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为测得地面到几百米高度之间的σ_θ值变化,我们试验了连续放测风气球的方法。例如定气球升速为150米/分,双经纬仪读数时间间隔20秒,每放一个气球读数3分钟即弃去,则在45分钟内可得到每一规定高度上的15次风向风速记录,用以求得400米高度内的σ_θ和平均风向风速廓线。观测所需达到的高度,可以通过调节气球升速等方式予以改变。由于用这种方法测风的平均时间是20秒,所以高频脉动被平滑。  相似文献   

2.
虞维钧 《气象》1980,6(2):38-38
升速200米/分的测风气球,充气时需要两个测风气象员来操作,有时充得过多还会浪费氢气。我们自制了一个充气架,只需将套有气球的平衡器插上插头进气咀,固定在充气架上。然后启动开关轮柄灌球,待气球充灌到充气架横标尺上一定位置时,关闭开关轮柄,从充气架上取下气球,看气球的充气量是否合适。若气球下降,再继续充气直至平衡。这样,只  相似文献   

3.
吴坤椿  黄观容 《气象》1983,9(1):32-32
气球充灌一定量氢气后产生浮力,浮力减去球皮、探空仪等附加物重量得到一个纯粹向上的力,高空气象探测中称它为净举力。一般说。附加物固定后,净举力决定气球升速快慢。升速快,球炸早;升速慢,球炸晚。为了提高探测高度。需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些分析研究。 首先来分析净举力与气球升速的实际关系,我们挑选了涠洲岛探空站1981年6、7、8月和1982年6、7、8月各20份记录,分别求算各等压面间的每分钟升速值及20份记  相似文献   

4.
测风气球净举力的计算和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国梁 《气象学报》1988,46(1):120-126
目前在气象和环保部门测量高空风向风速,常采用光学经纬仪跟踪气球的方法。单经纬仪测风或双经纬仪测风同时测垂直气流,以及气球进云后定低空探空仪的高度,均应采用升速已知的气球。气球上升速度W(m/min)取决于气球净举力大小,可由下式确定:  相似文献   

5.
利用日常探测中探空出现的异常记录,分析得出在常规探测中探空仪信号突失、丢球、气球下沉或超升速等异常情况时,可及时运用L波段秒数据来判断温压湿3要素及测风数据的正确性,通过秒数据找出原因,进一步选取删除飞点、重新追踪目标、做部分资料缺测或重放球等处理方法;丢球时立即查询该次丢球前和前一时次该时间段的秒数据资料,迅速锁定目标,准确抓球,杜绝补放和重放球;遇气球下沉或升速异常时,查看下沉前后温压湿3要素秒数据,准确确定记录下沉段,并按L波段(1型)高空气象探测系统业务操作手册要求,在L波段(1型)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处理软件中做删除下沉记录处理。  相似文献   

6.
利用贵阳探空站2014—2016年L波段高空资料,运用净举力公式、绝热方程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贵阳影响探空高度的升速及净举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站平均升速均 400 m·min~(-1),19时高于07时,探空高度19时比07时低427 m。(2)从地面到850 h Pa,实际升速小于标准密度升速,850 h Pa以上,实际升速大于标准密度升速,至10 h Pa附近,升速接近地面层附近两倍,平均每上升1 km增大约3%。(3)从净举力分析来看,业务工作中忽略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因素,今后探测工作中,无雨、阴天、多云天气应少300~500 g,秋冬比春夏少300~700 g为宜。(4)净举力偏高从而降低了探测高度,通常控制在1 600~2 300 g之间为宜,平均升速可控制在360~400 m·min~(-1)。净举力分别为1 600 g、2 000 g、2 300 g,探测高度可在目前基础上提高约3 100 m、1 600 m、800 m。  相似文献   

