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朝明  朱方保 《地震》2000,20(1):86-102
通过研究管径和结构不同的井孔-含水气层物理模拟以及地下水、气补给量与逸出气动态的关系实验,得出地下水逸出气动态的最基本特征是突发、阵发,其形成机制的于逸出气运移、排放过程中存在积累-释放的往复过程。在地震等地质事件孕育、发生过程中,地壳应力、应变积累和释放可能引起的地下含水、气层的气体储存和多的场所空间及通道的变形、贯通或阻塞,地下水 流速、流量的增减及气体发生、补给量等的变化,都能在逸出气动态中  相似文献   

2.
地震前后地下水气体逸出异常的现象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多方面的观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本文作者为探讨地下水气体地球化学地震效应,选择汕头东山湖区高温热水和冷碳酸水各一个观测井,每月一次(第五天)采集地下水逸出气样,测定其气体化学组分。连续观测两年多,得到了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许秋龙 《内陆地震》1996,10(1):56-60
通过对乌鲁木齐4号泉地下水逸出气与溶解气的对比观测,根据气体各组分的性质及在地下水溶解气和进出气中所表现的特征,认为逸出气较溶解气运移速度快且信息量大。因此,观测4号泉逸出气作为地震前兆较溶解气为宜。  相似文献   

4.
地下流体宏观异常变化中气体作用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大量实例讨论了气体在地震地下流体宏观异常中的作用。地下水中气体成分及含量的变化, 可以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 是产生流体宏观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 引起一部分元素的迁移或析出, 可导致地下水发浑变色。气体逸出可引起地下水流量、水位和温度的显著变化。震前地下水中气体的释放可以达到较大的数量与规模。  相似文献   

5.
地质构造运动多伴随地下气体的逸出,观测并研究地下逸出气体,会抓住某些地下构造活动信息。作为地球化学观测的灵敏指标之一,地下逸出的氢气能够指示断裂活动的过程。地处松辽盆地黑龙江中西部地区多年来已开展多期跨断层土壤氢气野外测量工作,利用积累的观测数据,初步分析该地区跨断层土壤氢气背景动态变化及构造活动、地震活动特征,以便为地震孕育过程中断层氢气演化异常判定提供依据,为建立区域地震短期预测动态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中逸出气氡的研究:水化地震前兆新项目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炜  史勇 《中国地震》1992,8(1):18-25
本文通过对地下水中溶解氡和逸出氡的对比观测及其地震前兆的研究,阐明了地下水中逸出气氡对地壳岩石的变化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逸出气氡能够反映地壳岩石的潮汐变化。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逸出气氡的变化突出、幅度大,表明它对地下应力微小变化能起到放大的作用。因此,逸出气氡作为新的地震前兆观测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利用卫星光谱分析技术进行断层逸出气体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少震例中,临震前地壳出现气体异常,震前地下岩石受力产生裂隙,隐藏在地层中的CO2、CH4等温室气体逸出地表或水面。利用卫星光谱分析技术对断层逸出气体组分含量和总量进行监测,筛选出能够反应地震孕育过程中地下逸出气体异常演化特征的参数,建立地震短期预测的动态演化方法。对于认识震前地表气体异常机理,了解流体震兆的演变规律与这些气体异常的动态关系,改善卫星遥感地震预测,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正>断层气是地球内部气体及挥发组分不断沿着活动板块和活动块体边界以及其他活动性断裂等地壳薄弱地带向地表迁移和释放的气体。氢气逸出对断层的运动、地震的发生有直接的诱发作用。由于断裂带岩层中氢浓度背景值较低,即土壤中氢气的背景值约为0.5×10-6,因此,氢浓度观测受到观测技术的限制而未能在地震预报中得到充分应用。近年来,随着氢气分析技术的发展,新研制出的痕量氢自动分析仪能够满足地震系统观测技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浮动式集气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秋龙  崔勇 《内陆地震》2005,19(2):185-187
温泉和热水井是地下热水的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其与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地下水在循环过程中赋存着大量的气体,它在向上运动并出露地表时,由于压力降低,原来溶解于水中的气体就会在出水口以气泡的方式逸出。开展温泉和热水井逸出气体的观测是进行地震观测的方法之一。新疆的温泉和热水井广泛分布于昆仑山、天山和阿尔泰山山区以及山区与盆地相衔接的山前地带。根据气样分析,  相似文献   

