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中日合作,分别布设于东川垂直竖井中地下200m、100m 和地面3个位置的高精度数字化地震仪记录的地方震资料(震中距8.5~95km,震级ML1.3~5.1),用频谱比的分析方法计算了东川地区不同深度(-100m 和地面)的场地放大因子.在8个频率(f =0.75,1.0,1.5,2,3,4,5和12Hz)上所对应的在-100m 处的3个分向(N-S,E-W,U-D)的场地放大因子(与-200m 处相比),当0.75Hz f 2Hz时,为1.0~1.49;当2Hz< f <12Hz时,为0.47~0.99;在地面,3个分向在8个频率上所对应的场地放大因子(与-200m 处相比)均大于1,其值为1.6~7.63.-100m 处的S波和尾波场地放大因子与地面的S波和尾波的场地放大因子的相关系数,当0.75Hz f 2Hz频段时,分别为0.82和0.81;当2Hz< f<12Hz频段时,分别为0.47和0.45.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2年10月~2004年1月在青海瓦里关山全球大气本底站(101.898°E,36.287°N,3810ma.s.l.)近地面空气7Be,210Pb,O3和CO2的周平均浓度数据,建立这4种组分相邻周浓度差(分别以Δ7Be,Δ210Pb,ΔO3和ΔCO2表示)数据序列,以此示踪研究高层大气向下输送和陆地地表排放这两个过程各自对瓦里关山近地面O3和CO2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使用直接周浓度数据的示踪结果相比,浓度差的引进降低了大气气溶胶季节性湿沉降对7Be和210Pb示踪信号的干扰,较清晰地揭示了瓦里关山站近地面O3和CO2各自浓度变化的物理机制.Δ7Be与ΔO3的关系表明瓦里关山近地面O3显著地受到高层大气向下输送影响;Δ210Pb与ΔCO2关系则表明陆地地表排放对近地面CO2浓度变化有着明显的贡献.Δ210Pb与ΔO3关系也反映出地表排放在冬、夏季对瓦里关山近地面O3浓度变化不同的影响,Δ7Be和ΔCO2关系则反映了来自高层大气向下输送在夏季(冬季)是增加(减低)瓦里关山近地面CO2的浓度.根据对7Be和O3的观测,本文推算月平均平流层输送到瓦里关山近地面O3浓度在4月和6~8月为(6.0~8.0)×10-9(体积混合比,下同),而其余月份稳定在(2~4.0)×10-9;在瓦里关山近地面O3本底浓度的构成中,平流层贡献5~7月份为20×10-9左右,而在其余月份在(12~15)×10-9,总体上相对贡献率为35%~40%.  相似文献   

3.
北武夷梨子坑火山盆地流纹斑岩与铅锌矿的成因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梨子坑火山盆地位于北武夷中生代月凤山-梨子坑火山岩带东段,已知铅锌(铜、银)矿体或矿化呈细脉-浸染型、脉状,产于流纹斑岩脉的内外接触带及其外侧围岩中,发育钾化、绿泥石化、硅化、绿帘石化等围岩蚀变。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流纹斑岩为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高SiO2、富碱、高K2O、高钙铁、低镁、K2O/Na2O值偏高的特点,为强过铝质岩石。w(∑REE)值为76.28×10^-6~222.54×10&-6(∑LREE/∑HREE)比值较大,为4.08-12.30,属于轻稀土元素富集型。成矿流纹斑岩形成于1372=2.1Ma(SHRIMP锆石U—Pb法)~138.8±1.4Ma(LA-MC—ICPMS锆石U—Pb法),属早白垩世。铅锌矿属于次火山斑岩脉型铅锌(银铜)成矿系列,划分为次火山斑岩脉型和次火山热液破碎带型两种矿床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4.
剑川钙泉华的沉积时代及剑川断裂的新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贵  焦文强 《地震研究》1990,13(2):166-172
云南剑川盆地钙泉华沉积主要见于盆地西侧剑川断裂的龙门邑和西中乡一带(图1)。在龙门邑西南钙泉华堆积成一南北向的陇岗,陇岗长约150米,高8米,顶面宽6米。由于陇岗型体壮观,宛如一条巨龙伏卧在地面之上,所以当地群众称之为“石龙”,“石龙”顶部有一宽30—60厘米,可见深度100厘米的上宽下窄的楔形裂缝,裂缝延伸  相似文献   

5.