7.
1概况1995年4月9日傍晚,广州市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9日13时弱对流云产生于粤桂交界的苍梧、郁南一带,以后边发展边东移,18时移到四会、佛山一带;18时40分,乌云从广州西边席卷而来,顿时雷雨交加、狂风呼啸,20时前后对流云团逐渐减弱并向东北方向移去,强对流天气随之结束。广州市9日19时至20时一小时降水量达48.9毫米。9日19时10分至19时15分广州天河测站测得24.2米/秋的大风,从开阔地区的受破坏程度看,其阵风远不止于这个风级。市内部分地区还伴有小冰雹。受这次雷雨大风的影响,广州市区不少交通要道两旁的树木被刮倒,…  相似文献   

8.
陈中钰  徐晓莉 《气象科技》2018,46(3):462-467
基于L波段探空综合观测的逐秒数据制定了秒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对每次探空综合观测结束后的秒级数据文件进行大段数据缺失检查、瞬时值检查、施放点订正检查、放球时间订正检查、高度差检查、气温变率检查、气压变率检查、相对湿度变率检查、仰角变率检查、方位角变率检查、斜距变率检查、升速检查、终止点检查和僵值检查。通过该方法对四川2016年探空秒级数据文件进行质量控制,发现该质量控制方法可以很好地检查出L波段探空综合观测秒数据的错误。质控结果表明:通过高度差检查的放球次数仅有1105次,通过斜距变率检查的放球次数有2221次,方位角变率检查、气温变率检查、仰角变率检查有六至七成的通过率,施放点订正检查、放球时间订正检查、湿度变率检查有近九成的通过率,剩余检查通过率在九成以上。综合总的可疑信息数量和全年平均至1次放球提出的疑误数量,探空秒数据中不正常斜距出现频率较高,雷达计算高度与压高公式计算高度超阈值情况较多,其它检查发现的疑误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9.
1992年7月2日16时20分至17时15分日照地区出现了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飑线过境时气象要素变化显著(见图1)。气压涌升约4hPa,气温剧降8℃,相对湿度猛增26%,风向突变,风力迅速增至10级以上,最大风速达26m/s,创本地区有史以来瞬时风速最大纪  相似文献   

10.
一、概况1990年8月3日下午19时左右,我县境内出现了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飑线从我县东部以大约70公里/小时的移速沿ENE-WSW方向横扫过我县.飑线通过本站时,单站要素变化十分强烈,18~(50)—19~(50)一小时降水量9.8mm,18~(20)—19~(20)气压猛升6.0hpa,温度骤降18.0℃,相对湿度上升了57%,18~(49)—18~(59)十分钟平均风速19.7m/s,最大瞬  相似文献   

11.
GFE(L)1型二次雷达与GTS1型数字探空仪作为高空探测系统的配套设备,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放球后正常情况下都能自动跟踪气球,但由于各种原因,也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造成丢球的现象。通过几种丢球现象的汇总分析,梳理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为实时探测中出现相似的问题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一、一次飑线的天气概述 1972年4月5日13时12分至13时30分,本站有一次飑线过境。据达因记录,13时08分以前一直吹东南风2—3级,13时08分—13时10分,转南风2级,13时10—12分改吹西南风2—3级,从13时12分起吹北到西北风,风速急增,平均风力>12m/s,从13时20—26分瞬时风速达33m/s(偏小),持续6分钟之久,17时以后恢复吹偏南风3—4级。气压自记记录上,  相似文献   

