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移动站的运动对轨道确定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测站移动速度对四元素短弧初轨确定的影响.从测站速度矢量的影响因素着手,简化地对移动站的移动速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推导.以单位矢量方法中的3种方法为例,修改了轨道的条件方程,并做了大量的数据验算,最后给出了两圈外测数据的两种不同情况的单圈定轨结果,就此初步分析了移动站的移动速度对定轨结果的影响及规律.这种在定轨方法中补充考虑移动站的移动速度影响的方法,计算模型简洁,容易理解,便于运用.  相似文献   

2.
区域卫星导航系统采用混合星座设计,GEO(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密定轨技术也是导航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GEO卫星的高轨特性致使地面跟踪基线长度有限,定轨几何条件不佳;其静地特性致使卫星轨道与钟差存在强相关特性,对于基于伪距的GEO卫星定轨模式,需要星地与站间时间同步技术的支持。因此,如何利用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多种测量技术实现多模式、多层次的导航卫星精密定轨,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联合使用载波相位和相位平滑伪距实现北斗卫星双差动力法精密定轨,给出了北斗卫星非差动力法和双差动力法精密定轨的数据处理流程,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异同.结合实测数据,对比了两种方法的实际定轨效果,结果表明:一定测站布局下,利用两种方法,GEO(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 Satellite)卫星3维精密定轨精度均能达到1 m左右量级,IGSO(Inclined Geosynchronous Earth Orbit Satellite)和MEO(Medium Earth Orbit Satellite)卫星优于0.5 m,3类卫星的径向定轨精度均优于10 cm.较之非差动力法,双差动力法对GEO卫星精密定轨精度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两者在IGSO卫星精密定轨上效果基本相当,但在MEO卫星定轨上,非差动力法结果更优.  相似文献   

4.
目前,越来越多的低轨卫星上都搭载了用于精密定轨的星载GPs接收机,星载GPS已成为低轨卫星精密定轨的主要手段之一.星载GPS精密定轨精度依赖于GPS星历及钟差精度.基于SHORDE-Ⅲ非差动力学定轨功能,以2005年8月1日至8月7日一周的GRACE卫星实测数据为例,采用事后精密轨道(igs)、快速轨道(igr)和超快速轨道(igu)三种GPS星历在同等条件下定轨,估计GPS星历精度对低轨卫星定轨精度的影响,实际计算结果表明igs和igr两类GPS星历定轨精度相当,约为9.5 cm,igu星历定轨精度略低于igs和igr星历,约为10.5cm:高频GPS卫星钟差数据对定轨精度会产生1-6cm影响.  相似文献   

5.
Geosat卫星定轨中的大气阻力摄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利用卫星测高资料定轨的过程中,大气阻力摄动的影响较大。本文在比较几种常用大气密度模型误差对定轨影响的基础上,将密度改正公式引入到Geosat卫星的精密定轨中。结果显示,该公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卫星的径向定轨精度。  相似文献   

6.
采用HY2D卫星2021年6月1日―14日和6月19日―27日星载GNSS主、备份接收机数据,基于简化动力学定轨算法,研究了星载GPS精密定轨技术,分析了主、备份接收机性能及其定轨精度。利用主、备份星载GPS数据定轨,得到相位拟合残差RMS的平均值,分别为0.69 cm和0.82 cm。当轨道重叠4 h时,主份接收机径向差异为0.2 cm,三维位置差异为0.6 cm;备份接收机径向差异为0.3 cm,三维位置差异为1.7 cm,备份接收机结果差异稍大。用法国CNES提供的精密轨道检验主、备份接收机数据的定轨精度,发现主、备份接收机定轨结果与法国产品的径向差异平均值分别为0.8 cm和1.2 cm。用站星间高度角大于20°的全球SLR核心测站观测数据检验主、备份接收机定轨精度,其测距方向残差RMS分别为1.51 cm和2.44 cm。研究结果表明,HY2D卫星搭载的主、备份星载双频GNSS接收机都可以满足卫星径向厘米级精度的定轨需求。  相似文献   

