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一代天气雷达在临近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张沛源  杨洪平  胡绍萍 《气象》2008,34(1):3-11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制作临近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从天气雷达观测入手.需根据临近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需求制定观测方法.不同预报对象,要采取不同的雷达资料的数据处理方法,以便突出预报对象的回波特征.制作临近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主要依据是雷达回波分析,掌握回波演变的全过程是雷达回波分析的基础,根据回波特征判断识别影响本地区的天气系统,通过回波分析判断回波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了从回波上识别灾害性天气,需要建立各种灾害性天气的识别判据和方法.预报的主要方法是外推法,但预报结果还需要预报员根据预报经验最后作出预报结论.为了做好临近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建立预报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10年7月9日凌晨发生在重庆市万州区西部的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着重从强度PPI、速度VPPI、回波顶ET、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等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分析其特征。初步探讨了副高边缘弱西南气流下我区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多普勒回波特征,积累经验,为暴雨的临近预报预警建立预报指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典型超级单体风暴过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牛淑贞 《气象》1999,25(12):32-37
利用郑州714CD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结合有关地面要素资料和郑州探空资料,对1998年9月4日一次典型超级单体造成的冰雹大风和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揭示了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场和多普勒速度场的典型特征,为强对流天气的监测、识别、临近预报和人工消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近几年来武汉雷达所观测的典型低涡、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多普勒雷达观测分析,总结了β尺度暴雨回波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强降水与诸多因素的关系.分析指出,在短时预报业务中,暴雨回波的识别和预警关键是从整体上要抓住β中尺度暴雨回波系统发生发展的特征,而不是孤立地研究一个对流单体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应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重点应用齐齐哈尔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资料,着重分析了发生在呼伦贝尔市岭南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回波特征。指出在大尺度环流条件下,卫星云图资料和雷达资料的综合应用分析,对中小尺度天气有很好的监测作用,可以充分完善短时临近预报。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年8月6—8日潍坊一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和预报误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00 hPa冷涡底部低槽、850 hPa低涡切变线和地面倒槽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 数值预报对此次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预报偏差大,而预报员对数值预报依赖程度高是此次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2)850 hPa以下强的水汽辐合是强降水发生的重要条件,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配置导致的强垂直上升运动是暴雨产生的动力机制,位势不稳定因中高层的冷空气入侵下沉得以加强;3)列车效应和强回波维持少动是造成短时强降水的重要回波特征,逆风区的发展和移动对于判断强降水的落区有指示作用,多普勒雷达反演风场中的中尺度辐合线是导致局地强降水发生的直接原因;4)风廓线雷达水平风场可以连续地反映降水过程中风场垂直结构及其变化,降水发生前探测高度明显升高,中高层冷空气侵入时间与强降水的时段相对应。  相似文献   

7.
应冬梅  许爱华  黄祖辉 《气象》2007,33(3):48-53
为发挥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和预警冰雹、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的作用,制作出精细化的临近和短时预报,选取了江西8次典型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从7个方面对冰雹大风和短时强降水两类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冰雹、雷雨大风过程45~55dBz强回波平均高度为12.4km,达到或超过-25℃层的高度,比短时强降水回波高5.6km。弱回波区(wER)或有界弱回波区(BwER)、三体散射长钉、持续高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中气旋、下湿上干或强风垂直切变特征等都是冰雹天气的典型特征。而相对平均径向速度图上“S”型暖平流及表现强低空急流的“牛眼”、深厚的湿度层等,则是短时强降水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可为两类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提供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8.
江西“4·12”降雹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郭艳  应冬梅  刘冬梅 《气象》2005,31(11):47-51
通过分析江西省2003年4月12日降雹天气过程中,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后的CINRAD-SA多普勒雷达资料的演变特征,归纳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相关特征,提出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的几个着眼点和指标.发现应用弓状回波、TBSS、“逆风区”、低层中尺度辐合线、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及冰雹指数的变化能有效地指导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并有一定的提前量.  相似文献   

9.
