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郎从  伍国春  高孟潭 《中国地震》2014,30(3):324-329
本文利用GIS技术,将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重防区)县级行政单元边界分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图和中国及邻区地震区带和潜在震源区划分图叠加,对各县分别计算了如下4个地震危险性指标:(1)县境内最高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级;(2)县境内面积比例最大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级;(3)县境内最高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等级;(4)县境内面积比例最大的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等级.通过分类统计全国重防区县级行政单元的地震危险性分布,得到的结论是:虽然同为重防区但各地的地震危险性相差巨大.据此,建议根据地震危险性的不同在重防区采取如下措施:第一,不论是何种类型的重防区,均应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对新建工程做抗震设防,对已有建筑做抗震加固;第二,位于高地震危险性的区域,特别是位于具7级以上潜在地震危险的重防区,要加强与防灾有关的应急准备、城市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应急响应等专门措施.  相似文献   

2.
破裂终止的实验研究及地震断裂终止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断裂力学中的止裂原理和用环氧树脂材料所做的破裂终止的实验结果,讨论了地震断裂的终止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地震地质条件:1.近期曾发生过中强地震的区域;2.历史上发生过七级以上大震的震源区;3.深大断裂及构造交汇区;4.一定规模的地块和横向隆起。依此条件可用来估计未来大震的强度,因而对中长期预报可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著名的地震学家б·б·伽里清曾经讲过:“可以把每个地震比着一盏灯,它燃着的时间很短,但照亮着地球的内部,从而使我们能够观察到那里发生了什么…….”很早就有人推测,当地震波通过一个即将发生大震的震源区时,由于应变在该处的积累,其波速会有所变化,后来被许多地震学家的观测所证实.所以,从已发生过的天然地震(或人工地震〕的波速比来研究和预报今后可能发生的地震,引起了地震工作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基于主观判断和有限资料解释的概率地震危险性研究的输入(地震震源区、地震发生率、衰减函数等)都是不确定的。面对这些不确定性,我们要考虑:(a)如何“合理地”确定单值概率地震危险性图中所标示的地震运动水平;(b)计算得到的地面运动水平的不确定性在这种图上可以明确地表达到何种程度。如果单个震源区的地震发生率、古登堡-里克特公式中的b值,以及最大震级的最佳猜测估计值被看作是不相关的并且每一参数中的不确定性可以看作是关于估计值对称的,那么,使用这些最优估计计算的概率地面运动水平表达了最可能的值和近似的均值。另一方面,根据不同震源区方案计算的地面运动大小,可能集中于每一方案的不同的中心值周围,而且,根据最可能方案计算出的地面运动水平可显著不同于所有方案计算出的地面运动水平的平均。我们得出结论(因为至少在美国东部和中部对地震过程是缺乏了解的),要得到单一的危险性估计结果,假定未来地震将趋向于发生在过去已经发生过地震的地区,并且具有与过去相当的发生率是合理的(在美国西部当单条断层上存在古地震资料时,这些信息是可以结合使用的)。在有多种震源区方案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地面运动衰减关系得到的危险性估计,彼此会显著不同。人们或许考虑采用数个衰减关系的平均,但是,这样一来技术上的问题(例如,如何平均那些采用不同距离量度的关系式,如何估计σ,等等)会使操作非常困难,而且当包含一个与其它衰减关系离散较大的衰减关系时,它对均值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简化和可操作起见,使用单一的、不被认为是“极值”的衰减关系似乎是合理的,并且这一做法已获得危险性分析人员的接受。  相似文献   

5.
陈学忠 《地震学报》2005,27(6):605-609
提出了估计地震前后震源区应力水平的方法. 以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为例, 估算了地震前后震源区的应力水平. 结果表明:地震前震源区的应力值为6.3~8 MPa;地震发生后,震源区的应力值为5~6.7 MPa. 震后震源区的应力仅下降了20%左右.   相似文献   

