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攀枝花是季节性干旱植烟区,水、肥条件是制约其土壤培肥的重要因素,影响烟叶的产量和质量。本试验利用不同浓度的保水剂Guilspare(0、2、4和6 L/m~2)施用结合黑麦草(绿肥)种植,对比不同处理下新垦植烟土壤的保水和培肥能力及烤烟的农艺、经济性状和化学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和评价曲线计算烟草综合质量得分,找出适合当地烤烟生长的最佳浓度保水剂绿肥组合。结果表明:保水剂结合黑麦草提高了土壤保水能力,各处理水平下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都有升高,烤烟品质和农艺、经济性状都得到有效改善,烟叶综合质量明显提高。其中4 L/m~2保水剂与黑麦草处理在保水培肥土壤和提升烤烟经济价值方面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基于MODIS数据的2001—2018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复种指数的持续稳定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时高效地获取复种指数时空演变的详细过程信息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01—2018年500 m分辨率的MODIS09A1影像数据,利用小波谱顶点的快速自动检测方法获取了全国复种指数的时空分布图,并采用Mann-Kendall检验、启发式分割算法等方法开展了全国复种指数变化形式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全国耕地复种指数稳中有升,复种指数均值从2001年的1.14上升至2018年的1.30。全国6%的耕地面积复种指数发生显著变化(约13.5万km2),相当于一个安徽省的面积。复种指数增加面积约占变化面积的2/3,复种指数下降面积约占变化面积的1/3。其中,复种指数增加的面积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区、甘新区的休耕转为单季以及黄淮海区单季转双季,且集中在2004—2013年。2013年至今,全国复种指数仍呈增加趋势,黄淮海区单季转双季的面积保持持续增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复种指数下降的面积主要来源于2009—2013年长江中下游平原区的双季转单季。保持黄土高原区、甘新区的耕地有效种植面积以及黄淮区耕地的双季种植面积,适当抑制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复种指数的下降态势,对于稳定耕地复种指数、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丽江金沙江区域烤烟生产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优质烤烟生产气象条件的叙述,结合丽江市气候资源特点,利用永胜县2006~2008年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丽江金沙江区域烤烟生产农业气象条件。结果表明:丽江金沙江烟区(1)大田期光照强度强,日照时数613.5 h,最适宜烤烟生长;(2)大田期日均雨量5.5 h,年均雨日117 d,自然降水条件好,降水有效性高;(3)无高温危害。不利因素:(1)全生育期≥10℃有效积温1 398.7℃,略显不足,生长后期对烟叶品质有影响;(2)干旱、冰雹、低温冷害、连阴雨等气象灾害交替频繁发生;但可以通过合理规划烟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克服。  相似文献   

4.
论豫西黄土丘陵区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西黄土丘陵台地位于河南省西部,西邻陕西,北濒黄河,南与伏牛山区交错,东同黄淮平原接壤。包括三门峡、洛阳、郑州三市的大部和平顶山、许昌两市的部分地区,共计21个县、市。总土地面积约24733平方公里,总人口1128万人,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14.8%和12.3%。区内耕地面积1392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0%,人均耕地1.23亩,同全省人均耕地数量相当。由于本区地处西部黄土高原与东部黄、淮、海平原的交接和过渡地带,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当前已经成为河南  相似文献   

5.
<正>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66万平方千米,山、丘、平大体各占1/3,全市辖10县2区1市,227个乡镇,总人口1027万。南阳是个林业大市,林业用地面积96.7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强,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有林地63.9万公顷,林木覆盖率  相似文献   

