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结合地震中的实例,探讨了恐震心理的产生、传播特点,同时对震前、震时、震后人们的心理状态作了初步分析、在地震过程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心理措施,可以达到降低震灾损失和减少伤亡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唐山震害与发震构造的关系关于唐山地震的地质背景以及发震构造,地震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做了不同的论述,已经揭示了唐山地震发震构造的总体面貌。本文只是根据唐山震害与发震构造的关系,谈一谈个人认识。1990-1992年,我们对唐山地震震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地震的地震矩-震级标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整理了中国大陆1977~2001年发生的107次M≥5.0地震的震型、震源机制、发震断层、地震矩等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震型、不同断层性质地震的地震矩与震级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矩和震级标度关系中直线的斜率与地震视应力和介质非均匀程度相联系,走滑断层地震的视应力和介质的非均匀程度均高于非走滑断层地震,走滑断层中孤立型地震的视应力和介质的非均匀程度均低干多震型地震。  相似文献   

4.
鲜水河断裂带断层间相互作用的触震与缓震效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断层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及对地震的触发与延缓效应,并以鲜水河断裂带不同断裂段时间上连续发生的4次MS6.0以上地震为例,计算和分析了每次地震发生后,在周围其它断裂上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及其对后续地震的触发,以及1973年炉霍MS7.6地震和1981年道孚MS6.9地震发生后,在其周围最易破坏失稳的微破裂上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及对余震活动的影响.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这4次地震的累积触震与缓震效应加以定量考虑,对鲜水河断裂带各断裂段的地震潜势进行了重新计算,并与已有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检验和评估了鲜水河断裂带断层间相互作用触震与缓震效应的重要性.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每次地震都发生于受其先前发生的地震影响而产生同震库仑应力增加的断裂段上,不同断层间相互作用的触震和缓震效应导致地震复发概率的改变可高达30.5%以上, 主震后的余震大多发生于同震库仑应力增加较高的微破裂上.   相似文献   

5.
唐山地震发震断层运动学特征与大震重复周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洁  巫映祥 《地震学报》1997,19(6):566-573
根据断层深部不均匀滑动反演方法,利用6期大地形变资料,反演计算了唐山地震断层在震前、震时、震后共5个不同时间段的运动状况.其结果体现了地震断层由震前加速运动、震时突发错动到震后松弛、调整,趋于稳定的运动过程.进而利用地震断层的滑动与应变能的关系,估算了唐山地震的复发周期.   相似文献   

6.
从1990年2月10日江苏省常熟--太仓5.1级地震发生后的地震谣言着手,剖析了其发生的原因和消除群众恐震心理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主震型与群震型地震序列的功率谱有着不同的衰减速率β,主震型序列的β值比群震型的低,并且在随时间的演化过程中,比群震型的衰减快,这表明了不同类型序列的动力学差异,根据β值可以在地震发生后的早期即1、3、7、30天内对地震序列类型及强余震的发生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丰富的地震历史资料,采用长时间大范围的思路对1695年临汾大地震前的活动场进行了剖析,发现临汾大地震前表现出很强的活动异常特征:临汾地震前环绕主震震中形成一个NE向的长600km的椭圆形环形分布图象;在孕震过程中,增强区内的地震活动可分为3个强弱不同的阶段,空间的不均匀性(震丛率、有震面积率以及蠕变释放率等)也不同;并且在巨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区内的活动性主要表现为短周期成分,在正常阶段出现的  相似文献   

9.
王卫东  杜长娥 《内陆地震》2001,15(3):240-246
1998年1月5日发生的泾阳Ms4.8级地震是陕西省近40年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对这次地震的构造背景和震前的各种异常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震前该区地壳形变、地下流体和地震活动表现出长期、中期和短期的不同特征。对此次地震的构造背景作了分析,并根据岩石破裂实验和地震前兆理论对这次地震的孕育过程作了阶段性划分。  相似文献   

