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国家气象中心台风数值模式的改进及其应用试验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在国家气象中心台风数值模式中进行了扩大预报区域,两次嵌入人造台风模型和模式网格初始移动3个方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个方案对台风路径预报效果都有所改进。该文还介绍了应用国家气象中心台风数值模式进行台风中心强度预报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关于台风非对称结构与台风路径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一个有限区域原始方程双向相互作用的移动套网格台风路径数值预报模式,对1992年的两个台风进行了5个个例预报试验,结果表明预报路径和实况有很好的一致性,通过对预报个例的台风非对称结构进行分析,发现非对称结构随时间变化与台风移动路径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如能了解实际台风的非对称结构,将有助于提高台风路径预报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造台风方案及其在移动套网格模式中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发展了一个用于台风路径预报的初始场人造台风方案。该方案除包含对称台风环流外,也考虑了非对称凤的作用。使用双向移动套网格模式作的试验预报结果表明,初始场中引入人造台风后能明显提高路径预报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发展了一个用于台风路径预报的初始场人造台风方案。该方案除包含对称台风环流外,也考虑了非对称风的作用。使用双向移动套网格模式作的试验预报结果表明,初始场中引入人造台风后能明显提高径预报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2005年台风“海棠”与“泰利”的移动路径和登陆地点不同于“麦莎”与“卡努”,前2次台风自东南偏东往西北偏西移动并登陆于福建中部沿海,后2次自东南往西北移动并登陆浙江中部沿海,都给浙江造成了巨大影响,但影响金华地区的风雨程度不同。经分析台风移动过程,认为西风带低槽或高压影响到副高,副高影响着台风西行或北上,在西风带低槽或副高影响较弱时,台风内力和地形影响作用加强;台风在副高带状时西行为主,块状时北上为主。分析台风路径的预报过程,认为中央气象台预报为“登陆台风”有3~4天的时效;预报较准确的登陆位置,若路径较有规则为30~54个小时,若不规则路径可能仅为3个小时。分析影响金华的台风风雨程度,认为东路台风雨量分布特征是东部大、西部小;南路台风是东南部大、西北部小;最大风力落区基本相同。地形对不同台风路径下的风雨影响分布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一个多层套细网格台风路径数值预报模式,粗网格的预报区域包括两半球的低纬地区。粗细网格的匹配采用单方向衔接。初始台风环流是由台风中心海平面气压与最大风速所确定的一个模型环流。1984年台风季节实时预报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Kalman滤波技术在台风路径动力-统计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金一鸣  周洪祥 《气象学报》1986,44(3):336-346
本文从台风移动的动力学模式出发,讨论了目前台风路径动力—统计预报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措施,探讨了kalman滤波器的实现方案,并分析了在采用kalman最佳线性递推滤波方法作实际预报时对误差计算的处理方法,从而对台风路径的动力—统计预报作了改进。通过较多独立样本的检验,表明了台风路径动力—统计预报的kalman滤波方法,能够修正台风路径预报的速度和方向,因此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台风路径统计预报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数值预报产品并采用多种预报方案相结合建立了台风路径的统计释用综合预报模式,从而提高了台风路径预报的技巧。经1994年台风季节业务试用,其预报性能比原有的统计预报模式有较大的提高,试验表明,充分利用在预报时可得到的数值预报输出产品的采用多种方案集成是改进台风路径客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刘宇迪  翟子航 《气象科学》1999,19(4):335-342
Betts对流调整方案采用的是垂直温湿场向观测的准平衡热力结构松驰的方法。本文在一个考虑了台风初值化的移动套网格台风数值模式中,对Betts方案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Betts方案能较好的预报出台风移动的路径和降水过程,并在台风路径、降水落区预报以及对流增温的垂直分布等方面都略优于Kuo方案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10.
黄伟  陶祖钰 《气象学报》1996,54(2):225-232
利用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暴雨监测与预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对1992年16号台风进行了12h数值模拟。时间是从8月31日12时(世界时)到9月1日00时。结果显示:模式预报的台风和实际台风的移动方向一致,移动距离相当。模式清楚地预报出了由台风倒槽所造成的强降水。这表明模式对台风路径、台风降水等都有较强的预报能力。还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地形和积云对流等对登陆台风发展和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对台风的位置和降水有重大影响,积云对流除了对台风强度有影响之外,对台风环流的位置和台风的移动速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台风移动路径数值预报的影响因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一个区域中α尺度数值预报业务模式进行垂直分层增加和积 云对流参数化改进,并设计八种对比试验方案,对9406号台风进行模拟预报,通过 对比分析各方案模拟预报的台风移动路径,探寻数值模式对台风移动路径预报的 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2.
对2000年以来5个在粤东登陆的、对厦门有较大影响以上的台风,并按类型、路径、生成区域、影响程度等进行分析,找出了冷空气及西南季风对影响厦门的台风所带来的风雨影响特征,以期对台风业务预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利用数值模式MM5的计算结果,对卡努台风预报中难度较大的两大问题:登陆后路径和该台风在陆上的强度变化进行分析。认为东亚大槽减弱后残留的湘黔低压是影响这次台风路径偏北的主要原因;台风登陆后,西南面水汽源被切断,中低层来自东部洋面的水汽输送是该台风长时间维持的能量途径,高层散度场与低层的配置加强了台风环流中的上升运动;低层位涡对台风移动路径和强度预报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在卡努台风中,垂直方向上能量的输送较少。  相似文献   

