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以1986~2015年盐源所在的攀西地区20个县(市)地面冰雹观测资料为基础,建立了烤烟关键生育期冰雹频次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的多元回归方程,结合盐源县烤烟观测资料和2016年社会经济数据,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烤烟不同生育期的冰雹频次、烤烟播种率、地形、农村经济、土地覆盖等作为区划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盐源县烤烟冰雹灾害的风险区划模型,基于GIS技术完成了盐源县烤烟冰雹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对于盐源县农业用地区域,烤烟冰雹灾害风险等级以中、高等级为主,低风险区域面积较少。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针对性地防御冰雹灾害,应用承德市精细到乡镇的降雹频次、历史灾情、DEM数据、土地和人口密度等资料,从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构建冰雹灾害风险评价模型。运用综合加权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实现对各评价指标栅格化,制作以栅格为基本评价单元的承德市冰雹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承德市西北部的丰宁县冰雹灾害风险最高;中北部的围场县、隆化县、平泉县大部、滦平县北部风险较高;承德市南部的兴隆县、宽城县冰雹灾害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3.
闫俊  李兴阳  黄冬梅  戴彤  冯帅 《气象科学》2022,42(6):844-852
根据天津市静海区18个乡镇2009—2018年逐时降水量,以及社会经济、地理地形、水利设施等数据,结合历史受灾信息,分别对静海区的暴雨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及防灾减灾能力进行分析,采用GIS技术和统计方法多因子叠加,综合得出静海地区暴雨灾害风险精细化评估和区划。研究发现,静海区北部区域以及南部中旺镇及其周边风险较高,而静海地区中部的风险较低;暴雨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致灾因子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较高而防灾减灾能力较低的静海镇和梁头镇及其周边,应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方法,细化河池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分辨率为1 km×1 km),为雷电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利用河池市2010—2015年闪电资料、2000年地理数据和2015年社会经济数据,采用相关法,选取与闪电密度、强度分布相关的海拔高度、坡度等8个指标,结合闪电密度、强度,利用熵值法、复相关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组合建立了雷电风险计算模型,并利用历史雷灾频次对区划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金城江、南丹和凤山为雷灾极高风险区,天峨、巴马、东兰和大化大部分区域为雷灾风险高值区,其他县为雷灾风险低值区(局部区域为高值区)。雷电区划风险值和历史雷灾数据呈现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干旱气象》2021,39(3)
利用1961—2018年青海省气象资料、地理信息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对青海省干旱灾害风险区划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致灾因子危险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在青海省东部和南部,较低地区主要在青海省西部。(2)孕灾环境脆弱性整体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西北地区脆弱性风险较高,东南部较低。(3)承灾体暴露风险较高的地区主要在青海省东部,其他地区风险较低。(4)防灾减灾能力较高的地区主要在青海省西北部,而青海省南部和东部防灾减灾能力较低。(5)干旱灾害综合风险总体自东向西递减,高风险区主要在青海省东部地区,低风险区主要在青海省西部地区。(6)青海省干旱灾害高风险区主要由于致灾因子危险性及承灾体暴露性都较高,低风险区主要是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较低,且防灾减灾能力强。  相似文献   

6.
