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肺结节检测软件对肺纯磨玻璃结节(pGGN)体积自动测量的准确性及测量误差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1日至31日在本院行常规胸部CT扫描的患者90例,共计170个pGGN病灶。将CT扫描原始数据(含1 mm薄层图像)传送至AI服务器进行肺结节体积自动测量并记录其测量数据;由两名资深胸部影像诊断医师以手动进行pGGN逐层测量相加得出体积数值,并以3次测量平均值作为“金标准”数据与AI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pGGN体积大小、位置、毗邻等因素对AI测量误差的影响。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90例患者中共计170个pGGN,右肺上叶者49个(28.82%),右肺中叶者21个(12.35%),右肺下叶者27个(15.89%),左肺上叶者49个(28.82%),左肺下叶者24个(14.12%)。在pGGN的毗邻关系中,完全位于肺实质内无毗邻关系者82个(48.24%),贴近血管者29个(17.06%),贴近胸膜者59个(34.70%)。①两名观察者之间、同一观察者不同时间点对pGGN手动测量的体积数值均无差异;②对相同pGGN体积的测量,使用AI自动测量与人工手动测量的结果亦无差异,且二者相关性很高(r=0.981),一致性也很高(ICC值为0.987);③pGGN的体积大小、发生位置、毗邻关系对AI体积测量的误差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nferRead肺结节检测软件对肺pGGN三维体积测量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可适用于临床肺结节诊断与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ABCD2评分基础上,评估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及CTA对短暂性脑缺血(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170例TIA患者(平均年龄62.4岁±5.4岁),全部患者均行DWI及CTA检查,且随访3个月。分别于7天、3个月记录患者ABCD2评分、DWI阳性结果及CTA诊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以评估所有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170例患者中,68例(40%)患者DWI阳性,43例(25%)诊断LAA。DWI阳性患者中单侧肢体无力(OR=2.3;95% CI,1.1~4.8),TIA症状持续时间≥ 60 min(OR=3.7;95% CI,1.4~9.9),ABCD2> 5(OR=5.4;95% CI,1.5~18.8),LAA(OR=2.7;95% CI,1.3至5.5)。随访期间,7天内发生脑梗死1例,7天至3个月内发生脑梗死6例,ABCD2评分> 5(OR=24.4;95% CI,2.5~238.7),DWI阳性结果(OR=9.8;95% CI,1.1~83.1),LAA(OR=20.4;95% CI,2.4~175.1)。除1例患者外,3个月内发生脑梗死的DWI均为阳性。ABCD2评分、DWI阳性结果及LAA与7天、3个月脑梗死风险的增加是相关联的。结论:在ABCD2评分基础上引入DWI和CTA检查作为辅助,能提高对TIA后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定量CT扫描分析明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随访1年内治疗反应的预测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113例COPD患者,患者每天接受两次吸入长效β-激动剂和皮质类固醇联合治疗,持续3个月,随后接受药物治疗,通过基线CT扫描获得肺气肿指数(EI)、空气滞留指数(ATI)和假设气道周径为10 mm时的管壁面积平方根(Pi10)。临床上有意义治疗反应定义为在1年随访中,1 s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0.225 L。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来FEV1升高的预测因素。结果:23例患者(20.4%)出现治疗反应,反应患者的平均FEV1增加为(0.35±0.11) L。在单变量分析中,治疗反应患者和无反应患者之间ATI、肺气肿区ATI和Pi10参数之间有显著差异(所有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Pi10是预测FEV1升高的唯一独立变量(OR:1.789,95% CI:1.221~2.618,P=0.003)。结论:基线定量CT测量Pi10可以预测COPD患者1年随访期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脂肪浸润与Framingham危险评分的关系。方法:连续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行腹部CT检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CT平扫图像上测量胰腺及脾脏的CT值,并计算CT密度指数[胰腺与脾脏的密度差值(P-S)和胰腺与脾脏密度比值(P/S)]。将低于胰腺CT值中位数者定义为胰腺脂肪浸润。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依据Framingham危险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应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所见差异,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胰腺CT值及CT密度指数与Framingham危险评分的相关性。