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11-12月采集福建和粤东近岸海域的沉积物样品,对沉积物中的PAHs含量、组成进行研究,分析了研究海域沉积环境中PAHs的分布特征、来源,并利用Long等人建立的评价模式对PAHs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海域沉积环境中PAHs的地球化学行为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海域PAHs的含量范围为52.93-398.50 ng/g,平均值为170.30 ng/g,研究发现闽江径流是影响海区沉积物中PAHs含量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不同环数PAHs的相对丰度和异构体比值分析,对研究海区沉积物中PAHs进行了溯源分析,发现厦门以北海域沉积物中的PAHs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而厦门以南海域则主要来源于石油污染.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海域PAHs对生物体极少产生负面生态效应,潜在生态风险很小.  相似文献   

2.
利用GC-MS测定日照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浓度,采用低环与中高环PAHs的相对丰度以及同分异构体的比值方法,初步解析出表层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自于燃煤(工业燃煤、民用燃煤)、燃油(柴油燃烧、汽油燃烧)、焦化、柴油泄漏、木材燃烧等污染源.通过查阅文献获取上述污染源相关源成分谱,应用降解因子修正后的化学质量平衡模型(EPA CMB8.2)对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进行定量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主要来源为燃煤源(工业燃煤、民用燃煤)、柴油燃烧和柴油泄漏,其相对贡献率分别为75.70%,15.05%和9.25%.  相似文献   

3.
利用液液萃取、固相微萃取及快速溶剂萃取法对2007年9月南黄海中部海洋环境调查采集的31个调查站位的表层、30 m层、底层海水及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前处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其中的多环芳烃(PAHs).结果显示:站位表层、30 m层和底层海水中总PAHs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7.77~233.39 ng·L-1,39.45~213.27 ng·L-1,15.76~202.55 ng·L-1;表层沉积物(干重)总PAHs的质量比为16.33~229.58 ng·g-1,间隙水和上覆水中总PAHs的质量浓度为11.98~386.66 ng·L-1.间隙水的总PAHs普遍高于上覆水的,而沉积物和间隙水中的大于表层、30 m层及底层海水中的.经特征PAHs组分分析判定南黄海中部海水中PAHs的来源主要为石油及其产品,而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主要来源可能为高温燃烧后的矿物燃料残余物.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海运船舶尾气洗涤废水排放对多环芳烃 (PAHs) 类污染物的海洋富集行为的影响以及对 PAHs 控制的制约因 素和净化技术发展现状。PAHs 的海洋富集趋势与船舶的发动机尾气排放行为呈正相关性, 且船舶尾气洗涤废水排放加速了 PAHs 向海洋中富集。 国际海事组织 (IM0) 尚未对在PAHs 中占比大且毒性强的烷基化多环芳烃进行立法限制, 但单方面采 取措施禁止船舶尾气洗涤废水在其所属海域排放的国家和地区日益增多, 洗涤废水排放的PAHs 类污染物亟须净化处理。将 高级氧化光催化技术应用于洗涤废水排放的PAHs 净化具有发展前景。我国应抓住机遇, 大力开展针对海洋 PAHs 的排放限 制立法以及船舶尾气洗涤废水处理先进技术的研究, 这对于提升我国海事管理水平、增大国际话语权, 以及保护海洋生态安 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渤海西北部海域表层水体中PAHs的分布、来源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测定曹妃甸、山海关及沧州渤海新区表层海水样品中16种优先控制PAHs.结果表明,三个地区近岸海域表层海水中∑PAHs含量分别为14.1-226ng/L、29.9-229ng/L和97.4-254ng/L;平均含量分别为108ng/L、102ng/L和204ng/L.沧州渤海新区近岸∑PAHs含量高于曹妃甸和山海关近岸的含量,且检出的PAHs种类多.与其它国家和地区表层水体样品中PAHs含量相比较,本研究区域表层海水中PAHs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高低分子量比值和异构体比值分析表明,渤海西北部海域表层海水中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污染,此外,生物质及煤的燃烧也有一定贡献.应用商值法对研究区域表层海水中PAHs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生态风险非常小.  相似文献   

