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松辽盆地西部斜坡上白垩统油砂矿藏为例的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油砂储层存在严重的非均质性。与常规油气储层相比,层内非均质性要比平面和层间非均质性强,并且其控制因素也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以储层非均质性参数对油气运移通道进行预测,认为在断层不发育的构造简单斜坡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为水下分流河道下部和河口坝中的粗粒砂体,而远砂坝和席状砂砂体由于泥岩隔层、夹层、物性差和砂体层薄的原因不具备砂体连通或油气运移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砂体类型与分布特征的差异性造就了油气储层发育的非均质性,通过岩心垂向序列特征明确了沙溪庙组砂体成因类型,并综合测井、地震资料刻画了不同类型砂体的空间分布。沙溪庙组浅水三角洲平原发育垂积型主河道、侧积/填积型次河道砂体以及溢岸砂体,前缘发育侧积型近端水下分流河道、填积型远端水下分流河道、进积型河口坝砂体以及席状砂体;平原主河道砂体厚度多大于10 m,宽600~1 800 m,通过同位垂向切叠与侧向等高程切叠而形成毯状连片砂体,次河道砂体多位于主河道侧缘,厚度平均7.5 m,物性较差,并常被主河道切割而零星分布;内前缘近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4~8 m,宽500~1 200 m,多错位切叠或拼接接触,呈带状;远端水下分流河道发育于三角洲外前缘,单砂体厚2.5~6 m,宽200~700 m,平面呈鞋带状,砂体孤立;前缘河口坝砂体分布较少,垂向上常被河道切叠;平原相带两类河道砂体的物性差异造成了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而三角洲前缘储层的非均质性更多在于不同类型砂体的迷宫状展布上。  相似文献   

3.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和水驱或气驱波及系数影响较大,开展储层非均质精细评价,是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和剩余油挖潜必不可少的内容。利用密井网测井资料和岩矿鉴定等资料,从沉积、成岩作用等方面对吴起油沟油田长4+5段储层非均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4+5段诸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末端,单期水下分流河道规模较小且改道频繁,层内泥质夹层不发育,层间隔层发育,单砂体连通性差,非均质性较强;纵向上将长4+5段分为长4+5_1、长4+5_2~1、长4+5_2~2三个小层,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特别是碳酸盐胶结作用的影响,层内非均质性多为正韵律或复合韵律,其中长4+5_1储层非均质性最强,长4+5_2~2储层非均质性最弱;从层间非均质性来看,其中长4+5_1单层砂体薄,分层系数最大,长4+5_2~2储单层砂体厚度大,分层系数较小;从平面非均质性来看,长4+5_1砂体呈交切窄条带状发育,砂体厚度横向变化大,平面非均质性较强;长4+5_2~1砂体呈孤立条带状分布,砂体欠发育,以分流涧湾为主;长4+5_2~2砂体厚度大,且呈连片发育,平面非均质性较弱。  相似文献   

4.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藏描述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表征参数是基于少量离散观测值(井点)的统计。文章根据地质建模成果并结合地质规律,对曙光油田杜229区块兴隆台油组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的研究表明:兴隆台油组层间非均质性严重,属不均匀型。兴I—兴V组储层为近源扇三角洲沉积,平面上由于河道摆动频繁,相变快,层与层之间渗透率差异性大;其中分流河口坝砂体非均质性最弱,分流间薄层砂微相最强。兴VI组为水下重力流沉积,岩性变化大,层间渗透率差异明显,非均质性更强。兴VI组辫状水道相非均质性最弱,水道间薄层砂微相非均质性最严重。隔夹层分布受沉积相带控制,在冲积扇分流河道内、边滩及心滩内等部位较发育,纵向上,隔夹层分布不均一,上部各油层组之间夹层分布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5.
曙266断块油藏杜家台油层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本次研究精细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及前三角洲泥7个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是本区储层的主要成因类型。平面上,杜家台油层属强非均质性,储层层内及层间属中等——强非均质性,在微观上则表现为细喉道、高配位数的特点。本区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环境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中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因。进行储层非均质研究,对查明油藏剩余油分布、采取合理注采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以吉林油田大208区黑帝庙油层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为例,采用隔夹层识别对比、沉积微相分析、地质统计学系数和劳伦兹系数方法分析了层间、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研究表明:黑帝庙油层发育3套稳定隔层,据此可划分为3套开发层系; 夹层在各单砂体中比较发育,应将夹层分割的注采井归为不同注采井网; 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影响明显,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的非均质性最强; 地质统计学参数和劳伦兹系数研究表明,黑帝庙油层10个单砂体均为极强的非均质性,统计学参数往往偏离强非均质标准甚远,而劳伦兹参数值分布于0~1间,更能直观定量的表现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强弱。  相似文献   

