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研究海洋附着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在厦门近岸海区进行挂板实验.将无菌玻璃板浸没于海水中,连续放置14 d.分别于放置1 h和7、14 d后取玻璃板上附着生物样品.用细菌通用引物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每个克隆文库随机挑选约40个克隆子测序,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的克隆子可分为六大类群: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真核硅藻类叶绿体,各类群分别占42.0%、4.5%、2.2%、2.2%、1.1%和45.0%.γ-变形菌纲变形斑沙雷氏菌(Serratia proteamaculans)为优势附着细菌,占测序克隆子的31.5%.这类细菌在1 h样品中的比例超过一半,说明变形斑沙雷氏菌在生物膜形成初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挂板时间延长,检测到的细菌类群有所增加:附着7 d后检测到拟杆菌门细菌,附着14 d后检测到厚壁菌门细菌.γ-变形菌纲细菌所占比例随挂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从挂板1 h的81%降至7 d的21%,14 d的18%.另外,在各阶段的附着样品中,都检测到较多的真核克隆子序列,约占16%~64%.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海洋附着细菌的附着动态及其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细菌生物膜相关感染的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生物膜是由附着于惰性或者活性实体表面的细菌和包裹着细菌的水合性基质所组成的结构性细菌群落。生物膜无处不在,绝大多数细菌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都能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内的细菌具有极强的耐药性,是浮游细菌的100~1 000倍,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如何防治细菌生物膜就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已发现某些物理方法和化合物能抑制细菌粘附和细菌生物膜形成,其中一些有可能在将来成为治疗细菌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有力武器。本文对这些细菌生物膜防治办法作一归纳综述。  相似文献   

3.
海洋细菌在生物表面和非生物表面附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检结合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海洋细菌在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表面附着的情况。细菌的附着过程是端生鞭毛首先附着,随后菌体横卧在表面上,然后生长出侧生鞭毛或粘多糖的纤丝,使菌体牢固地附着。硅藻表面没有细菌附着,细菌只附着在硅藻个体之间的间隙内;多管藻及石莼表面有大量细菌附着,多管藻表面还有大量硅藻附着。死贝壳表面有大量球菌、杆菌、丝状细菌及硅藻附着。挠足类动物表面的附着细菌主要是弧菌。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全浸15天不锈钢表面生物膜的形成情况,首先采用SEM及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显示全浸15天不锈钢表面已有大量微生物及其腐蚀产物附着,表明其表面生物膜已经形成;进一步通过EDS对不锈钢表面进行元素分析,发现实海全浸15天的316L不锈钢表面出现了大量组成生物体的C、P等基本元素,并且还出现了不锈钢基体中所不存在而存在于生物膜及其代谢产物中O等元素,进一步证明了不锈钢表面生物膜的形成。采用16S rRNA基因结合PCR-RFLP技术分析手段对实海全浸15天的316L不锈钢表面生物膜细菌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发现316L不锈钢表面附着细菌的OTU数为24,分别属于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其中α-变形菌的OTU数是18,占总克隆数的72.3%,为绝对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5.
