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礼立  翟长海 《地震学报》2003,25(3):250-261
实际记录到的真实地震动在工程结构的抗震研究、分析和设计中往往作为一种施加到结构上使结构振动,直至破坏的地震荷载.如何合理选择真实的地震动记录作为研究结构地震反应的输入,一直是国内外抗震研究和设计中引人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概念;然后在收集到的国内外5000余条被认为有重要意义的地震动记录基础上,利用综合估计地震动潜在破坏势的方法,对4种场地类型分别给出了长周期、短周期和中周期结构的国内外最不利设计地震动;最后通过几类不同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初步验证了本文所确定的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一致概率谱与规范谱ht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建文  石树中 《地震学报》2004,26(1):94-101
在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根据概率法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的一致概率反应谱,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给出的设计反应谱常常不一致,有时甚至会有较大的差异.一致概率反应谱低于相应的规范反应谱时,可能会产生重大工程抗震设防标准低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的问题.本文利用理想简化的潜在震源,对一致概率谱与规范设计反应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较为普遍的主要受直下型地震和近震潜源影响的地区,在长周期部分,一致概率谱总体小于规范谱.规范谱长周期部分值得深入研究,且应尽可能与区划工作的概率法相结合.由于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故重大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将长周期部分降至规范谱(一般工民建)之下宜慎重.   相似文献   

3.
王椿镛  刘琼林 《地震学报》2003,25(5):503-511
简要回顾了近4年来(1999~2002年)我国在地震构造方面研究的进展,重点介绍了在地壳上地幔结构、活动断裂和大地震构造背景、地壳形变和数值模拟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境内发生的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大陆地震的范畴,因此,中国地震学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大陆地震上.中国在九五期间完成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重大科学工程为地震构造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因此,4年来的地震构造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琪 《地震学报》2003,25(5):541-547
GPS结果十分清晰地刻画出中国大陆地区块体运动及内部变形特征,提供了认识印度欧亚碰撞引起的活动构造的新视角.本文回顾了4年来中国学者在利用GPS研究现今地壳运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利用InSAR技术研究强震破裂方面的进展情况.这些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大陆构造变形的定量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我国实验岩石力学与构造物理学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胜利  马瑾 《地震学报》2003,25(5):528-534
简述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与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相关的实验岩石力学和构造物理学研究方面的进展.在此领域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大量实验以及数学模拟结果丰富了对岩石脆性破裂过程,特别是结构和介质非均匀条件下破裂过程的认识;在非均匀断层的摩擦行为与失稳成核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结果,揭示了断层滑动行为的复杂性;在岩石脆塑性转换和塑性流变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结果,特别是在下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的流变性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高温高压岩石物理方面取得了一批实验结果, 并应用于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和状态的研究.这些结果为深入理解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变形机制及地震物理过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李世愚  陈运泰 《地震学报》2003,25(5):453-464
简述了1999~2002年中国学者在地震震源的观测、实验和理论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他们对精确定位、地震矩张量反演和震源参数反演等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发展,并利用这些方法,研究了许多重要地震事件的破裂过程,并结合地面形变测量,研究了地震破裂与区域应力场、地质构造运动的关系. 总之, 在实验和理论研究领域中,中国学者在地震成因、地震发生的应力与构造条件、地震破裂动力学、岩石断裂力学、地震破裂成核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相似文献   

7.
减轻地震灾害://c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颙  陈棋福  黄静  徐文立 《地震学报》2003,25(6):621-629
回顾了过去4年来中国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的研究进展.地震灾害定量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的加快,地震造成的灾害将越来越严重.减轻地震灾害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从研究地震危险性向研究地震危害性的过渡;从研究工程灾害向研究社会灾害的过渡;以及发展了以社区为中心的减灾体系.   相似文献   

8.
工程地震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对一般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地震区划研究及重大工程结构进行的专门的地震作用研究为主线,对工程地震学在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作了回顾和前瞻.  相似文献   

