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特定感官消除或抑制方法和特定感官刺激方法对半滑舌鳎摄食行为反应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滑舌鳎主要依靠侧线摄食,其侧线主要对猎物的低频振动起反应;嗅觉起辅助作用,头部各边缘部位和躯干中上部各鳍具有部分作用;视觉在捕食中的作用不大,味觉在食物吞咽过程中起很大作用。由于半滑舌鳎主要利用侧线捕食猎物,嗅觉起辅助作用,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应根据其摄食生理特点,设计投喂饲料,制定投喂策略。  相似文献   

2.
鳜侧线管结构和行为反应特性及其对捕食习性的适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梁旭方 《海洋与湖沼》1996,27(5):457-462
于1990年8月-1992年4月在汉阳县军江渔场采集鳜标本。运用形态学和行为学实验方法研究其侧线管的形态结构和捕食行为反应特性。结果表明,鳜眶上管、眶下管管腔和神经丘直径最大,部分管道未埋入骨组织中;躯干部侧线管管腔和神经丘直径最小,全部埋入鳞片中;前鳃盖下颌管、眼后管等头部侧线管管腔和神经丘神经介于前二者之间,全部埋入骨组织中。  相似文献   

3.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摄食行为感觉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实验室内鱼类行为学研究方法对半滑舌鳎的摄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嗅觉、味觉和侧线在半滑舌鳎的摄食中具有重要作用,视觉在摄食中的作用没有被发现。侧线在摄食中作用主要体现在头部侧线,躯干部侧线对侧面刺激有一定的攻击行为,但行为发生率与头部各部位受刺激时产生的行为发生率相比较低,且差异显著(P<0.05);躯干部对上部刺激仅发生警戒行为,没有观察到攻击行为。侧线和嗅觉在摄食中的作用大小比较差异显著(P<0.05),侧线的作用优于嗅觉。口咽腔对味道和硬度都有作用且对二者的敏感程度差异显著(P<0.05),对味道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捕食与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捕食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有重要的作用,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子之一。选择性的捕食中能使被喜食的猎物种类从水体中消失,使生物多样性降低。这种捕食也可能抑制优势种的发展,占免竞争排斥,提高猎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神经丘荧光染色、组织切片、扫描电镜对鳜(Siniperca chuatsi)后部侧线系统的胚后发育过程与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6-10dpf期间躯干已出现前体管道神经丘(L1-L7),至58 dpf后部侧线系统主要结构发育完成,23-58 dpf后部侧线系统神经丘结构变化、数量增长均较为明显,同时侧线管道...  相似文献   

6.
以规格6m×4m×1.2m的室内水泥池为实验单元,A[(37.53±7.72)mm]、B[(63.13±12.95)mm]肛长组泥鳅幼鱼为猎物,采用捕食者-猎物间捕食效应研究方法,研究了中华鳖对泥鳅幼鱼的捕食效应。结果表明:(1)中华鳖捕食泥鳅幼鱼的时段主要集中于00:00—4:00,其对A肛长组泥鳅幼鱼所具的捕食选择性与A、B肛长组间初始数量的配置比例无关;(2)中华鳖捕食泥鳅幼鱼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其对A、B肛长组泥鳅幼鱼的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6.13ind/d和9.06ind/d;(3)中华鳖对A、B肛长组泥鳅幼鱼的种内干扰模型可分别由各自的指数方程表达,用来描述实验鱼初始数量、实验期间实验鱼被捕食数量以及中华鳖个数等参数的统计关系,并指导确定合理的中华鳖和泥鳅的初始放养数量。  相似文献   

