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特汉虫病的症状、病原体特征、组织病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体——对虾特汉虫(Thelohania penaei)孢子椭圆形或梨形,6.6×2.3—4.1μm。孢子发育过程具有年幼的营养体和产孢体、孢子母细胞和孢囊。病症:病虾卵巢被对虾特汉虫入侵并被取代变白,虫体扩散病虾全身发白,摄食大降而失去正常生理机能,导致死亡。雄性虾不受感染。病情延续三个月。  相似文献   

2.
米萍  隋正红  阙州  周伟  商二磊 《海洋学报》2017,39(8):99-114
龙须菜配子体和四分孢子体在生殖结构的形成和发育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细胞形态和结构层面的变化。本实验以龙须菜雌雄配子体和不同品系龙须菜四分孢子体为实验材料,采用连续徒手切片的方法,观察龙须菜配子体发育和不同品系四分孢子体四分孢子形成过程。观察到,雌雄配子体发育经过幼苗期、毛细胞期、性成熟期,幼苗期和毛细胞期雌雄配子体间无明显差异,进入性成熟期后,产生生殖结构时才能将其区分开。四分孢子起源于四分孢子体表皮层细胞,初始为鲜红色直径约5~10 μm的细胞,逐渐生长形成成熟的直径约20~25 μm的四分孢子囊,并分裂为4个四分孢子聚集在四分孢子囊中,在藻体外,四分孢子释放变形成球形,龙须菜四分孢子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伴随着髓部细胞中红藻淀粉颗粒的减少。其中"981"龙须菜形成较多的畸形四分孢子,可能是其表现低育的一个原因。龙须菜自基部到尖端的表皮层细胞层数、髓部细胞数目和体积均发生连续的变化。细胞连接广泛存在于龙须菜表皮层、皮层和髓部细胞之间,但各层细胞连接大小、数目、长度等都存在差异。释放的四分孢子可能会附着在四分孢子体上,固着器覆盖包绕四分孢子体甚至侵入到破损有伤口的四分孢子体内,形成四分孢子体和配子体在同一株上的世代混杂现象,这也可能是导致龙须菜表现遗传复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龙须菜是一种重要的产琼胶海藻,对其繁殖发育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龙须菜的生长,有助于育种。本研究对龙须菜不同育性品系(981和鲁龙1号)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谱数据,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方法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共获得32个模块。其中,模块最大基因数量为2 577个,最小基因数为66个。经过筛选发现与品系相关的模块(以0.7为阈值)共5个,涉及基因共2 301个,对模块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富集以下功能上:信号转导、转运、细胞分化、翻译、细胞稳态、生物合成过程等。981品系与鲁龙1号品系的富集结果对比表明981品系在孢子放散过程中生物活性不高,生物合成水平较低,内环境稳态较差。经过KEGG富集,筛选到21个与981品系II期四分孢子形成相关的备选基因,主要富集到DNA复制和染色体形态变化等与细胞周期相关的功能上,表明981品系在孢子形成时期的细胞分裂可能出现异常。本文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揭示龙须菜四分孢子体发育分子调控机制提供思路和导向。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单条胶黏藻(Dumontia simplex Cotton)的孢子发育类型和生活史,探明其孢子发育的最适环境因子,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培养观察,研究不同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对其孢子(果孢子和四分孢子)早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孢子发育过程中无丝状体出现,孢子的发育类型为直接盘状体型。(2)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对其孢子的早期发育均有影响,温度6—30°C范围内,果孢子发育的最适温度为9°C,四分孢子为9—12°C;光强80—400μmol/(m2·s)范围内,果孢子发育的最适光强为160μmol/(m2·s),四分孢子为160—200μmol/(m2·s);盐度15—50范围内,孢子(果孢子和四分孢子)发育的最适盐度为30。(3)单条胶黏藻生活史由单倍的雌、雄配子体和二倍的果孢子体及四分孢子体构成,配子体和四分孢子体外形一致,交替出现,属于典型的同型世代交替。  相似文献   

5.
白虾人工育苗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化卿 《海洋科学》1988,12(1):42-44
本文以实验生态方法对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的繁殖习性、胚后幼体发育及人工育苗进行了初步研究。所得结果:(1)我国北方白虾1年内产生两个世代。越冬后的亲虾在春、夏季产生第1世代,第1世代亲虾夏、秋季产生第2世代。(2)白虾胚后幼体发育到仔虾经过6次蜕皮,即6个幼体期。(3)在打气条件下,以卤虫幼体为饵料进行人工育苗,从幼体培育到仔虾成活率可达80%左右。  相似文献   