杨秋明 《中国科学D辑》2009,(11):1515-1529
利用1979~2005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长江下游地区降水资料,采用非整数波功率谱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振荡型分析(POP)研究了近27年5-8月长江下游降水季节内振荡(ISO)、强降水过程的变化特征及其-9全球环流主要ISO模态的关系.结果表明,5-8月长江下游逐日降水主要有10~20,20-30和60~70d的周期振荡,长江下游降水的20~30d振荡强度年际变化和强降水频数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5-8月全球850hPa高度场存在两个20~30d主振荡型(POP1,POP2):一个是南半球中纬度地区东移的绕球遥相关型(SCGT),另一个是西太平洋热带地区南移的季节内振荡型(TWP),它们的解释方差分别为7.72%和7.66%.这两个POP型与长江下游20~30d低频降水和强降水过程密切相关,其中POP1虚部正位相和POP2实部正位相中长江下游有强降水过程的概率分别为54.9%和60.4%.用合成方法建立了北半球夏季全球环流主要ISO型的20~30d振荡过程中长江下游地区有(无)强降水过程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型.长江下游地区强降水过程大部分发生在SCGT的位相4或TWP的位相6中.当长江下游降水20~30d振荡正位相中有(无)强降水过程时,与SCGT的位相4对应的850hPa低频风场中从阿拉伯海经印度、孟加拉湾到中国南部和长江下游地区存在(不存在)强西风气流,或与TWP的位相6对应的低频风场中从印度经孟加拉湾到中国南部和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到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呈现强(弱)西风带,有(不)利于长江下游地区强降水过程的形成.它们分别与南北半球热带内外地区大气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亚洲季风区热源强迫异常与东亚大气内部相互作用激发的20~30d低频振荡有关.这两个20—30d振荡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型对于提高夏季长江下游地区强降水过程10~30d延?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DY-1蠕变仪的断层水平活动自记曲线中提取临震信息作一探讨。 资料概况 唐山7.8级大震后,我们先后在北京大灰厂、八宝山和唐山等处,用DY-1型蠕变仪进行断层水平活动的监视试验。各测点分别位于地面以下3米、8米和900米处,按断裂位移型展布测线。为了取得可信的资料,除设置常规方法(基线、水准)的检测装置外,还采用地面相应测线和应变型测线提供验证。发现:各点测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1987—2017年南极点的无线电探空数据,研究了地面至30 km海拔高度的气温、风向和风速的垂直分布及变化趋势.多年平均的逐月数据表明,气温在各高度上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南半球夏季(冬季)对流层低层温度最高达-25℃(最低达-60℃),分别出现于1月(7月)地面以上约500 m(近地面).近30年来,年平均地面气温呈0.3℃/10a的增加趋势,增温趋势总体上随高度增加而减缓,至对流层上层的气温变化趋势为负,约为-0.25℃/10a.对于对流层整层平均气温,秋季上升趋势在四季中最为明显,达0.55℃/10a,而年平均气温的趋势约为0.3℃/10a.近地面全年盛行东北风,风速大多在2~10 m·s-1范围内;对流层的低层(高层)为西北风(西南风),在海拔6~9 km处,对流层急流可达25 m·s-1;而平流层低层(高层)为南风(东南风),最大风速可超过30 m·s-1.风速和温度梯度变化特征在地面至10 km(10~30 km)高度段表现为负相关(正相关).近30年近地面呈现北风增加东风减少的趋势,而高空南风减少,东风和北风增多.对流层整层平均风速显示,各季节平均风速均呈增加趋势,并且与温度类似,秋季的增加趋势最显著,达0.59 m·s-1/10a,而春季趋势最为平缓,仅0.05 m·s-1/10a.对流层整层年平均风速的线性趋势为0.24 m·s-1/10a,地面年平均风速呈0.05 m·s-1/10a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8.