7.
采用捕食者.猎物间捕食效应研究方法,研究了日本鳗鲡对3种体长规格日本沼虾的捕食效应.结果表明:(1)日本鳗鲡与日本沼虾的主要活动时段均为17:00至翌日5:00,期间日本沼虾的活动量随其体长规格的增大而减少,日本鳗鲡的主要捕食时段为0:00-5:00,其对体长2.4cm左右的日本沼虾有较强的追捕行为;(2)日本鳗鲡对日...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08,(10):9-9
许多动物在生存过程中都会逐渐找到避免被天敌捕食的新方法。生态学家最近发现了大黄蜂防范蟹蛛的秘密。蟹蛛是大黄蜂的捕食者之一,它的伪装能力相当高明,它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改变自身的颜色,与环境融为一体,从而不易被猎物发现。来自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生态学家在研究使用了“机器蟹蛛”并模拟了蟹蛛的捕食环境。  相似文献   

9.
由于生物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互渗透,一些数学家和生态学家对采用数学模式来描述生物种群的生态规律愈来愈感兴趣。[1]中讨论了三个种群可解模式的生态系统,即一个被捕食种群N1(即被捕食的成员数为N1,或被捕食的种群密度为N1,其它情况类似,不另作说明)和二个捕食种群N2、N3;二个被捕食种群N1、N2和一个捕食种群N3;三步捕食者一食饵系统的食物链N1、N2、N3。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鳜亚科七种鱼类的骨骼进行比较。指出这七种鱼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类群差异,提出将鳜亚科分为三个属,即少鳞鳜属Coreoperca)、鳜属(Siniperca)和长身鳜属(Core-osiniperca);广西与福建的斑鳜和大眼鳜不存在种的分化,而福建产暗鳜(S.obscura Nichols)与广西暗鳜在某些骨骼形态特征上存在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鳕鱼皮为原料,采用双酶水解法制备鱼蛋白水解物再经亚铁修饰获得鱼蛋白水解物亚铁复合物(Fe-FPH),并对Fe-FPH进行了抗营养性贫血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以水解度(DH)为5%的鱼蛋白水解物为原料,在pH7.0、温度20℃、螯合时间15min的条件下可获得Fe-FPH6.7%;(2)Fe-FPH蛋白含量为85.1%,铁含量达40254mg/kg,氨基酸价为59.62;(3)抗营养性动物实验研究表明:Fe-FPH给药组第5天可显著提高营养性贫血大鼠的Hb含量,第11天时表现出极显著效果;Fe-FPH组,第11天有显著降低大鼠血中PPIX作用,到第18天时表现出极显著效果。因此,Fe-FPH不仅含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显著抗营养性贫血功能,可望成为鳕鱼加工副产物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采用黄芪多糖、葡聚糖作为免疫佐剂,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配伍后注射免疫大菱鲆,测定免疫28d后血清中溶菌酶活力、SOD活力、抗体效价和各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RPS)。结果表明,添加多糖免疫佐剂能提高疫苗免疫的大菱鲆的各免疫指标,添加佐剂的免疫组的血清溶菌酶活力、SOD活力和血清效价比单纯的疫苗免疫组显著提高(P<0.05),2.5mg/ml黄芪多糖混合疫苗免疫组和5mg/ml葡聚糖混合疫苗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最高,分别达(78.7±1.3)%和(64.0±8.9)%,且溶菌酶活力、SOD活力及血清效价等指标较其他各组有提高。  相似文献   

13.
应用1979年6月-1980年8月渤海湾环境调查中的青鳞鱼及斑Ji卵和仔鱼资料,以几种数学方法对其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及分布特征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两种鱼的各期卵径、卵黄径均差异显著;两种仔鱼体形相似,但在卵黄吸收殆尽前后体形均有圈套的变化;它们的体高、头长、标准长、肛前长,眼径之间两两显著相关,仔鱼从Ⅰ期到Ⅱ变化的是一些大长度量,而肛前和肛后肌节数变化不大。两种鱼卵及仔鱼皆出现在整个海区,青鳞  相似文献   