6.
膨胀蔷薇珊瑚与壮实鹿角珊瑚的胚胎和幼虫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礁石珊瑚的有性繁殖是修复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为国内首次报道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和幼体发育过程,为利用有性繁殖技术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提供了发育生物学上的理论基础.海南省三亚市鹿回头海域的大部分珊瑚在2009年3月底至4月中发生有性繁殖行为.2009年4月11日晚采集膨胀蔷薇珊瑚Montipora turgescens和壮实鹿角珊瑚Acropora robusta自然排放的受精卵,研究其胚胎及幼虫发育的过程.通过连续观察和显微拍摄记录了2种珊瑚的受精卵发育过程,结果显示,受精卵经过分裂变为桑葚胚;桑葚胚经过进一步发育变形为虾片状,进而发育成盘状幼体;盘状幼体由四周向内弯曲形成碗状的结构,进而出现原肠胚及纤毛,发育成为椭圆型或圆形的浮浪幼虫;浮浪幼虫发生附着变态,长出触手,发育成珊瑚幼体.通过观察还发现,膨胀蔷薇珊瑚的卵母细胞中本身就含有黄褐色虫黄藻,壮实鹿角珊瑚的卵母细胞中没有虫黄藻,其共生的虫黄藻足在发育过程中从周围环境获得的.  相似文献   

7.
花尾胡椒鲷肾脏和脾脏血细胞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李长玲  曹伏君  刘楚吾  黎祖福 《热带海洋学报》2002,21(3):7-13,T001,T002
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inchus cinctrs造血器官的细胞学和组织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花尾胡椒鲷血液、肾脏和脾脏组织涂片的观察,发现肾脏、脾脏内血细胞的发育大致经过3个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由于幼粒细胞在成熟过程中形态变化较大,又可将其幼稚阶段再分为:早幼、中幼、晚幼3个阶段,因此其发育可分为5个阶段;造血母细胞从造血器官释放入外周血有一成熟过程。着重描述了各个阶段细胞的形态特征,并对花尾胡椒鲷血细胞发育的过程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将经直接消化的斑马鱼头肾细胞或经短暂培养的尾鳍细胞核移植到同种成熟具核卵子中 ,移核卵可发育到原肠晚期 ;将移核卵发育成的囊胚细胞核作供体进行第 2次核移植 ,受体卵可发育到尾芽期或肌肉感应期。流式细胞仪测定 DNA含量表明 ,受体卵发育形成的囊胚细胞 DNA含量与正常囊胚细胞 DNA含量相同 ,由此可知 ,移核卵中的雌原核没有参与移核胚胎的发育。  相似文献   

9.
依据干银法和蛋白银法染色法研究了黄渤海沿岸经济鱼类寄生的车轮虫科内3属4种纤毛虫: 球核拟车轮虫、斜拟车轮虫、劳牧小车轮虫及简单两分虫.其中球核拟车轮虫和斜拟车轮虫为我国的新记录.文中对所涉车轮虫的形态学、宿主、分布、流行情况等做了报道.  相似文献   