6.
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的识别及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殷培红  方修琦 《地理学报》2008,63(10):1064-1072
从粮食获取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阈值的角度, 综合考虑粮食供需平衡、粮食安全储备、 经济补偿能力等因素, 构造综合评价指标-粮食安全保障的财政压力水平, 以粮食安全保障 费用不超过地方财政收入水平的25%作为可接受水平, 共识别出6 个不同类型的粮食安全区。 在没有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和现有粮食播种面积不变的前提下, 全国有14.5%的县(市) (1 级和3 级粮食安全区) 能够通过粮食生产或者经济补偿能力保障小康水平的粮食安全。全国29.4% 的县(市) 属于2 级粮食安全区, 其中57%的地区是中国的主要余粮区, 约占全国主要余粮区 中的72%, 因财政收入低、人口密度大, 不能负担庞大的小康水平粮食安全储备费用。中国 粮食安全最脆弱的地区(6 级区) 占全国县(市) 总数的30%, 不具备温饱水平粮食生产能力和 经济补偿能力, 主要包括两类地区: ① 夏季季风区边缘地带的农牧交错带及秦岭地区, 以及 南方贫困的丘陵地区属于“资源型粮食短缺地区”; ② 广西、广东南部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等 富裕地区属于“结构性粮食短缺地区”, 过低的粮食自给率已影响到粮食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山区经济发展缓慢,广大山区农民仍较贫困,扩大再生产能力低,已构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据统计,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西部山区低40%);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地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地类型多样复杂,开展山地分类研究很有必要。基于前人山地定义分析基础上,确定中国山地分类原则和基本思路,提出中国山地分类系统,共计分出6个类型,其中3个属于大尺度类型,适用于全国和跨省(区)制图,其余类型适用于县(区、市)制图;同时提出了每个类型的划分标准。基于SRTM 90 m分辨率的DEM数据,确定出大尺度类型,即山地大区、山地带和山地大类的分布范围,编制了相应的图件,并对各类型面积作了计量统计。结果表明,分布于不同海拔带的丘陵面积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8.2%;起伏度大于200 m的山地面积占中国陆地面积的55.2%,其中,低山、中山和高山面积分别占16.5%、14.8%和18.5%,高中山和极高山面积分别为4.3%和1.1%。  相似文献   

9.
1961—2015年中国降水面积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中国0.5°×0.5°逐月与逐日降水量网格数据集,采用线性趋势、克里金插值(Kriging)、森斜率等方法,分析1961—2015年中国3个自然区的降水量和降水面积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中国1961—2015年年均和季节平均降水量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国一半以上的地区年均和四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2) 日变化特征上,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均以小雨和中雨为主,其日降水面积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 112.75×103 km2、52.65×103 km2,1 380.57×103 km2、92.83×103 km2,1 253.9×103 km2、34.3×103 km2,暴雨和大暴雨占的面积较小;三个区域不同等级日降水面积年内变化均符合二次函数曲线,三个区小雨日平均降水面积年际变化均呈略微减少趋势,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大雨、暴雨和大暴雨均呈略微增加趋势,大暴雨整体波动较大。(3) 季节变化特征上,三个区四季均以小雨为主,暴雨和大暴雨所占面积较少。春季和秋季三个区小雨降水面积均呈减少趋势,春季和夏季三个区暴雨降水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冬季三个区中雨和大雨降水面积呈增加趋势。(4) 东部季风区春季和秋季,西北干旱区年均和四季,青藏高寒区春季、秋季和冬季不同等级降水量对应的降水面积均符合负指数分布规律。km2  相似文献   

10.
发刊词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从海拔数百米的丘陵低山到世界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从多年冻土区的大兴安岭到华南热带山地,环境变异多样,资源蕴藏丰富,具有非常广阔的生产潜力。现有的山区耕地占全国耕地总数的2/5,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全国的水资源、矿产、森林、珍稀动植物等绝大部分出自山地。我国山地开发的历史悠久,但山地科学研究还是很薄弱的,有关山地科学问题是由地理、地质、气象、植物、动物、土壤、农林牧、铁路、公路、水利水电等很多部门分散进行的,缺乏相互联系,没有把山地当作一个整体来予以综合分析研究。这显然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实现本世纪末,在不断提  相似文献   

11.
我国山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绝大部分森林、水力、矿产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均集中在山区。我国除高寒山区外,大部分山区人类活动比较频繁,县级行政区有2/3地处山区,人口、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3、2/5和1/3。 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趋向恶化,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频频发生,加之交通不便,生产方式落后,山区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2.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3,全国273个重点扶贫县中,约有2/3分布于山区。掌握山区自然资源质量、数量,并选择其优势资源进行优化开发,是实现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广东省丰顺县为例,拟通过对山区资源优势及优化开发的研究,探索山区经济开发的途迳。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地域辽阔,东西长2400多公里,南北宽1700多公里,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因此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工作的研究状况直接关系到全国地质工作的研究程度和国民经济建设。区域地质调查(简称区调)在1973年以前称区域地质测量(简称区测),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基础地质工作。多少年来区调工作者栉风沐雨,披荆斩棘,获得了诸多重大基础地质成果,探明了大量矿产资源,对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的经济建设与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 据统计,全国目前已建立国有林场42965个,经营面积5330多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6亿多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均占全国的1/5。截止1998年,国有林场累计造林800多万公顷,占同期全国人工造林面积的1/4。国有林场无论在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整体经济实力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后备森林资源基地,在陆地生态屏  相似文献   

