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赵俊兴  陈洪德  向芳 《沉积学报》2003,21(2):307-312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以延水河剖面研究为重点,详细剖析了中侏罗统延安组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延安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共识别出了36个短期、8个中期和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讨论了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叠加式样与沉积相、沉积作用和构造作用等的响应关系,进一步通过基准面旋回层序研究了盆地的充填演化史。  相似文献   

2.
川滇黔桂地区泥盆系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根据层序关键界面、体系域叠置关系及内部构型特征,结合生物地层资料,右江盆地泥盆系可划分为17个三级层序,其中下统 7个、中统 5个、上统 5个,包括 9个Ⅰ型层序、8个Ⅱ型层序,代表17次三级相对海平面变化产物。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沉积背景的层序进行了对比,建立了相应的层序格架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相带的层序内部构型和成因格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由于海平面变化这一共同因素的影响,它们仍可进行对比和追踪。  相似文献   

3.
鱼卡煤田大煤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及聚煤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综合地震、测井、岩芯和煤质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煤田中下侏罗统大煤沟组地层河湖三角洲沉积体系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从中识别出短期、中期、长期3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及对称型3种短期基准面旋回基本结构类型。依据等时地层对比法则进行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联井对比,建立了大煤沟组的等时地层格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进行了煤层对比,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了聚煤规律。  相似文献   

4.
根据层序沉积时限以及基准面旋回界面识别标志,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甘泉地区下侏罗统进行了划分。识别出下侏罗统各级旋回层序界面,并将其划分为1个超长期、8个长期、32个中期、86个短期旋回层序。应用地层等时对比技术,以长期旋回层序为地层对比框架、中期旋回层序为地层对比单元,建立了研究区下侏罗统等时地层格架。下侏罗统沉积于盆地基底快速沉降、缓慢抬升的构造环境,在基底抬升速度周期性变化过程中,盆地边缘沉积了数层可采煤层,成为划分层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南秦岭镇旬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盆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处板岩镇断裂与安康断裂之间的镇(安)旬(阳)盆地,泥盆系一中三叠统地层发育齐全,沉积构造及生物化石丰富,岩相较清晰,层序界面保存较完整,是南秦岭陆内造山带开展层序地层与盆地分析研究较为理想的地区。本文对镇旬盆地地层、层序特征进行总结,识别厘定了十一个层序不整合界面,划分了十个不整合界限地层单位,建立了盆地岩石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并对盆地的形成、发展、演化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沉积作用与矿产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按基准面旋回原理,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本溪组(C2b)、太原组(P1t)、山西组(P1s)和下石盒子组(P1xs)划分为3个超长期、8个长期、19个中期和62个短期旋回层序: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各级别层序的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沉积演化序列;建立以长期旋回层序为年代地层框架,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的层序的地层格架;并讨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天然气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为研究对象,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详细分析了侏罗系短期基准面旋回、中期基准面旋回和长期基准面旋回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旋回等时对比原理,对不同钻井的基准面旋回进行了对比,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对比格架。时而简述了储铀砂体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二连盆地层序地层单元统一划分及格架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剖析二连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将构造地层学、成因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方法结合起来,把具有区域对比意义的盆地世代界面和盆地原型界面分别作为一级层序和二级层序的界面,把盆地(或凹陷)原型的每一个裂陷-反转旋回(亚原型)作为三级层序,把沉降-充填单元作为四级层序,尝试在构造-地层格架约束下进行层序地层格架分析,而在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进行成因地层格架分析.其优点是既吸取了经典海相层序地层学的等时地层界面、层序旋回和可容空间分析等精髓,又摒弃了不适合陆相裂陷盆地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及体系域等部分内容,便于建立全盆地统一的层序地层格架,也便于揭示各层序地层单元的沉积特征、沉积演化史和不同构造岩相带的油气成藏条件,有助于提高对有利储集相带和有利储集体分布规律及其区域性差异的认识,进而有助于建立有指导意义的成藏预测模式.通过二连盆地各凹陷的实际分析,建立了可对比的、有规律可循的、统一的分级层序界面系统及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9.
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露头剖面、钻/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研究,进行了露头剖面层序划分、钻/测井层序界面识别、井间层序划分与对比及地震层序划分。结果显示,在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包含着10个四级层序。四级层序更接近自然沉积旋回,即下部以河流相或辫状三角洲相分流河道砂岩为主,夹薄层泥质岩,上部则以滨浅湖相泥质岩为主,夹薄层砂岩。并建立了以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为目标的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10.
黔桂地区泥盆纪层序地层和台内裂陷槽的形成演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黔桂地区是泥盆纪时期南华海盆内裂陷活动作用初始且十分显著的地区。本文结合区域构造和盆地格局分析,通过典型剖面研究,将黔桂稳定型滨岸一台地相区的泥盆系划分为21个3级海平面变化控制的层序。根据南丹罗富、大厂裂陷槽盆地泥盆系层序地层研究和与相邻稳定型泥盆系层序地层对比及层序地层格架分析,揭示了裂陷槽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指出构造幕式沉降是裂陷槽盆地层序发育和层序构成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1.
合肥盆地中生界的地层时代判识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交东 《地质学报》2009,83(5):599-608
合肥盆地由于构造演化过程复杂、古生物资料缺乏等,在地层时代研究上存在着诸多疑义;本文以地震层序为框架辅以生物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等证据,参照区域构造事件,建立了新的地层层序,主要提出了:①周公山组和圆筒山组的岩石学、地球物理学和古生物学等特征相似,二者合并统称为圆筒山组,原先的周公山组和圆筒山组分别视为该地层组的上部岩性段和下部岩性段,时代为中侏罗统;②朱巷组与黑石渡组属于异地同期异相,为上侏罗统;③响导铺组为下白垩统;④定远组与戚家桥组属于异地同期异相,为古近系;这是探索以层序地层学方法为主判识地层时代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为低勘查程度地区的地层时代确定提供了一个实例,也为大别山造山带、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右江盆地层序充填动力学初探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在盆地分析及层序地层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层序 -盆地 -地球系统的动态成因分析方法,对右江盆地进行了初步的层序充填动力学研究。首次识别出 5个级别的层序界面及相应的沉积层序,讨论了层序界面与地质事件、层序级别与盆地类型等的关系,进而建立了右江盆地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对裂谷盆地层序发育明显受同沉积断裂及基底沉降控制的分析,建立了层序成因与盆地构造活动的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层序充填动力学过程及其与盆地演化的关系。右江盆地层序充填过程包括陆内裂陷、陆缘裂谷、弧后裂谷和前陆造山四个阶段,经历了海西 -印支期由拉张到挤压的完整构造旋回。  相似文献   

