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胁迫对(鱼免)鱼(1—7日龄前期仔鱼,26—35日龄后期仔鱼,42—53日龄稚鱼)的生长、存活及消化酶(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短期饥饿(2天)会显著降低前期仔鱼生长及消化酶活性;在后期仔鱼和稚鱼中,产生这种影响的饥饿时间分别为饥饿后3和6天,表明(鱼免)鱼仔、稚鱼...  相似文献   

2.
1975-1976年“金星”号调査船在东海陆架区先后进行了三个航次的调查,曾采到灯笼鱼科中的六个属七个种的后期仔鱼共646尾。它们是无须灯笼鱼Diogenichthys panurgus Bolin,粗鳞灯笼鱼Myctophum asperum ( Richardson),巴氏灯笼鱼Gonichthys barnesi Whitely,神鰯灯笼鱼Diaphus theta ( Eigenmann et Eigenman),多光灯笼鱼Ceratoscopelus townsendi ( Eigenmann et Eigenmann),柳氏戴芬鱼Diaphus lutkeni Brauer及七星鱼Benthosema pterota ( Alcock)。在我国海域,除七星鱼的成鱼和神鰯戴芬鱼的后期仔鱼与稚鱼有过记录外,其它各种,包括其早期变态时期的后期仔鱼皆系首次记录。 灯笼鱼科的鱼类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水深200-500米的大洋中层水域,是大洋性重要经济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的重要饵料的组成部分。对灯笼鱼科鱼类的后期仔鱼及稚鱼的分布和形态的研究,对进一步探讨成鱼的生态及其地理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七种灯笼鱼的后期仔鱼的出现及其变态时期的特征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3.
Mian状黄姑鱼的早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吴鼎勋  洪万树 《台湾海峡》1998,17(2):149-155
本文对Mian状黄姑鱼的胚胎和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Mian状黄姑鱼的爱精卵的为圆球形浮性卵,无色透明。在水温20 ̄23℃,盐度26 ̄30的条件下,经24h35min陆续孵出仔鱼。胚胎发育分为26期。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仔鱼前期;孵化后5 ̄22日龄为仔鱼后期;孵化后23 ̄32日龄为雅鱼期;孵化后33日龄进入幼鱼早期。仔、稚鱼培育水温18 ̄28℃,盐度20 ̄30。仔鱼2日龄稍开  相似文献   

4.
鮸状黄姑鱼的早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对状黄姑鱼的胚胎和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绝状黄姑鱼的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无色透明。在水温20~23℃,盐度26~30的条件下,经24h35min陆续孵出仔鱼。胚胎发育分为26期。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仔鱼前期;孵化后5~22日龄为仔鱼后期;孵化后23~32日龄为雅鱼期;孵化后33日龄进入幼鱼早期。仔、稚鱼培育水温18~28C,盐度20~30。仔鱼2日龄稍开口,3~4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是仔鱼的主要危险期。  相似文献   

5.
采用干法授精方法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观察了光唇鱼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光唇鱼受精卵呈圆球形,沉性、弱粘性。在水温23—25℃下,胚胎发育历时46h45min,经历了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孵化等阶段。在水温24—27℃下,仔、稚鱼发育历时22d,初孵仔鱼具有较大的卵黄囊,胸鳍原基及肛门原基形成;4日龄仔鱼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7日龄仔鱼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体侧8条横斑形成,各鳍均已出现,进入晚期仔鱼阶段;14日龄仔鱼各鳍鳍条发育基本完成;16日龄仔鱼鳞片开始出现,进入稚鱼期;22日龄稚鱼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  相似文献   

6.