15.
基于第二次冰川编目的中国冰川现状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以2004年之后的Landsat TM/ETM+和ASTER遥感影像为基础,参考第一次中国冰川目录及其他文献资料,经过影像校正、自动解译、野外考察、人工修订、交互检查和成果审定等技术环节,完成占全国冰川总面积85.5%的现状冰川编目,确定中国目前共有冰川48571条,总面积约5.18×104βkm2,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54%,冰川储量约4.3~4.7×103βkm3。中国冰川数量和面积分别以面积<0.5βkm2的冰川和面积介于1.0~50.0βkm2的冰川为主,面积最大的冰川是音苏盖提冰川(359.05βkm2)。中国西部14座山系(高原)均有冰川分布,其中昆仑山冰川数量最多,其次是天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这5座山系冰川数量占全国冰川总数量的72.3%;冰川面积和冰储量位列前3位的山系分别为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天山,尽管喀喇昆仑山冰川数量和面积均小于喜马拉雅山,但前者冰储量高于后者。从冰川海拔分布来看,海拔4500~6500βm之间是冰川集中发育区域,约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4/5以上。冰川资源在各流域分布差异显著,东亚内流区(5Y)是中国冰川分布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一级流域,约占全国冰川总量的2/5以上;黄河流域(5J)是冰川数量最少、规模最小的一级流域,仅有冰川164条,面积126.72βkm2。新疆和西藏的冰川面积和冰储量约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9/10。  相似文献   

16.
北疆(不包括乌鲁木齐地区)面积占全疆1/3,是新疆经济水平较好的地区。它人均工农业产值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若除昌吉州外,在政治上它也基本属一统一的行政体系:由一准省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辖三地区: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一地区级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组成。但迄今北疆还没有形成一个能承担北疆政治、经济等职能的区域中心城市。为更有效地开发区域经济,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具有综合多功能的北疆区域中心,而  相似文献   

17.
烟草产业是云南省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云南优异的自然条件为烟草种植提供了世界首屈一指的自然环境.另外,根据农业科学规划,在云南省现有的266.67×104 hm2多总耕地面积中,适宜种烟面积为80×104 hm2.目前,引进"3S"、"精准农业"等科学理念和技术,对云南烤烟原料的生产进行监测,对农田资源进行管理,充分发挥云南烟草优势,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其中的核心技术是构建基于"3S"的适应云南烟草生产需求的云南省烟草作物及农田资源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6和2007年北京1号小卫星多光谱数据,对中国四大沙地和八大沙漠地区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分布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研究区内沙漠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69.18×104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5.03%,其中重度区面积占14.88%,中度区占5.10%,轻度区占5.05%。2006~2007年研究区内共有440块图斑发生变化,总变化面积为876.41km2,沙漠化土地增加面积47.57km2,减少面积为373.39km2。沙漠化土地类型间的转换面积为455.45km2,主要以轻度和中度沙漠化土地之间相互转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旅游经济收入的联系状态、增长状态和差异状态的量化分析,探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空间格局及演化趋势,得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的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度,研究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总体呈良好上升态势,集中表现在:(1)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经济收入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出现一定的聚集特征。(2)广州、深圳的旅游经济增长关联度较高,对大湾区内其他城市的旅游经济增长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3)各城市的旅游收入增长差距逐渐缩小,旅游经济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4)大部分城市的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其中广州最高,中山最低。  相似文献   

20.
广东山区开发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东山区包括粤北山区、粤东北山区、粤西山区和海南岛中南部山区,山区面积12.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9.8%。广东丘陵和山地面积11.33万平方公里,占山区面积的89.4%;平原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占10.6%.按47个山区县统计,共有面积11.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3.7%。1983年山区人口达2007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3。广东山区在本省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