利用天气图和哈尔滨多普勒雷达资料,详细分析了在初冬哈尔滨及周边地区一次雷暴天气的背景场、雷达回波演变过程和回波特征,对雷暴天气成因及临近预报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雷达回波外推预报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天气雷达资料的外推预报是灾害天气临近预报的基础,选取4次强降水过程分析了外推预报的误差.主要分析方法包括3个步骤:(1)采用多尺度回波跟踪方法确定雷达回波的运动场;(2)采用半拉格朗日平流方案对雷达回波进行外推;(3)预报结果和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利用去相关时间方法分析了雷达回波的可预报性,利用预报技巧评分和相对绝对误差对外推预报的误差进行了定量分析.此外,还分析了外推预报的误差与尺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外推预报中的不确定因素 回波强度变化和回波运动场变化在预报误差中的相对重要性.这4次强降水过程的误差分析表明,预报误差随预报时效的变化基本上是以指数规律递减的,大尺度的降水系统对应较长的持续性,对于发展演变较快、尺度较小的风暴,其持续性较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哈尔滨雷达站2006年7月13日的观测资料,对一次冷锋及锋前飑线的新一代雷达回波特征演变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这次过程中产生冰雹和龙卷的对流单体回波特征,结合大尺度背景天气及相关雷达产品分析,揭示了此次冰雹和龙卷等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得出了对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结合卫星云图、Micaps资料、数值预报以及多普勒雷达回波等资料综合分析,阐述了贵州省2006年4月4日夜间冷空气过境时雷达回波速度场特征以及锋面与地面辐合线的相互作用引发的黔南和黔东南自治州发生的雷雨冰雹天气过程,初步得出在弱水汽条件下辐合线附近发生对流天气的落区预报方法,为今后进行此类形势下的临近预报提供了分析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004年影响桂林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分析,得到了一些强降水及强对流天气反射率因子特征,与径向速度、回波顶高等产品结合使用,归纳出一些短时及临近预报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14.
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产品分析与初步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对2004年影响桂林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分析,得到了一些强降水及强对流天气反射率因子特征,与径向速度、回波顶高等产品结合使用,归纳出一些短时及临近预报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15.
典型超级单体现风暴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淑贞 《气象》1999,25(12):32-37,47
利用郑州714CD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结合有关地面要素资料和郑州探空资料。对1998年9月4日一次典型超级单体造成的冰雹大风和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探讨,揭示了强对流天气雷达加强度场和多普勒速度场的典型特征,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识别、临近预报和人工消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赤峰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05年6月19日一次典型超级单体风暴造成的雷雨大风和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揭示出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场和多普勒速度场的典型特征,为强对流天气的监测、识别和临近预报、人工消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中尺度自动站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非常规资料,对2011年8月24日高空槽、切变线和地面弱冷空气共同影响下桂西南出现的大暴雨过程的热力、动力、水汽等环境条件和雷达特征进行了分析,表明暴雨前期水汽及能量条件不满足广西典型暴雨天气特征,暴雨前0-12小时水汽、动力、热力条件的急剧增加,水汽辐合上升运动的强盛,有利于触发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对暴雨的临近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中尺度系统的维持少动对此次强降水过程的维持发生具有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产品和闪电定位资料,对2010年5月25日08时至26日08时发生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东移是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背景;中低层低涡暖切变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有利的热力、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是强降水产生和维持的机制;卫星云图资料、雷达回波特征和闪电定位频数,有利于追踪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红外卫星云图、天王山714CD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STD-1闪电定位资料,详细分析了西昌卫星发射场(以下简称场区)山区地形条件下一次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发展演变过程和多普勒特征,对流云的云地闪特征,给出分析对流云运动演变的一些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利用云南省普洱市2015—2017年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探空资料和气象观测站5 min雨量观测资料,分析了普洱地区研究期间41次短时强降水的环境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尺度辐合线、中气旋、逆风区是强降水触发和维持的重要成因。短时强降水发生前,整层大气水汽充沛,静力不稳定层结,大气可降水量(PW)≥35 mm、SI≤-0. 23、K> 35,可作为环境场对流潜势的判定因子;短时强降水发生时,雷达回波最强反射率因子≥40 d Bz,35 d Bz回波顶高> 5 km,径向速度的辐合切变量> 5 m·s-1。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选取4个相关性显著的影响因子,建立普洱市短时强降水预报模型。所选预报因子包括:35 d Bz回波顶高、30 d Bz垂直剖面中心高度、30 d Bz以上雷达回波面积和SI。预报模型的回报检验表明,普洱短时强降水平均雨强相对均方根误差为17. 0%,局地降水持续时间相对均方根误差为33. 9%,局地过程降水相对均方根误差为25. 6%,回报效果较好。4次短时强降水预报检验中,平均雨强的预报误差每5 min小于1. 2 mm,局地强降水持续时间的预报误差小于10 min,局地过程降水的预报误差小于4 mm,模型均预报出局地连续性降水超过50 mm。预报模型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可应用于普洱短时强降水的临近预报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