9.
近断层地震动对地表结构物造成严重的破坏,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脉冲型特征. 在速度时程中含有大幅值、长周期的脉冲波,对结构响应影响很大. 为简化计算和分析的需要,在既有的等效速度脉冲模型的基础上,建议了较为合理等效速度脉冲模型. 在充分收集脉冲型近断层地震记录的基础上,对等效速度脉冲模型的脉冲周期、脉冲强度及卓越脉冲数等参数进行了研究,并与以往研究者的结果进行比较,以利于近断层区结构的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10.
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忠淮  石耀霖 《地震学报》2003,25(5):512-527
对1999年7月第22届IUGG大会以后的4年期内,中国地球物理研究在岩石圈结构和大陆动力学方面的主要进展作了简要评述.这些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性岩石圈物性结构的研究,利用深地震测深剖面对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勘查,利用GPS观测研究大陆内部的现今运动和变形,青藏高原动力学研究,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地球物理勘查及动力学机理研究,沉积盆地的地球物理勘查及演化过程研究,以及板块动力学研究, 等等.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Greeting the coming of the 21st century, Professor HU Yu-xian and other Chinese scholars briefed the trend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in China and aboard (HU, 1999; HU, ZHOU, 1999).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ing from the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in China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the damage action of the large velocity impulse in ground motion in near field in seis-mic design, numerous earthquake examples show that there are many weaknesses in aspects of earthquake p…  相似文献   

12.
底层带支撑异型柱框架抗震分析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底层带支撑异型柱框架模型试验研究基础上,按抗震分析需要,对结构抗震性能问题、模型问题、填充墙刚度问题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简述了抗震分析方法,提出了供抗震设计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调谐质量阻尼器系统控制结构地震反应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本文研究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MassDamper,以下简称TMD)用作抗震结构的防御体系时的一些问题,包括TMD在结构上的最佳位置,TMD频率的最佳值,TMD对非调谐结构振型的影响和TMD参数的灵敏度分析,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研究设置TMD的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抗震设计规范主要是理论研究与地震工程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且它还将随着地震认识的深化和科学的进步,与时俱进,不断地修改、完善。因此,文中就一些理论概念、设防要求、结构分析、抗震措施等问题阐释我们的体会和看法。明确指出,地震烈度的意义应依据应用的不同状况给出合理解释;将地震烈度附上概率的概念,不易于应用;抗震设防的目的在于减轻建筑物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地区抗震设防应以设防烈度为防范对象;工程抗震设计的设防烈度应考虑场地条件的影响;基于弹性反应谱理论,在考虑抗震设防要求的计算分析中,引入重要性系数及结构系数是合理的;重要性系数及结构系数都与地震发生概率无关;没有必要取多条地震时程曲线按所谓多遇地震下进行补充计算;地震作用的准确性有限,除结构计算分析外,采用适当抗震构造措施是必要的;超越设防烈度的地震是抗震设计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构造和第四纪地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针对在活动构造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 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认为应当加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方式、幅度和速率的研究,同时在研究中应当将第四纪地质与活动构造研究相结合,特别要注重深部构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古建筑具有与现代建筑不同的特点,所以基于传统抗震理论的单体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方法对古建筑往往难以适用;在脉动测试的基础上,对一砖石古塔抗震能力做了评估;结果表明,采用结合结构物脉动试验的抗震能力评估方法,可以对没有原始资料且已有一定损伤的砖石古塔的抗震能力做出较为合理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以汶川地震宏观震中映秀镇(实际烈度Ⅺ度)中裂而未倒且保存较完好的漩口中学南西栋教师宿舍楼为原型,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建模分析,研究构造柱布置数量、砂浆强度对砌体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分别通过改变构造柱布置数量和砂浆强度等级,建立3个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选取底层间位移角最大值作为衡量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在遭遇烈度不高于Ⅷ度的地震时,构造柱的作用微乎其微,其布置数量的多少对砌体结构抗震能力的增加效果不明显;在遭遇烈度高于Ⅷ度的地震时,构造柱作用能够显现出来,其布置数量的增加能够有效增加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随砂浆强度等级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8.
雷磊  韩小雷  郑宜 《华南地震》2007,27(2):26-32
系统介绍了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比较直接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与我国现行规范采用的基于力的设计方法的差别,指出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能在预计的结构形态和计算的结构反应之间建立关系,是一种有广泛发展前景的抗震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大跨空间结构由于其体量大且多作为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因而在各种非常规荷载作用下破坏将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系统的从以下3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大跨空间结构抗震理论所取得的主要进展:(1)大跨空间结构精细化的抗震性能评估理论,主要包括材料本构模型、地震动多点输入和结构强非线性模拟;(2)大跨空间结构抗震性能提升与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结构减震技术和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3)大跨空间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性态的设计方法和功能可恢复性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以上部分的系统总结和论述,形成大跨空间结构统一的抗震设计指导思想,并对此类结构的抗震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展望,从而为大跨空间结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某旧教学楼抗震性能上存在的问题,从震害机理上阐述了砌体结构的薄弱环节所在及加固所起的作用,基于结构整体受力性能的考虑和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提出了加固的措施,使抗震加固和建筑风格协调得到了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