13.
GTC2型L波段探空数据接收机是GFE(L)1型二次测风雷达的应急备份设备,新换的应急接收机或者经过维修后的接收机,在使用之前,需要对应急接收机的方位和仰角初始状态进行调整标定,在GFE(L)1型二次测风雷达发生故障后能及时进入工作状态,在初始放球时保证雷达及时跟踪住气球。由于该设备是为应急时设计的,主要考虑以接收回答器的无线信号为主,对天线的定位精度要求比较宽松,天线正(反)向转动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中国大气臭氧高空探测业务化进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联合组织了对国产GPS数字化大气臭氧探空仪(GPSO3)和芬兰Vaisala 公司产大气臭氧探空仪(Vaisala)主要技术性能的比对。现场平行施放比对于2002年1月在北京进行,共施放了7对臭氧探空仪。对两类大气臭氧探空仪现场平行施放比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两种臭氧探空仪所获得的大气中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变化特征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在12~27 km高度范围内,两种探空仪臭氧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平均在10%以内,而在10 km以下和27 km以上,GPSO3探空仪的臭氧测值偏高。本文介绍了比对方法,分析了两类探空仪对臭氧廓线某些特征值的比对结果并讨论了平行施放比对时气球升速的差异可能对臭氧测值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 5 9— 70 1微机数据自动处理系统实时探测中 ,若配合失误 ,出现计算机启动时间比实际放球时间提前的情况 ,为使探空、测风同步 ,应对提前启动的那一部分探空记录按气球下沉后又上升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球炸后选择“探空记录重新整理” ,按回车后立即按F5键 ,屏幕显示“下沉记录起始时间” ,此时输入“0 1” ,计算机按气压符号自动判断正确的放球时间 ,并自动删除提前启动的那一部分记录 ,使探空与测风时间保持一致。探空启动时间提前时的处理方法@赵卢霞$郑州市气象局!河南郑州450005 @王丽$郑州市气象局!河南郑州450005…  相似文献   

16.
小球测风(升速200米分~(-1))方位角、仰角无突变,计算分钟的点子轨迹及量得风层的风向风速无异常,但若记录长达60分钟以上,应认真分析,决定其取舍。 气球圆周长C=3〔(A+B)6π~2/ρ-γ〕~(1/3)ρ空气重力密度,γ氢气重力密度,A净举  相似文献   

17.
张军 《气象》1986,12(8):9-10
一、雹景概况 1985年7月2日和8月8日,保定市遭受到两次强雹暴袭击。7月2日的雹暴从1时35分开始至18时50分,历时15分钟。最大雹粒直径达70mm,重14g。最大阵风速36m·s~(-1)。过程降水量69mm。8月8日的雹暴,从19时50分起至20时13分止,历时23分钟。最大雹粒直径48mm,重10g最大风速34m·s~(-1)。降水量48mm。两次强雹暴地面平均积雹约7cm,最厚处17cm。降雹后气温骤降,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 这两次强雹暴天气使保定市主要街道冰水没膝、交通中断,行人受阻。市内大部分地区停水、停电。房屋迎风面玻璃被砸碎。  相似文献   

18.
放球前40min,启动放球软件,打开雷达的电源、驱动箱、示波器及发射高压。放球前30min基测,基测完毕可浸泡电池,使电池电压在18~20V之间,冬季可略高一些。装配仪器的,使仪器同气压表槽面尽可能在同一高度,高差不超过4m。放球前10min,打开视频开关,摇动方位、仰角,将悬挂在放球点的仪器调至视频窗口的中央位置;打开小发射机开关,调整频率使凹口信号清晰度到最佳;摇动手轮使探空仪偏离一个角度(大约30);将天控开关切换为自动。这时如果探空仪迅速回到视频窗口的中间位置,说明频率已经调好,雷达工作正常,能自动跟踪。放球前5min,读取瞬间要素值;天控为自动;距离开关为自动;打开放球键,等待放球。  相似文献   

19.
利用海南省气象局在海南岛内布设的地闪定位网、海口地区组网大气平均电场仪及雷达对超强台风"威马逊"过程的监测资料,分析了该过程在海南岛过境(2014年18日12时至19日12时)时陆地及附近海域的地闪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闪电监测结果显示,18日18时起,发生的地闪数目开始增多,至18日22时达到顶峰,至19日8时以前仍保持较强的频数。地电主要发生在东方市境内及近海,最大密度值出现于洋面,达到了4.7次/km2(海面),陆地最大地闪密度为1.6次/km2。通过对地面电场的演变特征分析来看,嵌于台风外围雨带里的对流云具有三极性电荷结构特征,这与大部分常规夏季雷暴云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高空气象探测系统是新一代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其性能、操作方法、业务流程等与59-701探测系统有所不同。文章介绍了杭州高空站2002~2004年3年中使用新一代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的一些使用技巧和故障处理方法。内容包括雷达检查、探空仪基测、电池浸泡、仪器装配、瞬间观测及数据输入、气球施放、旁瓣抓球判断、探测中途丢球、放球软件出现非正常现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