7.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中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因。进行储层非均质研究,对查明油藏剩余油分布、采取合理注采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以吉林油田大208区黑帝庙油层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为例,采用隔夹层识别对比、沉积微相分析、地质统计学系数和劳伦兹系数方法分析了层间、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研究表明:黑帝庙油层发育3套稳定隔层,据此可划分为3套开发层系;夹层在各单砂体中比较发育,应将夹层分割的注采井归为不同注采井网;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影响明显,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的非均质性最强;地质统计学参数和劳伦兹系数研究表明,黑帝庙油层10个单砂体均为极强的非均质性,统计学参数往往偏离强非均质标准甚远,而劳伦兹参数值分布于0~1间,更能直观定量的表现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强弱。  相似文献   

8.
大北油田萨尔图油层特低渗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北油田萨尔图油层属于特低渗透储层。从沉积微相的角度对萨尔图油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表明,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其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裂缝发育情况等因素。萨尔图油层在本区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远砂坝和浊积扇(滑塌沉积)等4种储层微相,油层非均质性在各种沉积微相之间的过渡部位及浊积扇微相中较强;其次为席状砂微相和远砂坝微相,在水下分流河道中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
随着蒸汽吞吐开采方式进入后期,储层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日益凸显。以辽河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为例,综合岩心、镜下薄片、测井、分析测试等多种资料,实现储层发育特征表征。研究区目的层属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由于水下分流河道的频繁分流改道,砂体相互切叠,储层非均质性强烈。优选充分反映储层性质影响因素的参数,基于经典的聚类分析软件平台,实现扇三角洲沉积储层定量评价。将目的层储层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和Ⅳ类4种类型,储层分类正判率超过85%。不同类型储层发育明显受沉积相控制,Ⅰ类和Ⅱ类储层多位于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的位置,而Ⅲ类和Ⅳ类储层多位于水下分流河道间砂或前缘席状砂的位置。不同类型储层在转换热采方式时应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赵永胜 《沉积学报》1998,16(2):102-107
根据层序地层学及动力沉积学原理,结合开发层系需要,将齐108块莲花油层分为3个油层组10个砂岩组,该油层可识别出Gm,Ss,Sm,Smg,Sp,Sw,Sh,Sr,Sm,Sf和Sds等11种岩石(性)相,它们构成了二级扇三角洲沉积模型,细分出水下分流河道、前缘砂坝等7种沉积微相,利用古河道趋势分析法,编绘了不同时期砂体的分布网络及沉积微相图,砂体分布明显受控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展布趋势,不同级别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了研究区的主要储集层,控制了储层的非均质性,并讨论了沉积微相研究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碎屑岩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特征。沙河街组碎屑岩储集砂体类型多样,通过统计分析宏观物性参数,不同成因类型储集砂体的渗透率和孔隙度分布差别较大,其中河流相、(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储集质量最好;不同沉积微相的孔隙度基本上均呈正态分布,其中三角洲河口坝砂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孔隙度峰值较高。非均质参数表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非均质程度最强。通过对各种微观非均质性参数的综合研究,将储集层孔隙结构分为5种类型,其中大孔较粗喉及大孔中细喉为好的储集层,常见于(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下部和河口砂坝主体的中细砂岩中。非均质性研究的结果与油田试油结果对比吻合较好,表明该项研究对下一步油气勘探与后期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庆油田北三区上白垩统葡一油层组以高频湖进面可划分为3个四级和8个五级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以密集开发井资料为基础追踪这些层序单元可为储层砂体研究提供精细的等时对比框架。该油层组的主要储集砂体多为复合型砂体,由各种单一砂体相互叠置和切割所形成,包括下切河道(谷)分流河道复合砂体、水下分流河道上叠水上分流河道复合砂体、分流河道上叠河口坝砂体、决口水道上叠决口三角洲砂体等复合类型。这些砂体的内部沉积构成复杂,控制着厚油层储层物性的非均质性变化。在高精度层序框架内可划分出3个砂体复合带,其沉积构成的差异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主河道复合砂体带的孔渗性和连通性好,易形成上部层内和隔层非均质性剩余油;河道边部-河口坝复合砂岩带结构复杂,隔层发育,易形成平面未波及或物性变化导致的剩余油,应是区内剩余油挖潜的重要相带;边缘砂坝-决口扇-越岸泛滥砂泥岩互层带砂体分布局限,孔渗性和连通性差,由于井网控制不够或连通性差形成剩余油。  相似文献   