利用气象观测数据、交通数据和经济社会数据,选取不同等级的大风日数、车流量、道路密度、地形高度、河网密度、桥涵个数、桥涵密度、植被覆盖度等14个评价指标,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三方面建立高速公路大风灾害评估模型,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子权重,开展宁夏高速公路大风灾害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宁夏高速公路大风灾害风险石嘴山市北部和吴忠市南部高、区内中北部和南部低。其中,京藏高速石嘴山市北段为高风险;京藏高速石嘴山市中段、中卫市南段及福银高速吴忠市段为次高风险;其他路段为中等到较低风险。风险评价结果与实际高速公路大风灾害的发生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徐水县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干旱灾害为例,对其干旱灾害风险区划进行研究。利用GIS技术,建立气象数据库,集成基础地理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人口经济等资料;选择适当指标,实现干旱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栅格化的计算。通过建立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完成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的绘制,并分析了徐水县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徐水县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呈地区性差异,中部地区发生干旱灾害的风险较高,西南地区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洛阳市高温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洛阳市1961-2010年历史气候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分析高温灾害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因子、承灾体易损性因子和防灾减灾因子4个因子的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因子指标的权重建立高温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其中选取洛阳市9个观测站高温日数,并运用皮尔逊Ⅲ型概率密度模型分别从不同频率推测高温影响程度并分析高温危险性因子;利用洛阳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选取海拔高度和河网密度作为评价孕灾环境因子指标;利用洛阳市土地利用分类分析不同土地类型承载体潜在易损性,同时考虑高温易受伤害人群的人口比例怍为承载体易损性因子指标;防灾减灾因子利用各乡镇财政一般收入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量化指标。从区划图中可以看出:总体高温风险等级北部高于南部;东北部、中部风险等级最高,其中偃师中部、伊川西部和南部地区、嵩县北部地区风险等级最高;次高风险等级主要分布在新安、宜阳、伊川中东部、孟津东部和西部、嵩县中部等地区;栾川、嵩县南部、洛宁西部风险等级最低。  相似文献   

9.
选取暴雨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的海南省为研究区,在对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因子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风险度指数的大小,反映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分布的地区差异性,对研究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进行区划,结果分为5个等级。将灾情数据的空间分布与相应的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及结果验证,并提出相应的灾害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我国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选取了对高速公路交通运行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低能见度、降雨、冰冻雨雪和大风,通过模糊数学法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的客观计算,以及AHP的主观打分等方法对高速公路交通运行致灾的气象因子危险性进行了研究,结合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及防灾减灾能力等要素,基于GIS技术将各指标栅格成10 kmx10 km的基本单元进行拓扑处理,将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从高到低划分为5个等级,用不同颜色表示,最终得到了全国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的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1.
关中东部暴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关中东部11个气象站1961—200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同期暴雨洪涝灾害和经济发展资料,在ARCGIS平台上,从暴雨的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4方面综合分析,形成关中东部暴雨风险灾害区划。结果表明:关中东部孕灾环境的高敏感区主要在秦岭北部渭河支流较多的二华地区和沿黄河的韩城市;韩城和潼关的雨涝致灾危险性最高,蒲城、大荔致灾危险性相对较小;临渭区为高易损区;关中东部的临渭区、大荔、韩城对暴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最强,其次为蒲城和华县。暴雨洪灾的高风险区在韩城和潼关。暴雨灾害风险区面积相对较小,防灾减灾相对较强,暴雨致灾危险性范围小,但受地形和地貌影响,孕灾环境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利用潍坊各区县2008—201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地理空间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基于GIS技术和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模型,考虑短时强降雨对潍坊市城市内涝造成的影响,对潍坊市强降雨洪涝风险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多个因子定量分析,构建了潍坊市强降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编制了潍坊市强降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灾害发生的高风险区主要位于高密、诸城等地区,潍坊北部地区孕灾环境敏感性指数较大,市中心区域则因人口、经济地位显著而易损性风险较大。