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ENSO知识讲座     
宋家喜 《海洋预报》2001,18(3):65-68
第二讲 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监测1 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美国气象学家 Rasmussen和 Carpenter根据 1949年以后的6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出了一个综合图象。如果再补充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共计有7次(见图 1)。由图1可以看出,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与前6次的厄尔尼诺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很大的不同。在前6次的厄尔尼诺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在时间上基本是一致的。整个过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前期阶段、爆发阶段、鼎盛阶段和过渡阶段。 澳大利亚气象学家N…  相似文献   

2.
徐东桂 《海岸工程》1989,8(2):36-41
本文以青岛90年的气象资料及朝连岛30年水文资料,与本世纪以来所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及五十年代以来出现的反厄尔尼诺事件,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关系较大的几种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域赤潮发生与海温及厄尔尼诺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以及期间与厄尔尼诺指数关系,分析认为①海域表温对我国4个海域赤潮发生有较显著影响.②2000~2007年4个海域发生的赤潮次数:东海>渤海>南海>黄海;2000~2007年4个海域赤潮发生面积:东海>渤海>黄海>南海.③1986~2007年厄尔尼诺对赤潮发生次数有一定的影响,4个海域赤潮发生次数与厄尔尼诺的相关程度不同:东海>南海>渤海>黄海,其中1999年后厄尔尼诺对中国近海赤潮发生次数具有显著影响.④1977~2007年发生的10次厄尔尼诺事件对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海域赤潮发生的次数有比较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02/03年厄尔尼诺事件,是暖海温中心出现在赤道中太平洋区域的一种新型厄尔尼诺,即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本文基于一个厄尔尼诺预测系统,利用三组回报试验来详细区分海洋表层和次表层初始状态对预报2002/03年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事件的作用,并由此来探寻对预报厄尔尼诺演变过程最有利的初始条件。回报试验分为三组:(1)仅同化海表温度观测(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来优化海洋表层初始状态(Assim_SST);(2)仅同化海表高度观测(sea level;简称SL)来更新海洋次表层初始状态(Assim_SL);(3)同时同化SST和SL观测来一起更新海洋表层和次表层初始状态(Assim_SST+SL)。回报试验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初始条件都可以使模式提前一年成功地预报2002/03年厄尔尼诺事件,并且"Assim_SST+SL"回报试验的效果最好。三组回报试验结果间的对比表明:海洋表层和次表层初始状态均对成功地预报该事件有重要作用,但其作用分别集中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精确的海洋表层初始状态更容易激发模式预报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而更合理的海洋次表层初始状态则能有效地提高厄尔尼诺事件预报的强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多年历史资料统计分析了东中国海海面温度(海温)场对厄尔尼诺与反厄尔尼诺事件的遥响应情况,结果表明东中国海海温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密切的关系,其年际变化特征与一些学者提出的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相吻合,同时,分析还发现上并年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前冬半年海温异常偏高,而下半年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年冬半年海温异常的偏低,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利用我国及美国国家气象局提供的热带太平洋月平均海温、水位、地球向处长波辐射和850hPa纬向风资料,对1980年以来的三次厄尔尼诺事件迁长原因及其特征作一分析的探讨。文章指出,El Nino事件延长的原因主要是:在El Nino事件发生后,热带太平洋在所环流半年左右的韵律活动及在赤道南、北两侧明显的大气振荡加强,从而使大气的El Nino异常过程间隔半年相继发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的东中国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厄尔尼诺形成和发展期间,海平面下降并出现负距平值,在厄尔尼诺过程温度距平强度指数急剧上升时,海平面下降明显,最后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东中国海海温场对厄尔尼诺与反厄尔尼诺事件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多年历史资料统计分析了东中国海海面温度(海温)场对厄尔尼诺与反厄尔尼诺 事件的遥响应情况,结果表明东中国海海温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密切的关系,其年际变化特征与 一些学者提出的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相吻合,同时,分析还发现上半年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的 前冬半年海温异常的偏高,而下半年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前冬半年海温异常的偏低,这是一 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的东中国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厄尔尼诺形成和发展期间.海平面下降并出现负距平值.在厄尔尼诺过程温度距平强度指数急剧上升时,海平面下降明显,最后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利用我国及美国国家气象局提供的热带太平洋月平均海温、水位、地球向外长波辐射和850hPa纬向风资料,对1980年以来的三次厄尔尼诺(El Ni(?)o)事件延长原因及其特征作一分析和探讨。文章指出,El Ni(?)o事件延长的原因主要是:在El Ni(?)o事件发生后,热带太平洋大气环流半年左右的韵律活动及在赤道南、北两侧明显的大气振荡加强,从而使大气的El Ni(?)o异常过程间隔半年相继发生。  相似文献   

