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采于四川北部江油 北川地区 (31.4°N ,10 4 .3°E)下石炭统 39个采点的 334块灰岩标本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古地磁学研究 ,结果表明 ,标本中剩磁方向具有明显的双分量特征 ,低温 (10 0~ 30 0℃ )分量在地理坐标系下与现代地磁场方向基本一致 ,且不能通过褶皱检验 ,应是现代地磁场的重磁化 ,中温 (30 0~ 4 80℃ )反极性分量在地层坐标系中具有高负倾角的特征 ,其形成可能与早侏罗世岩层的褶皱弯曲有关 .  相似文献   

2.
用热退磁辅以交变退磁方法对采自塔里木盆地阿克苏地区四石厂剖面47个采样点518块标本进行了逐步磁清洗和测试。由本征剩磁方向统计得到塔里木地台晚古生代的古地磁极位置(晚泥盆世φ=10.5°S、λ=151.2°E;晚石炭世φ=52.2°N、λ=179.5°E;早二叠世φ=56.5°N,λ=190.1°E)。古地磁结果表明:塔里木地台在晚古生代是北方大陆的块体之一。从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塔里木地台已和北方的哈萨克斯坦板块、西伯利亚地台、俄罗斯地台等连成一片,并且从中生代以来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变动  相似文献   

3.
山西交城水峪贯三叠系下统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水峪贯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及和尚沟组的古地磁学研究 ,建立了该地层段的极性地层柱 ,极性柱具有混合极性的特点 .其中刘家沟组正反极性的组合格式与前人在鄂尔多斯盆地的结果基本一致 ,但和尚沟组差别较大 .根据特征剩磁确定的早三叠世刘家沟组的古地磁极位置经纬度分别为 347.5°和 69.5° ,这与前人在太原西山三叠系下统的研究成果 ,古地磁极位置经纬度 348.3° ,61 .9°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同由路克剖面海相白垩系古地磁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阿克陶县同由路克剖面海相白垩系18个采点样品进行的古地磁和岩石磁学研究表明, 白垩系下统的携磁矿物以赤铁矿为主, 含磁铁矿; 上统地层以磁铁矿、钛磁铁矿和赤铁矿、针铁矿为组合特征. 逐步热退磁和主向量分析显示样品为单一磁组分或二磁组分, 高温稳定性组分具正、反极性, 并通过了极性检验、倒转检验和一致性检验. 白垩系下统平均磁化方向D = 27.0°, I = 42.0°, α95 = 6.5°; 磁极位置φ = 190.3°, λ = 63.1°, dp = 4.9°, dm = 8.0°; 白垩系上统平均磁化方向D = 29.1°, I = 39.4°, α95 = 11.2°; 磁极位置φ = 190.9°, λ = 60.3°, dp = 8.0°, dm = 13.4°. 塔西南早白垩世海相地层的磁倾角比塔里木北部陆相地层同时代的磁倾角高约10.0°±7.8°. 与塔西南早白垩世火山岩相比, 塔西南海相早白垩世红层磁倾角偏低了8.1°±8.9°. 虽然这些古地磁数据的置信区间较大, 海相白垩系古纬度仍趋向于陆相红层和火山岩相的古纬度之间.  相似文献   

5.
刘光夏  赵文俊 《地震地质》1990,12(4):316-316
本文运用三维重力正、反演方法研究了台湾及其邻近海域(东经118°40′一122°40′,北纬21°00′—26°00′)的地壳深层构造。工作分四步进行: 1.据台湾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层岩石的厚度、密度值,按照地层时代结合密度差异,编出从老到新、从露头到隐伏的各时代地层厚度图28幅。逐幅进行数字化采样并存入软盘,得到有效数据28万个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地块构造演化的古地磁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尔多斯地块与中朝地台其它地区相同时代地层的古地磁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晚二叠世以来,中朝地台经历了从低纬度(19°左右)向中纬度的北移过程,并伴有50°左右的逆时针旋转;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地台北移10°(1000km)左右,而方位基本未变;中三叠世—中侏罗世主要发生50°左右的逆时针旋转,而北向位移不明显,这一旋转可能与杨子地台和中朝地台碰撞拼合有关,或者说是印支运动在该地区的反应,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块已基本和现代位置一致  相似文献   

