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永登5.8级地震和天祝—古浪5.4级地震前S波分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CDSN台网兰州数字台的记录和中法合作建立的朗索数字台的记录,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和1996年6月1日天祝-古浪5.4级地震前台剪切波分裂的特征。结果表明,在永登地震前大约1年的时间延迟和偏振方向很快恢复。因此,可以认为,此次地震前NW向,地震后剪切波分裂时间延迟和偏振方向很快恢复。因此,可以认为,此次地震前S波分裂方向的前兆特征是明显的。对于天祝-古浪5.4级地震,  相似文献   

2.
综合分析了 1 995年 7月 2 2日甘肃永登 5 .8级地震前兆异常时空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为异常数量多、分布广、密度大、震后响应性异常显著 ,且时空分布具有成组性、空间分布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可能与该区中强震成丛活动方式有关。此研究结果在 1 996年 6月 1日甘肃天祝 -古浪 5 .4级地震中短期预报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1990年以来在祁连山断裂带上发生的7次地震前,嘉峪关气氡观测点和酒泉水氡的变化情况,发现在1990年10月20日天祝6.2级地震、1992年1月12日嘉峪关5.4级地震、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和2002年12月14日玉门5.9级地震前,嘉峪关气氡观测点均记录到短期的破年变异常,而酒泉水氡在玉门地震前为明显的突变型中期异常。  相似文献   

4.
提取地震地电场异常的垂直极化方向投影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阮爱国  赵和云 《地震学报》2000,22(2):171-175
以中法合作项目天祝地电台的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地电场极化的线性特征,提出了一种分离正常背景变化与异常电信号的方法垂直极化方向投影法;讨论了不同时间间隔大地电场的极化现象,确定以一天间隔来进行极化方向回归统计.用该方法处理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和1996年6月1日天祝西5.4级地震前后的大地电场观测资料,发现两次地震分别超前28天和37天出现了异常电信号.最后讨论了该方法的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5.
利用四川及其周边省市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分析了汶川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现象.发现这次8.0级地震前,距震中310km范围内有5个台站,其中有4个台站出现2年以上异常,距离震中最近的郫县台(36km)的NE向,自2006年6月下降,至2008年1月下降幅度达到7.2%,1月底转折回升,至地震发生异常时间为2年半左右,地震发生在地电阻率恢复上升阶段;变化形态为趋势下降和年变形态消失.  相似文献   

6.
绥化台地电阻率异常与震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绥化地震台地电阻率8年的地震观测资料为参考依据,研究了台站周边300km范围内的5级以上地震和200km的4级以上地震,对地电阻率资料异常形态与地震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其异常形态表现为多年趋势下降变化异常、年变的消失、震荡异常、台阶等,其正常年变形态为正弦波形的变化,异常与地震对应关系良好。  相似文献   

7.
解滔  刘杰  卢军  李美  姚丽  王亚丽  于晨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5):1922-1937
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周围定点台站观测的电磁异常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分析,以期加深对汶川地震孕震过程中电磁异常的解读.震中周围8个地电阻率台站震前出现不同形态的异常变化,结合震后地电阻率变化形态分析,仅近邻地震破裂带的成都和江油台异常变化符合已有的地电阻率孕震异常机理.在4月24日和5月9日大致沿南北地震带出现两条南北走向的低点位移线,成都台地磁转换函数、谐波振幅比、帕金森矢量和垂直极化强度等主要反映了地下介质电性在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断裂带附近的地电场和电磁扰动在震前出现波形畸变和能量增强,距离较远的西昌台阵和天祝—松山台阵内地电场也出现功率谱能量增加和裂隙渗透方位角扰动等短期异常现象,甚至沿龙门山断裂带NE方向1300km外的河北电磁扰动台网震前数月也出现自观测以来最大幅度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8.
大同地震台地电阻率变化与震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同地震台地电阻率18年的观测资料为依据,研究了台站周边300km以内5级以上地震和100km以内4级以上地震,对地电阻率资料异常变化形态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其异常形态表现为年畸变、年变的消失、U型凹斗。其长期变化趋势为NS、NW向缓慢斜向上变化,EW向有一近12年正弦波形变化。异常与地震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与永登地震相同的方法,研究了1996年6月1日天祝-古浪5.4级地震前后地壳介质剪切波分裂、电性各向异性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临震前电性主轴、快S偏振方向都是从北偏西方向转为北偏东,而该次地震的P轴为北偏东50°,三者总体上是一致的.由于该次地震与松山电磁台同处一个断层构造上,因此视电阻率变化在各频段均较强,但ρyx比ρxy变化大,这一点与永登地震不同.另外,由于收集的小震资料较少,快慢S波时间延迟的分析结果没能反映出应力强度的积累,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该次地震孕育与永登地震后应力调整纠缠在一起的结果(两者距离120多公里).  相似文献   