13.
渤海BZ油田明下段储层内发育呈窄条带状分布的鸟足状浅水三角洲前缘指状砂坝,并由分流河道、河口坝及天然堤砂体组成,其强储层非均质性导致剩余油分布复杂。利用地质分析及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指状砂坝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①宽条带状或近连片状的叠置指状砂坝内部多发育稳定的泥质隔层,在合层开采时,相对低渗储层剩余油富集,在注水井钻遇局部切叠部位时,上部砂体剩余油富集;②指状砂坝的宽度为100~1 000 m,宽度小于600 m的窄条带状指状砂坝内剩余油富集;③指状砂坝边部的物性最差,剩余油富集;中部的相对高渗砂体呈孤立透镜状分布,导致剩余油区易呈离散状分布;④指状砂坝内以底部水淹为主,正韵律砂体水淹厚度最小,反韵律砂体的水淹厚度最大,复合反正韵律砂体的水淹厚度与分流河道所占厚度呈负相关关系,总体上,指状砂坝的水淹厚度随着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增强具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储层内部建筑结构是评价油气藏、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文章以华庆地区长63层水下分流河道为例,利用野外露头照片和连井剖面等资料,应用petrel软件,系统建立了华庆地区长63储层构造模型和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和泥质含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构型界面可划分为5级:其中5级为同期水下分流河道复合砂体的界面,4级为水下分流河道单一砂体的沉积界面,3级为水下分流河道单一砂体内部增生体的界面,2级为增生体内部简单的层系组界面,1级为增生体内部单个交错层系的界面。研究区砂体内部存在侧积夹层、前积夹层和垂积夹层3种类型的夹层。建立的研究区长63构造模型总体趋势为西低东高。从孔隙度、渗透率和砂泥岩分布模型图可以看出研究区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结构解析结果客观的反映了长63储层内部基本单元的展布形态,真实再现了研究区内部砂体的空间形态分布模型图。  相似文献   

15.
辽河欢喜岭油田齐108块莲花油层沉积微相及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齐108块莲花油层岩相模型,粒度分布和蝇相研究,将该区沉积微相分为:水下大分流河道,水下小分流河道,决口河道、溢堤沉积,前缘砂坝,远端席状砂泥沉积以及浅水湖沉积微相;提出该区的沉积模式为近岸水下扇沉积模式。并讨论了储层物性的变化及非均质性的控制因素,以及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对岩心、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与地震砂体预测,对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长3油组沉积微相特征及其与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沉积微相以纵向多期叠加、平面快速变化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叠加河道砂体厚度在8~23.5m之间,各单期河道砂体厚度差异较大;在工区东、西部河道规模差异大,顺河道方向河道宽窄快速变化。叠加河道砂体的物性、含油性非均质性强,受单期河道规模影响较大。单期厚度较大的河道砂体中下部物性、含油性整体较好,单期厚度较小的河道砂体受钙质胶结和泥砾影响,物性、含油性整体较差。平面上,水下分流河道展布控制了物性、含油性分布,水下分流河道越宽,砂体规模越大,单期河道砂体越发育,物性、含油性越好,平面非均质性越弱。  相似文献   

17.
根据层序地层学及动力沉积学原理,结合开发层系需要,将齐108块莲花油层分为3个油层组10个砂岩组,该油层可识别出Gm,Ss,Sm,Smg,Sp,Sw,Sh,Sr,Fm,Ff和Fds等11种岩石(性)相,它们构成了二级扇三角洲沉积模型,细分出水下分流河道、前缘砂坝等7种沉积微相,利用古河道趋势分析法,编绘了不同时期砂体的分布网络及沉积微相图,砂体分布明显受控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展布趋势,不同级别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了研究区的主要储集层,控制了储层的非均质性,并讨论了沉积微相研究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庆宋芳屯油田肇35区块葡萄花油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伟  刘大锰  彭承文 《现代地质》2012,26(1):175-183
从储层宏观与微观非均质性入手,分别研究了肇35区块葡萄花油层的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区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到沉积构造、渗透率韵律以及夹层分布等的影响;从物性和隔层分布特征方面分析了层间非均质性特征,自下而上葡萄花油层非均质性呈现弱→强→弱的变化趋势;平面非均质性特征受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影响较大,沿河道延伸方向非均质性较好。研究区主要发育正常粒间孔、缩小粒间孔和粒内溶蚀孔,整体上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发育良好。从不同方面分析了研究区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沉积微相类型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非均质性的主因素。最终对葡萄花油层主力小层进行储层评价,预测了有利储层的发育面积和分布范围,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伟  王鹏  杜林徽 《地下水》2022,(5):176-177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油田水磨沟区延长组长8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油层主要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中。对研究区长8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微观特征、物性特征及非均质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为油田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储层属于特低孔、超低渗储层,其整体非均质程度为中等,长82层的渗透率非均质性强于长81层,长82储层非均质性强于长81储层。  相似文献   

20.
焉耆盆地宝浪油田宝北区块储层为下三角洲平原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在观察岩心的基础上 ,应用测井曲线将厚砂体精细地划分为单个分流河道砂体。在分流河道的砂体内 ,心滩沉积的储集性能最好 ,以其发育由弱到强的程度将分流河道砂体划分为 3种类型 ,分别呈不对称的透镜状、宽薄碟状、宽厚槽状的横剖面形态。并进一步将小层砂体划分为宏观非均质性不同的3类储层 ,分别表现为孤立分流河道砂体、侧向叠置分流河道砂体、垂向叠置分流河道砂体 ,呈长条状、宽带状、面状等不同平面形态特征 ,具局部连通、弱连通、强连通的连通性。单个河道砂体和小层砂体的发育受控于湖平面的变化、基底沉降和分流河道水流能量的强弱。其中 ,强水流和基底稳定快速沉降有利于宽厚砂体的形成 ,而湖平面上升导致连续夹层发育和小层砂体的连通性降低 ,并依此建立了单个河道砂体和砂体组合的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