用传输函数构建的大气重力波传播理论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考虑大气热传导和黏滞的重力波复色散关系,采用传输函数的概念,基于重力波的线性理论,构建了用于研究对流层内重力波激发源与电离层响应之间的传输函数数值模式.在相空间中讨论了传输函数振幅的分布特性,并以地面单位脉冲源为例,分析了从地面到300 km高空的响应,得到了物理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对内重力波的传播而言,大气相当于一个滤波器,只有波动周期在15~30 min,水平波长在200~450 km之间的重力波扰动才最容易到达300 km电离层高度;(2)电离层的响应主要在与地面的激发源之间相隔较远的水平距离上发生;(3)黏滞和热传导系数在低层对上传重力波的影响较小,随着高度的增加它们对重力波的影响越来越大;(4)在低层计算的波动频率与Row理论的计算结果比较一致,然而到了高层却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贵德盆地深部地热资源远景,使用V8仪器进行了地面大地电磁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工作,首次对贵德盆地深部电性特征和深部地热资源进行评价.查明贵德盆地基底埋深3600 m~4900 m.推断盆地第三系上新统贵德组(上部地层)是浅部热储层,其厚度为370 m;其埋深为530 m.老第三纪渐新统(上部地层)是中部热储层,其厚度为640 m~800 m,其埋深为1810 m~2330 m.侏罗纪、白垩纪地层是深部热储层,其厚度为970 m~1600 m;其埋深为3680 m~4990 m.提出浅部热储层属于盆地型层状热储;中深部热储层属于断裂型带状热储.推断出二条大断裂破碎带.  相似文献   

10.
王亨方  刘冬整理 《地球》2011,(12):96-99
海域发生地震时引发海水的异常波动,称地震海啸(以下简称“海啸”)。海啸是海水从水面到水底整体的波动,其波长为数百千米,波宽达数百千米以至更宽;波动周期一般为2~200分钟,常见的为2~40分钟;传播速度很快,每小时可达到700~1000千米,它与海水深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1个站位(103°54.48′W,12°42.30′N,水深2655m)热液硫化物的矿物、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热液硫化物主要由闪锌矿、黄铜矿和黄铁矿等组成,且在ep—s—1层含有次生氧化形成的针铁矿,为富Zn型硫化物,其稀有元素Li(0.15×10^-6~0.30×10^-6),Be(0.01×10^-6~0.05×10^-6),Zr(73.8×10^-9~134.4×10^-9),Nb(8.14×10^-9~64.7×10^-9),Hf(2.54×10^-9~28.0×10^-9)和Ta(0.203×10^-9~1.21×10^-9)含量远低于洋壳,具有相对高Au含量,低Co,Ni,Sr,Cs,Ba,Bi和U含量的特点.热液硫化物中Zn.Cr,Cd-Ga,Cu-P和P—In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8),而Zn—Fe和Cu—Ba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8).从低温矿物组合到高温矿物组合,热液硫化物中的分散和稀有元素(In,Li,Cs等)含量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且热液硫化物中锌、铁和铜硫化物分别控制了Cd,Cs和P等元素含量的变化.由于海底风化作用,使得含次生氧化矿物的红褐色硫化物氧化层中V,Mn和REE等元素相对富集,使ep-s-1层具有与海水一致的REE配分模式,并对热液硫化物中元素比值之间的相关性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从高温矿物组合到低温矿物组合,热液硫化物中Fe含量和矿δ^34S值逐渐增加,Zn含量和铅同位素比值逐渐减小,反映出海水对热液硫化物形成过程中的元素和硫、铅同位素组成的影响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2.