对虾池悬浮颗粒附着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5个实验围隔研究了对虾池悬浮颗粒上的附着细菌,结果表明:附着细菌数量波动在0.65×104~23.49×104个/cm3之间,平均为(4.57±3.64)×104个/cm3,占水体细菌总数的1.47%×1.41%(0.28%~8.73%).附着细菌数为1、2、3、4个的附菌颗粒占总附菌颗粒的比数分别为40%、27%、15%及11%,多于4个附着细菌的附菌颗粒数仅占总附菌颗粒数的7%;总悬浮颗粒中的附菌颗粒所占比例为52%;附着细菌数与水体总悬浮颗粒数关系最为密切,与水温及总细菌数也具有显著相关性,但与水层POC及DOC含量却未呈现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海区挂板的方法,探讨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聚氨酯(PUR)6种不同材料的塑料挂板对海月水母(Aurelia sp.1)附着的影响,分析不同塑料挂板表面粗糙度和海月水母附着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海月水母浮浪幼虫在夏末秋初可以附着在人工投放的塑料挂板附着基上,表明海岸带工程造成的人工附着基增多可能为海月水母的附着提供便利条件;海月水母螅状幼体在不同材料塑料挂板上的附着率有明显差异,PET、PUR和PVC塑料挂板海月水母螅状幼体附着率显著大于其他3种塑料挂板,其中PUR塑料挂板海月水母螅状幼体附着率最大,附着率为3.21±0.74 ind./cm2,HDPE塑料挂板海月水母螅状幼体附着率最低为0.26±0.08 ind./cm2;海月水母浮浪幼虫附着率与不同材料表面的粗糙度并不显著相关,表明塑料挂板材料的表面粗糙度并不是影响海月水母螅状幼体附着率的关键因子,而不同材料塑料挂板上形成的生物膜可能也对海月水母浮浪幼虫的附着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近岸海域有害水母海月水母暴发和防控研究提供一定的重要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7.
污损生物附着机理及酶在生物防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东霞 《海洋科学》2011,35(7):107-112
生物污损(biofouling)是指生物在材料表面附着生长并造成危害的现象,根据附着生物类型可将生物污损分为微生物污损(microfouling)和大型生物污损(macrofouling)。微生物污损主要指细菌等微生物在材料表面附着并形成生物膜(biofilm)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海洋微生物需钠弧菌 Vibrio natriegens 的生长曲线,通过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测了该细菌在船舶用结构钢(DH32)钢样表面成膜过程及试样腐蚀形貌,探讨了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其对材料表面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与微生物生命活动关系密切。根据对比暴露在菌液和无菌培养基中的试样表面形貌,发现细菌的附着及成膜过程的不均匀性,改变了DH32钢样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状态。细菌附着区与周围形成的氧浓差电池,以及细菌新陈代谢主要产物对金属离子的络合,共同促进了试样局部腐蚀加速。  相似文献   

9.
海洋附着细菌对冠瘤海鞘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冠瘤海鞘、皱瘤海鞘及乳突皮海鞘的被囊表面及其附着基和附近的海水中分离到290株细菌,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将其鉴定至弧菌属、肠杆菌属和无色杆菌属等10个属.分析海鞘被囊表面及其附着基和海水中的细菌组成,并从各属中挑出的29株细菌中分离筛选出附着能力较强的9株.将这9株细菌分别制成不同的单种细菌黏膜及9种细菌混合黏膜,检测细菌黏膜对冠瘤海鞘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细菌黏膜对冠瘤海鞘幼体的附着和变态起不同的作用.无色杆菌属H-13显著地促进海鞘的附着和变态;弧菌属的H-4对海鞘的附着和变态均起抑制作用;弧菌属H-9明显地促进附着却强烈抑制海鞘幼体变态;其余细菌仅仅对海鞘幼体附着或变态的一个过程起作用或是对两者都没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低盐度形成的微生物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环境因子在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附着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作者探讨了低盐度对微生物膜生物构成、群落结构的影响及所形成微生物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 研究微生物膜的日龄与干质量、细菌密度和硅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的关系及其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通过DGGE指纹图谱技术对微生物膜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盐度13和23时形成的微生物膜能有效促进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 且盐度23、28d时稚贝附着率最高, 达到72%。相关性分析表明, 微生物膜的诱导活性与盐度、干质量、细菌密度、硅藻密度、日龄呈显著正相关性, 与叶绿素a无相关性。微生物膜的干质量、附着细菌密度及底栖硅藻密度明显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 叶绿素a含量与微生物膜日龄无显著相关性。细菌群落在厚壳贻贝稚贝附着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唐议  邹伟红 《海洋科学》2009,33(3):65-70
海洋渔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考虑生态系统的管理已经成为海洋渔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作者分析了海洋渔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包括捕捞活动对目标和非目标种产生的危害、渔业资源栖息地和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分析了国际上考虑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的法律框架、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的实践及其具体措施,指出了中国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科学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相关的法律框架不够完善等.讨论了应用生态系统方法的海洋渔业管理与传统的海洋渔业管理间的关系,指出生态系统方法在其实践中将存在各种问题,认为生态系统方法应有选择地应用.对中国海洋渔业管理如何应用生态系统方法,建议:(1)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科学研究;(2)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3)逐步建立相关的法律和制度框架;(4)开展广泛的多部门合作和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2.
