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南四湖区新建池塘主养鲤鱼高产试验的全部过程。试验选用了优良大规格鲤鱼种,研制颗粒饲料,强化精养,合理搭配其他品种的方法,获得了高产量和显著的经济效益。本试验从一九八九年四月上旬开始,至同年十一月止。通过验收、鉴定,50.52亩水面,总净产47289.32公斤,平均亩净产936.05公斤,其中鲤成鱼总净产40324.12公斤,平均亩净产798.18公斤,亩均纯收入3500多元,为开发湖区宜渔资源,加快湖区经济建设提供了一条极好途径。  相似文献   

2.
有关鲈鱼的报道,国内从70年代开始,80年代后做的工作较多。陈大刚[1]对自然海区的鲈鱼生活习性1976年就进行了细致研究;毕庶万[2]等对黄渤海北部鲈鱼的生长进行了研究。有关鲈鱼养殖试验情况,俞郇民[3]进行了网箱养殖试验。目前尚未见鲈鱼海水池塘单一养殖的报道。1993~1994年作者承担了山东省科委下达的鲈鱼池塘养殖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试验,1993年在莱州土山虾场3亩池塘中共出产平均体重210g活鲈鱼850.5kg,成活率90%,平均亩产283.5kg,亩纯利4425元;1994年在莱州市养…  相似文献   

3.
王宝勤 《海洋科学》1995,19(2):10-11
1991~1992年在莱阳市盐场进行了螠蛏与对虾混养试验。试验池20亩,1991年亩产对虾74.5kg,平均体长11.6cm(表1),试验池内放养螠蛏6亩,1992年6月10日开始收获,总产螠蛏7398k8,平均壳长5.97cm,总盈利49655元,亩盈利3002元,经济效益显著。1混养池的条件除具备养殖中国对虾的条件外,尚需符合;(1)比降较大的长条形池塘(或者池内有一定面积隆起的滩面),环沟占养虾池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2)底质为软泥或泥沙质,涂面、水质均未受到污染;(3)换水条件较好,并且…  相似文献   

4.
1993年全国大面积暴发流行性虾病,无棣县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全县养虾总面积45000亩,平均32.5kg/亩(其中精养面积20000亩,平均49kg/亩,规格11cm),纯效益较往年大幅度增长,创历史最高水平,据初步统计在20x106元以上,比1992年增加15x106元左右。1无棣县养虾的环境条件无棣县历来是山东乃至全国养虾水平最低的区域之一,大部分养虾场远离海岸,最远的距海岸约15~20m,属典型的河道提水养虾,水源盐度变幅大(0~35),河道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质为石油类、重金属、硫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沿湖沿黄5000亩优质高产高效开发实施的全过程,项目选用以鲤鱼,团头鲂,草鱼,罗非鱼,乌鳢等六种鱼类为主的养鱼的养殖模式,采用投放大规模优良鱼种,研制颗粒饲料,合理搭配其它品种,适时调节水质和防治鱼病等方法,获得了高产量和显著的经济效益,本项目自九三年三月起,至九四年十一月止。通过验收,九四年总实施面积5011.2亩,平均亩产840.3公斤,亩纯收益2467.9元,总产值3045.4万元  相似文献   

6.
三疣梭子蟹雌雄隔离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193亩池塘中开展三疣梭子蟹雌雄分养和雌雄混养对比试验。其中雌雄分养面积93亩,亩产商品蟹182公斤,平均壳宽12.6厘米,平均个体重230.1克,成活率40.2%。与雌雄混养相比,亩产量提高了53.6%,成活率提高了1.51倍。专家鉴定认为,梭子蟹雌雄分养,方式新颖,效果明显,技术水平属国内先进。  相似文献   

7.
1993年青岛流亭镇对虾爆发性流行病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岛流亭镇位于胶州湾东岸。对虾养殖面积6000余亩,虾池350余个。从80年代初开始养虾,产量逐年上升,1990~1992年达到全盛阶段,平均亩产250kg左右,最高可达500kg,每亩净利达3000~5000元。虾池面积大多10~20亩,配备水泵2~3台(300m3/h)。1993年暴发的对虾流行病[2],流亭一带也未幸免于难,从7月28日第一家因病出虾开始,到8月10日前后仅10余天时间,90%左右的养虾户被追将虾出池,虾规格约8cm,平均亩产30~50kg.仅为往年的20~30%,直接经济损…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提出了黑鲷人工繁殖、培苗、越冬及池塘高密度养殖等一系列方法和技术之后,又进行了泥滩养殖黑鲷技术的研究。黑绸作为暖湿性鱼种,移殖于浅滩混水环境进行养殖,这在国内外尚未见到先例。通过科研人员两年多的努力,在河北省黄骅市.获得成功。该研究在种苗中间培育、鱼种越冬和商品鱼养成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取得了越冬成活率95.3%,尾均重292g,平均亩产418.3kg,亩获益10500元的好成绩,为我国海水养鱼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还进行了黑鲷人工配合…  相似文献   

