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对石角围矿床矿石中沥青铀矿开展了原位U-Pb定年。研究表明:沥青铀矿的206Pb/238U年龄为52. 46~56. 89Ma,加权平均年龄为54. 68±0. 53Ma(MSWD=1. 19,n=18)。本次沥青铀矿原位U-Pb定年与前人相比更好地避免了矿物包裹体、后期次生变化、显微裂隙等因素的影响,获得的沥青铀矿原位U-Pb同位素年龄代表矿床的成矿年龄。本研究获得的石角围矿床成矿年龄(~55Ma)与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主成矿期(~50Ma)相一致,指示石角围矿床铀成矿作用与华南岩石圈局部伸展作用下的断裂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320铀矿床成矿角砾岩成因新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在320铀矿床中首次发现的热液隐爆现象。提出该矿床中的成矿角砾岩是以构造岩成因为主、热液隐爆为辅的复成因认识。角砾岩中的晶洞是多成因的,其中以构造角砾岩成因晶洞为主,另可由热液隐爆、粗体生物化石溶失和脱落(印模)、古岩溶和现(近)代热泉水溶蚀、岩石中黄铁矿溶失等造成。推测硅化角砾岩的原岩为硅岩、炭质页岩和炭泥质生物屑灰岩。  相似文献   

12.
华南白垩-第三纪地壳拉张与铀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华南是中国最重要的铀矿产区之一。按赋矿围岩的不同 ,该区主要产出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型 3类铀矿床。铀矿区都分布有比铀成矿超前形成的富铀岩石 ;铀矿床成矿热液中的水主要为大气成因地下水 ,成矿温度约为 1 2 0~ 2 5 0℃ ,成矿热液的δ1 3 C值主要为 - 4‰~ - 8‰ ,表明幔源CO2 参与了成矿作用 ;矿床的N(3 He) /N(4He)为 0 .1 0~ 2 .0 2Ra,显示成矿热液中大量幔源He的存在。这些铀矿床的成矿时代与赋矿围岩的岩性和时代无关 ,都集中在该区地壳受到强烈拉张因而断陷盆地广泛发育并伴有幔源基性岩浆活动 (基性脉岩、玄武岩 )的白垩—第三纪。研究表明 ,白垩—第三纪导致了地幔与地壳表层沟通的地壳拉张 ,把该区 3大类型的铀矿床串联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1 )地壳拉张通过控制向大气成因的贫CO2 热液提供铀成矿必不可少的幔源CO2 ,而与铀成矿发生联系 ;(2 )同一机制形成的富CO2 热液浸取同一或不同铀源岩石中的铀并在不同围岩中成矿 ,形成了按赋矿围岩划分的各种矿床类型 (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型 )。  相似文献   

13.
地史上由生物死亡后变成的各种有机物质会遭到各种地质作用的改造,尤其是热液活动、岩浆侵入、放射性元素蜕变以及构造变动等地质因素所引起的热能,会使矿床中(主岩中)的有机物出现成熟异常现象。通过对某些层控矿床中有机物质的研究,可以解释成矿物质的来源、沉淀富集机理、含矿热液运移路线和主岩的沉积环境,并且可以指示矿体的大致分布范围,指导找矿勘探。  相似文献   

14.
四川天宝山铅锌矿床是赋存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的大型铅锌矿床,一直以来缺乏精确的成矿年龄数据,致使其成矿构造环境存在争议.获取了闪锌矿Rb-Sr年龄,联合H-O、C-O同位素数据,以确定其成矿年代、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构造环境.闪锌矿Rb-Sr年龄为348.5±7.2 Ma(MSWD=1.10),表明矿床形成于早石炭世.热液矿物δDH2O、δ18O值分别为-19.3‰~-58.1‰、-1.4‰~0.6‰,沿海水与地层有机质反应线分布,并有向雨水线漂移的趋势,说明成矿流体中水是海水与地层有机质反应并加入雨水的混合体.热液方解石δ13C、δ18O值明显分为两群,分别为-1.7‰~-1.6‰、12.9‰~15.2‰和-6.5‰~-4.9‰、19.3‰~20.2‰,暗示成矿流体中C、O可能来源于赋矿围岩溶解作用和有机质脱羧基作用.闪锌矿(87Sr/86Sr)i值为0.710 42 ±0.000 13,高于赋矿围岩Sr同位素值而明显低于基底Sr同位素值,指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与基底.结果表明川滇黔地区存在两期铅锌成矿作用,分别形成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与古特提斯洋张开有关的伸展构造环境和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与古特提斯洋闭合有关的收缩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5.
金龙山金矿床位于南秦岭造山带的复理石褶冲带中,赋矿围岩为碎屑岩-碳酸盐建造,矿化明显受地层岩性与韧-脆性构造发育程度的控制。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地层岩石、矿石和热液矿物的轻重稀土分异程度和特征参数基本一致,表明成矿流体应主要来自于赋矿地层。铅同位素研究表明,地层岩石、矿石和热液矿物均具有较高的放射性成因的铅同位素组成,且均落入南秦岭造山带的泥盆系范围内,暗示铅也主要来自赋矿地层。对前人已有的碳-氧-硫-氢同位素组成和流体包裹体数据综合分析表明,碳和氧应主要来自海相碳酸盐的溶解作用,硫主要来自海相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反应;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的δ18O及δD值向大气降水线"漂移",指示成矿流体以盆地建造水和变质水为主,在晚阶段有大气降水加入。金龙山金矿床与卡林型金矿床的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应属于卡林型金矿床,其形成于秦岭造山带陆内造山作用过程中,多层次陆壳叠置加厚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是陆内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The Gortdrum Cu-Ag-As-Sb-Hg-U orebody occurs in Lower Carboniferous strata on the downthrown side of an ENE transcurrent fault system in Southern County Tipperary, Republic of Ireland. The deposit comprises a linear discordant zone of brecciated carbonates and country rocks that are altered and mineralised. Research has indicated anomalous radioelement concentr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main copper orebody and in particular with the altered breccias within this zone. The metal association (Cu-Ag-As-Sb-Hg-U) is considered unique for Irish Carboniferous carbonate-hosted copper deposits. However, the low temperature mineral assemblage of early uranium-bearing minerals with later sulphide stages is reminiscent of many vein-type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s. The geochemistry of uranium-enriched rocks indicates that the alteration of the basic dykes was a most significant event in the trapping of uranium within the limestones. Propylitization of the early basic dykes by CO2-bearing fluids produced the alteration which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hematite, leucoxene and clay minerals. The reducing environments attendant with such mineralogy created a favourable environment for uranium precipitation. The reduction of U+6 to U+4 by oxidation of reduced Fe in dolomitized brecciated limestone occurred prior to the main sulphide mineral sequences. The genesis of uranium in the deposit is linked to radioelement remobilization from uranium-bearing heavy minerals in sediments of upper Devonian-Lower Carboniferous age. The uranium became available to low 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fluids which carried then deposited the uranium along a transcurrent fault system. The source of the heavy minerals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Leinster Granite to the east, by which time in the Carboniferous, unroofing of the main pluton had commenced.Previous address: Department of Geology, Trinity College, Dublin 2, Ireland  相似文献   