6.
韩渭宾 《华南地震》1999,19(3):20-25
分析了地震活动图象和地震学预报指标研究中的“场兆”和“源兆”问题,指出:未来的震源仅仅是区域应力场中若干应力集中区之一;多数地震活动图象和地震预报指标反映的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现在已有可能从地震活动图象和地震学预报指标的综合研究,找出一个或几个应力集中区,但还没有什么指标和方法能判断哪一个应力集中区一定和何时会发生强震。由此建议,在确定若干应力集中区之后,将哪一个应力集中区将会发震的判别标志作为进一  相似文献   

7.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几个重要环节的关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玮琼  吴宣 《地震学报》2006,28(3):269-276
为进一步揭示地震统计区划分、潜在震源区划分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三者的关联性,在100deg;E~120deg;E和29deg;N~42deg;N范围内,寻找出21个位于不同位置、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场点,研究在非均匀分布与均匀分布两种模型下,地震统计区活动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对这些场点危险性估计的影响. 综合本次与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地震统计区划分方案会改变一个统计区所包含的地震资料,加上地震统计时段选取的不确定性,会导致统计区地震活动性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变化越大,均匀分布模型对场点危险性估计所产生的不确定影响也越大,也即地震统计区划分环节起主要作用. 在一个地震统计区内,划分潜在震源区和空间分布函数的不等权分配,提高了有可能发生大地震地方及其附近地区地震动参数的估计值. 在这些地方,潜在震源区划分不确定性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尤其对场点地震动参数(如烈度)绝对值的影响更为显著,也即潜在震源区划分环节起主要作用. 一般来说,潜在震源区划分环节的影响仅对最高和次高震级上限潜在震源区内的场点及最高震级上限潜在震源区附近的场点起主要作用,而对那些处于低震级上限潜在震源中的场点,则还是地震统计区划分不确定性的影响大于潜在震源区划分不确定性的影响.    相似文献   

8.
一、场—源问题 讨论、分析和判断地震前兆异常时,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这种前兆是来自震源还是来自源外?如果来自源外是否有预报价值?我觉得这里应特别注意实验室和地壳内加压方式的本质区别。如果把震源区比作“岩样”,把源外区比作“压机”,那么地壳内“岩样”与“压机”的强度,刚度等物理参数远比实验室接近得多,加力的方式和破坏  相似文献   

9.
作者依据地震震级与空间联合概率分布模型,讨论了地震带震级概率分布与潜在震源区震级概率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地震带内地震震级概率分布服从截断的指数分布,则带内必存在震级概率密度不服从截断指数分布的潜在震源区。这一结论与实际地震资料的统计结果和地质学研究中提出的“特征地震”的概念是一致的。作者认为,在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区划和其他工程地震研究工作中必须考虑潜在震源区的震级概率分布和地震带震级概率分布之间的制约关系,以正确确定每个潜在震源区的震级概率分布。  相似文献   

10.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近年来关于震源区介质破坏演化物理过程的重要发现,其研究极有可能为地震预报开辟一条物理预报的新路.当震源区介质处于稳定状态时,对加载和卸载的响应几乎是相同的,而当介质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其响应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一现象可以被用作为地震发生的重要前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地震序列“转折时间t0”来判断震源区附近介质粘性系数η相对大小的方法。η的相对大小一方面反应了地震序列持续时间的长短,另一方面又隐含着地震类型的信息,于是,本文探讨了将t0作为分析地震序列持续时间和估计震源区附近发生后续强震的前兆性特征参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强震长期预测基础的地震带、潜在震源区的划分,仍然依据地震构造类比和地震活动重复两原则。现有的强震长期预测方法在构造“稳定”区,即没有活动构造、没有历史地震(包括古地震)资料的条件下,无能为力。通过张北地震资料的分析,高精度地震定位并结合波形数据反演震源机制的结果表明:在稳定而统一的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沿其最大剪切应力方向上的小地震集中成带,并且持续活动、震源机制的优势取向与应力场吻合,小震带便可以看作属于现今活动的震源断层,在地震长期预测工作中可以作为划分潜在震源区的依据。构造“稳定”区发生的强震属于新破裂。  相似文献   

