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文章依据大型围填海工程的主要生态问题,从生境和海洋生物生态两个方面考虑,分析了大型围填海工程海洋生态修复的重点。以福建省宁德市三屿工业区为例,探讨了三屿工业区生态修复的目标、构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分析了湿地公园建设、自然保护区养殖清退、红树林异地补植、生态海堤建设等具体的生态修复方案和实施效果。可为大型围填海工程海洋生态问题的识别与生态修复重点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减轻大型围填海工程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型围填海工程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促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是开放复杂巨系统,"数字海洋"是人类认识研究海洋、开发利用海洋以及建设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与方法手段.海洋的复杂性以及人海关系调控的复杂性使得"数字海洋"是一项科学工程.文章以"数字海洋"作为科学工程的视角,提出"数字海洋"科学工程框架、"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的层次和重点领域,并从系统工程角度对"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提出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的交汇地带,是人类最为密集、开发活动最为频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也是资源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由于海洋灾害频发、人类开发活动剧烈,海岸带区域正面临着严峻的威胁,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以加强海岸带区域的保护与管理,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本文概述了我国海岸带区域承受的压力和面临的威胁,以青岛市、东营市、连云港市海岸带为例,介绍了海岸带综合管理采取的有关实践,据此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科技支撑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4.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6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0年通过国家验收后被批准对国内外开放,1994年、1997年、2003年和2008年四次通过了国家计委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评估。实验室现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港口、海岸和近海工程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和"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实验室有研究与技术人员62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5.
<正>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2年1月正式列入中国海洋大学"211"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2009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得良好成绩。实验室依托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学院建制于1946年,是我国从事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本科教育最早、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6.
"深海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是地球科学领域以中文作为主要交流语言,大幅度跨学科交叉的学术会议,由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专家委员会(IODP-Chin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国际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IPACES)和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7.
发展海洋环境观测预报技术是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的必然要求,具有迫切的国家需求。我国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环境观测预报技术水平及业务应用能力,满足海洋事业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以我国北海区为例,概述了我国海洋环境观测预报技术体系的发展现状,指出了面临的突出技术问题,据此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海洋环境观测预报发展的重点,主要包括:数据考古、研发新型观测技术与装备、推动新型观测技术的业务应用、发展智能化的海洋观测数据管理技术、海洋环境组网观测、海洋环境预报精细化、加强国际合作、产学研用结合的业务化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海洋工程》2007,25(4):6-6
由海洋工程学会举办、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承办、港口航道泥沙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协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于2007年9月19至20日在南京丁山花园大酒店召开。来自国家有关部委、部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规划、设计、施工、工程管理等交通、水利、海洋、中科院系统的学术权威和专业技术人员共130多人参加了这一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9.
<正>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2年1月正式列入中国海洋大学"211"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2009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得良好  相似文献   

10.
《海洋地质前沿》2005,21(12):F0002-F0002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是国家海洋局部门开放实验室。该实验室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为信托单位,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室、  相似文献   

11.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6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0年通过国家验收后被批准对国内外开放,1994年、1997年、2003年和2008年四次通过了国家计委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评估。实验室现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港口、海岸和近海工程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和"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实验室有研究与技术人员62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成果数据为基础,选取 “十五”和 “十一五”期间渤海海域围填海项目的数据,通过对六大重点产业在渤海海域围填海的现状、布局、结构以及历年变化进行分析,反映出渤海海域空间资源利用现状,总结出各重点产业围填海发展模式,最后指出了渤海海域围填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建议。  相似文献   

13.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是中国2001年国务院批复实施并纳入国家环境保护"九五"和"十五"计划中的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工程。文章通过对"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运行体系进行分析,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如何提高这一计划的实施效率提出了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海洋地质前沿》2005,21(4):F003-F003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是国家海洋局部门开放实验室。该实验室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为依托单位。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室、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和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中心为基础组建。现任实验室主任为石学法博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秦蕴珊院士。  相似文献   

15.
2005年6月15日,国家科技部下发文件,正式批准“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开始筹建。“中心”由国家实验室、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大型专用设备基地三大部分组成,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将是建设的重中之重。初步规划占地约1 000亩,首期工程占地约500亩,建筑面积约5万  相似文献   

16.
《海洋地质前沿》2005,21(9):F0002-F0002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是国家海洋局部门开放实验室。该实验室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为依托单位。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室、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和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中心为基础组建。现任实验室主任为石学法博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秦蕴珊院士。  相似文献   

17.
为推进浙江省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工作,提高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风险管理水平,文章在浙江省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和重点防御区划定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提炼重点防御区划定的关键技术问题,初步提出划定技术环节、流程和有关技术要求。该技术方法可为浙江省其他县(市、区)划定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提供参考,对沿海地区提高海洋灾害防御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型桥梁冲刷防护工程损坏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苏通大桥为例,通过模型试验和冲刷防护工程及周边河床地形的长期监测开展了大型桥梁冲刷防护工程的损坏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型桥梁冲刷防护工程存在两种损坏形式:防护工程防护区面层冲刷损坏和防护工程护坦边坡坍塌损坏;防护工程的破坏主要发生在防护工程后1~2年内。提出了以"损坏率"和"稳定边坡"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类型的破坏指标。同时,提出了防护工程"成型稳定工程量基准线"概念,为监测冲刷防护工程稳定性制定定量目标。研究结果还表明,在防护体稳定后,防护区呈"洪季淤积、枯季冲刷"特点,这一变化对防护体稳定影响有限。研究结果为类似工程设计、监测、维护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面向我国海洋工程与技术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前沿,服务于港口工程、近海工程、海洋工程,围绕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的综合性开放实验平台。该实验室的依托学科为中国海洋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2007年11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目前,实验室拥有教授12人,副教授8人,教授级高工1人,高级工程师2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相似文献   

20.
从"十一五"广东省海洋与渔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十二五"期间海洋与渔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研究建立和完善数据中心、系统互联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无线网络、公众网站、政务内网等重点工程,提出广东省海洋与渔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