该风险区划结果基本反映了潍坊市强降雨洪涝灾害的潜在风险,为潍坊市的洪涝灾害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IEC 62305-2的雷电灾害风险管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基于国际标准IEC62305-2雷击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雷击灾害风险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系统基于基础数据库,实现雷电灾害信息的检索与查询、数据统计以及输出,可为防灾减灾提供依据。整个系统主要由评价分析模块、基础数据库模块、决策支持模块和输出模块等组成。风险评估分析模块具有雷灾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等级划分功能。决策支持模块能够快速、准确提供雷电灾害的评价结果,提出灾害防护措施,计算灾害补偿的范围和数额,以及对防灾工程和拟建防灾工程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西藏地区的冰雹灾害为例,在充分分析西藏地区气候背景和经济环境的基础上,利用1981~2015年39个气象站冰雹资料研究了该地区冰雹的分布形成机制,根据灾害发生理论,从灾害发生的成灾环境、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承灾体的易损性等三个方面选取了地貌、灾害频率、人口、社会经济的评价因子,应用聚类分析法建立了气象灾害孕灾背景,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等数学模型;运用Map Info Professional软件,通过对属性数据库和图形数据库的操作得到各种灾害的孕灾背景、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图层,再经过图层叠加、斑块合并以及等级划分等操作,得到各种气象灾害的风险分区。最后在Ma Info Professional软件查询功能的支持下,实现通过点击任意一个区域,显示该区域的冰雹灾害风险情况,对人影防雹作业将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可为政府防灾减灾的决策工作提供必不可少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建鹏  金丽娜  薛荣  曲静 《气象科技》2012,40(6):1056-1060
用西安城区区域气象站降水资料,西安市区1∶10000地理信息资料,人口密度、房屋建筑面积、地均GDP等社会经济资料,采用加权综合法,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载体、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分别进行内涝灾害的敏感性区划、危险性区划、易损性区划、防灾减灾能力区划,并使用重大内涝灾害天气过程实况资料进行临界值制定和综合分析,给出了西安城市内涝灾害区划.对已经业务化使用的“西安城市强降水内涝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模拟的内涝积水分布情况,与内涝灾害区划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加权综合法得出的西安城市内涝灾害风险指数区划较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6.
气象灾害风险因素分析与风险评估思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系统地分析气象灾害风险因素,是制定防灾减灾对策的需要。通过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的易损性三方面进行分析,得到了3类10多种有代表性的气象灾害风险因素。由于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有着不同的孕灾环境,因此不同类型气象灾害的风险因素不完全相同,由此提出了风险评估的思路和分析重点。  相似文献   

17.
以气象产量的减产率来界定灾年 ,分析了大连地区灾年平均减产率的地域分布 ,研究了不同类型气象灾害的灾害强度以及不同灾害的频率分布规律。依据灾年平均减产率、气象灾害强度和风险指数为指标 ,做出全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在分区论述中提出了全区防灾减灾对策 ,为政府和决策部门制作农业生产计划、采取防灾减灾措施以及保险理赔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及风险评估原理,利用济南市长清区气象数据、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等数据,建立起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评价指标,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暴雨灾害风险性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并绘制出长清地区暴雨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结果显示:长清区暴雨灾害综合风险性分布空间性强,无明显的地域分布界限,东部高于其它地区。暴雨灾害高综合风险区分布面积较为分散且最小,占全区总面积的14.60%;中综合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高综合风险区的外围,占全区总面积的30.31%;轻、低综合风险区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0.72%和34.37%。  相似文献   

19.
新兴县气象灾害的风险分析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气象、灾情和经济社会资料,结合GIS方法对新兴气象灾害风险进行区划,在分析新兴县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高温、寒害等5种气象灾害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的基础上,应用加权综合法得到各评价单元(乡镇)的综合气象风险度指数,借助GIS技术,对新兴县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区域性划分。结果表明:致灾因子危险性最大值分布在新城镇,大江镇的孕灾环境暴露性最大,承灾体脆弱性最高值分布在河头镇,防灾减灾能力最高值主要分布在新城镇和簕竹镇,综合考虑各因子,新城镇发生气象灾害的风险最高,车岗镇、水台镇、六祖镇、太平镇、稔村镇、天堂镇、东成镇、簕竹镇次之,河头镇、大江镇、里洞镇发生气象灾害的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0.
大连地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气象产量的减产率来界定灾年,分析了大连地区灾年平均减产率的地域分布,研究了不同类型气象灾害的灾害强度以及不同灾害的频率分布规律。依据灾年平均减产率、气象灾害强度和风险指数为指标,做出全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在分区论述中提出了全区防灾减灾对策.为政府和决策部门制作农业生产计划、采取防灾减灾措施以及保险理赔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