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因韩江流域缺乏实测特大暴雨洪水资料,在充分分析韩江流域暴雨洪水特性基础上,结合流域及邻近地区水文、气象条件,移置西枝江流域"79.9"暴雨计算了韩江流域可能最大暴雨(PMP),并利用洪水预报系统推求出韩江流域可能最大洪水(PMF),对PMP与PMF成果作了合理性检查与评价,为韩江流域防御特大洪水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
用水汽净输送计算可能最大降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汽净输送计算是建立在大气水量平衡基础上的,已被应用于大范围水文循环的研究中。据近年来人们对一些大暴雨的计算表明:在特定地区一定历时的水汽净输送量接近于这历时在该地区产生的降水量。因而应用水汽净输送原理,使有利于产生暴雨的流场和水汽场相结合,来估算大流域的可能最大降水是一种可取的方法。一、水汽净输送量计算原理假定降雨率等于凝结率,忽略空气中液态水的变化及降水过程中的蒸发,则单位时间从单位质量的空气块中降落的水量为:  相似文献   

3.
根据有关规范、规定和标准,对核电厂址地区可能最大降水(PMP)计算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对核电厂址地区可能最大降水(PMP)计算的几个关键技术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论述.作者认为:必须根据翔实的时段暴雨量资料,应用多种途径的计算方法,经过合理性分析论证,可能最大降水(PMP)计算成果才能为核电厂址防洪、厂区和厂区外围排水系统及核电厂构筑物屋面排水设计提供可靠参数和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4.
可能最大洪水的地区组成多年来一直是可能最大暴雨及洪水计算理论体系中有待进一步明确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较完整规范地推求可能最大洪水地区组成的计算方法。本文着重介绍的是一种根据可能最大暴雨及洪水计算原理,依照可能最大洪水的地区组成来推求水电站坝址可能最大洪水的方法。并论证了方法的合理性。该方法比较适用于水电站坝址流域由不同气候区域组成,上游洪水主要由高山融雪(冰)水组成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用时面深概化法估算清江中上游流域可能最大暴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有芷  王政祥 《水文》1998,(4):13-18
在分析清江流域暴雨洪水特点及含清江流域暴雨一致区内暴雨特性的基础上,推测出形成清江中上游可能最大暴雨的天气形势和梅雨形势类似,暴雨为梅雨雨带中的暴雨,水汽入流方向为西南方向,采用时面深概化法估算了清江中上游流域24h和3d可能最大暴雨。  相似文献   

6.
中美PMP/PMF估算方法基本框架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安 《水文》2005,25(5):32-34
就美国和中国PMP/PMF估算方法的基本框架:高效暴雨→水汽放大→移置→外包→PMP→PMF和暴雨模式→极大化→PMP→PMF的涵义、差别及优缺点作了比较。结论认为,二者各有千秋和适用条件,都是合理、现实可行的,但中国方法物理概念较为清晰。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17,(1)
渚河流域地处大巴山深山区,该流域处于陕南最大降水中心附近,雨量充沛,渚河流域洪水计算选用红椿水文站作为参证站,根据红椿水文站历年统计资料计算,红椿水电站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为21.9 m3/s。渚河流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对渚河流域暴雨洪水类型及来流量分析,对洪水资料的选样和代表性进行分析分析,采用水文比拟法和经验公式法对设计洪水进行了计算,直接采用红椿水文站的分期设计洪水成果,用水文比拟法推算到厂址,同时将红椿水文站1979~2002年24年的实测年最大洪峰流量和24 h和72 h的洪量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同倍比放大法来求得电站坝址处的设计洪水过程线,使用该方法推求结果合理,可为同类工程设计和管理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太湖流域设计暴雨修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艳  林荷娟  刘敏 《水文》2016,36(5):50-53
太湖流域属平原河网地区,河网密布、水流流向往复不定,不存在流域出口控制断面,太湖流域设计洪水一般根据设计暴雨采用流域产汇流模型间接推求。因此,设计暴雨成果将直接影响流域防洪规划、工程设计、风险图编制等多项工作,其可靠性关系到流域的防洪安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开展了太湖流域设计暴雨修订计算,与太湖流域防洪规划设计暴雨成果对比分析,并针对设计暴雨过程推求采用的不同空间分配方法,进行成果的合理性评估。  相似文献   

