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饲料中添加尿素对黑鲷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尿素中非蛋白氮的含量高达46.7%。有人用它来代替饲料中部分蛋白质饲养鲤鱼,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在海水鱼类的养殖中,有关尿素的使用尚未见过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饲料中添加尿素对黑鲷生长的影响研究。 l 材料与方法 黑鲷Sparus macrcocephalus试验鱼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岛养殖试验站繁殖培育的当年黑鲷苗。养殖试  相似文献   

2.
锰是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海水中锰含量一般为1—40ppb。它在海水中的含量和分布,不仅对海洋生物圈有很大的影响,对海洋地球化学研究和海洋环境质量的评价也很有意义。所以研究海水中痕量锰的分析方法已广为人们重视。由于海水基体复杂,含有大量的氯化物盐类,而锰的含量又低,分析是困难的。虽然至今有不少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海水中锰的研究报道,但大多数采用基体改善,或是离子交换、萃取分离的方法,以减轻分析中基体的干扰。近年来,随着无火焰原子吸  相似文献   

3.
莱州湾营养盐与浮游植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莱州湾4个航次调查的资料,分析了1989年6月、8月和2001年6月、9月莱州湾海水中营养盐浓度、Chl—a含量和浮游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研究发现这12a来莱州湾海水中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在升高,而浮游植物的多样性在下降;海水中的活性磷酸盐含量是Chl—a和浮游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1年5月(春)和8月(夏)福建省东山湾海洋生态环境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Cu、Pb、Zn、Cd和Cr(T))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含量平面分布呈在西南部形成“点源汇集状高值区”且自西向东逐渐递减趋势;除锌元素外,重金属含量季节变化趋势均为夏季>春季。(2)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海水中Zn含量逐年增加外,Cu、Pb和Cd等污染物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倒“U”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3)采用数理统计软件分析各溶解态重金属含量之间相关性,春季海水中重金属含量除总铬外,其余4种重金属含量两两呈显著正相关;夏季海水中重金属含量仅Cu-Cd和Cd-Cr(T)相关性较好。(4)温度、盐度、pH值、化学需氧量、溶解氧、营养盐和生物效应是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含量变化重要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5.
2016年8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7年1月(冬季)、5月(春季)于厦门海域开展的4次水质调查,探讨了该海域尿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厦门海域表层尿素态氮平均含量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其值分别为3. 06±1. 09、2. 64±0. 82、2. 30±1. 43、1. 67±0. 79μmol/dm~3。底层尿素态氮平均含量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其值分别为3. 13±0. 95、2. 70±1. 25、1. 65±0. 80、1. 56±0. 88μmol/dm~3。厦门海域尿素分布总体呈现出河口、内湾高于外部海域的分布格局;由厦门海域尿素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要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厦门海域尿素的时空分布不仅受陆地径流输入和陆源排污的影响,还有可能受到海水养殖、海洋生物活动以及潮流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共同调控着厦门海域尿素的时空分布格局。在春季,尿素是厦门海域可利用氮源的重要组成成分,尤其是在大嶝海域。  相似文献   

6.
2011年春季东海赤潮高发区尿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1年春季(3-5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硅藻和甲藻赤潮暴发及演替过程中进行了3个航次的现场调查,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对该海域尿素的含量变化、平面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尿素的含量在检出限~6.32μmol/L范围内,平均浓度为(1.33±0.84)μmol/L,是该海域一种重要的溶解有机氮组分。其中,在DIN中所占比例8.73%~18.04%,在DON中所占比例5.63%~15.73%。赤潮的暴发对尿素含量和分布影响较大,能够影响并控制该海区尿素的实际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其中,硅藻赤潮暴发前后尿素和DIN含量下降百分比分别为36.67%和49.88%,甲藻赤潮暴发前后尿素和DIN含量下降百分比分别为8.78%和28.97%。硅藻赤潮期,尿素的高值区和叶绿素高值区一致,其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海区;甲藻赤潮期,叶绿素的高值区对应着尿素低值区,赤潮区内尿素含量普遍降低至1μmol/L以下,尿素是一种能够被研究海区甲藻类浮游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氮源。在调查海域大规模硅藻和甲藻赤潮暴发和演替期间,尿素的平面分布上未呈现明显的近岸低、远岸高的分布特点,与盐度数值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该时期陆源输入不是影响该海域尿素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海水中溶油对骨条藻、角毛藻,三角褐指藻、金藻、甲藻、杜氏盐藻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杜氏盐藻、三角褐指藻、甲藻等在含油海水中9天左右达到最高含量,且在17天左右仍维持最高含量,表明这些藻的耐油性较好。这些耐油藻使海水中石油含量下降3—6倍,表明它们对海水中溶油有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东北太平洋海域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沉积物间隙水中铜、锰、镍等微量元素的详细研究表明,锰主要受沉积环境的影响,其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16~8.61μg/dm3之间;铜和镍则主要与表层海水的初级生产力有关,研究区内间隙水中铜和镍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6~20.8和0.80~3.12μg/dm3,且这些元素在沉积物—水界面处均存在最大浓度梯度.利用“Fick扩散定律”计算表明,锰在研究区主要是从上覆海水向沉积物扩散,是沉积物中锰的主要来源之一;而铜和镍则是从沉积物向上覆海水扩散,是底层海水中铜和镍的主要来源。与表层海水中铜和镍向底层海水的输送通量计算结果相比,底层海水中铜和镍的含量主要受沉积物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费尊乐 《海洋学报》1983,5(5):596-603
海水中悬浮物质的组成及其数量分布状况与海水的理化特性、声的传播以及海洋生产力均有密切关系。因此,进行海水中浮游植物叶绿素含量及悬浮泥沙含量的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不同水域的海水中含有不同数量的浮游植物和悬浮泥沙。  相似文献   

