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人孟席斯用了14年,遍访120多个国家,参观900多个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考察中国郑和舟师的航海史迹,2002年10月,他出版了专著《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1492年-1493年)到达美洲和先于麦哲伦(1519年-1522年)完成环球航行——这一论点轰动了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首航的日期,这一天对中国航海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法定"航海日"。这是对中国历史悠久的航海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中国是世界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绕过好望角早98年;比麦哲伦到达菲  相似文献   

3.
英国一名专家近日援引新证据提出惊人学说,指中国明朝三宝太监郑和领导的船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环绕地球航行的队伍,早在15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的航海家便已经发现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他们比哥伦布先发现了新大陆,比麦哲伦早100年便绕行世界一周,也比英国的库克更早到达澳洲,并一度航海到南极附近。如果此说属实,这将有可能改写世界航海和文明发展的历史。“除了中国人,还会是谁”3月4日的《每日电讯报》报道说,退休的潜艇指挥官、业余历史学家加文·孟济斯运用他的航海专业技术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他即将在英国皇…  相似文献   

4.
在两块陆地之间的狭窄水道均称为海峡,它是连接洋与洋或洋与海的通道。纵观世界地图你便会发现,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海峡,如白令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北冰洋;德雷克海峡和麦哲伦海峡,它们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此外还有英吉利海峡,佛罗里达海峡、托雷斯海峡、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达达尼尔海峡等等。我国沿海也有不少海峡,较为闻名的有三个,从北而南分别为渤海海、台湾海峡和琼州海峡,堪称为中国的海上“三峡”。——渤海海峡  相似文献   

5.
航海的重要事件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12世纪,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年),历时近30个春秋,到达过30多个国家,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1487年,B·迪亚士率队沿非洲西海岸到达今天的“好望  相似文献   

6.
孙洁 《海洋世界》2011,(7):30-31
麦哲伦(1480-1521年),全名费迪南德·麦哲伦,是葡萄牙的贵族.他是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曾先后为葡萄牙和西班牙作航海探险.在麦哲伦开始环球探险的27年前,哥伦布率先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但是哥伦布至死都认为那是自己梦想中的亚洲大陆.麦哲伦在环球探险之前也完成了数次远航,积累下了丰富的航海知识.  相似文献   

7.
提问蔚蓝     
《海洋世界》2013,(6):74-75
1.问:在巴拿马运河开通前,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之间的重要航道是?答:麦哲伦海峡。2.问:15世纪,贵为亲王的亨利王子积极设立航海学校、奖励航海事业,使他的祖国航海业取得巨大发展。这位被称做"航海者"的亨利王子是哪国人?答:葡萄牙人。3.问:从地图上可以看到,非洲大陆就像一把斧头,将海洋狠狠砍开,在它两侧,一边是大西洋,一边是印度洋。非洲的全称"阿非利加洲"在希腊语里意思是什么?答:阳光灼热。  相似文献   

8.
在南美洲著名的麦哲伦海峡以东450千米的南太平洋海域上,有一群形如一只迎风飞舞的蝴蝶状的岛屿,这就是“马岛”——即马尔维纳斯群岛(英方称为福克兰群岛)。它距阿根廷大陆最近距离为276海里,距英国本土则远达7000多海里,由东、西两个大岛和近200个礁  相似文献   

9.
莫知 《海洋世界》2008,(9):24-29
在人类的历史上,16世纪是个大航海、大发现、大贸易的伟大时代。而在中国,15世纪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已成过眼云烟,明朝政府实施严厉的禁海政策,留给海外贸易一条“濒死的生路”:朝贡勘合贸易。明朝的中国商人是不允许私下与外国人做生意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外国商人跟随“贡使”,在前来“朝贡”的时候,通过市舶司,把货物以“贡品”的名义,  相似文献   

10.
郑和(1371-1433年)是我国明代杰出的伟大航海家。早在世界地理大发现时代开始之前,从1405-1433年(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间,他7次率领庞大船队跨洋远航,遍访西太平洋再度洋沿岸亚非30多个国家。在船队规模和组织、航海技术和海洋科学、经贸谋略和文化交流,以及和平外交各方面,他都勇于开拓、善于适应,敢为天下先,作出了重大贡献。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郑和的光辉业绩使得中国当时在航海和海洋科学方面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因而,纪念郑和的光辉业绩,研究郑和的航海历史,弘扬郑和的开拓精神,可以强化全国…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航海之路的开辟早在石器时代,我国已经开始航海活动,人们曾在台湾岛的高雄、台中、台南等地发现我国古代创造的器物。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创造的“有段石锛”,也在浙江、闽南、闽北等地区出土,甚至在菲律宾、南美洲等地也有发现。  相似文献   

12.
直到前往位于中国中部的河南省讲学时,我才第一次听到“郑和”这个名字。当时,我刚作完题为《欧洲人的航海与地理大发现》的报告,一名学生凑上前来告诉我,古代中国也有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叫郑和,是明朝的宦官。“郑和下过西洋,”这名学生显然在用中国人自己的表达方式对我说这番话,“他到过许多地方,有印度、阿拉伯,还有非  相似文献   

13.
<正>1911年,在斯里兰卡西部城市加勒,发现了明朝三宝太监郑和访问斯里兰卡时立下的碑文。这块碑文的发现,彻底消除了人们对郑和下西洋时是否到过斯里兰卡、何时到过斯里兰卡的疑问。石碑上清楚地表明,郑和在1409年前后,曾经数次访问锡兰。在1948年斯里兰卡独立之后,这块被称为"郑和布施碑"的珍贵文物,被送到了科伦坡的斯里兰卡国立博物馆保存。其实,关于郑和下西洋是否到达过斯里兰卡,学术界并没有  相似文献   