10.
分析研究了兰州形变台水管倾斜仪、石英伸缩仪和石英水平摆倾斜仪1994—1996年的观测资料,发现在甘肃永登和天祝2次地震前M2波潮汐因子有明显的异常显示.各分量固体潮日均值曲线在2次地震前后出现明显的加速异常变化,且震后速率明显大于震前.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大同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小震群资料,用组合模式理论[1]对本区的小震群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1989年10月18日在本区发生的大同—阳高5.8级地震,利用震前小震群资料得出的预报震中与实际震中有较好的一致性。另外,通过震群与外因相关性的分析,对发震时间的预报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1996年6月1日甘肃天祝MS5.4地震的震源机制董积平(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主题词:甘肃震源机制解天祝1996年6月1日22时49分,在甘肃省天祝县发生了MS5.4地震。经甘肃省地震监测台网测定,该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为北纬37...  相似文献   

13.
较详尽地阐述了共和7.0级地震应更名为兴海地震的缘由.介绍了这次地震前出现的地下水、形变、地震活动性、气象及动物习性等地震前兆异常.最后就震时极震区出现的现象等问题阐明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发生5.8级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和家庭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震后我们立即组成了震害调查与评估小组奔赴灾区,按照《震害调查及地震损失评定工作指南》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在充分了解灾区概况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产业支柱、人口及建筑物现状的基础上,分别对Ⅷ,Ⅶ,Ⅵ,Ⅴ度区建筑物破坏及家庭财产损失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地震损失评估软件EDEP-93的要求建立了输入数据,分15个评估项目对灾区的地震损失进行了合理和科学的评估.另外,还对灾区震害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灾害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最后给出了有关这次地震防震减灾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5.
1998年泾阳4.8级地震的一些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 1 998年泾阳MS4.8地震的一些特征 .该次地震序列类型属孤立型 ,与陕西关中地区历史强震多以主 余震型为主的特征不同 .震源机制解显示 ,该次地震的断层错动以左旋走滑为主 ,主压应力方向为NE~SW ,与大华北区域应力场的方向吻合  相似文献   

16.
介绍和分析了2001年2月23日四川省康定-雅江Ms6.0地震前位于甘川交界区的琥都地震台地电阻率,应变,倾斜等观测资料出现的明显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7.
聊古-1井水氡映震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聊古-1井水氡测值在1981年11月9日宁晋Ms5.8地震(△=150Km )前和1983年11月7日荷泽Ms5.9地震(△=150Km)前的异常变化。在地震前5~15天该井水氡出现明显的高值异常。地震发生在五降的过程中。这可能是该井水氡的一项短临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8.
泾阳4.8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1月5日烃阳Ms 4.8地震是陕西省近40年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研究了此次地震的构构背景和地球物理场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1986年门源6.4级地震震源周边地区不同尺度跨断层形变在地震过程中的演化特征,依据非连续变形数值分析方法(DDA)模拟了震源破裂过程引起的地表垂直位移速率变化.分析表明,地表跨越断层的剖面形变变化是垂直和水平栽荷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垂直力源的影响可能是引起本次地震形变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与地质构造分析和震源机制结果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2000年6月6日景泰Ms5.9地震后,在该区进行的大地电磁跟踪监测结果。在监测时段内所观测的视电阻率随时间没有大的变化,在观测误差范围内有较好的可重复性。据此判定震后一段时间内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判定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