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定量评估水资源开发潜力对掌握区域水资源开发现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取水资源利用率、灌溉率、地表水控制率、人均占有水量、重复利用率、生活用水定额、供水量模数、生态环境用水率等8个重要指标,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中亚五国水资源开发潜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亚地区整体水资源开发利用处于中级阶段,开发潜力综合评分值为0.502 7,表明开发潜力较大。其中,哈萨克斯坦水资源综合评分值最高,为0.712 4,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要注意摒弃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综合评分值分别为0.591 1、0.488 7,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应注意由广度开发逐渐向深度开发转变。下游国家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处于开发利用的高级阶段,综合评分值分别为0.352 6、0.315 0,水资源开发潜力较小。今后应注意发展节水型经济,注重水资源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2.
GIS支撑下的干旱区水资源及其利用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王永兴  陈曦 《干旱区地理》2003,26(2):110-115
干旱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是一种普遍情况。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方便的进行干旱区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的空间分析与评价。本文用新方法对新疆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的分析表明,新疆大部分流域水资源丰度较差,水资源总体比较紧张;水资源利用上,除天山北坡各流域已超采或高度开发,不宜进一步开发外,其它流域均有一定开发潜力.尤其是地下水开发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质,中国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为缓解中国水资源供求的矛盾,只有“量水而行”,使水资源的利用符合自然资源法则,开发利用不可超过水资源可利用量,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必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这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目标的基本条件,能否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关键是运用新思想、策略,强化水资源管理,即要控制水的需求,节约用水,加强源头控制,防治污染,开发非传统水源,多元发展,从而实现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等,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对自然环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由于水资源的循环特性,水资源量的有限性,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性,如何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在任何一个地区对国民经济进行总体布局时,必须摸清这一地区的水资源情况,搞好水资源的调查和评价;最大限度的利用水资源,做好水资源的综合和重复利用;防治污染,保持水的洁净,应作为有效的开发水资源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水资源开发工作中,在充分的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及多种方案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水资源工作中解决的两个问题:坚持贯彻水法,尽快成立水资源管理机构;统一整个水资源工作,把水资源评价作得更接近实际一些。  相似文献   

5.
邓伟 《地理科学》1997,17(3):278-284
长山群岛特有的地质,地理环境肽其气候条件决定其水环境容量水,水资源有限。海岛区域开发协调发展的道路,水资源开发不应以损害水环境炒代价,必须走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6.
陈建耀 《自然资源》1993,6(5):45-50
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紧张,而开源策略受到自然,经济,社会种种条件制约的情况下,加强水资源管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就水资源管理中的水文基础,系统,协调及气候变化下的水资管理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以河北省廊坊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是对区域水资源更合理,经济,有效地开发利用的措施,原则,方法的综合性研究,是对水资源系统自身及其一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相互协调发展的具有较高层次的综合性研究。目标是优化,改善区域水环境,建立一个新的高效的供需水平衡系统。本文以河北省廊坊地区为例,进行了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鹤鸣 《自然资源》1994,15(3):35-39
长江中游水资源优势特别突出,矿产资源丰富,农业自然资源具有深厚法办。水资源可通过水产,水电,水运进行多向开发,矿产资源可跨地域,跨行业联合开发,农业自然资源则宜采取集约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9.
格尔木至诺木洪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青海格尔木至诺木洪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针对以往水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用水量平衡的方法,讨论其未来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宏观效应。  相似文献   

10.
库车河流域是库车县工矿企业的集中地,是阿克苏地区和库车县今后一个时期开发、治理的重点地区。随着库车河流域开发程度的迅速增大,进一步提高该流域水资源及其循环转化关系的研究程度,及时发现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文章在广泛收集有关水文、水利现状资料和实际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论述了库车河流域的水资源特征,并在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和田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和田河流域光,热,水、土地资源丰富,农牧业 潜力很大,然而该流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环境灾害多发,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区域发展不可避免地其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从多个侧面阐述了该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对于区域旅游开发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在对旅游规划概念上的鲁南经济带进行修正的基础上,结合鲁南经济带旅游资源状况和旅游发展现状,提出重点打造以曲阜、日照、枣庄、临沂、菏泽、东平为核心的6个一级旅游增长点;以日东高速、105国道、206国道为发展轴线的3个一级旅游发展轴;形成圣人文化旅游板块、日照滨海旅游板块、湖滨红色休闲养生旅游板块、蒙山沂水红色逍遥游旅游板块、水浒休闲生态旅游板块六大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从而"点-线-面"共同组成"双十字"开发模式的鲁南旅游长廊,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发挥鲁南地区旅游资源的潜力,实现鲁南旅游的腾飞。  相似文献   

13.
杨宇  张小雷  雷军  董雯 《地理科学》2010,30(3):363-369
围绕资源规模和供给能力,资源开发对经济的支撑力、人类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3个维度,构建基于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型,将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分为可持续发展、基本可持续发展、基本不可持续发展、不可持续发展4个类型,并提出了评价模式与评价方法,通过指标体系对乌昌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乌昌地区总体上处于可持续发展类型的结论。对以资源开发利用为支撑的区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认为优势资本转换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最终途径,并从规范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发展循环经济、引导资源型产业郊区化、培育接续产业4个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是一个水资源总量丰富而又相对短缺的特殊省份。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贫乏。在详细分析云南省水资源现状的前提下,针对云南省水资源的特点和现实问题,根据水资源在自然界水系统与社会水系统之间的循环理论,从开源和节流两个途径在提高全民水忧患意识、加强水工程建设、改善水生态环境、防污治污、节约生活生产用水、合理水定价以及健全水管理体制等7个方面提出了实现该省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艾比湖流域水土开发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近年来随着水土开发活动的加剧,艾比湖流域已经成为我国干旱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地区之一。水土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是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直接关系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艾比湖流域水土开发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艾比湖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平均达到75.99%;但水土资源有效利用率偏低.有效开发利用程度综合评分值只有0.316;水土资源开发处于低级及过渡阶段,工农业及经济属于耗水型.水资源综合管理水平低,但同时也说明水资源开发具有很大潜力。以评价结论为依据,给出了流域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保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的湖泊演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宁绍平原是我国著名的水网平原之一,历史时期曾有一个稠密的湖泊群。随着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化,湖泊群消长兴废,这反映了当地人地水三者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本地区的许多方面尤其是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矿业废弃地的特点及其环境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矿活动所形成的废弃地具有众多极端理化性质,主要表现为物理结构不良、贫瘠、极端pH值、重金属含量过高、干旱等方面,对矿区景观、土地资源、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矿业废弃地的治理,以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相协调。主要措施有:完善矿区环境保护法规;推广清洁开采与洁净技术;加快矿业废弃地的复垦与植被修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8.
郑伯红 《热带地理》1998,18(4):344-355
从界定欠发达地区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内陆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特征,并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论述了内陆型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依靠区域经济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调整行政区划,集中地区优势,强力发展中心城市,并实施圈层分化,梯度推进与跳跃开发相结合,使内陆欠发达地区快速跃过低发育期。  相似文献   

19.
围绕区域发展潜力来源,建构了区域发展潜力影响要素分析框架,论述了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内部能力的组成及其影响机理。得出:区域发展阶段不同,区域发展潜力影响因素的类型与质量存在分异。且不同发展阶段下发展潜力主导影响因素呈现:(1)处于农业经济主导和工业化初期的区域,受控于自然资源与条件、人口与劳动力;(2)处在工业化中、末期的区域,主导因素是区域经济基础、人力资本和发展战略;(3)处在后工业化和信息时代的区域,区域能力是其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