10.
薛峤娜  胡博  谭丽菊  王江涛 《海洋学报》2018,40(10):190-199
本文对采自渤海、黄海和东海3个典型海域的沉积物进行了尿素吸附/解吸的实验室模拟研究,用Freundlich吸附模型和Henry吸附模型分析了不同沉积物对尿素吸附的热力学特性,并研究了温度、沉积物粒径、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对尿素在沉积物表面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对尿素的吸附/解吸过程总体呈现3个阶段:快速吸附阶段(0~5 h)—慢速吸附阶段(5~12 h)—平衡阶段(12 h之后)。当水体中的尿素浓度较低时,沉积物解吸释放尿素,随着上覆水中尿素浓度逐渐增加,沉积物对上覆水中的尿素产生吸附行为,各海区沉积物对尿素的吸附能力由强至弱依次为渤海、东海、黄海,这可能与沉积物的类型有关。Freundlich方程和Henry方程均可模拟沉积物对尿素的吸附,温度、粒径以及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均对尿素在沉积物上的吸附产生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尿素在沉积物上的吸附量变小,沉积物粒径越小,有机质含量越高,吸附尿素的能力越强,因此,揭示尿素在沉积物表面的环境行为时,必须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对海水中重金属的研究比较重视.研究海水中重金属时,不仅要测定它的含量,进而研究其分布变化规律,而且更需要了解它的存在形态和形式,这对研究元素的迁移过程及其对生物的影响都是重要的。对锌、铅及镉在海水中的无机络  相似文献   

12.
利用25次南极科考获得的海水样,采用原子分光光度法(AAS)测定了海水中溶解态镉的含量,研究了东南极普里兹湾不同空间与时间尺度下海水中溶解态镉的分布特征.并利用同航次相关的营养盐、叶绿素a等数据,分析了影响海水中溶解态镉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普里兹湾表层海水中溶解态镉的分布与叶绿素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生物过程是...  相似文献   

13.
海水巾可溶性无机硅(以下简称硅),是海洋浮游植物所必须的营养盐之一,尤其是对硅藻类浮游植物、放射虫和硅质海绵,硅更是构成机体不可缺少的组分。在海洋浮游植物中硅藻占很大部分,硅藻繁殖时摄取硅使海水中硅的含量下降。浮游植物死亡下沉分解又释放出硅,使海水中硅的含量再生。另外放射虫也能排泄出二氧化硅,硅质死亡迅速释放二氧化硅进入海水中。总之硅的含量对于海洋生物产量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由此可知生物活动使海水中硅的含量随季节呈现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取水水质是影响海水淡化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2007年5月、8月和11月3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胶州湾湾口海域海水水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个别近岸站DIN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外,pH、DO、COD、Cu、Zn、油类、PO43--P等指标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SS、TDS含量较低,Ca2+、Mg2+含量低于湾内,该区海水可作为淡化取水水源,预处理工艺中应关注钙、镁、铁和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现场调查,对秦皇岛海域抑食金球藻褐潮暴发区的溶解氨基酸的含量、水平分布、季节变化、组成特征以及与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区含有较高浓度的溶解结合态氨基酸(DCAA),平均浓度为3.02μmol/L,是总溶解氨基酸(DTAA)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DTAA含量的85%;而溶解游离态氨基酸(DFAA)的含量较低,平均浓度为0.52μmol/L。DCAA和DFAA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3—6月有所升高,7月份明显下降,12月又有所回升。对氨基酸和理化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可知,海水中溶解氨基酸与尿素呈显著正相关(p0.01)。海水中DFAA的个体氨基酸组成以及酸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含量的相对大小存在季节差异,这可能与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来源、保存以及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对其利用能力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6.
渤海西北部海域表层水体中PAHs的分布、来源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测定曹妃甸、山海关及沧州渤海新区表层海水样品中16种优先控制PAHs.结果表明,三个地区近岸海域表层海水中∑PAHs含量分别为14.1-226ng/L、29.9-229ng/L和97.4-254ng/L;平均含量分别为108ng/L、102ng/L和204ng/L.沧州渤海新区近岸∑PAHs含量高于曹妃甸和山海关近岸的含量,且检出的PAHs种类多.与其它国家和地区表层水体样品中PAHs含量相比较,本研究区域表层海水中PAHs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高低分子量比值和异构体比值分析表明,渤海西北部海域表层海水中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污染,此外,生物质及煤的燃烧也有一定贡献.应用商值法对研究区域表层海水中PAHs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生态风险非常小.  相似文献   