鱼类的体色图案作为外部形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动物生存与物种间的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体色发育及黑斑的形成过程,首先对成年金钱鱼鳍条中色素细胞进行显微观察,采用Olympus体视解剖镜观察了金钱鱼从胚胎色素形成期到仔鱼后期体表色素细胞的种类与分布特征,并跟踪观察了金钱鱼从稚鱼期到成鱼期主要图案黑斑的形成过程,同时对成年金钱鱼的黑斑和非黑斑皮肤进行透射电镜切片观察。结果显示,构成金钱鱼体色共四种色素细胞,分别为: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虹彩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在胚胎发育阶段最早发生,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次之,而虹彩色素细胞发生最晚,直到仔鱼后期阶段才观察到。金钱鱼体色仔鱼期(0-24 dph)出现了有趣的变化过程:在0 dph(day post hatching)仔鱼体色较浅到1 dph仔鱼体色明显加深,而2-7 dph仔鱼的躯干部体色出现明显的褪黑现象,在8-24 dph阶段金钱鱼体色又出现了明显的复黑现象,并且在24 dph时通体发黑,在30 dph时虹彩色素细胞在皮肤中的大量出现并形成隐约可见的色素条带,直到幼鱼阶段(50 dph)形成清晰的黑色纵带条纹后不断演变成多个黑斑并在成年金钱鱼中稳定沉积的过程。透射电镜结果发现皮肤中黑色素细胞和虹彩色素细胞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黑斑形成的关键原因是黑素小体和黑色素细胞大量聚集,虹彩色素细胞在其周围大量聚集并形成明显的包围界限。追踪观察了金钱鱼从胚胎色素发育、前期仔鱼、后期仔鱼、稚鱼、幼鱼和成鱼共六个阶段的色素沉积和体色变化过程,为金钱鱼野生群体的年龄鉴定提供了参考,并为进一步的金钱鱼体色改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一套可行的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人工繁育操作规程、积累七带石斑鱼生物学资料和苗种培育技术经验,作者对七带石斑鱼早期发育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苗种培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在水温23.5℃±0.5℃、盐度31、p H7.9~8.2、溶氧量6~8 mg/L的条件下,七带石斑鱼的受精卵历时31 h5 min完成胚胎发育过。胚胎发育可划分5个时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与腹鳍棘、鳞片和体色的变化,七带石斑鱼胚后发育可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又可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在水温24~26℃,盐度28的海水中培育,初孵至2日龄(day post hatching,dph)仔鱼是前期仔鱼,3~30dph为后期仔鱼,31~57dph为稚鱼期,58dph进入幼鱼期。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收缩是七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特征。第二背鳍棘的长度在仔鱼28~30 dph达到最大值,占仔鱼全长的81%。这些特点增加了苗种培育的难度和障碍。  相似文献   

8.
对人工繁育的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苗种培育技术进行了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17±1℃、盐度30、pH8.0、溶解氧7.0mg/L的条件下,花鲈受精卵经过72h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在胚后发育阶段,根据卵黄囊体积、鳍条发育情况,将花鲈前期发育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又可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本文对培育过程中死亡率较高的仔鱼期进行了详细观察,发现在水温16~17℃,盐度30的海水中培育,初孵仔鱼至5日龄(day post hatching,dph)仔鱼是前期仔鱼,6~35dph为后期仔鱼。花鲈个体之间发育速度差异较大、仔鱼之间的残食现象是整个培育过程中比较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冬季水温较低造成的越冬困难一起限制了花鲈苗种的全人工繁育技术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岱衢洋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胚胎与仔稚幼鱼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养殖岱衢洋大黄鱼进行人工催产、自然产卵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观察了其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岱衢洋大黄鱼受精卵呈圆球形,浮性;2)在水温23.0~24.0℃、盐度22.1条件下胚胎发育历时25.5h,主要经历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及孵化期等阶段;3)在水温22.0~24.0℃、盐度22.1~23.4条件下,仔鱼发育经历了前期仔鱼(0~7日龄)和后期仔鱼(8~18日龄);4)19日龄进入稚鱼前期,各鳍齐全;5)29日龄进入稚鱼后期,鳞片出现;6)36日龄以后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仔稚幼鱼生长方程为TL=0.570 3 D+0.750 1(R2=0.965 8),全长和日龄呈极显著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鲤科经济鱼类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特点,采用人工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孵化及培育条件下观察了马口鱼胚胎发育及仔稚鱼的形态变化与生长特性。