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据估计 ,深海有孔虫种的交替速率为2 %/Ma ,比新生代浅水底栖(5 %/Ma)或者浮游有孔虫(11 %/Ma)明显偏低。白垩纪—第三纪边界(65Ma)或附近的事件引发了陆地和浅水以及部分半远洋生物的灾难性绝灭 ,但是对深海底栖有孔虫的影响很小。大部分深海有孔虫绝灭(30 %~50 %的种消失了)出现于晚古新世冰后高温期(LPTM ,55Ma) ,它起因于贫氧、温暖的侵蚀性底层水以及同时发生的表层生产力的变化。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36~30Ma)和中中新世也发现了深海底栖有孔虫的种类交替增强有全球蔓延的趋势。对中…  相似文献   

2.
Gros.  EE 《海洋地质前沿》1998,(11):16-18
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的新资料(2.1±1.3mm/a,Nerem等,1997)在局部相对海平面的历史和组成中有长期的影响。两个重要的时期作为较温暖气候和海平面位置的模型,即125kaB.P.末次间冰期和5kaB.P.的全新世中期(Foland等,199...  相似文献   

3.
程海近代气候变化的化学记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能动对程海沉积物化学组分及其比值变化剖面的精细剖析,辨识了程海沉积物碳酸盐含量、Cao/(MgO.Al2O3) (CaO+K2O+Na2O)/Al2O3比值的环境指示意义,初步探讨了程海区域的气候短尺度波动。研究结果表明,程海区域主要表现为暖干与冷湿相交替的气候演替类型,且存在约50a时间尺度的气候准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4.
Lear  CH  季福武 《海洋地质前沿》2001,17(8):16-18
通过深海底栖有孔虫方解石的Mg/Ca比值已经获得50Ma以来的深海温度记录。该记录在形式上与相应的底栖氧同位素比值(δ18O)记录非常相似 ,并且显示了深海温度的4个主要变冷时期 ,总体下降约12℃。底栖δ18O记录和Mg 温度记录的一起应用表明 ,南极冰首次快速地堆积于早渐新世(34MaBP) ,但未伴随有深海温度的降底。一般认为 ,在过去的100Ma中 ,即从所谓的白垩纪中期的“温室”到晚新生代的“冰库” ,地球的气候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长期寒冷被认为是由地球表面热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因素共同引起。大…  相似文献   

5.
亚热带汉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孢粉记录揭示 ,过去55ka区域植被与气候史主要分为三期 :①大量温带树(包括针叶树)孢粉记录表明 ,约2400014CaB.P.盛行寒冷—温暖潮湿气候 ;②20000~1500014CaB.P.海平面下降 ,出现寒冷干燥环境 ,引起地表出露、风化和沉积作用中断 ,Dacrydi um和Sonneratia从此区域迁移 ;③大约1030014CaB.P.,草地短期扩展 ,Lau raceae—Fagaceae常绿森林减少 ,可能与新仙女木气温下降相吻合。综合数据表明 ,中全新世(7500…  相似文献   

6.
Carl  Fredrik  Forsberg  陈弘 《海洋地质》2006,(1):67-80
为了了解Storegga滑坡的成因机制,在滑坡附近区域的钻孔中取了一系列样品进行矿物学及微细构造分析。结果表明,从Brygge(始新世-早中新世)到Kai(早中新世-晚上新世)一直到Naust层(晚上新世-现在),岩性分别为富高岭石软泥-富蒙脱石含化石的粘土质软泥-伊利石为主的半远洋沉积和冰期沉积。我们认为这些沉积物是风化层剥蚀、气候变冷时物理风化作用加剧以及晚新生代冰川作用周期开始发育共同影响的结果。第四纪沉积受气候控制,洋流搬运物质发生混合,细粒沉积物可能来自法罗群岛周边地区,具有宽矿物光谱的较粗粒冰期沉积来自北海和斯堪的纳威亚大陆。在温暖气候期,洋流是最重要的控制因素,因此此时形成的沉积物粒度较细,且比冰期沉积含更高的蒙脱石。可以肯定的是温暖气候期形成的细粒沉积与冰期较粗粒沉积之间矿物组成的不同并不能解释本区冰期海相/半远洋沉积作为滑坡滑动面这一现象,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沉积物粒径的变化。另外,观察到了某种特殊孔洞,这种孔洞可能是气体水合物分解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格陵兰东南部和相邻大洋表层气温时序中记录了一个急剧的事件。这一事件大约出现在3100a(模拟年) ,持续约40a ,以温度降低3°C为特征。由于其峰值比平均值高6个标准偏差(σ)以上 ,可以认为降温是急剧的。如果该区域年平均表层气温时序正常排布 ,那么这种异常可能每数亿年出现一次,如此大幅度降温持续那么久的概率极小。如果将不足40a的变化从时序中去掉 ,那么事件高峰期表层气温低于平均值10~11σ。大气层较低层位的这种急剧降温源于海面温度急剧下降。大约3086a开始 ,格陵兰东海岸中部滨外发育了约0.5°C…  相似文献   