10.
使用姑咱海子泉气氡观测数据,分析在不同脱气—集气(溅落式和自吸式)装置下观测数据的地震前兆异常反映。溅落式脱气装置在脱气过程中无空气混入,脱气效率较低,但地震前气氡观测异常明显;自吸式脱气装置在脱气过程中有大量空气混入,脱气效率相对较高,在地震前气氡异常不明显。分析认为:①空气混入起到稀释作用,致使气氡含量降低;②脱气装置前放置恒水位槽,将地震前泉水深部自然逸出气体释放,造成异常信息减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南海北部陆坡的细粒沉积物中首次钻获水合物样品,为深入了解这一特殊成藏体系的形成机制,本研究以钻探区域高精度的二维和三维多道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精细的地球物理解释和地质分析,探讨了该天然气水合物系统的成藏控制因素.细粒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系统中水合物的富集过程存在着三个特殊的控制因素:(1)大面积丰富的含甲烷流体的参与.南海北部深水盆地广泛存在的异常热流体活动促使深部的热解成因天然气或浅层的生物成因气运移到水合物稳定带,有利于水合物的发育.热流体活动表现为底辟和气烟囱构造,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地震声学模糊带、同相轴下拉或中断、顶部出现反射亮点,这些构造直抵水合物稳定带.在气烟囱或底辟构造顶部通常有BSR伴生,说明热流体活动与水合物成藏具有密切关系;(2)断裂构造的发育在水合物稳定带中细粒沉积物的成核和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促进稳定带流体的垂向和侧向运移,另一方面,构造裂缝可能成为成核和生长过程的空间;(3)大型海底滑坡导致了地层中超压流体活动和构造裂缝的发育,从而促进了水合物富集.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南海北部水合物钻探区高饱和度水合物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观测井中氦含量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阐述了黑龙江省林甸观测井、山东省聊城聊古一井和云南省开远观测井观测到的氦含量变化与周围发生的中强地震的关系.由于氦的物理化学的特性,它在地震前能灵敏地反映出地震的前兆变化,氦的异常幅度与震级成正相关,与震中距成负相关,异常一般都是在地震前15~30 d左右.根据观测井所处的构造条件和氦来源深度的不同,观测到氦含量的异常变化不一致性,有正异常,也有负异常变化,这与孕震应力场作用导致气体来源途径的不同有关.地热异常区的高温井逸出气和逸出气中以天然气为主的观测井氦气测值高,低温井逸出气的氦气测值低.人可明显感觉到有气体流出的观测井,其交换速度快,氦气异常呈现出突变型特征;而低温静水位观测井,其气体流量小的观测井,交换速度慢,其氦气异常呈现出缓变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煤矿冲击矿压监测与防治的实践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煤矿冲击矿压实质是煤岩体能量积聚与释放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冲击矿压的防治也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防治过程必须使得煤岩体中所积聚的弹性应变能达不到最小冲击能,从而防治冲击矿压的发生.电磁辐射能够反映煤岩体中所积聚的能量,卸压爆破可以释放能量.三河尖矿按此思路实施的冲击矿压动态防治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高温热水孔逸出气氡观测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远城  张金城 《地震》1994,(6):76-81
本文通过在漳州龙师1#井开展的逸出气氡观测实验研究,认为逸出气氡作为新的地震前兆观测项目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平行样观测,同时可得到Rn气/Rn水比值,作为研究地下流体前兆的一个新的参数。并对应用电离法测量逸出气氡的连续自记观测技术进行了预研究试验。  相似文献   

15.
山西夏县中心震台断层逸出气氡及溶解水氡分别观测中条山山前断裂土壤逸出气氡及热水井的水中溶解氡值。观测灵敏度高、信息量大,但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通过对观测值进行分析,发现,夏县台断层逸出气氡测值与气温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气温、气压对夏县台热水井溶解水氡测值几乎没有影响,但受水位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气氡观测干扰因素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进行地下流体数字化气氡观测及将观测资料应用于震情分析的过程中 ,发现某些干扰因素对数字化气氡观测和水氡的影响不同。在目前所用观测仪器和方法的条件下 ,气温对气氡值的影响系数为 - 0 4 % /℃ ;气压对气氡测值的影响系数为 0 1% /hPa ;不同类型的气水分离装置对气氡观测的影响很显著 ;同一含水层的井 (泉 )出水量的短期变化可引起观测水井流量的变化 ,但对气氡测值影响不显著 ;气氡测值对逸出气流量的变化反映不明显 ;逸出气含有杂质及气路泄漏等均会引起测值的下降。结合仪器的工作原理 ,对干扰产生的机制以及排除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Mechanism of diapirism and episodic fluid injections in the Yinggehai Basin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he diapirism in the Yinggehai Basin is a combined result of strong overpressure caused by rapid sedimentation of fine-grain sediments and the tensile stress field resulting from right-lateral slip of the boundary-fault. The diapirism showed multiple-stage, episodic nature, and caused intermittent counter-direction onlaps and changes in the thickness of strata. The shallow gas reservoirs in the diapir structural zone displayed obvious inter-reservoir compositional heterogeneities, and their filling history could be divided into 4 stages, with gases injected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having different hydrocarbon gas, CO2 and N2 contents and different stable isotope compositions. The multiple-episode, intermittent activities of the diapirs, multiple-stage, non-continuous injections of fluids, and the transient thermal effect of fluid flow as well as the strong migration fractionation reflected episodic fluid injection and natural gas 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河北平原区地下水超采区第四系第三承压含水层水位的变化机理,依据上覆地层的荷载效应、非稳定流抽水中弱透水层的释水和越流过程,阐明地下水超采区内地下水位大幅下降的内在规律,为科学合理地提取地震前兆信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涪陵页岩气勘查开发区内地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地下存在裂隙、溶洞、暗河等是该区要识别、防范的重要地质隐患.本文分析了音频大地电磁法(AMT)探测和浅层纵波反射地震勘探法的特点,明确了不同方法对裂隙溶洞调查的优缺点,认为电震联合裂隙溶洞调查的方法是获得区内异常构造与电阻率、波阻抗对应关系的有效途径.通过两个应用实例,解析区内...  相似文献   

20.
地壳破裂及地震的非线性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震是以岩石为介质的破裂所形成的,所以,了解岩石破裂发展的物理规律应该是研究地震活动标志的根本途径。该文根据岩石破裂理论及震源物理研究已取得的成果,进一步综合讨论地壳破裂(地震)过程的物理特性,并着重探讨岩体应变积累和释放的非线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