9.
一、导言在可能最大降水条件下,笼罩设计流域的暴雨,其雨率及总雨量比之常遇的暴雨大而集中,这对下垫面的产流与河网汇流特性将发生什么变化?是从事水文计算的同志关心的问题。实质问题是研究如何扣除实测资料范围以外的降雨损失及如何对待汇流计算中的非线性影响。在一般流域都找不到与可能最大暴雨相近量级的实测的暴雨洪水资料,所以本文将借助理论上的推导,结合用河南省“75.8”特大  相似文献   

10.
由实测暴雨推求设计洪水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世惠  柏绍光 《水文》2002,22(1):38-40
基于南方湿润地区洪水由暴雨形成的特点,可根据实测暴雨资料分析流域代表性产、汇流参数,将历年最大面暴雨系列转换为对应的洪水系列,并由该洪水系列作为样本来计算洪水统计参数。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与实测洪水计算结果相近,该方法不但克服了山区河流雨洪同频率的假定,而且还为研究暴雨形成洪水的产、汇流机制,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陈宏  林炳章  张叶晖 《水文》2014,34(3):1-5
可降水量是估算可能最大降水(PMP)的一个重要中间量。为验证不同方法推求可降水量的准确性,利用1998~2010年东南沿海五省(自治区)及香港地区共13个探空站和地面露点资料,分别采用3种不同方法(探空法、经验公式法和假绝热法)计算各站的大气可降水量,并对三种估算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经验公式法求得可降水量最小,探空法次之,假绝热法求得结果最大,偏差随着纬度变化。纬度越低,假绝热法推求的可降水量相对误差越大,且在有降水日时的偏差更为明显;经验公式法和假绝热法得到的结果均与探空法的可降水量相关性较强;三种求算方法得到的大气可降水量年内变化基本一致。建议在PMP估算中,利用地面最大12 h持续露点温度通过假绝热法推求可降水量时,应考虑纬度校正。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71-2010年青海省境内43个气象站的降水量和水汽压月资料, 运用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经验公式, 计算了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和柴达木盆地4个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 结果表明: 不同生态功能区可降水量均呈单峰形态分布, 均在夏季达到最大值; 降水转化率在三江源区和东部农业区呈双峰分布, 柴达木盆地和环青海湖地区呈单峰分布. 不同生态功能区年可降水量近40 a均呈上升趋势, 其中, 柴达木盆地和环青海湖区上升趋势显著; 不同生态功能区年可降水量均发生了突变, 东部农业区发生在1983年, 柴达木盆地发生在1996年, 三江源区和环青海湖区发生在1993年. 可降水量自西向东呈逐渐增加趋势, 降水转化率形成以青海湖区为中心的马鞍形场.  相似文献   