10.
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是严重危害海水鱼类的寄生纤毛虫,为了对其进行分子水平的研究,采用SMART技术构建了刺激隐核虫滋养体期的cDNA文库,并随机挑取克隆做EST测序,获得大量克隆的基因。从中挑选ATP/ADP载体蛋白基因同源物(CiAAC)的克隆进一步测序获得全长的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为1029bp,包含编码287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用RT-PCR分析了其在刺激隐核虫各时期的表达情况,并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CiAAC基因进行不同物种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功能区分析、物理性质分析、疏水性分析、跨膜结构域预测、亚细胞定位、二级结构预测等等。结果表明:CiAAC蛋白在刺激隐核虫各时期均有表达;据预测,它为六次跨膜蛋白,与卵形肠虫(Nyctotherus ovalis)的ADP/ATP载体蛋白的同源性最高,相似性达65%;蛋白为疏水性,并定位于刺激隐核虫的细胞质中。随后实验中通过对基因的定点诱变,将纤毛虫的非通用密码进行改造后,构建了pGEX-4T-1/CiAAC表达载体。以上实验为病原生物刺激隐核虫CiAAC载体蛋白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犬齿牙鲆早期发育的规律,2006年3-6月在实验室利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通过电脑观察、测定、拍摄犬齿牙鲆仔、稚、幼鱼各期的发育时间及早期的形态特征.犬齿牙鲆室内人工育苗的培育水温19~21 ℃,S为30,pH为8.2,光照度为500 lx左右,饵料依次为经过强化的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饲料.初孵仔鱼全长2.2~2.5 mm,身体透明,至4~5日龄,卵黄囊缩小,开始摄食,6~7日龄卵黄囊吸收完毕进入后仔鱼期;至29日龄全长9.0~9.4 mm,冠状幼鳍形成完善,开始进入稚鱼期;43日龄时全长15.0~16.0 mm稚鱼右眼完全迁移至左侧,变态完成,营底栖生活进入幼鱼期;幼鱼期鳞被形成完整,基本具有成鱼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12.
双突角毛藻休眠孢子的形成和萌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休眠孢子在硅藻生态上和分类上的重要性已为许多学者所注意。我们在双突角毛藻培养中培养基的,NO3-N和NO2-N含量下降到4μg/l以下时,或在氮量有一定程度消耗状况下突然升高培养基的盐度,可以诱发休眠孢子形成。形成过程最短的时间是24小时孢子成对地形成在两个新生的相邻的孢母细胞中,而在20℃温度和6000lx光照下,在新鲜培养基中48小时内又能萌发成新的营养细胞。  相似文献   

13.
采用连续切片和光镜技术,对三疣梭子蟹卵子发生、激活和早期卵裂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在发育及再发育的卵巢中,三疣梭子蟹卵子发生主要经历了卵原细胞的增殖和初级卵母细胞的分化、生长、成熟这两个阶段.依据卵子发生过程中雌性生殖细胞形态的变化,这两个阶段又可细分为卵原细胞期、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近成熟卵母细胞期和成熟卵母细胞期等6期.成熟卵母细胞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这可作为卵子成熟的形态学标志.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纺缍体长轴的旋转可以发生于卵巢中,与精子及海水的刺激无关.初级卵母细胞达到形态和生理上都成熟的时间窗口很窄.精子入卵引起卵子的激活和减数分裂的完成.23℃下离体培养时,第一和第二极体分别在卵产出后约40min和2h释放.雄原核的形成早于雌原核.雌、雄原核在卵产出后约5h通过联合形成合子核.卵产出后约6h,受精卵处于第一次核分裂后期,但卵裂沟直到卵产出后13h才能观察到,此时核已完成了2次分裂,形成合胞体胚胎.  相似文献   

14.
应用戊二醛、锇酸固定,环氧树脂包埋,醋酸双氧铀-柠檬酸铅制作切片,以透射电镜观察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壳孢子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壳孢子外包被一层薄的细胞壁,中央为一个由同心片层结构的类囊体膜构成的轴生星状色素体,色素体中有一个无淀粉鞘包被的蛋白核,类囊体膜上附有嗜锇性的质体小球.壳孢子细胞核位于色素体的一侧,呈不规则的长圆形,核仁偏于核的一侧.在胞质中分布有线粒体、红藻淀粉、液泡等细胞器.与放散前的成熟壳孢子囊枝细胞超微结构比较,成熟壳孢子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有细胞壁变薄,色素体结构松散甚至退化,蛋白核分裂,液泡数量增多而红藻淀粉数量减少等,这些变化反映了成熟壳孢子基本细胞特征,同时反映了在壳孢子生长发育过程中温度下降、光照时间缩短和光照强度减弱等环境因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报导了从潍坊峡山水库网箱养殖建鲤(Cyprinuscarpiovar.jian)的成鱼肠管内分离的粘孢子纲、单极囊目粘孢子虫一种,隶属于单极科(Thelohnelidae)单极虫属(Thelohanelus)一种,初步鉴定为吉陶单极虫(ThelohaneluskitaueiEgusa1981).本工作对该种单极虫做了肖氏液固定、水化、4%铁明矾媒染、海氏苏木精染色,以显示其极囊、极丝及胚核。文中对该种的形态学作了描述,以确定种的成立。  相似文献   

