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对漓江水位的分布特征分析得出:漓江水位不仅与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时空分布有关系,还与前期早涝情况及蓄水程度有关;漓江水位的年际变化与桂林市雨量的年际变化一致,大致以10a为周期。然后采用双向差分建立了最高水位的预测模型,以预报量的前差和后差预报误差之和趋于最小时求出模型的参数,并对2002~2005年的最高水位进行了预报,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最高水位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利用郑州市 1 996~ 1 998年 5~ 8月的历史气象资料 ,选取低云日际变化量、降水日际变化和风向日际变化为预报因子 ,建立了 5~ 8月最高气温日变化量多元回归预报方程。根据预报日前 1天实况和预报日的预报量 ,利用方程可求出最高气温日变化量  相似文献   

3.
青海湖水位变化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袁云  李栋梁  安迪 《高原气象》2012,31(1):57-64
利用1959-2008年青海湖流域刚察和天峻站的降水、气温、风速及布哈河流量、青海湖水位高度、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和青藏高原季风指数等逐月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水位年际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加强有利于青藏高原冬季风的加强,春末夏初(5~6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青藏高原夏季风的提前(5~6月)加强;冬、春季青海湖流域风速与布哈河流量是引起青海湖水位年际差变化的主要因子;夏、秋季,青海湖水位年际差受流域降水量、风速和流量的共同作用,随着流域降水增加、入湖流量的加大、风速减小,水位年际差呈上升趋势(水位下降速度减慢)。建立了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及其对青海湖水位下降趋缓(年际差增大)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4.
基于主分量的神经网络水位预报模型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气象和水文资料,以上游面雨量、水位值为预报因子,以西江流域的梧州水位为预报量,发现预报因子与预报量有很好的相关性。采用人工神经网络与主分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梧州水位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该预报模型对历史样本拟合精度高,试报效果及预报稳定性明显好于传统的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可在预报业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报松花江汛期水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1959-1998年黑龙江省13个站的降水和松花江水位资料,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松花江汛期最高水位进行模拟和专家网络训练,并对1996-1998年松花江水位进行了预报,预报效果良好,并与逐步回归方法进行了比较。1998年松花江发生超百年大洪水,预报水位119.69m,与实况(120.89m)仅差1.2m,在1999年和2000年业务预报中也准确预报松花江出现枯水位。该方法可在业务预报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南昌夏季平均气温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夏季平均气温有下降的趋势;利用均生函数模型对南昌夏季平均气温趋势进行了拟合和预报,拟合值与实况值基本一致,并预报了2005年~2007年南昌的夏季处于冷夏;分析了南昌夏季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冷夜和暖夜变化具有对称性,冷夜减少和暖夜的增加趋势几乎一致,而冷日和暖日的变化也呈非对称性分布,上升趋势比较明显,但下降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月平均温度和降水的模式可预报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基于中国台站降水和温度观测资料、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月动力延伸预报的回算和预测结果讨论了中国区域月平均温度和降水模式可预报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文中以持续性预报来表征中国区域月平均温度和降水受外强迫影响下的可预报性,持续性预报技巧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春末夏初和秋季预报评分相对偏低;在中国区域气候变暖和平均降水强度极值增加的背景下,温度的持续性预报评分有明显提高,降水的持续性预报略有下降。月动力延伸预报对月降水和温度的预报能力也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与持续性预报相比,月动力延伸温度预报总体优于持续性预报,降水预报在初春略差,温度预报在8月相对最低。近20余年,月动力延伸预报相对于持续性预报的温度和降水的均方根误差技巧均大于零,其年际变化表现为模式对降水的预测略有提高。两种预报评估结果的空间分布分析表明月动力延伸预报达到显著性水平的正相关区域总体上比持续性预报的范围大,并基本涵盖了持续性预报的高相关区。原因是可预测信息部分来源于外强迫异常的影响,部分来源于对大气内部动力过程的模拟。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泰州通南地区和里下河地区永位的变化情况,引入面雨量、水位差等概念,对降水进行分级、分月建立时间序列,利用高斯-牛顿法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数据拟合,建立回归预报方程.同时利用多家数值预报产品预报面雨量,代入方程计算出水位变化量,最终确定洪涝指数.其历史拟合情况和 2005 年试运行情况表明,预报效果较好,可以为防汛部门和相关单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气象资料的年际变化这一特点,引用了年际差分量的概念。应用气压的年际差分量,制作长期天气过程预报曲线。  相似文献   

10.