13.
For large sparsely gauged basins, it is difficult to estimate long-duration probable maximum precipitation (PMP) and probable maximum flood (PMF) due to insufficient observed data and precipit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uncertainty. In this paper, a framework coupling the China Grid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sets (CGDPDs) with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SWAT) was proposed to estimate the 15-day PMP and PMF for the sparsely gauged Upper Nujiang River Basin (with a drainage area of 73,484 km2). CGDPD was tested against the observations and further corrected considering the erro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Results showed that 1-, 3-, 7- and 15-day maximum areal precipitations based on the corrected CGDPD were 17, 7, 4 and 18% larger than those calculated only by six observed stations’ precipitation. Then CGDPD was used as the precipitation data to estimate PMP. Fo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MP, the 15-day PMP process on the sub-basin scale (PMPsub-basin) could be obtained with the following procedure. First, the basin’s 15-day areal PMP was estimated. Among this estimation, the maximum 3-day PMP was estimated by moisture maximization, while the remaining 12-day PMP was estimated with the combined storm obtained by the similar process substitution method. Second, the model storm amplification approach based on water balance principle was used to distribute the areal PMP to each sub-basin to obtain the PMPsub-basin at all 27 sub-basins. The designed PMF could be finally estimated through inputting PMPsub-basin into SWAT. In comparison with PMF derived from PMP without spatial distribution, different duration PMFs could increase by 3–15% when considering PMP spatial distribution uncertainty.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a reasonable procedure to estimate long-duration PMP and PMF for similar basins.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79-2016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提供的1°×1°水汽通量和大气可降水量(PWV)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趋势分析法、累积距平及反距离加权(IDW)等方法,研究三江源地区PWV与水汽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降水转化率(PCE)。结果表明:①过去38年来,经、纬向多年平均水汽通量分别为2.0 kg/(m·s)、10.3 kg/(m·s),水汽通量纬向增幅高于经向,水汽在纬向汇入为主,经向输出为主;② PWV呈微弱增多趋势,年平均PWV为1 791.6~2 278.9 mm,季节平均PWV为122.2~1 134.2 mm,不同季节内空间差异明显;③三江源区多年平均PCE为24.6%,1989年最高,达32.8%;季节与多年平均PCE空间分布一致,都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变化特征,季节分布变化差异大;④该地区空中水资源丰富但自然PCE低,开发潜力大,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AERONET观测网SACOL站点2006年7月-2012年7月Level 2.0可降水量资料及与其对应的地面观测资料, 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及其与地面水汽压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可降水量与降水量二者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8月最大. 月降水转化率呈现出"两峰两谷"型变化, 5月和9月出现峰值, 7月和12月出现谷值; 四季降水转化率均小于13%, 冬季仅为3.21%, 具有一定的增水潜力.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大气可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之间存在二次多项关系W=0.0018e2+0.0933e+0.0354, 在没有直接途径测量大气可降水量值的情况下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大气降水入渗系数α、地下水径流模数M是最基础的水文地质参数,文章以封闭型寨底岩溶地下河流域结合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一个完整水文年的水位、流量、雨量高频率监测数据,采用水量均衡法得到了岩溶区枯平丰水期大气降水入渗系数,分别为0.352、0.528、0.726,平均入渗系数为0.635。地下水径流模数分别为8.32、19.80、61.15 L·s-1·km-2,年平均径流模数为33.36 L·s·-1·km-2。其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对同类型岩溶区水资源评价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岱海流域水资源遥感调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遥感信息为主要资料,对封闭的水文地质单元-岱海流域的水文下垫面类型进行目视解译分析,结合少量实测资料,根据水文学相似性质原理进行计算分区和水资源量计算。在地表径流量计算中,用降水量P与最大可能损失量E建立相关关系。在P<650mm的北方地区,P与E的线性关系较好,其相关系数为0.9左右,不同类型区只是斜率和截距不同。  相似文献   

18.
依据渭河上游实测水文资料和水利水保措施统计数据, 分析了流域水文要素和水利水保措施的变化规律。根据双累积曲线、 有序聚类、 Lee-Heghinan、 滑动T检验等方法, 结合流域内水利水保措施的变化, 将研究期分为基准期(1956 - 1981年)和措施期(1982 - 2016年)。采用水量平衡法, 分析还原了河流天然径流量和输沙量, 评价了水利工程取用耗水的减水减沙作用; 分别建立拟合了基准期和措施期年径流量、 年输沙量与年降水量的相关公式, 分析计算了措施期的减水减沙效应。结果表明: 基准期主要为水利工程减水减沙, 分别减水6.8%, 减沙3.9%; 措施期综合减水效应42.9%, 综合减沙效应76.5%, 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应大于水利工程减水减沙效应, 综合减沙效应大于综合减水效应。  相似文献   

19.
影响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有土地利用类型、降水量、包气带厚度及岩性等。随着遥感影像解译技术的发展,人们能更精确地识别空间土地利用类型,从而更精确地计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并了解其空间分布。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编程技术的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计算方法(PIRCL)。以广州市广花盆地为例,利用PIRCL法计算得到该地多年平均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为14 369万m3,该结果与水量平衡法计算得到的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结果相近,相对误差约为2.4%;并且,计算得到的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空间分布基本合理。与水量平衡法相比,PIRCL法计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只需区域遥感数据、区域降水量数据、对应时段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区域水文地质参数,不需要计算地下水其他的补给、排泄项,可以省略大量的工作量,且方便编程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短期和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可降水汽预报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利用西安地基GPS数据和MODIS遥感影像,采用NMF、GMF和VMF1映射函数设计了4种获取天顶干延迟初始值的方案,探讨了映射函数对计算天顶总延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卫星高度角为10°时,VMF1映射函数反演效果和精度最佳,GMF映射函数次之,NMF映射函数最弱,而在卫星高度角为15°时,上述3种映射函数效果相当。最后,结合综合水汽含量与可降水汽的关系,通过计算地基GPS和MODIS遥感影像综合水汽含量,得到了地基GPS和MODIS遥感影像可降水汽(PPWV-GPS,PPWV-MODIS),并拟合了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为PPWV-MODIS=1.421 7PPWV-GPS-2.143,相关系数为0.952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