由于新规定要求危险性估计必须使用概率术语,进行概率危险性研究的数量最近一直在增加。本研究旨在确定根据这些研究和观测进行比较预测的可能性和范围。直接根据地面运动发生率的比较检验比地震发生率更受青睐。根据泊松过程的特性,计算和评估了能确保场点发生率估计可靠的最小时间窗。例如,对于场点复发期为475年的地面运动,要求用来估计地面运动发生率的最小观测时间窗为12000年,且不确定性为20%(变异系数:标准差除以平均值)。这些值不取决于所研究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水平。对法国固定加速度计台网台站记录的地面运动进行的分析表明,对于很低的加速度水平(STET台站0.0001~0.001g),地面运动发生率估计的最高精确度为30%。在有更长记录历史和位于更高地震活动区(希腊和加利福尼亚州)的2个台站进行的同样分析,提供了可达0.1g的地面运动水平。因此,提出的问题是,即使使用的是对于广泛范围的加速度都一致有效的地面运动预测公式,基于低加速度水平的比较检验所得出的结果能推广到更高的加速度水平吗?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采用Tedlar气袋采集了“雪龙号”考察船航线上洋面大气样品以及东南极米洛半岛近地面大气样品(采样时间分别为地方时上午10:00和夜间22:00),在室内通过带有全自动预GC浓缩接口(PreCon)的Thermo Finnigan MAT-253同位素质谱仪,对这些大气样品中N20的同位素组成进行了高精度地测量;并分析了其δ^15N与δ^18O空间变化规律.上海-南极洋面大气N2O的δ^15N与δ^18O平均分别为(7.21±0.50)‰和(44.52±0.52)‰.由30°N往南极随着纬度的变化,δ^15N(6.05‰~7.88‰)呈线性增加趋势,增加率为0.01‰/纬度,δ^18O(43.05‰~48.78‰)则呈现较大的波动;且δ^15N气温、N2O浓度呈负相关,而与δ^18O呈弱的正相关.东南极米洛半岛近地面大气N2O的δ^15N与δ^18O夏季变化趋势相一致,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而与N2O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地点大气N2O的δ^15N与δ^18O平均分别为(7.46±0.39)%。和(44.6±0.45)‰,略高于洋面大气N2O的δ^15N与δ^18O;而显著高于北半球低纬度大气N2O的δ^15N与δ^18O值.分析讨论了引起地面大气N2O的δ^15N与δ^18O空间变化的主导因素.提供了全球大区域洋面大气N2O的同位素资料,有助于定量评估全球与区域大气N2O的净收支.  相似文献   

14.
气溶胶表面上SO_2的非均相氧化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一个可溶性气溶胶表面上SO_2氧化的非均相化学模式,分析了影响SO_2在气溶胶表面上氧化的各因子的作用.结果表明,气溶胶浓度及其成分,SO_2的初始浓度,H_2O_2的初始浓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SO_2在气溶胶表面上氧化的主要因子.最后把该模式引入欧拉型硫沉降模式,讨论了非均相化学过程在区域硫沉降过程中的作用.气溶胶表面非均相化学过程的引入可使SO_2的近地面浓度降低5%~33%,SO_4~(2-)的近地面浓度增加8%~50%.  相似文献   

15.
自2002年9月起,在阿格拉布设了由三分量感应式磁力仪(f=0.01~30Hz)组成的观测系统,监测与地震有关的超低频磁场辐射信息。大量的数据显示,正常情况下,三分量(Bx,By,Bz依次代表的方向是北南、东西和垂直向)的振幅都比较低,在0.01-0.3nT之间。偶尔也会发现By和Bz分量增强到0.3~2nT的现象(Bx分量最小)。这种增强大多对应地震的发生,By和Bz分量信号的增强分别对应阿格拉的东北(或南北)和西北方向的地震。不久前,就发现了Bz分量的增强与2005年10月8日发生在阿格拉西北900km的穆扎法拉巴德(巴基斯坦)大地震(M=7.7)之间存在这种对应关系。经研究2005年10月整月期间发生的太阳耀斑和磁暴,发现幅度增强与这些事件负相关。这就得到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结果:这种幅度的增强是地震前兆现象,该前兆现象首先出现在震前约10天的9月27~30日,其次出现在震前的前3天,即2005年10月5日。通过对2005年9月17~10月29日之间的数据进行前后15天的平均(m)和标准偏差(m±2a)统计分析,可以证实这种信号是地震前兆信号。前兆信号强度上的增强,还可以从数据的小波分析结果中观察到。从数据的时频谱和功率谱分析显示信号增强发生在2Hz和7~8Hz,并且极化分析显示这是从下面传播而来的信号。  相似文献   

16.