青狮潭暴雨气候特征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1981~2006年3~8月份青狮潭水库各水文雨量站点重大降雨的时空分布,重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的特征做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狮潭暴雨、大暴雨的年际、月际分布很不均,90年代是暴雨高峰期,是80年代和21世纪以来的1.6倍左右.5~6月是暴雨过程集中期.从各月各站点的暴雨过程分布看,北部站点明显多于南部站点.暴雨雨带与湘桂走廊相近.低层系统以锋面最多,低空急流次之,第三为西南涡.通过分析,揭示了青狮潭降水基本气候特征和基本影响系统,对提高局地暴雨预报准确率、促进重大暴雨的预报服务工作和提高桂林城乡供水、农业灌溉、防洪、漓江旅游补水工程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蒲河流域内所有国家气象站以及区域自动气象站共28站逐小时降水实况、过程降水量、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土壤类型等资料,采用FloodArea水动力模型,对2020年6月19日21时-22日20时出现的历史罕见暴雨洪涝过程进行洪水淹没模拟及效果检验。模拟结果表明:1)全过程模拟水位与实测水位整体拟合度较高,确定性系数DC达93.22%;2)蒲河上游来水较小,持续性强降水是造成此次洪涝水位偏高的主要原因,模拟显示蒲河流域中上游水位上涨明显,其中石角水文站模拟的最大上涨水位达7.61米,与实测上涨水位7.14米较为一致;3)FloodArea水动力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反演出蒲河流域暴雨致洪个例的淹没进程,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淹没范围、淹没深度的空间差异,且淹没深度与逐小时实测水位的确定性系数较高,淹没深度的突增对洪峰的预报预警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丽江机场自动观测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引入HYSPLIT轨迹模式,对丽江机场2019年8月8~9日出现的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丽江机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由孟湾低压和南海台风提供充沛的暖湿水汽,与青藏高压引导南下的冷平流形成不稳定层结,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是暴雨发生的动力因素。此次暴雨过程水汽输送通道主要有三条,其中两条是由孟湾低压及南海台风带来洋面上的西南水汽输送和东北水汽输送,第三条是来自云南中部的云南本地水汽输送。三支通道中,来自洋面上的两支通道对暴雨的水汽贡献最大,分别为46%和30%,本地通道水汽贡献率最小;在500hPa高度层上,3条通道的水汽贡献率基本相当,600hPa高度层上西南通道和东北通道水汽贡献率均比较大,而700hPa高度层上西南通道水汽贡献率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The series of the maximum annual water level in the Amur River are long enough but non-uniform. The need is substantiated in dividing the series of the maximum water level into two uniform periods and in using the certain period (with the duration of more than 35 years) for the subsequ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This is the period which indicates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runoff and maximum water levels including the anthropogenic load (runoff control).  相似文献   

14.
该文利用2006-2020年洞庭湖水体遥感面积及水文资料,对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文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洞庭湖水体面积离散程度较高且变幅大。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水体面积分别占洞庭湖水体面积的68.62%、25.77%、5.61%。其中位于岳阳市的岳阳县、湘阴县、位于益阳市的沅江市水体面积分别占洞庭湖水体面积的34.89%、17.35%、23.52%。占比越大的县市水体面积与洞庭湖水体面积相关性越大。洞庭湖水体面积与城陵矶水位的相关性高于常德、益阳水位。2010-2020年洞庭湖水体年最大面积显著增大。洞庭湖水体面积与城陵矶水位4阶多项式曲线拟合相关性最优。此外,不同的卫星/仪器、算法、分辨率以及天气条件对洞庭湖水体面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洞庭湖区强降水对洞庭湖水体面积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汛期长江中下游降雨量与下游水位增幅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苏沿江城市防汛关键是长江的持续高水位,本文经统计分析,南京下关水位的大幅上涨,主要决定于长江中游两岸的大范围强降水过程,经二年的水文,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引发下关水位升幅达0.5m左右,与长江中游出现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密切相关,且滞后约2-3d,在此基础上,设计,试验了长江下关高潮水位变化值的模拟预测式,经历史样本检验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6.