11.
应用相空间理论对赤道单站日表层水温及青岛月平均气温的9点滑动平均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岛月平均气温的9点滑动平均的相关维数和嵌入维数分别为5.83、8,当反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日SST的相关维和嵌入维数分别为3.93、11,当厄尔尼诺发生时其相关维数和嵌入维数分别为4.37、9.揭示了无论是厄尔尼诺还是反厄尔尼诺发生赤道日SST都具有混沌特征,并且厄尔尼诺发生其内部结构复杂化使得支撑奇怪吸引子的雏数增加,而嵌入维数减少.这种现象是由于表层水温所隐含非线性作用显著增强所导致.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应用单纯形投影算子(simplex projection operator)预测方法对赤道单站日SST和青岛月平均气温的9点滑动平均资料进行了预测,其前8点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0.42%,7.4%.  相似文献   

12.
用统计模式预测2002年El Nin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赤道太平洋22年次表层温度、流场及其诊断量的EOF分析,提取出三个对El Nino有预测意义的物理量,它们分别是赤道太平洋温度距平 EOF第二个特征量的时间系数、赤道太平洋纬向流距平EOF第二个特征量的时间系数和赤道太平洋温度垂直差分距平EOF第一个特征量的时间系数,其中超前于 ElNino的时间分别为1 年、8个月和4 个月,用该三个量,建立Nino3区海温距平回归预测方程,根据目前我们可以得到的截止到2001年12月的资料,对直到2002年4 月、8月和12月的Nino3区海温距平进行预测,根据计算结果和分析得出我们的预测结论:2002年 4~5月前后将有一次中等强度的 El Nino过程。  相似文献   

13.
北印度洋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其每年热带气旋活动引起的风暴潮等严重威胁着船舶航行安全和沿岸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分析研究北印度洋风暴潮的特征,对我国经济发展及北印度洋沿岸国家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美国联合预警中心(the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JTWC)公布的1950~2020年热带气旋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公布的1950~2020年热带气旋资料与1950~2020年的Niño3.4指数、夏威夷大学海平面中心(University of Hawaii Sea Level Center, UHSLC)公布的北印度洋每小时的水位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北印度洋大于1 m的风暴潮主要分布在孟加拉湾北部,少量分布在孟加拉湾其他区域与阿拉伯海; (2)孟加拉湾北部区域的年际最大热带风暴潮(annual maximum tropical cyclone storm surge, AMTSS)与当月Niño3.4指数、南方涛动指数(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 SOI)相关性较高、受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I Niño-Southem Oscillation, ENSO)的影响明显; (3)北印度洋AMTSS月际分布呈现双峰分布,与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 TC)的月际分布基本一致; (4) La Niña期间影响孟加拉湾北部的热带气旋在数量与强度方面均超过El Niño期间影响孟加拉湾的热带气旋,是La Niña期间风暴潮极值大于EI Niño期间风暴潮极值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 AMTSS对ENSO信号的响应可能为AMTSS提供了潜在的可预测性,这对早期预警和减少风暴潮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热带气旋与厄尔尼诺事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利华 《海洋科学》2001,25(9):36-38
根据近50a的实测资料,对中国热带气旋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如下认识:(1)在厄尔尼诺年,中国热带气旋明显偏少。(2)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越大,中国热带气旋的个数越少。(3)中国热带气旋的强度越大,在厄尔尼诺年出现的机会越少。(4)在厄尔尼诺年,中国热带气旋初次登陆的时间偏晚,终次登陆的时间偏早。(5)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越大,中国热带气旋期的历时越短。  相似文献   

15.
南海海温异常与ENSO的相关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使用1958-1987COADS资料,应用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分析方法,分析南海海表面温度场(SST)和风场(u及v)。结果发现,南海海温异常基本独立于西太平洋,同时存在类似于ENSO事件的年际变化,ENSO发生前冬季南海有异常降温过程,之后有增暖事件发生。分析还表明,南海SST异常主要取决于经向风场的异常强迫。南海SST与ENSO事件的相关性实质上反映了季风异常对ENSO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应用广东境内分布较均匀的20个测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E1Nino事件与广东各区域夏季(本文指5—8月,下同)降水的关系,以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南海海温的变化对广东夏季降水的影响,并探讨了E1Nino事件与广东各区域历史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把广东看为一个整体,E1Nino事件与其夏季旱涝关系不明显。但把广东划分为西北部、东北部、中部及西南部,则在E1Nino事件当年,西北部偏旱,西南部偏涝;在E1Nino事件次年,西北部偏涝,西南部偏旱;而东北部及中部在E1Nino事件当年和次年雨量均偏多,但当年比次年的偏多率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揭示了冷气候、飓风、强潮汐、流行性感冒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娜、全球性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面对日益增大的全球灾害,海洋预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台湾暖流的强弱和黑潮源地海域的径向输入量有关;台湾暖流的变异与El Nio现象的关系也相当密切。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observational hydrographic data obtained from the eighth cruise of PRC-USA bilateral air-sea interaction program, and combined with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charts provided by NOAA, the data obtained from moored thermistor chains supplied by L. J. Mangum and sea level data provided by K. Wyrtki, the ocean conditions since October, 1989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are exposed, which indicate that 1990 is a year with weak El Nino event similar to the 1980 El Nino event, and the North Equatorial Countercurrent (NECC) has made a good contribution to the propagation of warm water from the Western to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cific, a characteristic similar to that of the 1976 El Nino event. The 1990 weak El Nino event will soon fall into dec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