马口鱼成熟卵及受精卵均呈圆形、沉性,卵径分别为1.00—1.20mm及1.4—1.6mm。在26—28oC水温下,胚胎发育历时37h,历经了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发生期、心跳期和孵出期等阶段,所需积温为968.95oC·h。初孵仔鱼全长3.74±0.04mm。在26—28oC水温下,仔鱼孵后12h,胸鳍原基形成;孵后48h,肠道形成;孵后84h,一鳔室形成;孵后96h,多数开始平游;孵后108h,卵黄囊消失,早期仔鱼发育至后期仔鱼,营外源性营养;孵后14d,两鳔室形成;孵后17d,全长12.46±0.76mm,各鳍发育完整,鳞片开始出现,进入稚鱼期;孵后23d,全长达17.09±1.08mm,外部形态特征与成鱼相近。马口鱼仔稚鱼生长方程显示异速生长特性。本研究积累了马口鱼早期生活史资料,为马口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黄鱼早期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描述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早期发育(从受精至幼鱼早期)的主要特征,并对仔、稚、幼鱼各时期的划分进行研究,提出了界定标怎:仔鱼前期(日龄l一8d,持续8d)以油球消失为界;仔鱼后期(日龄9—20d,持续12d)以各鳍齐全为界;稚鱼前期(日龄2l一29d,持续9d)以枕骨棘完备为界;稚鱼后期(日龄30—35d,持续6d)以全身被鳞为界;36日龄以后进入幼鱼早期。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鮸鱼(Miichthys miiuy)的早期发育(从受精卵到45日龄幼鱼)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进行了描述。鮸鱼的受精卵在水温21.4℃~22.0℃,盐度25.7条件下,经过29 h30 min仔鱼孵出。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可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胚体形成期等4个主要时期,然后进入胚后发育阶段。孵出后的3日龄仔鱼已能在水体中平游,极少数个体可开口摄食轮虫。4日龄仔鱼全部开口摄食,并对光反应敏感,出现明显的集群现象。22日龄的后期仔鱼各鳍鳍条发育形成,鳞片开始出现,进入到稚鱼期。39日龄后,鮸鱼全身披满细小的鳞片,全部分布于育苗池的底部,开始进入到幼鱼发育阶段。根据仔、稚、幼鱼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对鮸鱼的分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水域春季鱼卵仔鱼分布及其与温度盐度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2003年春季在长江口水域进行调查的数据,对该水域的鱼卵仔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表层水温、盐度的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捕获鱼卵仔鱼13种,出现率为81.25%。鱼卵出现站位资源密度(CPUE)为1~760粒/网,平均每网采获鱼卵63.6粒;仔稚鱼出现站位CPUE为1~174尾/网,平均每网捕获仔稚鱼18.75尾。按照表层温度、盐度的变化,该水域可分为高温低盐、低温高盐、低温低盐三个区。鱼卵出现水域主要集中在高温低盐区;而仔稚鱼在长江口水域广有分布,但主要出现水域是高温低盐和低温低盐区控制的近岸水域,在远离海岸的低温高盐区仅有少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4.
火腿许水蚤对牙鲆仔稚鱼成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火腿许水蚤、卤虫无节幼体及轮虫这3种饵料生物脂肪酸组成的基础上,研究它们对牙鲆仔稚鱼存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火腿许水蚤体内3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ARA,EPA,DHA)总量为34.18%,明显高于其它2种动物的含量(卤虫无节幼体4.67%;小球藻强化轮虫9.39%)。投喂火腿许水蚤的仔鱼成活率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仔鱼,与投喂混合饵料(卤虫无节幼体和火腿许水蚤按比例混合)的仔鱼存活率差异较显著;其全长增长倍数和增重倍数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混合饵料的仔鱼。投喂火腿许水蚤的稚鱼成活率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稚鱼,与投喂混合饵料的稚鱼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其全长增长倍数和增重倍数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混合饵料的稚鱼。投火腿许水蚤的仔稚鱼体内ARA、EPA、DHA的含量明显高于投喂混合饵料的和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仔稚鱼。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鱼(Miichthys miiuy)的早期发育(从受精卵到45日龄幼鱼)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进行了描述。鱼的受精卵在水温21.4℃~22.0℃,盐度25.7条件下,经过29 h30 min仔鱼孵出。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可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胚体形成期等4个主要时期,然后进入胚后发育阶段。孵出后的3日龄仔鱼已能在水体中平游,极少数个体可开口摄食轮虫。4日龄仔鱼全部开口摄食,并对光反应敏感,出现明显的集群现象。22日龄的后期仔鱼各鳍鳍条发育形成,鳞片开始出现,进入到稚鱼期。