13.
番禺低隆起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含油气区。区内的韩江组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其顶底界面均以削蚀和上超不整合及其对应的整合为界;依据四级旋回的海泛面可进一步划分出11个四级层序或体系域。三级层序SQhj1上部的2个四级层序发育两套具有前积结构的三角洲沉积,SQhj2的低位域广泛发育下切谷充填和低水位楔。结合钻井约束的地震沉积学和古地貌学分析,揭示了四级层序沉积相的平面分布和演化。高位域三角洲前缘砂坝和水下水道、低位下切水道及低位楔三角洲、海滩砂坝砂体等为区内主要的储集砂体,它们与其上覆的海进泥岩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沿上超斜坡带、下斜坡或坡折带可形成岩性地层圈闭。  相似文献   

14.
南秦岭古生代沉积盆地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与沉积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永忠  朱迎堂 《沉积学报》2007,25(5):653-662
位于扬子地台北部被动边缘的南秦岭镇安、旬阳古生代沉积盆地,发育一套早古生代—中生代一套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沉积,其沉积建造稳定,岩相清晰,地层层序及沉积体系域发育清楚,海平面变化敏感,是研究海平面变化与沉积响应较理想的地区。通过对区内沉积盆地地层特征及侧向变化分析,初步划分出了10个层序,识别出若干个沉积体系域和层序界面。盆地沉积演化与构造体制、区域性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构造活动控制了海平面变化。通过区域地层格架分析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可以进一步研究区域构造活动历史,恢复海平面变化细节,建立岩石地层、年代地层格架,从微观上准确了解区域海平面敏感变化,确切刻画古气候、古地理、古环境,从而更好的预测沉积矿产。  相似文献   