7.
学术活动     
由中国天文学会卫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持的第四届卫星动力学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1月中旬在福建漳州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学校、国防科委和总参测绘部门所属十九个单位的五十位代表。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卫星动力测地中的精密定轨和近地卫星定轨中的大气研究两个方面。会上共宣读了26篇论文和综述报告。紫金山天文台和总参测绘研究所的代表作了有关卫星动力测地中的多普勒资料处理和精密定轨问题的报告;上海天文台提出的报告中对Lageos卫星精密定轨所涉及到的各种摄动源作了详尽的分析,并给出了合理的数学模式。总参郑州测绘学院和广州人卫站的两篇报告,对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其在大地测量等方面的应用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引起了与会代表们的注意。关于大气及其在近地卫星定轨中引起的各种问题(密度模式,阻力系数和卫星面质比的变化等)也是与会代表所关心的问题,对紫金山天文台和57653部队  相似文献   

8.
精密解算了非合作目标的单站激光测距数据.观测数据少、数据弧段分布不好是对非合作目标进行精密定轨的难点.通过定轨过程中对动力学模型的选择及求解参数的选取,使得轨道计算收敛.解算多组圈数的非合作目标数据,将轨道重叠弧段对比作为评判定轨精度的指标;从多组圈数中提取出一圈的观测数据,对其余数据进行定轨处理,将定轨后的轨道结果与提取出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得到在同一时刻的距离偏差,使其作为精密定轨的外符合.结果表明:对非合作目标(4814)进行精密定轨,平均测距残差为1.01 m,在测距方向上,测量数据外符合的平均轨道精度为14.35 m,预报1 d的测距精度为24.60 m.  相似文献   

9.
加速仪数据在CHAMP卫星精密定轨中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用几个实例计算,评估了CHAMP卫星加速仪数据对SLR数据定轨精度的贡献.结果显示用加速仪数据代替非保守力对CHAMP卫星进行精密定轨时,其SLR的残差从原来的16.5cm减少到2.7cm,与精密轨道相比,卫星位置误差由18.9cm减少到6.2cm(一天资料).  相似文献   

10.
LAGEOS卫星精密定轨及残差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介绍LAGEOS卫星用卫星激光测距(SLR)资料精密定轨和在精密定轨基础上的残差分析处理.SLR资料的分析处理方法、采用的力学模型和解参数的多少根据目标的不同而不同.对不同的方案进行了详细分析、比较.其关键是对LAGEOS卫星进行精密定轨.得出了目前上海天文台在SLR资料的分析处理中已采用的解算模式.作为例证,该解算模式分析处理了1998年12月31日至1999年6月29日LAGEOS卫星的SLR资料,得到每3天一个弧段的精密轨道.结果显示每3天一个弧段的定轨残差rms都小于2厘米.上海天文台从1999年10月1日开始了全球LAGEOS—l和LAGEOS—2资料的快速分析服务,结果可从APSG的网址:http://center.shao.ac.cn/APSG/result获得.  相似文献   