39日龄后,鱼全身披满细小的鳞片,全部分布于育苗池的底部,开始进入到幼鱼发育阶段。根据仔、稚、幼鱼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对鱼的分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大菱鲆仔稚鱼期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针对海水鱼类仔稚鱼期高死亡率的现状,本实验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的大菱鲆,分析测定了酸、碱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以及消化道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变化,以期为提高大菱鲆仔稚鱼期的成活率和生长率以及优化饵料配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菱鲆初孵仔鱼体内就已具有碱性蛋白酶活性,而酸性蛋白酶活性在15日龄左右胃腺出现时才测得。蛋白酶活性的3个极低值分别出现于仔鱼开口期,卵黄囊完全消失期和仔鱼向稚鱼的转变期。早期仔鱼体内表现出较强的淀粉酶活性。5日龄时其活性急剧下降,并一直保持较低的比活力水平。脂肪酶活性在仔稚鱼期一直很弱,进入幼鱼期后比活力迅速升高。碱性磷酸酶活性从初孵到50日龄左右始终保持较小幅度的上升,直到60日龄变态完成时才出现大幅度的升高。大菱鲆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消化道中各种酶活性变化显著,仔稚鱼变态完成后,蛋白酶、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强,这标志着大菱鲆由稚鱼期向幼鱼期的转变及消化机能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10~12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根据卵黄囊、鳍膜、鳞片以及背鳍长棘和腹鳍长棘的变化,将斜带石斑鱼的胚后发育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3个时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1.68mm(1.60~1.78mm).在培育水温为21.0~28.5℃,盐度为24.8~28.3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5日龄为前期仔鱼,3日龄仔鱼开口;孵化后6日龄至31日龄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2日龄至68日龄为稚鱼期;孵化后69日龄进入幼鱼期.背鳍第二鳍棘和腹鳍鳍棘的长出与收缩是斜带石斑鱼前期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此外,本文探讨了斜带石斑鱼与青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仔、稚、幼鱼期发育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是中国黑龙江流域唯一的白鲑属鱼类。由于栖息地破坏、水体污染等原因,野生种群数量逐年减少,属于濒危物种。为了解乌苏里白鲑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特点,在人工繁育条件下获得受精卵,并观察乌苏里白鲑胚胎发育及仔稚鱼的形态变化与生长特征。通过观察发现,受精卵为沉性卵,呈现浅黄色,具有微黏性。乌苏里白鲑胚胎发育时序分为8个阶段,即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早期器官形成及孵出阶段,进一步分为16个分期。整个胚胎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为4.30°C,有效积温达到7753.80(°C·h)。初孵仔鱼游泳能力较差,全身透明,卵黄囊呈圆形,占身体比例约1/2,并且成为仔鱼营养来源。出膜后10d的仔鱼,眼囊内晶体颜色变黑,卵黄囊变成椭圆形,口裂和胸鳍逐渐形成,少数仔鱼游泳能力增强,进入平游状态但仍无法开口摄食;出膜后18d,仔鱼开始上浮,卵黄囊基本吸收,血管分布较明显,腹部有黑色素沉积;上浮37d后仔鱼继续发育成稚鱼,胸鳍、腹鳍、尾鳍分化完成。本研究初步了解了乌苏里白鲑胚胎发育的特征与规律,为乌苏里白鲑种群资源恢复及人工苗种繁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初步观察描述了眼斑拟石首鱼胚胎发育及仔鱼、稚鱼的形态特征。眼斑拟石首鱼的卵径平均为0.95mm,大多数含1个油球,约<10×10-2含2个油球,1cm3卵含量约1000粒。受精卵在23~24.3℃约26h孵化出仔鱼。在25℃条件下,前半个月仔鱼日增长约0.2mm,稚鱼期日增长约1.0mm,幼鱼期日增长约1.5mm。仔鱼鳍的发育顺序为尾鳍、臀鳍、背鳍和腹鳍,最后为胸鳍。  相似文献   

20.
卵胎生许氏平鲉仔鱼与稚鱼发育形态学特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许氏平鲉胚后发育组织进行了较为详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许氏平蚰0日龄(dph)仔鱼,即未产出仔鱼,体长3.8~4.7mm,油球大而明显;初孵仔鱼体长5.0~6.5mm,已经开口,尚未摄食,体表仅分布有黑色素;2日龄仔鱼,开始摄食轮虫,鳔已充气,并出现虹彩色素;3日龄仔鱼,脑颅后方增加一丛色素,尾部放射丝出现,仔鱼摄食量大大增加;4日龄仔鱼,卵黄囊吸收殆尽,头颅后部和腹腔上缘开始分化出点状黄色素;5日龄仔鱼,胸鳍可垂直向外伸展,上下颌开启频繁;12日龄仔鱼,具有集群和趋光性;20日龄仔鱼,体前部呈黑色,在水中分散均匀,摄食旺盛;25目龄稚鱼,全长6.55~8.42mm,体前部开始出现黑色条带痕迹;30日龄稚鱼,头部眼的上缘有一横带,鱼体侧出现3条黑褐色的横条带;40日龄稚鱼,全长15.50~35.55mm,鱼体体型与成鱼相似,体侧有6~7条黑褐色的横条带;60日龄幼鱼,具有成鱼的形态,鱼体发育进入幼鱼期,并开始转入水体下层活动。通过对许氏平鲉由早期发育的形态学观察,了解其仔、稚鱼的发育规律和种属的特异性,不仅可以丰富对鱼类早期生活史的认识,而且对进一步进行许氏平鲉的生产育苗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