6.
2004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连续两天采集厦门西海域1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参照美国EPA标准方法及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多环芳烃(PAHs)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厦门西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中16种PAHs的总含量为198.2-1061.6 ng·g-1,平均值为723.51 ng·g-1,能检出的PAHs均以2-4环的芳香物为主;10个站位中X1、X2、X3、X6及M2站位的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其他站位以石油泄漏为主要来源.对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厦门西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环境毒性相对较低,说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对生物的危害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7.
以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细胞色素P4501A四种生物标志物,即鳃丝EROD活性、肝EROD活性、肝CYP1A mRNA和肝CYP1A蛋白为指标,在泉州湾海域选择6个站位(包括1个对照站位),开展了为期两周的野外监测实验,研究了上述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特征以及它们同表层海水中石油类含量和沉积物物中16种优先监控的PAHs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新一代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法(IBRv2)对监测站位石油类和PAHs污染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站位的上述四种生物标志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与相应站位表层水中石油类含量及沉积物中PAHs总含量相吻合;IBRv2分析结果表明,各监测站位IBRv2指数介于1.5~4.2之间,其中2号站环境污染压力最大,4号站最小.在复杂的海洋污染条件下,采用CYP1A多种生物标志物监测技术能够更加全面反映石油类等污染及其生物效应状况.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粒径因素对于潮间带沉积物吸附多环芳烃(PAHs)的影响,基于索氏提取法、比值法、统计分析法和室内等温吸附实验以及0~31、32~64μm和大于64μm这三种不同粒径的沉积物对于16种多环芳烃各自吸附参数的反演计算,研究盐城潮滩沉积物PAHs赋存状态以及沉积物粒径对PAHs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研究地点的潮滩沉积物中PAHs含量为49.67~141.90 ng·g-1,平均为74.92 ng·g-1。沉积物中的PAHs主要以3环、4环和5环为主,其主要来源为高温燃烧源。在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极低时,粒径对PAHs的吸附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5年10月采集长江口及废黄河口51个沉积物样品,对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含量进行测定,探讨长江口及废黄河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分布组成、来源及潜在的生态风险评价。总PAHs的含量范围为4.23~292.39 ng/g,平均值含量为67.40 ng/g。研究区样品的PAHs含量呈现"北部低南部高"的空间分布特征,舟山群岛东部区域PAHs含量普遍偏高,长江口次之,废黄河口最低。与国内其他海区相比,研究区域PAHs总体处于中低等污染水平。运用统计分析和特征比值法对来源进行分析,研究区域沉积物中PAHs主要是以4环、5环为主,来源分析显示PAHs的主要来源为各类燃烧源及石油源的混合来源。根据效应区间低/中值法(ERL/ERM)评价结果显示,长江口及废黄河口海域的潜在生态风险很小,但对生态有一定的潜在威胁,也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对黄河三角洲南部湿地的表层土壤样品中的16种EPA优控的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PAHs总量范围为70.58~1 826.12 ng/g(干重),为低污染等级,空间分布呈现出黄河现行流路南岸略高于北岸的特征.PAHs含量与有机碳(TOC)存在线性正相关,表层土壤样品中PAHs石油来源所占比...  相似文献   