8.
周立君 《海洋地质前沿》2001,17(9):F003-F003
从加利福尼亚边缘的圣巴巴拉盆地(ODP893站位)和其他地方的ODP站位获取的详细的晚第四纪沉积记录为东北太平洋边缘引人注目的海洋学、环境和生态变化提供了证据 ,东北太平洋在过去60~80ka与全球气候变化一致。在893站位 ,高沉积速率(MIS6以来>120cm/ka ;全新世为150cm/ka)为理解气候机制和近十年尺度的连续波动提供了可能。微体生物组合和18O表明海面温度在近70a中变暖达4~8°C。温盐循环的相应变化改变了沉积环境的中层水特征。在温暖时期 ,不考虑底栖动物扰动的影响 ,圣巴巴拉盆地…  相似文献   

9.
城市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文章以环渤海沿海城市作为研究区域,利用1951—2011年地面观测站气象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距平、5年移动平均、Mann Kendall等方法检验分析其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近60年来环渤海沿海城市气候表现为明显的温度升高,年降水量、风速和相对湿度减小的特征,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74℃/10a、-22.398mm/10a、-0.165m/ (s·10a-1)、-0.6464%/10a,且各气象要素均发生突变。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环渤海沿海城市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模型,分析出:2000—2010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化发展指数与各气象要素之间存在相关性,城市发展所造成的下垫面性质变化,粗糙度加大,人为热排放增多,环境污染等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全球的气候与植被经历了显著变化。系统开展云南新生代植被与气候的研究将为理解青藏高原隆升和印度季风起源与演化提供重要的信息。总结了近几十年来云南的新生代孢粉记录,重建了除始新世以外的云南新生代植被与气候的大致变化,并划分出9个孢粉组合带:古新世为榆粉属-麻黄粉属-希指蕨孢组合,植被是以落叶阔叶植物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偏干旱;早中渐新世时为栎粉属-桤木粉属-松科-水龙骨科组合,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温暖湿润;晚渐新世—早中新世针叶林增多,气候有所变凉,为松科-栎粉属-水龙骨科组合;中中新世为壳斗科-桤木属-水龙骨科-松科组合,壳斗科和喜湿热的蕨类植物含量高,反映了暖湿的中中新世气候环境;晚中新世—早上新世为壳斗科-松科-桤木属-草本植物组合,早期气候温暖湿润,晚期针叶林和草本植物增多,气候有冷干化趋势;中上新世为栎属-松科-水龙骨科组合,热带亚热带的科属增加,气候暖湿;晚上新世为松科-栎属-草本植物组合,针叶林和草本植物扩张,气候有冷干化的趋势;更新世为松科-草本植物-栎属组合,针叶林和草本植物增多,气候进一步冷干化;全新世为松科-栎属组合,气候总体回暖,以中期最为暖湿。上述云南孢粉植物群的变化特征揭示了全球温度是控制云南植被长期变化的主要因素,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的变冷与青藏高原隆升有关,而晚中新世以来的冷干化是全球变冷和高原隆升叠加的结果。已有的研究显示云南古近纪的孢粉研究明显不足,部分地层仍存在时代争议,因此,认为今后在解决地层年代学的基础上,应重点加强云南古近纪孢粉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古新世末次高温期(LPTM)是始于55.5Ma、持续约100~140ka的短期变暖事件 ,属于晚古新世—早始新世时期的全球性温暖气候。古气候指标表明 ,高纬度气温在LPTM时可能达到新生代期间的最高值。陆地δ18O记录显示出LPTM时期北美洲年平均气温(MAT)增加了4℃ ,海洋δ18O记录显示出深海温度和高纬度海洋表层温度(SSTs)增加了4~6℃ ,而热带SSTs没有什么变化。这种集中在高纬度地区的突然变暖现象 ,目前仍然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与LPTM时期高纬度气候极度变暖同步进行的是有大量的哺乳类在…  相似文献   

12.
通过深沪湾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声学地层和地质钻孔沉积地层的对比,并结合沉积物的粒度、微体古生物以及AMS14C测年的综合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以来的地层层序,探讨了深沪湾的古环境演变。深沪湾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自上而下划分的5个声学地层单元与钻孔岩芯划分的5个沉积地层单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8.2 ka BP左右,全新世海侵使得海水进入深沪湾海域,海平面低于现今海平面10~12 m,气候凉爽;7 ka BP左右海水到达现今海平面位置,并于6 ka BP左右到达最高,约比现今海平面高2~3 m,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近岸大量裸子植物被海水淹没并被沉积物快速掩埋;5 850~5 642 a BP研究区温度降低,该降温活动持续到2 ka BP左右,气候凉爽干燥;2 ka BP以来温度逐渐上升,600 a BP左右有一个相对冷期,之后温度又逐渐上升至现今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中国4Ma来孢粉植物群气候的多重旋回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频谱分析方法,研究了近4Ma来的孢粉植物群气候波动,确定存在准120,30(或40),10(或6)万年的周期。依据孢粉植物群的时空分布建立了多重气候旋回模型,该模型将4Ma来气候划分为3个1.2Ma的气候幕,12个0.3(或0.4)Ma的气候期,48个0.1(或0.06)Ma的气候段。并且讨论了模型与自然环境演变及季风气候兴衰的关系。指出在冬、夏季风交替活动过程中,夏季风兴盛于2.0-1.8Ma及0.8-0.2Ma两个时期;冬季风活跃于2.5-2.3Ma及1.2-0.8Ma两个时期。  相似文献   