14.
《海洋世界》2005,(7):43-48
一、单项选择题 郑和出生在_。 A.云南昆阳B.江苏南京C.福建长乐 郑和出生在一个世代信奉的有名望的家庭。 A.伊斯兰教B佛教 明朝初期五位皇帝的先后顺序是_。 A.太祖成祖惠帝宣宗仁宗 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 成祖太祖仁宗宣宗惠帝 BC 4.燕王朱棣即帝位后,史称明成祖其年号为_。 A.永乐B.建文C.洪武 5.郑和原姓_因功于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赐姓郑,改名郑和。 A.马B.王 6.由于郑和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和军事才能,因此被任命为下西洋的_。 A.正使总兵太监B.副使C.钦差 7.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后下令停止下西洋全部活动的是_。 A.明宣宗B.明…  相似文献   

15.
公元1405—143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至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近三十年间,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今南太平洋、印度洋一带),访问了亚非两洲四十多个国家,在我国航海史和对外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郑和下西洋,执行了“不称霸”的正确路线,符合历史发展和社会  相似文献   

16.
谭征  苏军 《海洋世界》2007,(1):73-75
在人类刚刚开始地理大发现的时候,太平洋真的曾被发现过,而且这一发现还历经了数百年的历史。从巴尔博亚到麦哲伦再到库克经历了数百年,自库克船长的去世便宣告了地理大发现的航海探险时代的结束。在这二三百年的地理大发现中,许多文化、历史都已经被铭记,但更多的则被时光的刀锋改变了模样。然而,太平洋上充满诱惑的岛国文化却始终不曾改变过。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涡的Argos浮标观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卫星高度计异常资料和2003年10月上旬投放在西北太平洋的25个Argos表层漂流浮标资料,分析观测海域的中尺度涡特征及浮标漂移路径上的温度和流速变化,结果表明:(1)7个浮标受强劲的黑潮流影响直接进入台湾岛以东黑潮表层的主流轴;(2)16个浮标在反气旋涡内旋转,并随中尺度涡向西运动,到达黑潮的东边界,由于中尺度涡旋的消亡,浮标脱离其影响后由黑潮带动向东海运动,浮标的移动轨迹呈螺线型;(3)仅有2个浮标在(123°E、20°N)附近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且41490号浮标受台湾岛西南外海反气旋涡的影响作了2周旋转后再进入南海。比较分析表明,黑潮在冬季应该存在入侵南海的分支,但浮标能否顺利进入南海受多种随机因素控制,如风生流、潮流和波浪等。另外,西北太平洋向西传播的中尺度涡难以越过强劲的黑潮流屏障继续向西传播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  相似文献   

18.
运用风险分析理论和方法,以北极东北航道6个关键海峡为研究目标,构建东北航道自然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海冰融化背景下北极东北航道航行安全问题,引入犹豫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指标主观权重、采用粗糙集思想来确定客观权重,集成得到组合权重。基于所建风险分析模型,对其中3个关键海峡的自然环境风险进行了量化评估和时空特征分析,同时计算了2013年8月份6个关键海峡的风险度,模拟了一条最优通航线路并与同时期永盛号轮船的实际航行线路进行了比对。研究表明:(1)2000-2014年东北航道3个关键海峡自然环境风险均呈现减小趋势,红军海峡自然环境风险减小趋势最大;(2)对比3个海峡海峡自然环境风险度,德朗海峡最低,维利基茨基海峡次之,二者均适合通航;红军海峡风险度最高,且不适宜通航;(3)模型模拟路线与实际航线较吻合,对实时航行路线的选择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薛振和  钱平 《海洋预报》1993,10(2):71-74
中国第六次考察队乘“极地号”科学考察船于1989年10月30日离开青岛港,穿越太平洋,于12月3日停靠智利的瓦尔帕莱索港,12月9日离港,经智利内水道,穿过德雷克海峡后于1989年12月71日抵南极乔治王岛上的长城站(62°13′S,58°58′W)。又于1989年1月26日离开长城站,1990年1月11日到达位于南极普里兹湾里的中山站(69°22′S,76°22′E)。从2月16日到2月21日在普里兹湾外进行了一次南大洋考察。于1990年3月1日离开南极大陆回国,途中停靠墨尔本、新加坡后,于1990年4月26日抵达上海(图1)。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z坐标海洋数值模式HAMSOM中引入了内潮黏性项(Internal-tide viscosity term),将之运用到吕宋海峡M2内潮的生成与传播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250 m以浅,吕宋海峡产生的M2内潮振幅于温跃层处最大,岛坡附近的内潮明显强于别处,且最大振幅可达到40 m左右;(2)M2内潮的生成源主要集中在伊特巴亚岛西北、巴丹岛西南以及巴布延群岛西北的岛坡;(3)海峡产生的M2内潮向东西2个方向传播。巴丹岛以西的西向能量在吕宋海沟斜向下传播,在到达恒春海脊附近发生反射返回海面,到达海面后再次反射回海底,在此过程中,有高模态的内潮被激发,不同模态间有相消干涉的现象产生。西传的内潮能量分为2支进入南海,产生于巴布延群岛西北的能量分支直接向西南折转进入南海海盆,而产生于伊特巴亚岛和巴丹岛岛坡附近的主要能量则以束状向南海陆架传播,在到达118°E后部分能量折向西南的海盆,其余的能量则沿西北方向传入中国近岸,陆架陆坡地形起着重要的耗散作用。伊特巴亚岛西北有最大的能量产生,向东北传入太平洋。在122°E以东,能量主要以束状向东南传入太平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