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学生思想的主渠道。我在讲解“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时,除要求学生分别说出我国目前产量屠世界第一位和居世界前列的农产品外,  相似文献   

2.
为了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问题教学法的实际效果,我把“埃及”一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创设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首先,我把班级学生共分为四个小组,命名为“红队、绿队、蓝队、黄队”四个方队。为了让各队“实力”相当,分组操作方法是:让班上四个综合能力较强、地理兴趣较高的学生作为组长,以“点将”的形式,轮流选择自己方队组员。这样既体现分组学习的自主结合,也暗示了“组间竞争”的公平性与紧张度。  相似文献   

3.
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地理事件、地方、人物、文化和自然环境意义的一种见解。地理漫画是地理图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地理现象和问题。巧用地理漫画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轻松的心境中反思地理问题,以另一种心态了解和沉思发生在地球上的悲喜剧,这符合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现在以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试验教材中的一幅漫画“乐在其中”为例,简单介绍笔者在教学中对地理漫画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漫画以辛辣的讽刺手段来抨击社会时弊,用形象生动的画面来启迪人们领悟深邃的道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把许多地理漫画引入课堂,同时在历年地理考试中,不断出现地理漫画试题,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地理类漫画习题有哪些特点?我们应该如何解答这类问题呢?  相似文献   

5.
在讲中国地理中“秦岭-淮河-线是我国最重要的地理界线”时,我先引用了语文课《晏子使楚》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这句话,问学生为什么生长在淮河以南的橘子,甘甜可口,营养丰富,而生长在淮河以北的橘子变成了枳子,人们吃了感到酸苦难咽,刺激肠胃呢?  相似文献   

6.
1.创设问题情景,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确切性 在地球公转的教学中,有教师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无从回答,后来老师改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还是以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赤道以南”。课堂实践证明,教师提问的问题非常的确切,学生才容易明确题意,才能准确回答。反之,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图,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7.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复习,教师提出“坐地日行……”,学生立刻有了共鸣,想到“坐地日行八万里”。教师提出问题:该诗句反映的是不是地球自转呢?为什么?学生想到“日行”为地球的日运动,所以体现地球的自转运动。教师再提出问题:已知地球赤道周长约四万千米,那么该诗句所描述的地点在哪里最合适呢?为什么?学生得出该地点位于赤道上,  相似文献   

8.
李满 《地理教学》2013,(7):31-33,30
正一、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合理的人口容量"二、课标解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对于这个标准我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提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成继龙 《地理教学》2012,(23):28-31
问题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知识的建构以及技能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这已经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但在问题的生成上,目前的课堂多为教师包办,且大多采用“一问一答”式,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却容易使学生形成“答案意识”,即学生仅仅根据教师的提问去寻找答案,长此以往便扼杀了学生的“问题生成”。人教版必修2“人口的数量变化”一节,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良好的问题意识,笔者通过课前的网上搜索中生成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解决乡土“准案例”的问题中,拓展生成新问题;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取学习材料,引发了比较中的问题生成;最后通过设计开放式乡土作业,引领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世界地理“世界人口问题”一段教材,强调了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和数量过多造成的世界人口问题,而把人口增长缓慢和数量少造成的问题隐含在教材中。教学中要避免给学生两个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1.
章玲 《地理教学》2010,(11):16-17
美国学者哈拉里有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其用意在于强调形象化的重要性。漫画是具有哲理性、幽默性和讽刺性的绘画,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学生特别的感兴趣。如果在中学地理课教学中能够精选和巧用一些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联,贴近现实生活的漫画,则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让地理教学更加精彩纷呈;同时让学生尝试漫画的临摹、创作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水平,对学生的成长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多年教学的现实告诉我,学生“晕”地图,老师也“晕”地图,学生“晕”的是看不懂地图,老师“晕”的是我的学生咋就看不懂地图呢?干着急,却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晕”就是“晕”,再多的理由还是“晕”,晕车有药,“晕”地图有何良方?我苦苦寻觅,感觉自己也很“晕”。复习区域地理,“地球和地图”是一道关隘,虽然有了多媒体课件,也不能说没效果,机器无法取代老师,一个“偶然”的教学现场,笔者巧妙实现了学生观点提升、教学流程优化和课堂和谐互动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淮涛 《地理教学》2008,(10):22-23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很爱动脑筋,问一些非常好的问题。比如,学生问:“印度北部与我国华南地区纬度相当,为什么印度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而我国华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日本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为什么向南弯?”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发现问题的动机,教师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应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让学生体验探索奥秘并取得成功的经历,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中提出好的问题,就可以形成积极的情绪氛围,引导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学,思考着学,从而在学习中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学习和积累地理思维的方法。同时,好的问题有助于形成具有良好迁移价值的、“有意义”联系的、可不断生长的地理知识网络。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提出“好”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情境呢?  相似文献   

15.
《地理教学》2012,(6):61-62
地球以外,何处宜居?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5日说,一颗被命名为“开普勒-22b”的太阳系外行星或与地球环境相似。  相似文献   

16.
“呀,我走过世界很多地方,这样的席棚从来没有见过!”这是上海市原旅游局长王乃粒在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参观时,情不自禁说出的一句话,西塘镇的旅游应该走哪条路?去年2月,西塘镇政府特邀上海市旅游局领导以及上海30多家旅行社老总,前往西塘“号脉”会诊。会诊的结果是:  相似文献   

17.
Web2.0环境为网民提供了线上产消(即网络文化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平台,其产消结果为地理想象研究提供了新素材。研究基于地理想象的相关理论,以百度贴吧“波兰球吧”为案例,通过对网络漫画“波兰球”进行内容分析,并对“波兰球吧”用户展开结构化访谈,探讨线上产消者在“波兰球”漫画中建构的全球地理想象特征及其机制。研究认为:产消者通过“波兰球”漫画表征世界地理,建构了关于全球地缘关系的“中心-边缘”结构的地理想象;产消者基于中国的本土视角在漫画中建构世界各国(地区)的地理想象;产消者在“波兰球”漫画中的地理想象建构机制是一种基于互动的产消实践。  相似文献   

18.
该文阐述珠江三角洲人口迅速增长,原因在于人口基数大,城市规划的失控,“城市化”的急躁,农村人口政策难以落实。人口的激增导致资源的不足并造成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根据人口容量预测,应控制人口数量和落实人口发展目标。建议对策为:1)制订合理的人口政策,依法实施计划生育;2)正确引导城市化进程,合理布局城乡人口;3)搞好社会福利保障,确保社会安定和稳定发展;4)加强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9.
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之后的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出问题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对问题提出后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才能发挥问题的最大作用的研究却并不太多。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在问题提出后就立即让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回答”只是简单地评判“对”与“错”。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或“不流畅”时就随意打断学生的回答,换一个学生回答或直接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就算这一“问题”结束了。  相似文献   

20.
李青 《地理教学》2005,(8):32-33
新课伊始,银幕上出现一组图片,有富士山、樱花、新干线列车、海鲜产品等等,请学生猜一猜图片中介绍的是哪个国家?引出课题《日本印象》,使同学们对日本有一个初步印象。进而在一位学生的主持下,出示日本地形图,将日本的面积、领土组成、地理位置等基础知识编成有趣的抢答题,让同学们尝试通过读图,解决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