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BL模式是践行研究性学习最有效和最系统的方法,其与研学旅行的融合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促进高阶思维发展,提升体验品质。本文将PBL模式应用于研学旅行,以驱动问题为统领,以子问题为支撑,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落脚点,深入分析研学问题设计的常见偏误,列举真实研学活动案例,系统设计研学实施过程,助推研学旅行走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璐  陶琳琳  黄宇 《地理教学》2021,(18):54-57
随着"研学旅行"的兴起,以博物馆为基础的研学旅行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也逐渐受到关注.当前博物馆已经成为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和资源供应方,并在研学实践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博物馆研学实践中存在着自行设计开发的研学课程质量不高、主动结合自身资源开发研学课程的意识不强、有效的博物馆研学课程运行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如何开发具备研究性、科学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研学课程是博物馆研学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稻作文化"PBL课程设计与应用为例,以真实的实施效果说明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与研学教育目标具有极高的契合度,为博物馆研学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泰勒课程开发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导、研、展、评”四段式研学课程设计模式,结合五台山地理研学资源,从学生的知识和信息储备、研究性学习探索、学习成果展示、全方位评价等方面展示了课程设计过程,以期为研学课程设计及研学旅行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是开展研学旅行的必要前提,结合博物馆展品设计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是满足当前县级中小学在本地开展研学旅行刚需的可行途径。利用地理核心素养与县级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之间的契合之处,从地理核心素养的视角解读馆藏展品,并以县级的曲周博物馆为例进行课程设计。经过反思发现,博物馆展品是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根本,博物馆科研成果决定研学旅行课程质量,博物馆本应成为区域研学旅行的集散地,博物馆联动促进区域研学旅行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研学旅行是"旅游+教育"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研学旅行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研学旅行产品的制定应紧密围绕"旅行"和"教育"进行课程设计,使研学旅行真正达到以研促学.文章以中国天眼科普基地的研学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对中国天眼科普基地现有的研学课程进行解析,并对中国天眼科普基地研学旅行课程优化设计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开展传统古村落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乡村研学旅行产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皖南地区典型的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例,从游客体验视角,构建了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的因素恒等性检验。结果表明:影响西递、宏村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的旅游体验因素有文化认知、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和学习认知4种类型;从路径系数来看,案例地研学旅行者的文化认知(0.510)对游客满意度影响程度最大,情感体验(0.340)和审美体验(0.224)次之,学习认知(0.212)位居最后;论文构建的传统古村落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跨样本稳定性特征。研究结果可为西递、宏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和传统古村落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以单一学科为主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颇丰,而以跨学科为主的综合研学课程较少。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有效融合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对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作用极大,也成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因此,本文从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出发,基于项目式学习(PBL)理论,以历史底蕴深厚的黑井古镇作为案例,融合历史和地理课程的要素与内容,充分挖掘遗产型古镇所蕴含的跨学科教学资源,设计出结合教材、学科交叉、体验多样的研学活动,以期助推学科融合式研学旅行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具身学习打破了传统的离身学习范式,呼吁身体回归学习过程,强调身体、环境和大脑的相互作用。而研学旅行作为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有机结合的学习方式,其课程思想与具身学习的中心观点高度契合。文章基于具身学习理论,构建了具身学习视角下的研学旅行活动模式,设计了主题为“走读长江水,品悟三峡情”的宜昌研学旅行活动案例。案例设计以“水”为主线,涵盖了实施水文观测、解读人水关系、识别流水作用三个研学主题,并基于具身学习的视角,进行了研学旅行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马蕾  叶茂 《地理教学》2022,(4):59-61
青少年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把爱国主义、红色传统和红色精神传播到青少年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是红色研学旅行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PBL模型,依托伊犁有关林则徐的历史文化资源,设计了以“天山脚下的纪念”为主题的高中学段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林则徐传奇的一生,懂得继承和弘扬林则徐艰苦奋斗、爱国爱乡的情怀;最后对基于PBL模型的“天山脚下的纪念”研学旅行课程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0.