小墨山岩体侵位于中元古代冷家溪群中,由两期侵人体组成,早期为粗中粒-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末期为细粒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通过锆石SHRIMPU—Pb法测得岩体侵位年龄为122.5±2.1Ma(20),MSWD=1.9,成岩时代为早白垩世。主元素中,SiO2变化于67.20%~75.16%,K20含量高,且K2O〉Na2O,K2O/Na2O为1.16~1.72;ASI值变化于0.96~1.10之间,平均1.02,属准铝质-微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Rb/Sr=0.27~15.13;Nb/Ta=15.9~17.1,为锶和铌亏损型。EREE总体较高,重稀土含量相对较高,轻重稀土分馏稍弱,∑Ce/∑Y为0.49~6.18,(La/Yb)。为0.66~15.54。有较高的εNd(t),为-6.8~-8.7;T2DM相对较小(1.47~1.62Ga)。综合研究表明,小墨山花岗岩石为壳源型富黑云母过铝花岗岩类(CPG),其成因应为下地壳物质和上地壳物质混合而成,与花岗岩底侵作用或注入地壳中的幔源岩浆有关,形成的构造背景为陆内挤压造山向非造山转换的后造山拉张环境,是在紧随侏罗纪挤压造山运动之后的构造松驰和拉张减薄条件下所形成。  相似文献   

17.
对台湾近15年来发生的267210个地震进行了全面重新定位。我们基于台湾中央气象局地震台网(CWBSN)的地震目录开展重定位并在3个方面对定位结果进行改善。第一,结合了台湾强地面运动仪器观测项目(台湾强地面运动仪器观测项目)680个台站记录的S-P到时的大量数据来改善台站记录在台湾岛的覆盖。第二,我们添加了琉球岛链南部的日本气象厅(JMA)的18个台站来改善对东部近海,特别是台湾东北消减带的地震的台站覆盖。第三,我们采用三维Vp和Vp/Vs模型计算P和S波的理论走时。这些措施对地震重定位改善的效果可以在3个方面看出:(1)P波到时和S—P时间残差的减少;(2)能更好地理解地面峰值加速度和震中距的衰减关系;(3)对P波到时和S~P时间的台站校正模式具有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地磁场超低频脉动(ULF)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是关于地磁场超低频脉动研究的综述,内容包括:(1)历史和内容提要;(2)脉动分类的探究;(3)关于“四多”(多观测仪器、多卫星和飞船、多地面和网络、多分析方法);(4)其它行星ULF波的探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奥陶系米钵山组砂岩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探讨贺兰山中、晚奥陶世的构造环境。贺兰山中段奥陶系米钵山组砂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砂岩的siO2平均含量为81.3%;A120。/Si02值0.07~0.11,平均值为0.08;K20/Na20值变化较大,最大60.7,一般介于4.79~7.81;Fe2O3+MgO含量较低,介于2.1%~2.81%。砂岩微量元素Nb丰度及V/(V+Ni)与Ce/La、Sr/Ba值均较高,说明砂岩沉积于湿热、还原、低盐度环境,具有大陆型沉积特征。砂岩稀土元素富集,含量在116×10^-6~195×10^-6之间,平均值为158×10~;8Eu为0.52~0.58,具显著的负铕异常。这些数据指示了米钵山组具有重力流快速堆积的特征和大量陆源补给,浊流沉积作用是重力流携带陆源物质的主要途径。通过多种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分析,显示物源区地质构造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性质。  相似文献   

20.
重力潮汐观测在全球潮汐模型的建立、重力扰动信号识别等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潮汐观测精度是完成这些工作的基础。本文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10个重力站3年的重力固体潮数据计算了观测潮汐模型。在与历史已有结果进行比较后,分析了观测潮汐模型精度以及环境对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0个站观测潮汐模型的M2波潮汐因子中,误差最优为0.00014,主要潮波平均精度优于0.0010,高于20世纪80~90年代弹簧重力仪0.5~1个数量级,部分站点的精度可达早期超导重力仪水平,而与现代OSG型超导重力仪精度相差0.5~1.0个数量级。利用重力站中最优观测潮汐模型进行潮汐改正,潮汐改正精度指标(DRMS)可达±(0.2~0.3)×10-8m/s2,稍优于DDW/NHi理论潮汐模型结果(±(0.3~0.6)×10-8m/s2)。10个重力站均表现出了观测优于理论模型的特点。观测环境和场地的干扰会导致观测潮汐模型的精度下降,部分台站受环境变化和观测系统本身老化等不稳定因素干扰,其观测潮汐模型精度下降。DRMS自(0.1~0.2)×10-8m/s2增至(1.0~1.7)×10-8m/s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