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ramingham危险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连续性纳入161例2型糖尿病患者。低危组及非低危组胰腺CT值(Z=11.320,P=0.001)、P-S (Z=9.324,P=0.002)及P/S (Z=9.908,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危组患者胰头、胰体及胰尾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239,P=0.006)。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胰腺CT值(r=-0.312,P <0.0001)、P-S (r=-0.280,P=0.0003)及P/S (r=-0.287,P=0.0002)与Framingham危险评分呈负相关。校正混杂因素后,胰腺CT值(OR=0.950,95% CI:0.910-0.991;P=0.018)、P-S (OR=0.943,95% CI:0.895-0.992;P=0.024)、P/S (OR=0.040,95% CI:0.003-0.571;P=0.018)及胰腺脂肪浸润(OR=2.825,95% CI:1.150-6.940;P=0.024)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仍具有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CT值及CT密度指数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呈独立的相关关系,提示胰腺脂肪浸润可能预测该类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肺原位腺癌(AIS)的高分辨率CT (HR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患者共48个AIS的HRCT表现,分析其部位、病灶数量、大小、密度、边缘、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细支气管含气征、胸膜牵拉凹陷征及与邻近胸膜的距离。结果:45例中,共48个病灶。14个位于左上肺,16个位于右上肺,7个位于左下肺,4个位于右中肺,7个位于右下肺;32例为单发AIS,3例并发2个AIS,10例伴发AAH和(或) MIA;病灶长径4~19.2 mm,其中41个长径 ≤ 10 mm;病灶均为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平均CT值为(-611±82.76) HU。结节边缘清晰39个,分叶征5个,毛刺征3个,空泡征10个,细支气管含气征3个,胸膜牵拉凹陷征8个。30个病灶距离邻近胸膜 ≤ 10 mm,占62.5%。结论:AIS均表现为pGGN,平均CT值为(-611±82.76) HU,病灶小于20 mm,边缘清楚;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少见。HRCT有助于AIS的显示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多原发肺癌(MPLC)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分析其预后及生存相关因素,为其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我院确诊并至少具有3年随访数据的MPLC患者共93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及CT资料,并进行生存分析检验。结果:93例患者中,同时性多原发肺癌86例(92.5%),异时性多原发肺癌7例(7.5%);男性47例(50.5%),女性46例(49.5%);发病年龄39~79岁,中位年龄58岁;有吸烟史33例(35.5%);肺气肿22例(23.7%);Ⅰ期患者62例(66.7%),Ⅱ期12例(12.9%),Ⅲ期15例(16.1%),Ⅳ期4例(4.3%)。93例患者中共有205个原发肿瘤病灶,以腺癌为主(94.2%),最大径0.4~8.3cm,中位数1.9cm。CT多表现为双原发肺癌(81.7%),48例(51.6%)为肺部实性结节/肿块伴GGN,30例(32.3%)为多发GGN;病灶有分叶148例(72.2%)、毛刺118例(57.6%),血管集束征115例(56.1%)、胸膜凹陷征125例(61.0%)。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为94.6%,无病生存率为84.9%。吸烟史(P=0.016)、肿瘤最大径(P=0.036)、胸膜凹陷征(P=0.045)、支气管截断征(P=0.024)为影响MPLC患者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PLC以腺癌最常见,最大肿瘤病灶多具有原发性肺癌的典型CT表现;肺部实性结节/肿块伴单发或多发GGN、肺部多发GGN应首先考虑到MPLC的可能。MPLC的预后较好,吸烟史、肿瘤大小、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可使MPLC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磨玻璃密度影(GGO)的高分辨率CT (HRCT)特点,探讨其解剖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HRCT影像资料,总结GGO的病灶特点。结果:发现GGO病灶共计255处,病灶分布特点:中央区4处(1.57%),外周区120处(47.06%),胸膜下区131处(51.37%)。病灶结构特点:铺路石征48处(18.82%),小血管增粗191处(74.90%)。病灶边缘特点:弓状凹陷征96处(37.65%),胸膜牵拉征75处(29.41%)。