11.
为保障渤海海域的污染物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文章基于已有监测数据,分析渤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LPAHs、HPAHs和CPAHs)的分布、来源及其与沿岸陆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PAHs、LPAHs、HPAHs和CPAHs含量最高的海湾分别为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和渤海湾,3个海湾均以LPAHs为主;PAHs及其各类组成的来源主要包括入海河流携带的陆源污染物,海流输送并沉积的泄漏原油以及港口、城市和工业基地的排放污水;PAHs的分布受沿岸土地开发利用以及工业和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且沿岸土壤中的PAHs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12.
大亚湾海域水体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及其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1999年8月首次采集大亚湾海域14个站位的次表层水和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其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单体的含量,探讨其可能的来源,并进行典型有机污染物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海水中PAHs平均含量为10984±8461ng·L-1,变化范围为4228—29325ng·L-1;表层沉积物中PAHs平均含量为481±316ng·g-1,变化范围为115—1134ng·g-1;大亚湾海域PAHs含量比其它近岸海区相对较高。PAHs的组成在水体中以3环为主,在沉积物中以4环为主。菲/蒽和荧蒽/芘比值显示沉积物中PAHs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成岩作用的输入。PAHs在沉积物/水中的富集系数平均值为72,变化范围为9—756。大亚湾海域水体PAHs污染严重而表层沉积物污染较轻,显示尚有较大量的PAHs输入。为保持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PAHs的监测,特别是生物体中PAHs含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估唐山、秦皇岛近岸海域贝类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水平及其健康风险,于2010年10月采集了唐山、秦皇岛近岸海域贝类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检测贝类体中PAHs含量,运用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评价其健康风险程度。结果表明,贝类生物体中PAHs含量范围为17.27~331.96 ng·g-1,平均值为117.19 ng·g-1,4-5环PAHs含量比例较高。苯并[a]芘(BaP)毒性当量浓度为0.25~169.99 ng·g-1。秦皇岛近岸海域贝类产品中PAHs的致癌风险指数为1.09×10-4~2.83×10-4,高于USEPA建议的可接受致癌风险指数(10-4),存在一定致癌风险;唐山近岸海域贝类体内PAHs致癌风险指数均在可接受致癌风险之内。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湛江湾湾内、湾口和湾外柱状沉积物n-alkanes和PAHs的空间分布、成分谱特征和排放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n-alkanes和PAHs的空间分布一致,浓度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湾内、湾口、湾外,垂直变化不明显;(2)n-alkanes和PAHs的成分谱和L/H、CPI、Ant/(Ant+Phe)、Flu/(Flu+Pyr)、BaA/(BaA+Chry)、IP/(IP+BghiP)等特征参数比值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C25~C35高碳数n-alkanes的高等植物贡献具有绝对优势,C14~C24中低碳数的n-alkanes和PAHs则有共同的石油、化石燃料燃烧和生物质燃烧等人为源;(3)C14~C24中低碳n-alkanes与PAHs的源解析结果相同,其线性相关系数在0.67以上,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表明n-alkanes和PAHs对人为源的指示具有一致性,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建立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形成新的参数,提高人为源解析结果的准确性,深入反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白令海(海盆及陆架)至楚科奇海陆架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降解菌的多样性,并获得新的PAHs降解菌资源。在GC-MS分析沉积物中PAHs种类和含量的基础上,以萘、菲和芘的混合物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对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富集,通过平板分离鉴定可培养菌株,并验证其降解能力;同时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降解菌群结构。GC-MS测定结果表明,14个表层沉积物中PAHs总干质量介于32.99~276.97ng/g。富集菌群中共分离获得51株可培养细菌,平板纯培养、PCR-DGGE及Illumina测序结果均表明,菌群中优势的降解菌是γ-proteobacteria的Marinobacter,Pseudoalteromonas,Pseudomonas和Actinobacteria门的Dietzia菌。此外,Illumina测序结果还表明14个降解菌群在菌群结构组成上,可分为海盆区和陆架区两种类群;同时检测到一些低丰度的海洋专属PAHs降解菌,如Cycloclasticus,Alteromonas和Neptunomonas等。本文结果将加深对白令海及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中PAHs降解菌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王静  潘鲁青  苗晶晶 《海洋科学》2007,31(12):19-23
研究了苯并(a)芘(B[a]P)、苯并(k)荧蒽(B[k]F)以及两者的混合物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丝和消化盲囊芳烃羟化酶(AHH)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环芳烃化合物(PAHs)对栉孔扇贝鳃丝和消化盲囊AHH活力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P<0.05),并且呈现了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特征。B[a]P和B[k]F混合物处理组鳃丝和消化盲囊的AHH活力在实验期间呈现先升高后稳定趋势,B[a]P处理组则表现峰值变化,然后呈下降趋势。消化盲囊各处理组AHH活力显著高于鳃丝。作者认为可以采用消化盲囊的AHH活力来反映周围环境PAHs的污染,并应以最大饱和浓度为标准。3种PAHs中B[a]P的毒性最强,PAHs对栉孔扇贝的毒性大小与PAHs的组成有关,不能以不同种类单一PAHs毒性的总和来代表PAHs混合物的毒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部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源解析和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于2014年和2015年对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来源和生态风险状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估。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16种PAHs的含量范围为88.5-347 ng/g,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中部海域。对辽东湾各站位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进行中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湾的采样站位可分为两类,一类站位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沉积物中部海域,另一类站位主要分布在受陆源污染较为严重的近岸海域。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为燃烧源和石油源的混合来源,其中燃烧源为主要来源。萘、苊、苊烯、菲、二苯并[a,h]蒽可能偶尔会引发有害生物效应;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为低致癌风险;辽东湾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和毒性污染水平高于辽东湾近岸海域。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污染对海洋桡足类的毒性效应,本研究以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受试生物,选取菲(Phenanthrene,Phe)作为PAHs的代表开展暴露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测得Phe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96 h半...  相似文献   

19.
大亚湾海域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的高分辨率沉积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GC/ECD和GC/MS内标法分析测定了大亚湾沉积物柱样(DYW03—8)中多环芳烃(PAHs)和有机氯农药(0CPs)的含量,结合^210Pb定年,重建了该海域近50年来PAHs和OCPs的污染历史,并对其可能的来源和输入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50年来该海域沉积物中PAHs和OCPs的含量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且一般都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上升变得更加明显;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即热成因,并可能主要通过大气颗粒物沉降以及工业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等途径进入水体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组成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揭示,该区可能曾大量使用过林丹(γ-HCHs)作为杀虫剂,近15年来随着该地区各种经济开发活动的加强,残留在土壤中的这些农药组分更多地随地表径流进入到水体沉积物中。同时,DDTs类农药也可能仍存在新的输入源,但这种输入的强度在近几年似乎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20.
采用环形水槽研究了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释放过程,通过测定水相PAHs浓度考察不同流速下沉积物中PAHs释放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沉积物中PAHs释放速率和释放量受水流流速影响很大,总体上∑PAHs浓度随水流流速增加呈上升趋势,从开始静水时的5.602 ug/L增加到流速为60 cm/s时的22.158 ug/L;各层∑PAHs浓度随流速增加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表层和中层∑PAHs浓度随水流流速的增加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水流流速分别为20 cm/s和25 cm/s时,表层和中层最大浓度分别为1.816 ug/L和1.902 ug/L;底层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各物质随水流变化表现出的变化趋势略有不同,各层苊烯和蒽浓度随水流作用变化不大,萘、苊、菲、荧蒽、芘和屈随水流变化总体上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研究还发现沉积物再悬浮引起PAHs释放的同时伴随着沉积物对PAHs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