14.
采用显微镜和连续切片技术,观察了大菱鲆胚胎发育阶段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大菱鲆胚胎发育主要经历6个时期;在14℃,胚体经108h即可孵化出膜。胚胎在64细胞期出现纬裂,分裂球分化为外层的包被层和内部的深层细胞;多细胞期形成卵黄合胞体层;低囊胚期形成囊胚腔。受精后26h30min胚盾出现。胚盘下包65%时,头突...  相似文献   

15.
滑蛤属至今已发现的种都分布于北半球,这些种类都是冷水种。新种Liocyma chinensis是一个温水种,采自渤海莱州湾,这是滑蛤属在亚洲大陆最南的分布界线。新种的发现,增加了黄、渤海动物区系中的冷水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对绿鳍马面纯苗种人工培育技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采用显微观察、拍照、测量的方法,对其早期生活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沙滤自然海水、水温由前期的22℃逐渐升至25℃、光照1000-2000Ix的培育条件下,绿鳍马面纯早期生活史如下:0—2dph为卵黄囊仔鱼,营内源性营养;3dph开口摄食,7dph出现鳔器官,3—18d...  相似文献   

17.
采用干法授精方法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观察了光唇鱼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光唇鱼受精卵呈圆球形,沉性、弱粘性。在水温23—25℃下,胚胎发育历时46h45min,经历了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孵化等阶段。在水温24—27℃下,仔、稚鱼发育历时22d,初孵仔鱼具有较大的卵黄囊,胸鳍原基及肛门原基形成;4日龄仔鱼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7日龄仔鱼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体侧8条横斑形成,各鳍均已出现,进入晚期仔鱼阶段;14日龄仔鱼各鳍鳍条发育基本完成;16日龄仔鱼鳞片开始出现,进入稚鱼期;22日龄稚鱼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  相似文献   

18.
以南太湖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为材料,研究了温度、pH和氮、磷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为阐述微囊藻水华形成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15—40℃温度范围内铜绿微囊藻均可生长,25—30℃为铜绿微囊藻的最适生长温度,当温度达到45℃时,铜绿微囊藻停止生长并逐渐死亡。在pH6.5—9.5范围内,铜绿微囊藻均有较高的生长量,最适pH为8.0—9.0,pH值高于9.0时,铜绿微囊藻的最终生长量略有下降。BG-11培养基中添加高浓度的氮(1g/LNH4Cl)后,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被显著抑制(P0.01),但同时添加不同浓度的磷(0.36—10mg/LKH2PO4)后,显著地提高了铜绿微囊藻的生长(P0.01),不同磷浓度处理之间无极显著差异,氮磷平衡是影响铜绿微囊藻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岱衢洋拖网甲壳动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与2011年冬季(2月)对岱衢洋进行的共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甲壳动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捕获甲壳动物21种,其中虾类13种、蟹类7种、虾蛄类1种,隶属于2目14科18属;甲壳动物的生物量与尾数密度均以秋季为最高,春季则正好相反,且该两季的生物量与尾数密度间差异均显著(P<0.05);广温广盐种在种类数量、生物量与尾数密度方面均居主导地位;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最小值均出现在冬季,表明该季甲壳动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与均匀性都较低,另外,D值、H′值夏、秋两季高,冬、春两季低,与较外海域的情况正好相反,这主要是其对底层水温季节变化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20.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以霍乱弧菌lolB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了霍乱弧菌的PCR和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技术研究,并对它们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实际应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的PCR检测霍乱弧菌的方法最低检测限为4.0× 103 CFU/ml; LAMP检测方法在65℃下恒温扩增60min,检测限为4.0×101 CFU/ml,反应产物加入荧光染料SYBR Green Ⅰ后反应液呈现明显的绿色;以温和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及美人鱼弧菌为对照菌株,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霍乱弧菌人工染菌的8种水产品进行PCR及LAMP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而未染菌组均为阴性;PCR及LAMP检测霍乱弧菌的方法均具有灵敏度较高、特异性强等优点,且LAMP检测霍乱弧菌的方法灵敏度是PCR方法的100倍,更适合于养殖现场检测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