16.
陈灼华 《海洋与湖沼》1991,22(2):111-114
于1983年11月在福建晋江永宁海区采集乳节藻Galaxaura oblongata(E11. et Sol.)Lamx.,用单个囊果离体采果孢子方法,于9—18℃条件下,在室内进行人工培养,观察其果孢子发生的形态,结果表明:乳节藻暴孢子发生类型为直接丝状型;依萌发管的数目,把果孢子发育成为分枝丝状体阶段的形态分为单出型、双出型和三出型三种,此系直接丝状型的生物学特征;在细胞的末端出现长的、无色透明的毛状的细胞,是乳节藻属的果孢子在发育过程中所特有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太平洋牡蛎正常卵子与雄核发育卵子在受精过程、减数分裂和卵裂早期中的核相变化。雄核发育单倍体是将强度为2.8mW.cm-2.s-1的紫外线照射30s的卵子与正常精子受精后得到的。结果表明,尽管紫外线照射并没有影响卵子的成熟分裂及雌性、雄性原核的形成,但使它们的发生过程滞后。在第1卵裂中期,雄核发育卵子中雌性原核并不像雄性原核一样形成染色体,而是形成1个浓缩的染色质小体(DCB)。第1卵裂后期,DCB不参与核分裂。第1卵裂结束时,DCB位于2个分裂球其中之一的细胞质内或在赤道板处被分割成2部分。实验结果首次提供了太平洋牡蛎雄核发育的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18.
坛紫菜体细胞的几种发育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usis)叶状体为材料,利用单细胞克隆技术,研究记录坛紫菜体细胞的发育途径。本文选择介绍了坛紫菜体细胞3种途径8种发育方式:1)多数体细胞的叶状体途径:A通过极性分裂直接形成单细胞苗;B通过叶状分裂成苗;C先形成细胞团后形成畸形苗;2)来自雌、雄叶片未成熟区域体细胞的性细胞途径:D发育形成精子囊并放散精子;E单细胞发育形成类似果孢子囊结构再放散果孢子,果孢子萌发成丝状体;3)来自雄叶片体细胞的丝状体途径:F单细胞发育至多细胞团,放散后萌发成丝状体;G经过不断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直接形成丝状体;H分裂成2细胞后,一个细胞侧面突起发育成丝状体。  相似文献   

19.
生物礁为南海周边区域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本次基于XK-1井岩心及薄片中主要造礁生物种类、数量、分布规律与生态特征的分析,开展了西沙地区中新世以来碳酸盐岩-生物礁演化过程的研究,并推测了盆地内生物礁的发育特征。研究认为西沙地区中新世以来主要发育珊瑚、钙藻及苔藓虫三类造礁生物,同时,根据其分布特征,结合建立的礁、滩复合体沉积模式将XK-1井中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划分为13个演化阶段。提出伴随着海平面的上升,造礁生物有从珊瑚逐渐向钙藻及苔藓虫演变的趋势,而伴随着海平面的下降,造礁生物又从钙藻和苔藓虫逐渐向珊瑚演变。明确了该区中新世以来发育早中新世三亚组一段沉积时期、晚中新统黄流组沉积时期、上新统莺歌海组沉积晚期至第四纪乐东组沉积时期3个主要造礁期和早中新世三亚组二段沉积早期、中中新世梅山组沉积中期2个次要造礁期。  相似文献   

20.
星斑川鲽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摸清星斑川鲽仔、稚、幼鱼各期形态发育特征,2006年4-7月在实验室利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通过电脑显示屏观察、测量、拍摄记录星斑川鲽胚后发育形态变化.培育水温14.0~19.5 ℃,S 27~31,光照度500 lx左右,饵料依次为经过强化的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饲料.星斑川鲽初孵仔鱼全长1.80~2.08 mm, 1日龄仔鱼平均全长2.89 mm;3日龄开始摄食;5日龄卵黄囊吸收完毕进入后仔鱼期;15~16日龄全长8.84 mm,开始伏底变态进入稚鱼期;20日龄全长10.12 mm,稚鱼右眼完全迁移至左侧,变态完成营底栖生活进入幼鱼期.星斑川鲽仔鱼变态发生日龄与培育水温有关,在12~15 ℃需24~27 d;15~16 ℃需18~20 d;17~19 ℃需15 d.开始变态仔鱼全长9 mm,变态完成时全长11 mm.幼鱼期鳞被形成,基本具有成鱼的外部形态和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