7.
黄骅坳陷井壁崩落法现代构造应力场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井壁崩落椭圆的特征、识别标志及其测量方法,对黄骅坳陷区内32口井的四臂地层倾角测井和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应用Stereonet程序对几千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了黄骅坳陷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N70°—80°E,而枣园油田区局部应力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50°—60°E,其结果表明黄骅坳陷区域NEE向水平挤压应力场与黄骅坳陷内的北北东—北东东向断裂现代右旋走滑活动相一致,而枣园油田区由于受风化店构造的局部影响,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向北发生了20°—30°的偏转,这表明在统一的区域应力场状态下,局部构造应力场受局部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陕西北秦岭中段构造应力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文龙 《地震地质》1991,13(2):161-172
于华北板块南缘的北秦岭中段,在系统测量微断层的位移参数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滑动矢量拟合法,获得了该区自新生代以来的三期构造应力场的平均应力张量。三期应力场的方向及性质分别为:(1)以280°—310°方向拉伸为主的松弛期;(2)以305°—336°方向挤压为主的压缩期;(3)以294°—340°方向拉伸为主、辅以21°—68°方向挤压的现代扩张期。研究表明,最新一期即第三期构造应力场的特征与华北板块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以来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鄂尔多斯盆地的韩城、铜川等7条剖面144个采样点上,采集了下二叠统至下白垩统的样品约1500个.分别在中国、英国、法国的4个古地磁实验室中进行测试和实验研究.样品均经系统热退磁或交变退磁处理.数据经主向量分析、部分线性谱分析,以分离剩磁成分和选取特征剩磁方向.全部特征剩磁方向通过了倒转检验,晚二叠世和早、中三叠世的结果还通过了广义褶皱检验.并做了大量磁化率、等湿剩磁、薄片岩矿鉴定和少量居里温度测定的实验研究. 所得数据以世(统)为单位计算了古地磁极位置和采样地区古纬度,绘制了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以来视极移曲线和地块古方位变化图,提出了华北地块运动模式,并通过与现有的华南地块资料的综合对比分析,提出华北地块与华南地块的碰撞在东部始于晚三叠世之前,全部拼合完成于中侏罗世末.  相似文献   

10.
云南耿马7.2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考察的实际资料,本文介绍了耿马7.2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结构要素及组合、位移分布等情况。同时依据位错资料对破裂带的应力活动及断裂两盘的运动状态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本次地震发震构造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张性,主压应力优势方位为N5°—10°E。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总体方向为N55°W左右,断层运动的滑移角在30°—40°之间  相似文献   

11.
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相继发生的三个7级以上强震震中所决定的地块优势跨度为22.28°—25.74°.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大陆地区普遍存在跨度20°—30°的多边形结构,其短轴跨度平均21.48°,长轴跨度平均25.54°.这种多边形结构称为特征构造域.每一特征构造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构造活动单元,它常常对应于一个巨型地块或巨型地貌单元,而特征构造域的边界则对应于重要的地质地貌分界线.通过求解地幔对流的守恒方程,得出了自组织对流胞具有六角形结构的结果,其短轴(对边之距)跨度为22.36°,长轴(对角之距)跨度为25.88°.所以有理由认为地壳活动块体的这一特征尺度(20°—30°)是上地幔自组织对流胞在地壳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引用在医疗CT技术中行之有效的卷积反投影作图象重建的方法,移植到地震学中来,根据面波射线理论,由面波振幅周期的观测数据计算出每一条面波射线的吸收特征时间t°,对当前所选定的一个确定区域北纬26°—34°,东经105°—114°范围选取面波射线扫描数据然后按射线方位角分为9组,每组又按射线距离中心座标30°N,109°.5E点的距离延拓为正负方向9组,运用Radon逆变换的卷积反投影法得到上述地区地壳内面波Q值的二维非均匀的分布图象。  相似文献   

13.
南盘江盆地古油藏沥青、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盘江地区的沥青主要分布在中泥盆统和上二叠统的礁灰岩古油藏中, 储集空间以洞、缝为主, 其次为基质孔隙和生物体腔内; 天然气显示则主要为高N2天然气为主, 常与古油藏焦沥青伴生. 研究认为南盘江地区古油藏沥青主要源自中泥盆统泥质烃源岩, 为油藏深埋时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原油裂解成气后的焦沥青; 而该地区高N2天然气不是原油裂解气, 也不是源自上二叠统龙潭组的煤成气, 而主要是源自中泥盆统泥质烃源岩晚期阶段的干酪根裂解气. 三叠纪的巨厚沉积使古油藏中的原油彻底裂解成焦沥青和甲烷气, 之后的2000~4500 m的地层剥蚀破坏了气藏的压力系统, 从而造成“异常高压”甲烷气藏的彻底破坏, 反而使常压的干酪根裂解气在相对局部封闭的条件下得以保存, 构成了气显示天然气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对西Eife火山的85个采点进行了古地磁考察并得出了64个独立的虚地磁极(VGP)。虚磁极的分希很不对称,其中约30%的纬度低于60°N,并局限在30°~120°E的经度范围内因而平均VGP位置为74°N和63.9°E,明显偏离于北地理极。GP的分布为非菲  相似文献   