结论:外周分布的磨玻璃密度影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典型HRCT表现,铺路石征、弓状凹陷征、胸膜牵拉征是病灶机化、纤维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肺癌性淋巴管炎(PLC)的HR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0月至2018年6月共29例经病理证实的PLC的HRCT表现,29例均行HR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29例PLC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58岁。累及单侧肺16例(55%),且右肺发病率大于左肺,两肺13例(45%),局限性分布22例(76%),弥漫性非对称性分布7例(24%),29例均可见肺纹理不规则增多、增粗、紊乱和边缘欠清(中轴间质增厚),其中21例在异常的肺纹理中夹杂有多个微小结节影;小叶间隔不规则增厚25例,10例呈小的结节状增厚(周围间质增厚);5例见胸膜下条状影(周围间质增厚);4例见细网格状影(小叶内间质增厚);胸膜不规则增厚伴多发微小结节18例;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14例;胸腔积液(右侧胸腔积液较左侧多)10例;心包少量积液4例。结论:PLC在HRCT多表现肺内间质局限性或弥漫性非对称性增厚,伴多发微小间质结节、胸膜轻度增厚伴多发微小结节、肺内磨玻璃影及小结节影、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HR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身18F-FDG PET/CT联合神经元抗体检测在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NS)患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56例临床疑诊PNS患者的临床、神经副肿瘤抗体检测及全身18F-FDG PET/CT资料,对照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利用ROC曲线评价PET/CT、神经元抗体及二者联合检测结果的诊断效能。结果:56例疑诊PNS患者中,共有肿瘤患者20例,其中肿瘤伴PNS 19例,肿瘤伴脊髓转移1例。18F-FDG PET/CT显像提示肿瘤或可能肿瘤23例,其中20例为真阳性,3例为假阳性(随访结果分别为反流性食管炎、反应性骨改变、颈部炎性病变),其余33例为真阴性;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00.0%、91.7%、94.6%。神经元抗体阳性33例,其中PNS伴肿瘤8例(抗Amphiphysin抗体脑炎3例,抗GABAB抗体脑炎2例,抗Yo抗体脑炎1例,抗Hu抗体脑炎2例),PNS不伴肿瘤25例(LGI1抗体脑炎10例,抗Amphiphysin抗体脑炎3例,抗Hu抗体脑炎1例,抗GABAB抗体脑炎3例,抗Yo抗体脑炎3例,抗CASPR2、GAD65、NMDA、PNMA及SOX1抗体脑炎各1例);神经元抗体阴性23例(其中伴肿瘤12例);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40.0%、30.6%、33.9%。两种联合检测结果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00.0%、33.3%、57.1%,50.0%、94.4%、78.6%。ROC分析显示AUC分别为0.958(P<0.001;95%CI,0.904~1.000)、0.353(P>0.05;95%CI,0.199~0.506)、0.667(P<0.05;95%CI,0.528~0.806)及0.672(P<0.05;95%CI,0.514~0.830),18F-FDG PET/CT及两种联合检测方法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18F-FDG PET/CT可作为疑诊PNS患者无创筛查肿瘤的一线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CT定量分析与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20年2月以来确诊的新冠状病毒肺炎患者38例肺部薄层高分辨CT(HRCT)数据,使用(COPD)肺功能定量分析软件获得相应参数:平均密度(MD)、全肺总容积(TV)、新冠肺炎病变组织容积(VCOVID-19),定量分析指标磨玻璃影PI-700~-534、网格状影PI-534~-188、实变影PI>-188。将其分为普通组和重度组分析两组定量数据之间的差异性,病灶分布特征及与氧饱和度的相关性。结果:38例COVID-19患者中有30例为普通型,8例为重度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差异(P>0.05)。(1)重度组病灶(包括PI-700~-534、PI-534~-188、PI>-188)占比及其平均肺密度均高于普通组(P<0.05)(2)重度组中,PI-700~-534与PI-534~-188占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高于PI>-188(P<0.05);普通型组中,PI-700~-534>PI-534~-188>PI>-188(P<0.05)。(3)两组患者病灶在肺叶的分布特征具有差异性(P<0.05)。(4)氧饱和度与COVID-19病灶占比、PI-534~-188占比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449和-0.443)。