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凌锋 《地理教学》2009,(12):25-27
一、把握五大“要点”、合理处理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师不仅要研究、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而且要根据需要挖掘教材的相关因素,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相似文献   

2.
用"同题异构"方式上课是近期不少学校进行教学研讨活动的常用形式,受到很多教师的欢迎。"同题异构"是不同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生活体验和知识背景,建构出具有个人色彩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不同的课堂教学风格,在课堂中教师与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交流、对话,使同一教材展示出不同的教学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教学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南京于世华老师的《从“雕版”到“活字”:“用教材教”另解》一文的题意是“教教材”就像雕版印刷,教材好比雕版,教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用教材教”就像活字印刷,教材好比字库,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学生可以创造出个性化的作品。而笔者写这篇文章是自己第三次教这个教材了。  相似文献   

4.
朱爱华  相炜 《地理教学》2010,(8):50-51,25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不是“学教材”,而是“用教材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在教材的范围内组织教学,而是要以课标为准绳,以学生的特点为出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增”“补”“换”“调”。下面就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谈谈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5.
中学地理“学案教学”实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亚平 《地理教学》2000,(12):31-32
学案教学的哲学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而不是事物的外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是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学是变化的根据,是内因,教要通过学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雅茹 《地理教学》2011,(15):61-62
新课程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开发和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间,但是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新课程要求由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学”,也就是说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教师由“教”变为“导”。  相似文献   

7.
周瑾 《地理教学》2014,(21):22-24
地理新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着眼于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教育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内容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地理模型、图表、简易学具,并让学生亲自参加演示.效果要比教师反复在讲台上讲好得多。例如:九年义务教材三年制人教版第一册“地形的变化”一节中的断层和褶皱概念,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只靠教师的语言反复讲解是很难建立起空间概念的,我就采用指导学生自制断层和褶皱的模型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的目的。具体的制作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9.
郑明进 《地理教学》2006,(4):30-31,40
一、教学内容要开放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在教材处理时,可以不受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依据标准、教材,并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重组教学内容,重组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联系时事热点等,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印娟 《地理教学》2014,(21):40-4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在教材的编排上重视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紧密联系社会和学生的体验,在内容板块中选择了古今中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并在课本中适时安排"活动",引导学生就某地理现象、事实或者原理进行探究,通过活动的探究加深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让活动贯穿课堂"的响亮口号,在现有课时的限制下,每章节的"活动"板块,是全盘利用还是有所选择?活动与问题研究能否相结合?设计怎样的探究活动才能更好的为课堂服务呢?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当堂课的教学目标,所教学生的文化水平和心理、年龄特征等因素,灵活多变地创造一些能够促使学生迅速且准确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或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能更为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若能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  相似文献   

12.
杨刚玲 《地理教学》2010,(17):16-18
“三位一体”是指学案、教学设计和课件三者的有机组合,合理应用,共同构建的地理课堂。在课前发放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预习教材的情况下,根据学案设置问题,进一步分析教材知识,以期理解、应用知识,初步构建知识体系。教师课前收集学案,针对学生理解情况进行教学设计,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辅之多媒体课件教学,解决学案上的问题,拓展延伸,鼓励创新,最大程度利用资源,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地理教学。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讲清某些问题,有必要对教材的内容加以深化、拓展,如在讲授地球公转意义——“昼夜长短变化”时,对教材中“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对教材生搬硬套。首先让学生回忆刚刚度过的暑假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学生马上就会根据亲身感受得出“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的结论,而对后一句“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学生理解起来,相当费神,可借助6月22日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找出昼弧和夜弧,比较不同纬度各地昼(夜)弧的大小便得出昼夜长短。  相似文献   

14.
李卫 《地理教学》2012,(1):38-39
一、这节课该怎么讲 "认识地球"一节,知识点多,内容抽象,尤其是"地球仪和经纬网"部分: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纬度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判读等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学生空间观念尚未完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所以这部分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具有相当的难度。每次讲到这部分知识,学生学的苦,我教的也累。  相似文献   

15.
金子兴 《地理教学》2014,(22):25-27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宇宙中的地球"一章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之一。该章不仅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而且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本章出现有许多的概念,而概念是构建学科逻辑体系的起点,是清晰有序呈现知识的必要条件。厘清这些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对教材中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学习心理的基础上,总结了地理概念教学的一些经验;在分析地理概念类型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实施教学;在充分利用直观素材的基础上,注意用"同化"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把学、教、考看成一个系统工程,在小范围内适当改革地理考试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熟悉地理概念名称。  相似文献   

17.
吴向军 《地理教学》2013,(24):40-41,39
地理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性通过四条路径:先学后教,严格控制教师的讲课时间;采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法;给予学生自由提问的权利;让学生评教和评学。  相似文献   

18.
陈晓  张蕾 《地理教学》2014,(15):39-40
新课标的实施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教师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现在的主体潮流中"活动单导学"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在课堂中要求体现"二"主体(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老师预设,学生参与),"三"体现(主题、问题、习题),"四"环节(课堂情景创设,知识点切入,导入;问题导学;对点训练;课堂小结、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9.
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四种版本的高中新课程教材投入使用。由于教材编写者对课标的理解不同,各版本教材具有不同的切入视角、内容选择、呈现方式、图像系统以及教学策略设计。新课程改革赋予教材新的内涵,教材不再是教学与评价的依据,而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对一线教师而言,在章节范围内,依据课标比较不同版本教材的处理方式,结合教师自身的知识贮备和教学风格、学生情况,博采众长对本地区使用教材进行取舍、改进、重组,是形成特色高效教学设计,提升教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地理学科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检测学生理解地理事物发生和变化过程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因此,地理学科的高考复习应坚持以地理学科《考试说明》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最近几年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强调基础、内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注意高考地理复习前期和后期的联系和区别,特别是通过在高考地理后期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提高复习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