15.
在Sudetes的11个采点采取了上石炭纪和二迭纪的火山岩标本(平均采点座标50.8°N,16.3°E)。这些标本的热退磁结果表明了几种磁性组分。在其中一个采点,所有的高温组分都是反向的。对这一结果的解释说明最初的,原始磁化可能是在上石炭纪岩层未发生倾  相似文献   

16.
宁夏及其邻区地震活动带与小区域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宁夏及其邻区地震台网记录的18099个初动符号,以单个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小震综合解的平均解,求得7个小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全区主压应力场的平均方位为39°左右。各小区的平均主压应力方位为:西(吉)、海(原)、固(原)地区60°;银川平原及石咀山地区42°;石咀山以北、以西地区26°;(中)卫、(中)宁地区17°。各区均以来自西南方向的压应力为主。并认为当弱震活动带走向与主压应力方位成25°—30°夹角时,未来在这些条带上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7.
1993年8月份在首都圈(38.0°-41.0°N,113.0°-120.0°E)范围内,共发生M_L≥2.0地震30次(见下表)。其中2—2.9级的23次,3级以上的7次,无5级以上地震发生。震级最大为8月30日山西浑源东北M_L4.5地震。大同余震区(山西浑源东北)自8月29日起至9月5日出现一组震群活动,最大震级为M_L4.5,其中4级地震4次,3级5次,总计发生1级以上地震131次。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沉积地层记载着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构造演化信息.对该盆地路乐河地区上中生界—新生界地层系统采样,获得千余块定向岩心样品.岩石磁学研究表明样品中的磁性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和磁铁矿;磁组构研究表明为初始沉积磁组构特征.磁组构特征指示了自中侏罗统大煤沟组(J2d)至早中新统下油砂山组(N12y)7个地层单位沉积时期,古水流方向共经历了4次阶段性的变化,表明柴达木块体相应地发生了4次旋转.在中—晚侏罗世块体逆时针旋转约22°;至早白垩世,块体又顺时针旋转约65°;在65.5~32 Ma期间块体旋转方向再次改变,逆时针旋转约63°;到32~13Ma阶段块体又发生约50°的顺时针旋转.柴达木块体的旋转及其方向的转换,可能与其南的羌塘块体、拉萨块体和印度板块阶段性北向碰撞挤压紧密相关.拉张环境与挤压环境的多次转换可能与中特提斯的关闭、新特提斯的张开和闭合、高原快速隆升后其边部松弛相联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唐古拉山北坡开心岭地区的晚石炭-早二叠世地层的古地磁学研究结果.岩石磁学实验研究表明扎日根组灰岩样品中的磁性矿物以磁铁矿为主,诺日巴尕日保组砂岩样品中的磁性矿物以赤铁矿为主或磁铁矿与赤铁矿共存.采用系统热退磁方法对样品进行磁清洗,大部分样品的退磁曲线呈双分量特征,高温分量明显.高温特征分量成功通过了砾石可靠性检验,代表了地层岩石的原生剩磁信息.获得羌北地块晚石炭-早二叠世地层(16个采点127块样品)的原生剩磁分量的平均方向为Ds=30.2°,Is=-40.9°,ks=269.0,a95=2.3°;其对应的古地磁极位置为λ=25.7°N,φ=241.5°E,dp/dm=2.8/1.7,相应的古纬度为23.4°S.表明晚石炭-早二叠世时期羌北地块位于南纬低纬度地区,可能属于冈瓦纳大陆的北缘.结合前人古地磁学研究结果,该地块在其后快速北移,可能与早二叠世-晚三叠世古特提斯洋快速消亡以及新特提斯洋北支班公湖-怒江洋快速扩张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重力均衡异常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地面实测重力资料和地形高程资料,采用普拉特-海福特(Pratt-ttayford)重力均衡理论模型,取1°×1°方格网,通过使用现成改正表格查取改正值与个别计算点用理论公式计算作校核的方法,计算了我国东北地区75个计算点的均衡重力异常值;并对局部第四系覆盖较厚地区作了第四系密度改正;在此基础上,构制了我国东北N39°—49°,E121°—131°大部分地区的均衡重力异常图;结合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和区域空间重力异常特征以及莫霍界面的起伏特点作了对比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