张春杰 《地理教学》2021,(15):57-60
高中地理作为唯一将实践力列入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体现了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性.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设计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引导未来职业规划的研学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依托桂林市的岩溶地貌,从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反思、总结等方面,通过区域内典型岩溶地貌地点进行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为基础,聚焦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依托北部湾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北部湾海岸带野外考察”为例,从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实施、评价与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优化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研学旅行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进入蓬勃的发展期。为理清研学旅行的研究情况,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VOSviewer,定量分析了378篇文献。结果表明:国内研学旅行研究按时间可分为无序探索(1996~2012年)、规范起步(2013~2015年)与有序深入(2016~2021年)三个阶段;高产作者及作者合作群体较少;研究热点与国内旅游发展形势及研学旅行国家政策存在关联;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修学旅游形式、研学旅行利益相关者、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推进、文旅融合与研学旅行体验四个方面。研学旅行研究紧跟国家政策走向、聚焦如何促进其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多学科交流与理论升华等应是未来研究的趋势与重点话题。  相似文献   

13.
研学旅行课程以引导探究与合作学习为教学方式,要使分组活动达到效能最大化,就需要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异质差异进行分组.本文根据研学旅行目标等要求及合作学习理论,将地理类研学旅行分组异质因素划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个性特征、人际关系情况四类,并就四个要素的作用及内容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4.
张琳娴 《地理教学》2021,(18):46-49
近年来,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已成为常态.本文以四明山研学旅行的设计与实践为例,确定乡土研学的内涵与流程,以乡土资源为载体,探究研学目的地的选择、研学路径设计、研学节点设计及研学方法的组合方式,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多策略辅助、多效能评估的乡土研学组织策略,提供乡土研学实践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研学项目是研学旅行的构成要素之一,但现有关于研学项目的研究较多关注个体化、情境下的研学项目案例设计,很难对一般性的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有指导意义.本文尝试超越案例层面,也尝试把人文地理学中的独特理论视角引介到研学项目的设计与评价,并结合《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政策内容,构建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的三个维度,分别为教育属性、地方属性和创意体验.然后,运用这三个维度分析由望山生活公司推出的婺源研学项目.研究表明,教育属性、地方属性和创意体验能够较好地符合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的参考维度,也为之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指引.通过对婺源案例的分析发现,由研学机构主导的研学项目在某些部分尚未达到实现研学目标的要求.地理学视角下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的三个维度,对初高中地理学科的研学活动开展有直接指导意义,对一般意义上的研学设计亦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研学项目是研学旅行的构成要素之一,但现有关于研学项目的研究较多关注个体化、情境下的研学项目案例设计,很难对一般性的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有指导意义.本文尝试超越案例层面,也尝试把人文地理学中的独特理论视角引介到研学项目的设计与评价,并结合《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政策内容,构建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的三个维度,分别为教育属性、地方属性和创意体验.然后,运用这三个维度分析由望山生活公司推出的婺源研学项目.研究表明,教育属性、地方属性和创意体验能够较好地符合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的参考维度,也为之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指引.通过对婺源案例的分析发现,由研学机构主导的研学项目在某些部分尚未达到实现研学目标的要求.地理学视角下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的三个维度,对初高中地理学科的研学活动开展有直接指导意义,对一般意义上的研学设计亦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研学旅行内容设计是研学活动开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决定研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形式的转变与发展.基于景观叙事理论,将叙事主题、叙事载体、叙事空间等景观叙事要素引入地理研学中,并以"滇越铁路"为例,在梳理其沿线叙事资源基础上进行研学旅行内容设计,以解决研学内容缺少特色、内涵不足与深度不够等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科内容,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何衡  蒋辉 《地理教学》2023,(7):60-64
本文以中国知网1008篇关于研学旅行的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开展文献计量分析,以知识图谱形式可视化呈现分析结果,得到的分析结果如下:第一,截至2022年,我国研学旅行研究进程可划分为初期探索(2014—2016年)、快速增长(2017—2020年)、稳步深入(2021—2022年)三个阶段;第二,核心作者发文总量占总文献的15%,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第三,学科融合、课程设计、红色研学为当下研究热点。未来研究可从以下方面深入:加强机构与学者之间的合作、聚焦微观研学旅行感知、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加强多学科之间的课程融合与开发、引入其他学科模型建构符合我国情境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周怡 《地理教学》2022,(6):58-60+35
研学旅行课程结合了研究、学习、旅行三个要素,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的客观要求和形式。地理实践力既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又是在面对地理实际问题的综合体现。文章以雪窦山为例,从确定主题目标、规划路线、设置任务、研学总结与评价四个方面来阐述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20.
研学旅行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中学生地理研学需求的分析,能够帮助学校、研学机构更加有序地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本文以杨陵第四初级中学和杨凌高新初级中学28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在地理研学旅行认知、经历、参与意愿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对杨陵区城乡中学生地理研学旅行需求进行比较。以期为城乡中学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提供参考,在研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城乡差异,为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地理研学方案,推动城乡中学地理实践教育活动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