起源于传统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过程,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系统管理不仅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而且还具有迫切的社会需求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992年以来逐渐成为美国等国家的一些政府机关和非政府机构所采用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后,学者们展开了一系列理论探讨,主要内容为陆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领域仅涉及海岸带综合管理和大海洋生态系统,但尚未在海洋政策中确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管理模式。文章在综述生态系统管理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特征,系统阐述了在我国实施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我国建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管理新战略与行动,为我国制定海洋区域化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海洋沉积物原核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4.
海洋微塑料污染现状及其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鉴于微塑料特殊的理化性质,其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愈发受到关注。本文在综述海洋微塑料来源、类型和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鱼类摄入微塑料的途径及其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表明,全球近岸、大洋和极地海域均有微塑料分布,我国微塑料污染亦较为严重。微塑料会对包括鱼类在内的海洋生物生存造成威胁,其被鱼类摄入的主要途径是经口误食,微塑料进入鱼体后可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迁移,消化道是主要蓄积器官。微塑料对海洋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主要包括:(1)影响生殖与精卵发生;(2)降低存活率;(3)影响生长发育;(4)扰乱行为;(5)导致组织病变与炎症反应;(6)导致代谢紊乱;(7)干扰神经系统;(8)导致氧化应激;(9)干扰内分泌等。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迁移扩散过程、不同浓度和粒径微塑料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及致毒机制研究、微塑料和其他典型海洋污染物对鱼类的联合毒性效应,以及微塑料与海洋酸化、缺氧、升温等全球环境问题的叠加效应等。  相似文献   

15.
海洋药物及海洋功能食品的研究现状和开发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述国内外海洋药物及功能食品的研究和开发现状,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发展规划和科技投入思路  相似文献   

16.
区域海洋管理是对一定海洋地理空间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系统进行的自觉干预和内外协调的活动。文章讨论海洋区域、区域海洋管理的概念、管理区域划分、区域海洋基本思想和管理方式等,试论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管理是海洋综合管理的新发展,认为区域海洋管理必须以生态系统管理为核心,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管理对象,才能使区域海洋社会经济能够在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支持下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面向海域管理的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制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对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相对薄弱,存在关键概念缺乏科学定义、核算方法可行性不足、报表体系设计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基于"生态管海、生态用海"的理念,针对现有问题探讨了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框架:首先,根据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目的和要求,界定了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过程中的关键概念,并基于此,进一步考虑海洋资源属性、开发利用特点和当前海域管理重点任务确定了海洋资源资产的核算范围,包括海洋生物资源资产、海洋空间资源资产与海洋矿产资源资产;其次,针对不同海洋资源的特性,提出了具有较高可行性的海洋资源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方法;再次,根据不同海洋资源的价值特点,确认了资源过度耗减、环境破坏与生态损害三种负债形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核算方法;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报表体系,以期为海洋资源精细化管理和科学配置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19.
1994年,日本Kazusa实验室首先启动了淡水蓝藻Synechocystissp.PCC6803的基因组计划,并于1996年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工作。Synechocystissp.PCC6803基因组大小为3.57 Mb,共有3 168个基因,是目前研究最多也最为透彻的蓝藻基因组。除此之外,美国能源部下属的联合基因组研究所(JointG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