10.
引言 合肥数字遥测台网承担着安徽省及周边地区的地震速报工作,自2000年9月数字化改造以来,记录到了大量地震事件,为地震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性资料。遥测台网记录同一区域发生的地震波形有很多相似特征,子台记录地震初至波顺序也有一定规律,对不同区域发生的地震事件进行分类处理,找出震相特征,建立典型震例数据库,方便查询,对提高地震分析人员的速报水平和地震应急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新疆中强震前地震活动空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新疆发生7级地震的主要地震活动特征是震前2年新疆4级地震增强,震前1年新疆4级地震平静;②新疆发生6级地震的主要地震活动特征是,在不同时段的增强背景下,构造带4级地震活动经历增强—平静过程,不同构造区震前3个月震源区的活动具有各自的特点;③对强震而言,地震活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与构造有较好的关联。4~5级地震的孕震影响范围远低于7级地震,地震活动的强弱更多的与所处的构造带相关,反映了区域应力场对不同量级地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1993年1月27日普洱6.3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和余震序列特征。发再震前一年,震中区及其所在的思茅、普洱地震带地震活动平衡,而与其相邻的耿马、澜沧震带地震活动增强,表现出与该地区往中强震之前不同的地震活动特点。余震序列各项参数则表现主余震型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深入研究了中国西北地区的地震与日月引潮力的关系,通过仔细分析西北地区活动断裂带的特点,把引潮力的水平分量分解为平行及垂直于活动断裂带走向的两个分量,研究其与地震发震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上水平分量与地震的发震时间密切相关,其中平行于断裂带走向的水平分量与地震发生的关系更为密切,对不同的活动断裂带,相关关系又有所不同,这可能与断裂带的构造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4.
区域矿震与地震的定量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Morlet小波作为基函数,提出了一种定量识别矿震和地震的时频能量衰减因子(α)的方法,研究了辽宁省抚顺和北镇台记录的矿震和地震的α值变化特征及其随震级的变化特点,得到了不同类型波的α值对震级的依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一般情况下,同等震级水平的矿震与地震的α值具有明显差异,其变化范围相互不存在重叠现象;(2)随震级增高,α值呈现下降特点且矿震α值随震级增高而下降的速率比地震大;(3)根据事件震级并结合α值与震级的统计关系,我们可以对已发生的事件类型作出正确判断;(4)区域矿震和地震破裂机制的差异是使α值具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5)同一地区的矿震或地震的α值具有稳定的变化规律,不同地区的α值变化规律有差异性。这对天然地震事件的快速定位和识别及基于固定台站研究强震前地震的α值的异常变化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赛来义  魏斌 《内陆地震》1996,10(3):281-285
根据喀什地震台记录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资料,分析和总结了该台记录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不同地区、不同震源深度和不同震级地震的震相特征。对该地震带记录中带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为该地震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探索了用因子分析法识别地震孕育信息。结果很好地反映了共和等地震的孕育信息在震前及震后的演化过程,表明了地震活动性和前兆是同一地震孕育过程中不同阶段或同一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指出了不同的因子在预报中的时间意义  相似文献   

17.
MDCB型地震前兆监测仪的前兆异常与岫岩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岫岩地震为例,介绍了MDCB-3型地震前兆仪所形成的异常形态不同,映震规律也不尽相同。从岫岩偏岭两次地震的前兆特征,对该仪器预测地震三要素做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地震定位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江苏数字地震台网的几何布局,对区域上设定的不同震级和震源位置的可能事件,作了以下两点考虑。(1)根据不同震级地震的监测范围,确定了相应的定位子台组合。(2)对同一地震事件,考虑到震相分析P震相和S震相测量精度上的差异,引入了不同的标准误差σP和σS。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地震波理论走时和对走时矩阵的奇异值分解方法,计算了估计震源参数标准误差的参量空间协方差矩阵值,给出了标准误差理论值等值线图,用此方法讨论分析了江苏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定位能力。  相似文献   

19.
智晋  刘巍 《山西地震》1997,(1):30-35
利用“八五”研究课题的成果,分析了山西M≥7强震前后地震活动图像,指出一次M≥7强震前将经历了如下过程:4~5级中等地震活动迅速增多,出现辅助性地震条带和背景性地震空区,地震序列密集活动伴随应变释和加速,发生广义前震一平静-发震,认为这一演化过程是山西地区M≥7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基本图像。  相似文献   

20.
重庆井网水位水温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2008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5次大地震为例,对重庆井网水位和水温同震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井孔水文地质条件和自身观测条件,探讨了不同同震响应现象的可能成因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水位的记震能力优于水温,水位同震响应形态主要包括上升、下降和振荡三种类型,且同一口井水位对不同地震的响应形态不同;水温的同震响应形态主要包括上升和下降两种类型,其中只有荣昌华江和北碚柳荫井水温对5次地震均有同震响应,且同一口井水温对不同地震的响应形态相同。进一步分析表明,北碚柳荫井水位的同震响应能力优于荣昌华江井水位,北碚柳荫井水位的同震振幅与地震能密度成正比,并给出了其同震变化幅度与地震能量密度的对应关系。最后分别对水位和水温同震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