14.
王志烈  李多武  郑钾 《气象》1981,7(5):2-4
本文根据1949—1978年30年的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台风在转向过程中(4天)的移动速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台风移这快慢与台风强度和范围关系不大。而台风中心纬度较高时, 出现快速(≥24公里/个时)移动台风的频率较大。对转向前后持续24小时的快速和慢速台风路径段的统计表明,转向以前,24小时平均路径段的方向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转向后快速路径段的平均方向比慢速路径段咯偏东一些。  相似文献   

15.
珠江流域4~9月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和类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美国CAPS的非静力高分辨率区域预报模式ARPS(先进区域预报系统)对0414号台风"云娜"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ARPS较好地模拟台风"云娜"的移动路径及台风大暴雨.并着重讨论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台风"云娜"数值模拟的影响,通过对雷达资料同化进模式与没有雷达资料同化进模式对比模拟的试验结果分析表明:雷达资料进模式,对中高层的风场调整,改进对台风细微结构特征描述,加大近台风中心南侧的西风分量和近台风中心西侧的北风分量,从而改进云娜台风登陆后西行移动路径预报;对扰动温度、雨水混合率、云水混合率及水汽混合率场等调整,改善模式初始场台风中高层成雨条件,对台风降水预报,尤其暴雨的落区、降水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的预报有较大改进.  相似文献   

16.
利用美国CAPS的非静力高分辨率区域预报模式ARPS(先进区域预报系统)对0414号台风“云娜”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ARPS较好地模拟台风“云娜”的移动路径及台风大暴雨。并着重讨论新—代天气雷达资料对台风“云娜”数值模拟的影响,通过对雷达资料同化进模式与没有雷达资料同化进模式对比模拟的试验结果分析表明:雷达资料进模式,对中高层的风场调整,改进对台风细微结构特征描述,加大近台风中心南侧的西风分量和近台风中心西侧的北风分量,从而改进云娜台风登陆后西行移动路径预报;对扰动温度、雨水混合率、云水混合率及水汽混合率场等调整,改善模式初始场台风中高层成雨条件,对台风降水预报,尤其暴雨的落区、降水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的预报有较大改进。  相似文献   

17.
基于能量场的变化与台风移动有密切关系的事实,本文试图从讨论能量场的变化入手,探讨通过预报能量场系统的移动以预报台风移动的方法。通过对7504、7708、7806、7909、7910号台风总湿位能场的分析,发现台风在各层等压面上均对应着闭合的能量场系统(700毫巴以上▽~2E_σ<0,低层▽~2E_σ>0),且两者的移动路径一致。此外,能量通量场和能量通量散度场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的进路方向有明显的强能量输送带,台风基本上沿着500毫巴能量水平通量散度梯度的方向移动。VE_σ图和▽·(E_σ)图可以作为定性判断台风疑难路径的一种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大量样本计算分析,试图阐明“RSWA”台风路径预报方法的性能。得出预报结果的优劣主要依赖台风初始位置及前期路径的局部特征(如移动方向和速度),从而找出了“RSWA”的不足之处。 并从预报误差方面展开了对模式性能的讨论。结果表明,“RSWA”用于预报台风路径,尤其是C类台风路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且比原方案优越。 经分析表明,一个方法的预报误差,应由模式引起的误差(EM)和台风移动过程中诸因素引起的误差(E_T)组成。而台风移动过程中所引起的误差应是依赖于台风初始定位、初始移动,台风强度及季节等要素的一个连续函数。  相似文献   

19.
分析2003~2006年在我国登陆的21个台风的低压移动路径及与之相对应的地面及高空实况资料表明:湖北省咸宁市台风(含热带风暴)低压暴雨的出现与台风登陆区域及登陆后低压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密切相关,当在闽、浙登陆的台风低压经江西到达咸宁市或江西西北部和湖南省境内,并且有较强风场相配合时,咸宁市才有可能出现暴雨。欧洲中心850 hPa 24~48 h风场预报与台风低压演变的风场基本吻合,可以作为咸宁市台风低压暴雨预报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0713号台风韦帕路径预报难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爱鸣  林毅  黄美金  王怀俊 《气象》2008,34(10):27-33
0713号台风韦帕各家都预报在台湾岛北部海上北折,在120°E以东向偏北方向移动,与台风实际在浙闽交界处登陆后在120°E以西转向北上路径存在较大误差.为认识这种预报偏差的原因,应用各种资料对影响台风韦帕北折的可能原因进行探讨.指出:(1)欧洲气象中心天气形势预报误差较大,西风槽底预报比实况偏南,是本次台风路径转折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2)欧亚500hPa高度场为两脊一槽形势,西风指数从低指数向高指数演变和副热带高压处周期性加强均不利于台风韦帕在台湾东北部海区折向偏北方向移动.(3)地形的影响造成的趋岸左折和港湾"吸引",以及动力场和热力场的分布均有利于台风韦帕在台湾东北部海区折向偏西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