13.
黄玮琼  吴宣 《地震学报》2005,27(4):409-413
在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非均匀分布模型中, 就地震统计区活动性参数不确定性在某些城镇产生地震动参数不确定性最大变化值异常区的问题, 寻找出在100deg;~120deg;E、 29deg;~42deg;N范围内, 50年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地震动参数不确定性最大变化值异常区的分布特征. 探讨了地震统计区活动性参数不确定性引起的场点危险性估计不确定性与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关联性以及异常区产生的原因. 研究表明, 在非均匀分布模型中, 地震统计区活动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对区内各场点危险性估计不确定的影响是不均衡的, 其与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有关, 尤其在8级以上潜在震源区及其附近, 往往会出现地震动参数不确定性最大变化值的异常区. 而在均匀分布模型中, 统计区内活动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对各场点的影响是均衡的, 各场点危险性估计的不确定性取决于场点的位置. 一般位于统计区中部的场点, 只与所在统计区的参数不确定性有关, 而位于或靠近不同统计区的交界处, 则可能同时受到几个统计区活动性参数不确定性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95年7月12日中缅边界MS=7.3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马淑田  郝建国 《地震学报》1997,19(1):107-109
1995年7月12日,中缅边界发生Ms,7.3强烈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搞清震源区的受力状态,对于研究该区及其周围的构造运动、估计云南境内及其邻区的地震活动趋势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地幔波估计了该次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是:主压力轴近水平,位于北偏东约17°方向,地震形成压性右旋走滑断裂.说明目前中缅边界地区受到很强的印度板块的推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易桂喜  闻学泽 《地震》2000,20(1):71-79
为了定量评估南北地震带不同段落的长期地震危险性,引入了时间-震级可预报模式。在详细地震复发行为的基础上,沿南北地震带划分了39个震源区。利用其中27个震源的多轮回复发资料初步建立起时间-震级可预报统计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不同震源的地震复发表现出较好的时间可预报行为以及相对较弱的震级可预报行为。以时间可预报模型为基础,对所有震源区未来地震的复发概率进行了估算,同时,用震级可预报模型对未来地震的震级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一种考虑地震发生空间不均匀性的概率模型。采用伯努利试验模型描述了在一给定震源区内地震发生位置的不确定性,并利用贝叶斯方法将观测数据与专家的主观判断相结合给出了地震发生概率的均衡估计。同时也给出了综合专家主观意见的方法和计算场地烈度超过概率的方法。从而为在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充分反映地震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关于地震中长期预报的意见提供了一种定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给出了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及5.3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了5.3级地震前该地区地震空间分布特征随时间的变化,指出5.3级地震前一、二年内主震周围形成地震“空区”,5.3级地震前两月在其附近发生4.0级“信号震”。对余震序列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该地区近一、二年内地震趋势估计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8.
在沈阳市中心选取一个场址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分别计算0s、1.0s和6.0s周期下沈阳附近各潜在震源区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贡献量。计算结果说明在短周期时对场址贡献最大的是沈阳潜在震源区,长周期时对场址贡献最大的是海城潜在震源区。研究不同周期时贡献量最大的潜在震源区,符合工程实际情况,使最终确定的地震动参数更为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地震区域划分是在一给定区划内,采用一定的指标(震级、烈度、加速度、地震系数等)划分出今后若干年内地震危险性不同的地区。地震区划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未来地震的时间、空间(包括震源深度)、强度、频度和地震影响场的地震长期预报。但在目前,这种预报无论是对时间、频度或最大强度都是一个粗略的概率估计或统  相似文献   

20.
陈荣华 《地震》2003,23(1):53-56
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震源区及其附近地壳应变能的积累和快速释放过程。当地震孕育到后期, 震源区及其附近应变能高度积累, 处于极不稳定的临界状态。因此, 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必须基于临界状态的特点。临界状态的最重要特点是触发因素将起重要作用。固体潮的引潮力是一种重要的触发因素。笔者改进了过去仅用月亮固体潮引潮力的地方平太阴时方法, 而用月亮与太阳整个固体潮引潮力作为触发因素, 显然这样更为科学和合理。研究表明, 大地震前震源区及其附近发生的几次显著地震易受固体潮引潮力某个方位附近触发。并应用这一现象结合其他地震前兆方法成功预报了2001年2月23日四川雅江6. 0级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