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河南省气象局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影响全省业务发展的省-市-县高速通信传输问题,提出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思路.从2003年11月份开始建设省-市宽带网,到2005年6月份建设市-县宽带网.目前全省已全部建成省-市-县(站)三级2Mbps SDH光纤数字专线宽带网络通信系统,并采用X.25专线和无线GPRS为备份线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现有视频设备,将贵州省气象局新建视频会议系统与国家气象局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互联,实现"国家气象局—省气象局—地、县气象局"的互通,以及在使用中保证主视频、音频及双流高质量的传输。  相似文献   

3.
针对济南市气象局目前存在省—市高清、省—市标清、市—县高清三套会商会议系统的现状,通过分析两种实现互联互通方法的优缺点,采取模拟转接的方式,实现了省—市两套视频会商会议系统流向市—县视频会商会议系统,达到了县级收看省级会商和会议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气象局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影响全省业务发展的省一市一县高速通信传输问题,提出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思路。从2003年11月份开始建设省-市宽带网,到2005年6月份建设市-县宽带网。目前全省已全部建成省-市-县(站)三级2Mbps SDH光纤数字专线宽带网络通信系统,并采用X.25专线和无线GPRS为备份线路。  相似文献   

5.
1引言近年来,计算机通信和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实现远程天气预报双流视频会商,在技术上已经完全成熟。吉林省气象局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已经建成了省局到国家局6M SDH宽带和MPLUS备份链路、省局到市(州)4M宽带和VPN备份链路,具备了承载双流视频会商系统的通信能力。基于已建成的宽带数字通信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通信技术,以省气象台为中心,连接国家气象局、省局机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市县宽带广域网,以中国移动陕西公司的基础设施和城域网为依托,采用SDH技术,实现省市县三级气象局(观测站)间的2 Mbit/s宽带通信,省市间采用中国电信的X.25作为宽带传输的降级备份、市县采用拨号备份,保证省市县的通信不间断,满足常规通信业务需求和大气监测自动站资料、全省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电视会议暨可视预报会商系统等的传输需求.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贵州省气象局完成全省气象业务传输网络系统升级改造后,地州市气象局的网络设计情况和拓扑结构。在国家-省级-地州市-县的气象业务传输网络中,省内9个地州市增加2M电信省地业务专线和2M地县业务专线,实现了县到地,县到省的透明传输。  相似文献   