15.
沉积盆地的层序和沉积充填结构及过程响应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林畅松 《沉积学报》2009,27(5):849-862
现代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发展,把沉积过程纳入到地质演化的时空框架中并与地球的多旋回或节律演化结合研究,形成了一套带有革命性的、在等时地层格架中研究沉积作用的新方法,成为了油气资源等沉积矿产预测勘探的重要工具。沉积盆地的沉积充填可划分出与各级沉积旋回相对应的层序地层单元。追踪对比由不整合面或不整合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高级别层序地层单元建立的区域性等时地层格架,对盆地构造古地理再造和油气勘探战略性研究至关重要;追踪四、五级等低级别层序地层单元和体系域建立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可为重点区域或区带的沉积体系和储集体的沉积构成和分布等的解剖提供精细的地层对比基础。依据沉积基准面的变化,从层序内水进到水退的沉积旋回中可划分出正常水退沉积、强制性水退沉积、水进沉积及垂向加积等成因沉积类型。海相或湖相盆地中三级层序地层单元内均可较好地划分出低位、水进、高位及下降体系域。盆地构造作用、气候变化、海、湖平面升降过程对层序发育的控制作用及沉积响应研究,一直是层序地层学或沉积地质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沉积盆地的层序地层序列演化是盆地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总体响应。层序地层学把盆地古构造、古地理的变迁纳入到统一的地球演化系统中研究,形成了与区域地球演化史或盆地动力学演化相结合的重要研究领域。多旋回盆地或叠合盆地中多期次的构造变革导致了多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所分隔的多个构造层序的叠加。注重构造—层序地层的结合分析,揭示盆地的层序地层序列与多期盆地构造作用的成因联系,是构造活动盆地或大型叠合盆地沉积地质演化和油气聚集规律研究的关键。盆地构造作用,如前陆盆地多期次的逆冲挠曲沉降和回弹隆起的构造作用、多幕裂陷过程、多期构造反转等与重要不整合及区域性沉积旋回或层序的形成密切相关;而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或湖平面变化是控制高频沉积旋回或低级别层序发育的主要因素。在构造活动盆地中,构造坡折带对沉积体系域和沉积相的发育分布具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右江地区海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将层序界面区分为升隆侵蚀层序不整合界面、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界面、暴露层序不整合界面和造山侵蚀层序不整合界面四个成因类型,并且相同成因类型的层序界面,在盆内不同地域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它们与盆地的成生、发展有紧密的联系,这些界面类型依次反映了盆地的新生、演化和盆山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7.
沉积记录中的古气候周期及其在高频层序形成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认为,构造升降、气候所控制的湖平面变化以及沉积物的供给对陆相湖盆层序发育的范围、厚度、演化阶段及层序边界的形成起着主要控制作用,而对于同一湖盆演化的不同阶段,则是不同因素对各级层序的形成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某一时期,构造因素决定着较大级别层序边界的形成;而在构造活动相对稳定期,基于天文旋回的气候周期是高频层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对气候周期的深入分析一直较薄弱.加强气候因素的研究,从而更精确地解析高频层序的成因,进行高频层序的划分、对比,预测优质储层和烃源岩的特征及分布是今后能源和盆地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工作重心.另外,随着"天文年代表"概念的提出,天文轨道旋回的方法已成为确定地层年代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Non-marine strata of Early Cretaceous age ('Wealden facies') are found at outcrop in the type localities of the Wessex Basins, southern England (and adjacent subsurface) and in extensive and thick successions filling the North Celtic Sea Basin. Sedimentology, paleontology,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used as evidence in determining the climatic, tectonic and sea level controls on Wealden facies, sedimentary processes and stratigraphy. Analysis of seismic data, through seismic facie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nalysis, allows direct comparison of the Wealden in these basins and new interpretations to be made of the tectonic and depositional influences. In the north-eastern end of the North Celtic Sea Basin, tectonic controls on seismic facies can be demonstrated and are related to coarse-grained fan-delta horizons documented in core. In the south-western North Celtic Sea Basin, adjacent to the Cretaceous proto-Atlantic, tectonic controls are less apparent, and changes in relative sea level were probably more important in controlling the preservation of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Where the non-marine Lower Cretaceous succession is imaged clearly, the stratigraphic similarity between parts of the North Celtic Sea and the Weald and Channel Basins suggests a wider control by relative sea-level fluctuations. However, important variations in seismic facies within the basins indicate localized, dominant tectonic control. The recognition of a very distinctive 'lower' Wealden seismic facies, observed as undulatory (?channelized) and downlapping reflections, is contrasted with either the parallel or synsedimentary fault-dominated 'upper' Wealden facies. These seismic characteristics reflect the previously recognized climatic/tectonic change from Hastings to Weald Clay Group environments. The debate on tectonics versus eustacy is further complicated: palaeoclimate appears to be a third process responsible for stratigraphic variation.  相似文献   

19.
成因层序地层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薛良清 《沉积学报》2000,18(3):484-488
回顾了以成因地层层序为基础的成因层序地层学的形成、发展与研究现状,对成因地层层序及其内部构成、高分辨率成因地层层序、成因地层层序的旋回性、非海相成因地层层序、成因地层层序与沉积物堆积速率等主要观点作了简略评述,并结合我国陆相沉积特征对成因层序地层学未来研究前景作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20.
礼乐盆地是中国南海深水领域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前景。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详细研究了礼乐盆地新生代沉积充填过程中关键构造层序界面(S100、S70、S50)在钻井岩性、测井曲线、古生物及地震剖面上的特征。结果表明,构造层序界面为岩性、电性的突变面,在构造层序界面附近,古生物演化过程中存在标志生物种属和数量的突变。在地震剖面上,构造层序界面是区域性的不整合界面,表现为明显的上超、下超或削截特征。进而详细论述了这3个构造层序界面形成的油气地质意义,具体表现为:(1)反映了关键时期礼乐盆地性质的转化;(2)有利于形成优质储集空间;(3)层序不整合面既是油气横向长距离运移的重要通道,也是礼乐盆地油气藏成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