9.
沿黄低洼盐碱地对虾养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研究了沿黄低洼盐碱地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和南美蓝对虾(Penaeus stylirostris)养殖技术和健康养殖模式。结果表明:沿黄低洼盐碱地养殖用水经适当的岛子调节,可明显提高2种对虾虾苗的存活率;通过合理的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技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其中半精养池塘2种对虾养殖平均产量为163.5lkg/亩,平均投入产出比为220%;精养池塘分剐为395kg/亩、244%,而且南美蓝对虾的成活率、产值、纯利润和投入产出比均比南美白对虾的要高。提出在沿黄低洼盐碱地推广抗病力强的南美蓝对虾健康精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梭子蟹池塘沉箱式单养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九九九年至二000年,我们分别在威海张村水产总公司养虾三场和崮山镇对虾养殖场进行了三疣梭子蟹池塘沉箱式单养试验,试验选择甲幅达4cm的暂养苗进行分隔式养殖,避免了蟹间的相互残杀,平均成活率达85.4%,养成平均体重303.5g,平均亩产商品蟹318.8kg,平均亩利税7229.42元。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84—1986年烟单14号玉米田间试验的大量数据,作者在引进弹性系数概念后,建立了烟单14号夏玉米产量的非线性模型: Q=Ay~α_1y~β_2y~γ_3e~ε通过对模型中弹性系数的统计分析,提出大面积烟单14号玉米不同产量水平增产的途径,低产水平区(<250公斤/亩),着重提高亩穗数:中产水平区(250—400公斤/亩),在一定亩穗数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穗粒数;高产水平区(>400公斤/亩),提高粒重对产量的增产效益较大。  相似文献   

12.
栉孔扇贝筏式养成水层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筏式养殖为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人工养殖扇贝的重要养成形式。但养殖水层、养殖方法及其解说却各不相同。为了探求栉孔扇贝筏式养成的合理水层,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我们于1981年4月—1982年11月,在荣成县俚岛湾以相同的筏养形式,进行了不同水层的养殖试验。  相似文献   

13.
海湾扇贝与海带轮养试验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们于1984年秋至1986年春在胶州湾西部进行了两次海湾扇贝与海带轮养试验;利用同一组养殖筏,夏秋养殖海湾扇贝,冬春养殖海带。1985年平均亩产海带1000kg及海湾扇贝2700kg,盈利3732.6元;1986年平均亩产海带1400kg及海湾扇贝3300kg,盈利4850.7元。轮养能降低养殖成本,从而使胶州湾的海带养殖变亏为盈。  相似文献   

14.
盐田制卤区改建对虾养殖池,进行大面积养虾和小面积精养高产试验,取得了良好的试验结果和明显的经济效益。(1) 小面积精养中国对虾,取得了平均体长12.09cm、亩产605.45kg的高产新记录,达全国先进水平; (2) 从换水率为20%、25%、30%的三个试验池的对虾产量看,日换水率以选择20%较为经济;(3) 对虾养殖分批收获试验和大面积养虾均取得了丰收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利用盐田卤水池塘养殖卤虫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8年和1989年,作者在山东省盐场利用盐田卤水池进行了卤虫池塘养殖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微藻培养试验、卤虫群体生长能力试验和间捕法养殖卤虫试验。通过试验在6个投饵池塘获得的鲜活卤虫产量为423.5—551.0公斤/亩(平均491.6公斤/亩),在4个不投饵池塘获得的产量为240.5—299.5公斤/亩(平均272.3公斤/亩)。本文报告了以上三个试验的内容和结果,并对卤虫养殖中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假晴东方鲀人工育苗获得41.8mm种苗351000尾,每立方水体出 苗860尾。越冬成活率91.6%,增重率61.8%。利用室内水泥池及养虾土池 养成商品鱼,分别获得1969 g/m3和 208 kg/亩的收成。  相似文献   

17.
利用虾池排出水养殖菲律宾蛤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国英  黄凌风 《台湾海峡》1992,11(2):180-184
本文报道了福建泉州市晋江县金井垦区利用虾池排出水试养匪律宾蛤仔(花蛤)的结果。垦区排水渠道具有丰富的饵料生物和适宜的流水条件,饲养3个月的花蛤个体平均重量从1.5g增至6g。每亩毛产量可达2756kg。体重(W)相对月增长率与体重呈负相关(R_fW=1.028—0.405lnW)。调查结果还表明,这种花蛤养殖方式可大大地降低虾池排出水的有机质含量,从而减轻其邻近内湾的有机质污染压力。  相似文献   

18.
海珍品综合增养殖中的种间关系和生态容纳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长岛县砣矶岛进行海珍品综合增养殖技术研究时,对几种海珍品的种间关系和生态容纳量做了调查与试验。结果发现,大型海藻的着生量与以此为主要饵料的皱纹盘鲍、光棘球海胆等的密度大体平衡。只是海胆密度是鲍密度的10几倍。因此为了提高单位水体的经济效益,应抑制海胆密度的增长。若能使5米以浅水域的海胆密度减其半,则该水域里的鲍产量可以增加到5倍之多。利用筏式养殖扇贝所排放的贝粪、拟粪做为饵料来增殖剌参,可使刺参的资源量增加3倍,即由原来的132.8kg/亩,增至526.4kg/亩。为此在放流苗种的同时,应向泥砂及平板礁等底质投置增殖礁,为鲍和剌参提供更多的栖息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