14.
通过渤海QD-3134孔位连续沉积岩芯所记录的5000aB.P.以来地磁场要素(主要是D和I及磁场相对强度)的系统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其时空变化特征与黄河中-下游区域考古地磁的测量分析结果相吻合。由变化特征显示出:I及地磁场相对强度的明显变化界线位于2500aB.P.左右,此界线与该区域孢粉及有孔虫分析显示出的组合明显变化界线相一致。D的明显变化界线位于2000aB.P.左右,此界线与竺可桢等统计分析的中国北方5000aB.P.以来的气候的明显变化界线相一致。这种变化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显示出,自龙山文化期以来,I由高值向低值变化及D由酉偏转向东偏,与气候温湿特征对应,I由低值向高值变化及D由东偏转向西偏,与温干气候特征相对应;I及D突变时期与灾害气候环境变化相对应。  相似文献   

15.
AND-18钻孔包含了从早上新世到早-晚上新世多个间冰期的硅藻记录。10个富硅藻至含硅藻层位起初是用来确定这-时段的,它们各自都具有明显的特点,组合在-起还揭示了上新世近岸环境连续演化的历史。这些高分辨记录为上新世暖期(深海记录表明该暖期发生于3.5Ma前)前后以及暖期期间的气候环境提供了独特的视角。AND—1B钻孔硅藻属种组合记载了环境演化的间断和趋势。这些记录为我们解释极区中新世气候提供了参考,也为我们解释当现今气温略有升高的条件下陆架冰和海冰会如何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南半球赤道地区,太平洋东部沿岸的海面温度相对较冷,这些冷水强烈地影响着赤道大陆气候,在由塔西提/达尔文间不规则的高/低气压所定义的南方诗动的减弱价段,这种气候背景型式强烈地受到改变,在南方涛动减弱阶段,厄尔尼诺事件可能会出现,赤道太平洋水团要比通常温暖。  相似文献   

17.
气候模拟研究预示 ,虽然全球气候仍在变暖以及水动力循环也在加强 ,但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可导致大西洋经向倒转环流 (温盐环流 ,THC)的减弱甚至关闭(Cubasch等 ,2 0 0 1 )。因此 ,这是控制大西洋温盐环流得以持续的根本所在。但是 ,现今THC的实际观测还不足以说明其环流的强度是在变化的。气候模型显示 ,THC减缓的结果导致赤道大西洋中层水的显著且快速增温 ,表明大西洋中等深度的水体温度变化可作为THC的示踪剂。对大洋循环模型采用不同的边界条件 ,选择现今和冰川气候条件来演示大西洋中层水是如何响应的。中层水的…  相似文献   

18.
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WZ5-X-Y井85份沉积样品开展了孢粉和藻类分析,探讨了钻孔所在区域古近纪—新近纪沉积环境的变化和植被类型的演替,并推断了气候条件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钻孔所在区域始新世—渐新世古湖泊发育,水域范围存在波动,渐新世整体上湖泊水域范围有所收缩,中新世湖泊进一步收缩,并持续受到海水入侵的影响。始新世钻井周边丘陵和低山地区发育以常绿栎和胡桃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湖泊周边生长桤木林,气候温暖湿润,渐新世的植被类型仍是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但是常绿林的缩小和针叶林的扩张则指示气温和湿度下降,中新世常绿林的扩张则指示了温度和湿度回升。  相似文献   

19.
用锰含量的变化,将南永1井岩心划分为21个锰阶段,与洛川黄土、深海沉积物、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的气候旋回进行对比,在布容、松山极性期界疆线(730ka)以上,存在9次气候旋回,锰含量相对高的奇数阶段代表相对湿热的气候环境,而偶数阶段代表相对干冷的气候。Mn/Ca和Cd/Ca比值的正异常段反映三期围区的火山活动影响。锰的变化反映全球性的气候事件和本地区的局部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20.
黄海中部近岸浅海区第四纪孢粉及其古植被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分析黄海中部QC_2孔的孢粉地层,本文论述了该海域180万年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变化历史。其中早更新世早期为一寒冷期,晚期则为一湿热期,为该孔所揭露的最高温时期,中更新世早期气候波动较频繁,经历了冷—暖—冷—暖四个气候亚期。中更新世晚期气候严寒。晚更新世早期气候温暖,晚期虽然气候有波动,但总体上为一寒冷期。全新世气候相对温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