17.
氨氮胁迫对三疣梭子蟹解毒代谢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氨氮胁迫对三疣梭子蟹组织解毒代谢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梯度设置为对照组(自然海水)、1、5mg/L氨氮处理组,实验取样时间为0、2、6、12、24和48h。结果表明:氨氮胁迫对三疣梭子蟹组织Rh蛋白、谷氨酸脱氢酶(GDH)、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精氨酸酶(ARG)mRNA表达以及谷氨酰胺(Gln)、尿素含量影响显著(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各处理组鳃Rh蛋白、GDH、GS和ARG mRNA表达均在48h内呈峰值变化,分别于2、6和12h时达到最大值,其中Rh蛋白和GDH mRNA表达在48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而GS和ARG mRNA表达则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鳃丝Gln、尿素含量分别于6、12h后保持稳定,并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肝胰脏Rh蛋白、GS和ARG mRNA表达在48h或24h内呈峰值变化,于6h或12h达到最大值,然后恢复或高于对照组水平,而GDH mRNA表达仅在2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其余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组肝胰脏Gln、尿素含量分别在6、2h内呈显著升高,然后保持稳定,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血淋巴氨氮含量仅在6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Gln含量于12h内明显升高,然后保持稳定而尿素含量在24h内呈峰值变化,于6h达到最大值,然后趋于稳定,且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由此可见,三疣梭子蟹在氨氮胁迫下可以通过合成Gln或代谢为尿素途径,降低体内氨氮含量和毒性,其中各组织Gln含量、血淋巴尿素含量与氨氮浓度呈明显正相关,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可作为三疣梭子蟹在氨氮胁迫下解毒代谢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是重要的海洋灾害类型。文章选取3个土壤采样点和3个地下水采样点,以地下水氯离子浓度和矿化度以及土壤氯离子含量、硫酸根离子含量和全盐量为监测项目,首次对惠州市大亚湾淡澳河入海口沿岸区域的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状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2个采样点未受海水入侵,1个采样点海水入侵程度为轻度;1个采样点为氯化物-硫酸盐型和中盐渍化土,2个采样点为氯化物型和盐土;海水入侵程度以及土壤盐渍化类型和程度与离岸距离均无相关性,但受与河口距离的影响。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监测和研究,为沿海环境风险管控和海岸带整治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许志峰  王明亮 《台湾海峡》1993,12(2):130-135
本文通过巴士海峡和菲律宾海沟两侧表层海水~(14)C 含量水平的测量,详细地介绍了海水~(14)C 含量测量的取样、制样流程、测量方法,并提供所获结果:测区高纬度海域表层海水~(14)C 含量水平略高于现代碳标准;低纬度海域表海水~(14)C 含量低于现代碳标准,是深层海水上涌与表层水混合的结果。从而说明海水的~(14)C 含量测量不仅有年代学意义,而且是海洋监测及海洋水文学研究的重要核素之一。文章还指出进一步开展菲律宾海沟中-南段海域表层、深层海水~(14)C 浓度变化梯度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胶州湾的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胶州湾海水和表层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含量的分析,探讨了胶州湾的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将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与该区周边岩石的重金属含量及国家环境标准对比研究表明,胶州湾海水中Cu和Cd含量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标准,Pb的污染最为严重。胶州湾东部表层沉积物中的Cd、Hg、Pb的含量均超过一类沉积物的国家标准。其主要污染区位于大港至李村河口一带,污染源主要来自陆源污染物,并由河流排出入海所致。胶州湾中部的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标准,说明环境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