17.
方维萱 《地质学报》2022,96(7):2585-2610
古岩溶风化壳和岩溶构造与生态环境资源和地球演化关系密切,对深成的古岩溶构造系统识别属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在滇黔桂地区地表水岩溶作用形成了山顶侵蚀面、岩溶侵蚀相系和砖红壤岩溶风化壳;地下水岩溶作用形成了垂向岩溶构造相带、缓倾斜的侧向岩溶构造相带、隐伏岩溶相带及隐伏岩溶前锋面,它们为表生岩溶构造的物质组成。进行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学填图和解析研究认为云南个旧表生岩溶构造系统具有“顶面红土型岩溶风化壳、上部垂向岩溶构造带、中部缓倾斜的侧向岩溶构造带、底部不透水层(花岗岩和变海相火山岩顶面)”4个构造岩相学垂向分带模型,它们继承了先存多期次岩溶作用和岩浆热液岩溶作用。这种垂向分带模式有助于重建深成的古岩溶不整合构造系统。深成的古岩溶不整合构造系统由古气成热水、古火山热水、古火山喷发-岩浆侵位有关的复合热液岩溶作用等叠加在先存岩溶构造系统上形成,发育上覆岩性封闭层,经历了埋藏成岩、热液叠加成岩和层间滑脱构造叠加改造等,具有显著多期次的热流体叠加改造和再造作用。深成古岩溶不整合构造系统属重要油气储层、(非)金属矿产的储集层。对云南个旧地区中—新生代岩溶构造系统、新疆乌拉根地区古近纪热水岩溶不整合构...  相似文献   

18.
荷尔勿苏铅锌矿床发育在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北侧、翁牛特旗少郎河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内。矿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闪长玢岩等;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作用明显,属热液脉型铅锌矿床。矿化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交代作用阶段和晚期裂隙充填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石英脉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从早阶段到晚阶段,其温度、盐度和压力等逐渐降低,具有中低温(170℃~316℃)、低盐度(1.2%~3.7%NaCleqv)的特点,成矿压力为11.83~24.30 MPa;稳定同位素碳、氢、氧证据显示了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两部分组成的混合流体参与成矿作用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荷尔勿苏铅锌矿床成矿物质为深源岩浆在构造活动时期再次活化,与下地壳及赋矿围岩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并在断裂构造有利位置富集成矿。荷尔勿苏铅锌矿属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9.
毛洋头火山岩铀(银、钼)矿床的控矿因素及成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陈迪云 《矿床地质》1997,16(2):139-150
毛尖头铀矿床,是产于早白垩世晚期火山中的火山岩型矿床。基底构造和岩浆活化对矿床的形成起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该矿床成矿热液早期为岩浆水,晚期为大气降水;成矿元素U,Ag,Mo有不同来源;其中早期矿化热液中的铀主要来自次火山热液或次火山岩,而晚期成矿热液的铀主要来自基底岩石;  相似文献   

20.
核桃坝矿床是著名的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上新近勘查突破的重要铀矿床之一。为恢复成矿过程、划分成矿阶段和探讨矿床成因,本文开展了系统的矿相学和成矿年代学研究,以期为区内铀矿勘查和找矿突破提供理论支持。矿相学研究表明,矿床矿石矿物以铀石为主,成矿作用可划分为早期钠长石化交代阶段、早期热液成矿阶段、晚期热液成矿阶段和成矿后阶段四个阶段。核桃坝矿床属于碱交代型(钠交代)热液铀矿床。沥青铀矿U-Pb同位素表观年龄、电子探针化学年龄以及等时线年龄综合研究显示,矿床形成时代应在99. 1Ma左右,是晚白垩世成矿作用的产物。核桃坝矿床可能是富铀岩体在碱交代作用后形成流体(富铀含硅酸成矿流体)在外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沉淀成矿。因此,矿体的定位与富铀岩体关系密切,富铀岩体附近的开放空间(断裂构造、层间破碎带等)是重要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