结论:CT定量分析可用于评价新冠状肺炎患者的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为临床的诊治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CT在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157例经病理证实的PTMC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CT及临床病理资料,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得出PTMC长径预测CLNM的最佳截断值,通过CT及临床病理资料建立PTMC CLNM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通过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ROC曲线得出预测PTMC CLNM的最佳截断值为6 mm;单因素分析:咬饼征、微钙化、多灶癌、PTMC长径≥6 mm、男性、年龄<45岁是PTMC CLNM的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咬饼征伴突出(OR=5.159, 95%CI=1.137~23.400)、多灶癌(OR=2.734,95%CI=1.215~6.154)、PTMC长径≥6 mm(OR=3.259,95%CI=1.326~8.008)、男性(OR=3.776,95%CI=1.339~10.653)、年龄<45岁(OR=3.222,95%CI=1.419~7.777)是PTMC 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得出,约登指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颈动脉CTA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斑块性质及部分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从而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动脉CTA检查、且在颈动脉CTA检查前或后一周内行磁共振DWI检查的患者,根据磁共振DWI判断有无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将患者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95例)和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10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和CTA显示的颈动脉斑块性质、斑块表面形态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对P <0.05的指标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在年龄、高血压病史、TC、TG、HDL、HCY、CysC、HbA1c指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斑块性质及斑块表面形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5岁、高血压、TC、HDL、HCY及脂质斑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相关,脂质斑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颈动脉CTA可以对斑块性质进行判断,结合部分实验室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4例,女12例),分析其胸部高分辨CT表现,重点观察病变形态、分布以及病变区有无肺血管增粗、支气管充气征、小叶间隔增厚。结果:26例COVID-19患者中病变分布于肺周围区20例,其中17例胸膜下区;18例累及双肺,8例累及一侧肺;单个肺叶受累6例,2~4叶受累10例,5叶受累10例;单发病灶3例,多发病灶23例;以单纯磨玻璃密度影(pGGO)为主要表现19例,混合性磨玻璃密度影(mGGO)11例,肺实变伴周围磨玻璃密度影(GGO)4例;1例初次CT检查表现为直径3mm大小的磨玻璃密度影,4天后复查CT时病灶明显增大,呈斑片状混合磨玻璃密度影;病变区血管增粗17例,占65.4%;支气管充气征15例,占57.7%;小叶间隔增厚16例,占61.5%;以铺路石征为主要表现8例,占30.8%。单侧少量胸腔积液3例,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结论:COVID-19的高分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伴病变区血管增粗、支气管充气征及小叶间隔增厚提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研究骨肉瘤患者局部复发率、截肢率、外科手术边界范围和新辅助化疗敏感性与发生病理性骨折之间有无相关性,为临床评估骨肉瘤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EMBASE and the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英文文献,检索年限均为建库至2016年10月15日,辅以其他检索方式,收集探索病理性骨折与骨肉瘤患者预后指标之间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由两名研究者进行筛选、评价质量及提取资料,并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发表偏倚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成人相关研究5篇,总计1 502人,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高复发率和高截肢率与发生病理性骨折有关(复发率:n=1 018;OR=1.83;95%CI:1.06~3.15;P=0.03;截肢率:n=1 502;OR=1.84;95%CI:1.25~2.72;P=0.002),而并未发现外科手术边界和化疗敏感性与发生病理性骨折有关(外科边界:n=1 501;OR=0.74;95%CI:0.39~1.40;P=0.35;敏感性:n=1 420;OR=1.41;95%CI:0.98~2.05;P=0.07)。根据异质性分析结果选用随机或非随机化模型。结论:骨肉瘤患者中X线检查发现病理性骨折预示高复发率和截肢率,预示预后不良,但并不影响化疗的敏感性和获得满意的手术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