8.
介绍青海省气象局视频会商会议系统的组成和实现。作为一个省级视频网络,系统主要实现从省气象局到各州(地、市)及县气象局的可视通信,同时支持多方交互式视频会议和卫星云图、天气图的传输,实现远程多媒体天气会商,以便更加准确地发布各类天气预报信息。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国家气象观测站备份站漏测要素导致的无法真正与主站实现互为双备份的问题,利用网络转换和信号分离方法,通过智能串口转换器和智能集线器,在技术上率先实现了本异地观测数据实时采集和单套无备份传感器数据共享功能。该技术基于TCP/IP协议,通过智能串口转换器,将数据推送至异地远端业务计算机,实现地面气象观测站远程实时数据采集,同时,本地业务计算机仍保持原有采集、备份功能。再采用MODBUS RTU和MODBUS TCP两种协议,通过智能集线器,在业务计算机上采用一问一答的访问方式,实现多台计算机同时访问主、备采集器获取采集数据,达到单套无备份传感器数据共享的目的。另外,建设视频监控、多线路网络通讯保障及供电自动化保障等附属设施,从而实现本、异地4台业务计算机数据直传及备份站全要素采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南平市气象局视频会商系统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平市气象局基于政务网的可视化视频会商系统,将不同型号的省—地和地—县间视频会商系统级联在一起,把省—市会商面向辖区内县市局实时转发,降低会商系统的成本。通过此系统,地区气象台可以与省气象台及下属台站预报员及时的进行充分的天气预报交流,举办电视电话会议和业务培训等。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业务系统局域网采用星形树结构,分布式P2P模式组网。业务系统现有作业预警、天气分析、雷达信息、闪电监测、空地信息传输、地面作业点查询、国家级人影指导产品分析、静止卫星云图等8个工作站。在2台服务器上建立了文件服务、映射虚盘、FTP站点和web网站。通过DLP大屏投影、会议发言、会商摄像3个子系统组成的视频会商系统,将业务系统各工作站图像信号、DVD播放内容、摄像机拍摄内容输出到投影墙上并自由切换,同时可以和各市州进行视频会商。此外,人影指挥中心通过空地传输系统实现了与外场作业飞机、机场地勤的数据语音通讯。本文简介了四川省人影指挥中心业务系统局域网各部分的设计、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2.
利用组播技术,解决了网络资源被大量占用问题,完成了话音、数据、视频稳定传输,实现了宽带网中软件电视天气会商功能,通过市县间的业务试运行表明组播技术是目前软件电视天气会商系统中最核心的适用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业务系统局域网采用星形树结构,分布式P2P模式组网.业务系统现有作业预警、天气分析、雷达信息、闪电监测、空地信息传输、地面作业点查询、国家级人影指导产品分析、静止卫星云图等8个工作站.在2台服务器上建立了文件服务、映射虚盘、FTP站点和web网站.通过DLP大屏投影、会议发言、会商摄像3个子系统组成的视频会商系统,将业务系统各工作站图像信号、DVD播放内容、摄像机拍摄内容输出到投影墙上并自由切换,同时可以和各市州进行视频会商.此外,人影指挥中心通过空地传输系统实现了与外场作业飞机、机场地勤的数据语音通讯.本文简介了四川省人影指挥中心业务系统局域网各部分的设计、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2004年陕西省气象局建成双传输信道的省—市气象宽带网。在移动信道上传输基本气象信息资料和办公政务信息,电信信道用于传输全省天气预报电视会商及电视会议系统视频流。网络结构:以省气象台为中心,经过带宽光纤线路连接各市气象局构成星型宽带广域网(如图1)。在省台CISCOCATALYS3550三层交换机和BDCOM3661路由器上进行配制实现了电信和移动两个气象宽带网络之间相互自动备份,提高了宽带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燕东渭  杨艳  王垒  何林  李珍 《气象科技》2015,43(2):211-215
针对省级气象部门骨干网络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如不同线路没有实现负载分担,备用线路往往带宽闲置;省市间"不对称路由"对远程视频会议等业务的效果有影响;没有针对不同的业务做带宽控制,不同业务间存在相互影响等,采取了一些技术手段。引入策略路由对数据传输进行分流,同时发挥出多条线路的效益,实现了负载分担,并克服了"不对称路由"的现象,保证视频会议的效果。引入一系列QoS(服务质量)策略,对线路上不同业务占用带宽进行管理,既保证实时数据传输和视频会议`等关键业务的带宽,同时又为其他业务提供了动态的带宽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带宽。经过测试,整个网络的优化升级,达到了设计的预期目标,可以为其他部门网络设计提供较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1省—市气象宽带网结构2004年陕西省气象局建成双传输信道的省—市气象宽带网。在移动信道上传输基本气象信息资料和办公政务信息,电信信道用于传输全省天气预报电视会商及电视会议系统视频流。网络结构:以省气象台为中心,经过带宽光纤线路连接各市气象局构成星型宽带广域网(如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做好广西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无人值守改革工作,不断提高气象观测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和可靠性。结合广西区气象观测站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移动4G无线物联网的广西气象观测站备份线路的方案,通过对方案的具体设计与长期测试,备份线路方案能实现观测站主线路断开后,自动切换到备份线路并上传气象资料,可为观测业务无人值守的稳定传输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王珺  肖丽  倪雷 《贵州气象》2009,(Z1):109-111
2007年全省气象信息网络的建设已实现省—地—县三级的连通,通过该网络,自动站数据的传输更加可靠,实时性也更强。介绍卧天同步王这一数据同步工具,并利用该工具实现自动站数据在地州一级部门的实时备份,为地州一级部门实时掌握气象信息和建立必要的数据库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于仁成  高瑞华 《山东气象》1996,16(A00):14-18
主要介绍地极气象台数据传输系统的开发与研究结果,包括省一市、市台局域网、市-县及服务终端等四个部分。传输介质有四线制专线、细同轴电缆、拔号电话线路和无线HUF等形式。开发了一套自动传输程序,在业务中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天气预报业务、气象服务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基于局域网和省—地气象光纤通信网,实现各类Micaps原始数据的自动备份与压缩、完整性检测与补调、备份数据的自动处理、要素检索与报表输出,并提供缺失数据记录、网络测试、自动定时启停、补调进程显示等功能.对备份的各类Micaps原始数据,分时分段地进行自动处理,建立历史天气图分析处理与显示平台,通过人机交互方式生成各类Micaps系统数据格式的天气图表.提供灵活便捷的要素检索接口和输出方式,并具备图表输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