11.
即使静止、同步卫星有着标称位置,但由于各种摄动的存在会使卫星轨道发生漂移.而在许多应用中,例如高精度时间同步,必须精确知道卫星的轨道.另外,由于很少为时间传递、时间同步发射专用卫星,所以它通常使用以其他目的为基本任务的卫星,如气象卫星、通信广播卫星等.以往,这些卫星的轨道信息总是由卫星主管部门给出,在这种情况下,卫星的轨道确定不可能专门考虑第二目的.为此,应用部门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在不影响卫星基本功能条件下,采用闭路动态技术来精确确定卫星的轨道.本文在简要叙述闭路动态卫星定轨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利用卫星彩色电视副载波信号测速进行同步卫星定轨的可能性.并给出单台站的某些试验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利用C波段转发式测轨网观测"鑫诺一号"卫星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卫星轨道机动时卫星在测站与卫星连线方向的距离、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并提出一种通过对原始观测数据的拟合比对,实现GEO卫星(地球同步卫星)轨道机动检测的方法。分析比较表明,用该方法检测到的卫星机动开始和结束时刻与星载推力器实际喷火开始和结束时刻之间的差别小于3 min,该方法对处于机动期间的轨道确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标的完备性搜索是开展近地小行星预警和防御的前提. 为量化评价近地小行星观测效能, 提高监测设备使用效率, 提出一种综合望远镜参数和测站天文条件的观测效能评估方法. 以观测目标信噪比作为检测指标, 设定检测条件形成目标检测方法, 定义评价指标用于评估近地小行星观测效能. 再基于近地小行星轨道数据和尺度分布模型, 建立近地小行星轨道数据模拟样本库. 最后选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冷湖观测台址, 仿真分析近地天体望远镜对直径0.01--30km近地小行星的观测效能, 结果表明: 不考虑两观测站年有效观测时间差异, 近地天体望远镜在冷湖观测全尺寸模拟样本的效能比在盱眙提高了5.21倍, 其中对1km以上直径目标的观测效能相当, 对1km以下直径目标的观测效能差异开始显现, 对0.1km以下直径目标冷湖优势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The main problem in the orbit determination of the space debris population orbiting our planet is identifying which separate sets of data belong to the same physical object. The observations of a given object during a passage above an observing station are collectively called a Too Short Arc (TSA): data from a TSA cannot allow for a complete determination of an orbit. Therefore, we have to solve first the identification problem, finding two or more TSAs belonging to the same physical object and an orbit fitting all the observations. This problem is well known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orbits of asteroids: we shall show how to apply the methods developed for preliminary orbit determination of heliocentric objects to geocentric objects. We shall focus on the definition of an admissible region for space debris, both in the case of optical observations and radar observations; then we shall outline a strategy to perform a full orbit determination.  相似文献   

15.
The satellite-borne GPS receivers dedicated to precise orbit determination are now being carried by more and more low earth orbit (LEO) satellites and the satellite-borne GP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means for the precise orbit determination of low earth orbit satellites. The accuracy of satellite-borne GPS precise orbit determination depends on the accuracies of the GPS ephemeris and the clock error. Based on the orbit determination function of SHORDEIII zero-difference dynamics and using the observational data obtained by the GRACE satellites for the week from 2005 August 1 to 7 as an example, three versions of GPS ephemerides (igs, igr and igu) are used to carry out orbit determination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and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the GPS ephemeris accuracy on the accuracy of orbit determination of low earth orbit satellites. Our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ephemerides, igs and igr, are equivalent to each other in orbit determination accuracy (about 9.5 cm), while igu is slightly less accurate, at about 10.5 cm. The effect produced by the data of the high frequency GPS satellite clock error on the accuracy of orbit determination is 1–6 cm.  相似文献   

16.
对高轨空间碎片进行了观测模拟。在观测模拟中,分别选取南京和云南两个观测站;采用2种跟踪方式:跟踪恒星和跟踪卫星;对于同一地理经度上的同步卫星进行了观测;提供了发现新目标的方法;并给出了新目标的初轨。这为我国空间碎片的数据库的建立作了有益的尝试,对于卫星和航天器的飞行安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Lambert方程和空间几何知识,给出了适用于空间监视电子篱笆设备稀疏观测资料轨道确定的方法.通过对大量目标的模拟试验表明,该方法确定的初始轨道能使轨道改进收敛,定轨精度优于100米,证明该方法适用于电子篱笆对绝大部分空间目标观测数据的轨道确定.最后讨论了篱笆布站纬度对定轨应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转发器式卫星测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转发器式卫星测轨方法。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模式的转发器式卫星测轨方法,并给出了不同模式下归算转发器式卫星测轨的公式。自发自收模式下的转发器式卫星测轨方法的观测和计算结果表明,定轨观测残差小于9cm。用转发器式卫星测轨方法,不但能给出高精度时间比对结果,而且能给出高精度卫星轨道和卫星预报轨道。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Lambert equation and knowledge of space geometry a method of orbit determination is given using the sparse observational data provided by the space monitoring electronic fence device. Our simulated experiment of a large number of targets shows that the initial orbit determined by this method can be improved and can converge to a final accuracy better than 100 m, so proving that the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the orbit determination of an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space targets with the observed data of the electronic fence. Finally, the effect of the latitude of the observing st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