基于HBV模型的淮河流域洪水致灾临界雨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燕宇  田红 《气象》2015,41(6):755-760
根据流域暴雨洪水致灾机制,文章提出了考虑前期基础水位的动态致灾临界雨量指标,并以淮河上游地区为例,基于HBV水文模型建立了降水-流量-水位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确立了临界雨量确定的方法流程.首先基于历史水文数据率定和验证模型,得到适用于研究区的最优化模型参数,然后构建洪水上涨期水位流量关系,最后以是否达到致灾水位为标准,通过模型试算并结合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反推出致灾临界雨量值.在淮河上游地区的研究中,利用2002-2009年逐日气象水文数据对HBV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和检验,并针对洪水过程进行了参数优化,经过率定后HBV模型对王家坝以上流域具备较好的适用性,对典型洪水过程模拟的确定性系数和NASH效率系数均在0.8以上;根据王家坝站实测流量水位数据,构建了概化的单一关系曲线;结合HBV模型和水位流量关系得到了王家坝以上流域的动态致灾临界雨量指标,临界雨量值随前期基础水位升高而减小,并且随着前期水位的变化,临界雨量值呈现了明显的非线性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7.
南渡江流域暴雨洪涝致灾临界面雨量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海南省南渡江流域龙塘水文站1976—1987年和2009—2010年的逐日气象水文资料,采用HBV-D水文模型,通过对模型参数率定和验证,确定了适合南渡江流域的HBV-D水文模型最优化参数。结果表明:该模型在1976—1981年率定期、1982—1987年验证期和2009—2010年验证期的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分别为0.891,0.831,0.953,相关系数分别为0.944,0.912,0.977,达到了0.01显著性水平。通过建立的南渡江流域HBV-D水文模型进行模型反演,确定了不同前期水位 (7 m,8 m,9 m,10 m,11 m) 的面雨量和水位关系,根据龙塘水文站的警戒水位、10年重现期水位、30年重现期水位、50年重现期水位作为不同等级预警的临界判别条件,最终确定了不同前期水位的致灾临界面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8.
R. A. Colman 《Climate Dynamics》2001,17(5-6):391-405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question: what vertical regions contribute the most to water vapor, surface temperature, lapse rate and cloud fraction feedback strengths in a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Multi-level offline radiation perturbation calculations are used to diagnose the feedback contribution from each model level. As a first step, to locate regions of maximum radiative sensitivity to climate changes, the top of atmosphere radiative impact for each feedback is explored for each process by means of idealized parameter perturbations on top of a control (1?×?CO2) model climate. As a second step, the actual feedbacks themselves are calculated using the changes modelled from a 2?×?CO2 experiment. The impact of clouds on water vapor and lapse rate feedbacks is also isolated using `clear sky' calculations. Considering the idealized changes, it is found that the radiative sensitivity to water vapor changes is a maximum in the tropical lower troposphere. The sensitivity to temperature changes has both upper and lower tropospheric maxima. The sensitivity to idealized cloud changes is positive (warming) for upper level cloud increases but negative (cooling) for lower level increases, due to competing long and shortwave effects. Considering the actual feedbacks, it is found that water vapor feedback is a maximum in the tropical upper troposphere, due to the large relative increases in specific humidity which occur there. The actual lapse rate feedback changes sign with latitude and is a maximum (negative) again in the tropical upper troposphere. Cloud feedbacks reflect the general decrease in low- to mid-level low-latitude cloud,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very highest cloud. This produces a net positive (negative) shortwave (longwave) cloud feedback. The role of clouds in the strength of the water vapor and lapse rate feedbacks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丽江机场2013~2015年自动气象站地面风场资料,分析了地面风场变化特征,并就地面风的飞行气象保障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丽江机场各季盛行偏西南风,且风速最大;东北风频率较大,常造成顺风超标;白天盛行西南风,夜晚和早晨盛行东北风;大风主要出现在1~4月12~18时;风切变有93%出现在冬春季。   相似文献   

20.
The variability of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annual water balance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glacial alimentation, and dynamic water reserves in the basin) for 1935–1990 is, for the first time, determined for the area where the Zeravshan runoff is formed, higher than hydrological post Dupuli is located. Long-term data on the annual Zeravshan River runoff from an area of 10 200 km2 were derived from the measurements at Dupuli hydrological post. The other water balance components were determined with the help of computation methods. Comparison of the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volumes of the annual runoff demonstrated that a relativ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systematic, and as a whole for a computation period it is in the interval from ?0.31 to ?4.78%. The annual balance of accumulation and thawing of solid precipitation on glaciers and in the extraglacial area is also determined in the Zeravshan River basin. A new method for computing and mapping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maximum snowline altitude is develop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